氯化铵法氯化混合稀土氧化物及其动力学

氯化铵法氯化混合稀土氧化物及其动力学

一、氯化铵法氯化混合氧化稀土及其动力学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龙君[1](2020)在《钕铁硼废料中稀土的选择性分离与回收研究》文中认为钕铁硼废料富含稀土,其综合回收价值高。现存的回收工艺多存在稀土回收率低、流程长、酸碱用量大、铁渣难以利用等问题。为此,本论文在明晰钕铁硼废料各金属赋存状态基础上,开展了钕铁硼废料中稀土的选择性分离与回收研究,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钕铁硼废料中稀土与杂质的赋存状态,表明钕铁硼废料主要物相为氧化稀土与氧化铁,其中氧化铁的含量高达71%,这为稀土的选择性提取与分离带来了较大的挑战。(2)基于稀土硫酸盐与杂质金属硫酸盐分解温度差异,开展了两段硫酸铵焙烧钕铁硼废料选择性提取和分离稀土试验研究。研究硫酸铵用量、一段焙烧时间、一段焙烧温度、二段焙烧时间、二段焙烧温度等工艺条件对钕铁硼废料稀土分离效果的影响。同时通过XRD等分析检测手段确定各个焙烧阶段物相转化机制,构建钕铁硼氧化物选择性转型理论体系。结果表明,在钕铁硼废料与硫酸铵混料质量比1:2.5;一段焙烧温度400℃、焙烧时间1 h;二段焙烧温度750℃、焙烧时间2 h的工艺条件下,稀土的浸出率可达95.80%,其它杂质金属Fe、Al、Cu、Co的浸出率分别仅为0.008%、0.27%、1.64%、3.48%。采用XRD、ICP等检测手段确定两段焙烧过程中稀土硫酸盐两种转化路径:(1)(NH4)2SO4-NH4RE(SO4)2-RE2(SO4)3;(2)(NH4)2SO4-NH4Fe(SO4)2-Fe2(SO4)3-RE2(SO4)3,这两条转化路径实现了稀土的高效提取。(3)确定了Fe2(SO4)3亦可使稀土氧化物发生硫酸盐转型,利用这一特性,开展了基于硫酸减量化钕铁硼废料硫酸化焙烧的试验研究。研究硫酸用量、焙烧时间、焙烧温度对选择性分离稀土的效果。结果表明在硫酸用量为理论量的2.0倍、焙烧温度750℃、焙烧时间1.5 h的最佳工艺条件下焙烧水浸,98.35%的稀土氧化物在H2SO4、Fe2(SO4)3的共同作用下转化为易分离的硫酸稀土,其余杂质金属Fe、Al、Co、Cu浸出率分别仅有0.0085%、0.43%、2.70%、2.07%,实现了稀土的高效选择性转型与分离。硫酸用量与现阶段报道的钕铁硼硫酸化焙烧所需硫酸量相比减少了90%,实现了硫酸减量化,节能环保效果显着。(4)开展了草酸沉淀-煅烧法、碳酸钠沉淀-煅烧法、硫酸复盐沉淀-碱转-煅烧法从富含稀土的溶液中回收制备稀土氧化物研究。重点考察了碳酸钠沉淀法加料方式、碳酸钠用量、反应温度、碳酸钠浓度、料液流速、陈化时间、晶种加入对稀土沉淀、晶粒大小、过滤性能的影响,综合比较了三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草酸沉淀-煅烧法可得稀土收率99.44%,产品纯度99.83%,但成本也较高;硫酸钠复盐沉淀-碱转-煅烧法可得稀土收率97.95%,产品纯度98.04%,成本较高;碳酸钠沉淀-煅烧法可得稀土收率99.12%、产品纯度98.33%,制备成本较低,值得推广采用。研究成果对促进钕铁硼废料综合回收利用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王明玉[2](2020)在《不同铝盐焙烧分解包头稀土精矿对氟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于包头混合型稀土精矿中的氟碳铈矿在进行分解过程中,由于氟碳铈矿在空气下进行氧化焙烧时,氟元素会以HF气体的形式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环境。本文根据氟离子与铝离子的容易络合的特性,采用稀土精矿与铝盐混合焙烧的方法,对焙烧过程固氟反应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选用氯化铝、硫酸铝、氧化铝三种铝盐分别与包头混合型稀土精矿混合焙烧,分别进行焙烧过程的TG-DTA分析、XRD成分分析以及固氟影响因素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根据稀土精矿的TG-DTA分析实验,确定其热分解的温度范围,做为后续分析混合铝盐矿的反应温度范围的依据,差热分析结果表明,氟碳铈矿在360℃508℃发生热分解,氟主要是在这一阶段逸出。加入氯化铝后,铝盐与稀土精矿的反应阶段在450℃500℃的温度范围;加入硫酸铝后,440℃540℃为铝盐与稀土精矿的反应阶段;加入氧化铝后,250℃550℃为铝盐与稀土精矿反应阶段。其次,对每个反应阶段的焙烧矿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实验,测得焙烧矿中焙烧产物的物相,证实了在TG-DTA曲线图分析的结论。这三种铝盐的焙烧产物主要都以AlF3、[AlF4]-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最后,进行了固氟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分别研究了矿药比、焙烧温度及焙烧时间对固氟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氯化铝与稀土精矿混合焙烧,当矿药比为1:1,焙烧温度500℃,焙烧时间120min,最大固氟效率为66.9%;硫酸铝与稀土精矿混合焙烧,当矿药比1:0.7,焙烧温度500℃,焙烧时间120min,最大固氟效率为77.1%;氧化铝与稀土精矿混合焙烧,当矿药比1:1,焙烧温度400℃,焙烧时间120min,最大固氟效率为68.4%。经热分解动力学计算,得出活化能从大到小依次是氯化铝(78kJ/mol),硫酸铝(65 kJ/mol),氧化铝(38 kJ/mol),因此,氧化铝较其他两种铝盐来说更容易发生反应,且消耗的能量相对较少,三种铝盐的反应级数相差不大。

潘腾[3](2019)在《化学链方法分解氯化铵和硫酸铵的研究》文中认为氯化铵(NH4C1)和硫酸铵[(NH4)2SO4]分别是纯碱和己内酰胺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两者已经成为限制两大行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将这两种铵盐高附加值利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一种理想的方案是将NH4C1和(NH4)2SO4中的铵根离子(NH4+)转变为分子氨(NH3),NH3循环回纯碱或己内酰胺单元,酸根离子则可以转化为氯化氢与硫酸,分别用于氯乙烯生产和循环回到己内酰胺过程。此举既可以为两大行业省去合成氨厂的投资与消耗,又可以解决铵盐副产物过剩的问题。该项技术的重大意义还在于二氧化碳(CO2)的资源化利用,由于纯碱生产过程不再消耗合成氨,这使其成为一个大规模转化CO2的净过程,为温室气体的大规模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采用化学链技术分解氯化铵和硫酸铵是一种有效的回收氨氮资源的方法。借助化学链载体的循环作用,可将氯化铵的分解过程拆分成“释氨”和“释氯”两个反应。在释氨反应中,载体固定住氯化氢(HCl)而释放出NH3,NH3循环回纯碱单元;在释氯反应中,载体被再生并释放出HCl,HCl可作为氯乙烯等工业的廉价氯源。类似地,通过载体作用同样可将硫酸铵的分解过程拆分为“释氨”和“释硫”两个反应。其中,硫酸铵的释氨反应所得氨气循环回己内酰胺单元;释硫反应得到的二氧化硫(SO2)可加工制成硫酸,也循环回己内酰胺单元作为贝克曼重排反应的催化剂,进一步为己内酰胺企业省去浓硫酸的制备或运输费用。本文针对化学链分解氯化铵和硫酸铵展开系统的化学工程研究,目的是实现上述过程的工业化,促进纯碱和己内酰胺行业的技术进步,也为CO2大规模转化制备纯碱奠定研究基础,论文内容包含以下方面:1.在等温固定床反应器中研究了以氧化镁为载体化学链分解氯化铵过程的释氨和释氯反应动力学,定量考察了温度、粒径、摩尔比和水分压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释氨反应为随机成核-快速生长机理,表观活化能为50.27kJ/mol;释氯反应的机理为二维界面反应(柱状颗粒),表观活化能为65.00 kJ/mol;氧化镁载体颗粒的比表面积在两个反应中都起着关键作用;释氯反应的速率正比于气相中水蒸气的摩尔分率。2.针对化学链分解氯化铵过程的强吸热特性,提出一种新型的变气速流化床反应器构型,并基于此概念设计了一种专门用于氯化铵热解分离的整体式错流换热热解反应器。对热解反应器作了年处理量1万吨氯化铵中试装置的初步设计计算,释氯段的设计热解温度为600℃,释氨段为350℃;所需烟气流量为1.36 m3/s;反应器总换热面积为210 m2。同时,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通过调整壁面厚度,优化了反应器的热负荷分布,优化后释氨段和释氯段都运行在设计温度附近,转化率均达到0.99。最后,采用基于颗粒动理学理论的双流体模型模拟变气速流态化过程,对比了常规流化床和变气速流化床的操作性能和轴向/径向流动参数的分布。3.系统性地研究了化学链分解硫酸铵的释氨反应。首先,研究了硫酸铵单独热分解的非等温动力学。硫酸铵的非等温热分解分为三阶段,活化能分别为96.47、79.47和98.30 kJ/mol。随后,以氨回收率为指标,对载体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以氧化钙和氧化镁为载体可以基本实现氨的全部回收,而氧化铁则不能。在固定床中分别研究了氧化镁和氧化钙与硫酸铵混合热解的释氨动力学,表明氧化镁的热解过程分为两步,活化能分别为87.31和113.65 kJ/mol,氧化钙的热解活化能为88.10 kJ/mol。最后,探索了氧化钙为载体硫酸铵湿法蒸氨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湿法蒸氨工艺简单可行,可将氨全部回收。对比了干法制氨和湿法蒸氨的优缺点,并提出了三种化学链分解硫酸铵的工艺路线。4.借助电解质溶液热力学模型ENRTL研究了硫酸铵湿法蒸氨过程中CaSO4-(NH4)2SO4-NH3-H20四元系统的平衡组成,采用溶解度、渗透系数、溶解热和比热等多种热力学数据回归模型参数。结果表明,模型参数回归的精度较高,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良好;回归模型参数时采用的热力学数据类型越多,所得模型的准确性和预测性能越好。通过所得模型预测了四元系统中CaSO4的溶解度和相转变行为。

王莫飞[4](2018)在《氯化铵固相分解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近年来氯化铵产量一直在不断提高,氯化铵主要应用在农业上,但氯化铵用作化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与农作物,导致氯化铵大量过剩。氯化铵转化技术中都存在一些弊端,没有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因此研究氯化铵的转化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通过使用价格便宜且容易获得的碳酸钙,与氯化铵发生固相反应制备氯化钙及氨气,有着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对环境无污染的优点,符合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本文通过实验考察了不同实验装置下工艺的可行性,得到如下结论:当实验装置为马弗炉时,在反应时间为2h的条件下,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原料物的摩尔配比,反应温度对碳酸钙高温固相热分解氯化铵制备氨气和氯化钙的工艺影响。通过实验,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物料比为n(Ca CO3):n(NH4Cl)=2.8及反应温度为340℃时,氯化铵分解率达到96.1%,所得的固相产物为氯化钙。当实验装置为自制的回转筒固相反应器时,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原料物的摩尔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碳酸钙高温固相热分解氯化铵制备氨气和氯化钙的工艺影响。通过实验,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物料比为n(Ca CO3):n(NH4Cl)=2.6、反应时间为1h、反应温度为335℃时,氯化铵分解率达到93%,所得的固相产物为氯化钙。通过XRD、SEM及热重分析表征了不同条件下分解产物的化合物组成。

袁帅[5](2018)在《含混合型稀土尾矿钙剂固氟配煤焙烧—酸浸出的工艺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稀土作为一种世界公认的战略资源,对每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国稀土储量、产量及供应量均居世界首位,是稀土资源大国。包头的白云鄂博矿作为我国最大的稀土资源矿床,自投产以来一直采用“以铁为主,稀土为辅”的工艺流程回收利用,导致大量的稀土资源随选铁尾矿进入尾矿坝,不仅造成了稀土资源的严重浪费,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固氟浸出新工艺对尾矿中的稀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将以白云鄂博含混合型稀土尾矿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不同钙剂配工业煤的方法固氟焙烧含混合型稀土尾矿,以达到四个目的:①使氟碳铈矿和独居石有效分解;②使氟留在焙烧矿中,减少环境污染,以达到固氟的目的;③避免三价铈被氧化成四价铈,更有利于铈的进一步回收;④选出最适合钙剂作为焙烧混合型稀土矿物的活化剂。然后,采用不同种类的酸浸出焙烧矿,找到最适合浸出焙烧矿的酸试剂。最终,获得一种含混合型稀土尾矿的清洁回收利用工艺。经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与数据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以氧化钙(CaO)作为钙剂配工业煤固氟焙烧含混合型稀土尾矿的结果表明:CaO分解稀土矿物的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氟碳铈矿(REFCO3)的分解,分解温度在380~431℃之间,REFCO3经过两步骤反应分解为稀土氧化物(REO);第二阶段是独居石(REPO4)的分解,分解温度在605~716℃之间,CaO和氟化钙(CaF2)共同作用分解REPO4得到REO。REFCO3中的氟以CaF2和氟磷酸钙(Ca5F(PO4)3)的形式留在焙烧矿中。分解前后稀土矿物的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反应前光滑致密的矿物表面变成了反应后粗糙并伴有裂缝的矿物表面。CaO固氟焙烧分解含混合型稀土尾矿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焙烧时间60min,焙烧温度750℃,CaO添加量20%,最佳工艺条件下的稀土矿物分解率高达99.87%。并且在稀土矿物分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下,CaO的固氟率可以达到94.35%。(2)碳酸钙(CaCO3)作为钙剂配工业煤固氟焙烧含混合型稀土尾矿的研究结果表明:CaCO3分解稀土矿物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首先,是REFCO3发生第一步分解反应,分解温度在454~495℃之间,REFCO3分解为稀土氟氧化物(REOF);然后,在CaCO3的作用下,REOF和REPO4发生分解,分解温度在669~755℃之间,其中,REOF被直接分解为REO,而REPO4需要CaCO3和CaF2共同作用分解得到REO。氟以CaF2和Ca5F(PO4)3的形式留在焙烧矿中。分解前后稀土矿物的形貌同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反应前光滑致密的矿物表面变成了反应后粗糙并伴有裂缝的矿物表面。CaCO3固氟焙烧分解含混合型稀土尾矿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焙烧时间60min,焙烧温度750℃,CaCO3添加量30%,最佳工艺条件下的稀土矿物分解率高达98.01%。并且在稀土矿物分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下,CaCO3的固氟率可以达到94.75%。(3)氢氧化钙(Ca(OH)2)作为钙剂配工业煤固氟焙烧含混合型稀土尾矿的研究结果表明:Ca(OH)2分解稀土矿物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首先,是REFCO3的分解,分解温度在380~441℃之间,经过两步分解反应REFCO3被完全分解为REO;然后,在Ca(OH)2和CaF2的共同作用下,REPO4发生分解,分解温度在605~705℃之间。焙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焙烧时间60min,焙烧温度700℃,Ca(OH)2添加量30%,最佳工艺条件下的稀土矿物分解率高达97.85%。并且在稀土矿物分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下,Ca(OH)2的固氟率为96.57%。(4)CaO、CaCO3和Ca(OH)2分别作为钙剂固氟焙烧含混合型稀土尾矿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a(OH)2和CaO是更适合的钙剂活化剂。(5)盐酸作为浸出剂浸出焙烧矿的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浸出工艺条件为:浸出时间60min,浸出温度80℃,盐酸浓度3 mol·L-1,液固比16:1,搅拌速度300 r·min-1,最佳工艺条件下REO的浸出率为98.68%。(6)硝酸作为浸出剂浸出焙烧矿的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浸出工艺条件为:浸出时间70min,浸出温度80℃,硝酸浓度3 mol·L-1,液固比20:1,搅拌速度300 r·min-1,最佳工艺条件下REO的浸出率为96.98%。(7)在较低温度条件下,硫酸浸出稀土氧化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出时间60min,浸出温度80℃,硫酸浓度1 mol/L,液固比20:1,搅拌速度300 r·min-1,最佳工艺条件下REO的浸出率为85.43%。(8)在较高温度条件下,硫酸浸出稀土同时蒸馏脱氟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出时间90min,硫酸浓度9 mol·L-1,液固比16:1,搅拌速度900 r·min-1,最佳工艺条件下REO的浸出率为91.27%,而此条件下的脱氟率可以达到98.52%。(9)盐酸、硝酸和硫酸分别作为浸出剂浸出焙烧矿中的REO时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盐酸是首选的稀土氧化物浸出剂,硝酸次之,而硫酸不适合浸出白云鄂博尾矿焙烧后的矿样。

时文中,徐启杰,左春山,褚意新[6](2017)在《NH4Cl焙烧氯化Pr2O3及其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NH4Cl(s)焙烧氯化Pr2O3(s)制备PrCl3(s)的热力学可行性、反应过程、适宜条件和动力学.结果表明:NH4Cl(s)焙烧氯化Pr2O3(s)制备PrCl3(s)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氯化反应的过程为NH4Cl(s)先与Pr2O3(s)生成2NH4Cl·PrCl3(s),然后NH4Cl·PrCl3(s)渐渐分解为PrCl3(s);氯化反应的起始温度为457.35 K,497 K时反应进行完全;T≥643 K时PrCl3(s)开始水解为Pr OCl(s);氯化焙烧温度理论上应控制在T≤643 K.制备PrCl3(s)的适宜条件为n(NH4Cl)∶n(Pr2O3)=12∶1、T=(623±10)K和t=40 min,氯化率为100%;氯化反应动力学符合Bagdasarrym模型,反应进度遵从Erofeev方程,氯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48.246 k J·mol-1,频率因子A0为2.28×103,反应过程限制环节是界面化学反应控制.

褚意新,时文中,左春山,朱国才,徐启杰[7](2016)在《NH4Cl(s)焙烧氯化Sm2O3(s)及其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了采用氯化铵焙烧氯化氧化钐的热力学、反应过程、适宜条件和动力学.结果表明:氯化铵焙烧氯化氧化钐(单斜)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反应自发进行的最低温度为521.8 K,当温度高于576.89 K时Sm2O3(s)完全转化为SmCl3(s);氯化反应的适宜条件为nNH4Cl∶nSm2O3=12∶1、T=350±10℃和t=40 min,氯化率为100%,使用2倍理论量的氯化铵是提高氯化率的关键;氯化反应动力学符合Bagdasarrym模型,反应进度遵从Erofeev方程,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为58.275 k J·mol-1,频率因子A0为1.48×104,反应过程是界面化学反应控制.

时文中,褚意新,左春山,朱国才,徐启杰[8](2016)在《氯化铵焙烧氯化氧化钕及其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氯化铵焙烧氯化氧化钕的热力学、反应过程、适宜条件和动力学.结果表明:氯化铵焙烧氯化氧化钕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氯化反应自发进行的最低温度为425 K,反应进行完全(K≥105)的理论温度为456 K;氯化铵首先与氧化钕反应生成2NH4Cl·NdCl3(s)中间复合物,而后2NH4Cl·Nd Cl3(s)受热分解为NdCl3(s);氯化反应的适宜条件为nNH4Cl∶nNd2O3=12∶1、氯化温度320340℃、氯化时间30 min,氯化率100%;过量的氯化铵是提高氯化率的关键;氯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为52.73 k J·mol-1,频率因子A0为7.9×103.

时文中,褚意新,左春山[9](2016)在《氯化铵焙烧氯化氧化钆及其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氯化铵焙烧法氯化氧化钆制备无水氯化钆的适宜条件和动力学。结果表明:采用氯化铵焙烧氯化氧化钆制备无水氯化钆的适宜条件为nNH4Cl∶nGd2O3=12∶1、T=340350℃和t=40 min,氧化钆的氯化率为100%;氯化铵与氧化钆的物质的量之比是影响氯化率的最主要因素,使用过量的氯化铵是制备高纯度无水氯化钆的关键。氯化反应是气-固多相区域反应,动力学曲线符合Bagdasarrym模型,反应进度遵从Erofeev方程ln[-ln(1-αRE)]=lnk+nlnt,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为68.254 k J·mol-1,频率因子A0为1.3×105,氯化反应的过程限制环节属于界面化学反应控制。

李全超[10](2016)在《氯化铵和碳酸钙混合焙烧工艺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氯化铵焙烧法广泛应用于冶金、无水氯化物制造等方面,具有流程短、效率高、反应条件比较温和的优点。本课题采用氯化铵和碳酸钙混合焙烧,研究了氯化焙烧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焙烧温度、物料配比、焙烧时间以及物料装载厚度的影响,并用XRD对无水氯化钙进行了表征。结果得到焙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焙烧温度450℃、焙烧时间60 min、氯化铵与碳酸钙物料配比n(NH4Cl):n(CaCO3)=3:1、物料装载厚度大于1 cm。此条件下碳酸钙的转化率为95.8%、焙烧产物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为94.96%。用工业级原料焙烧时,选用1200目工业重钙与工业氯化铵焙烧120 min,碳酸钙的转化率为95.19%,无水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为94.83%,所得无水氯化钙除不溶物外符合工业无水氯化钙Ⅰ级标准。对于氯化铵和碳酸钙混合焙烧工艺的应用,提出了氯化铵和碳酸钙混合焙烧制纯碱的工艺,并通过实验得到碳酸氢钠,对得到的碳酸氢钠进行了XRD表征。将提出的新制碱工艺与传统的氨碱法、联碱法进行了综合比较,新工艺具有环保和能耗方面的优势。对于氯化铵和碳酸钙混合焙烧工艺的应用,又提出氯化铵和碳酸钙混合焙烧结合钢铁酸洗废液回收利用的工艺,用钢铁酸洗废液合成中间产物FeCO3。探讨了碳酸亚铁合成条件,为了得到大粒径、易过滤洗涤、含杂质少的碳酸亚铁,采用的合成条件为:两种物料同时加料,控制合成pH为6.0、温度70℃。所得碳酸亚铁过滤性能良好、所含杂质少、铁的回收率较高。

二、氯化铵法氯化混合氧化稀土及其动力学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氯化铵法氯化混合氧化稀土及其动力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钕铁硼废料中稀土的选择性分离与回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钕铁硼永磁体简介及其废料来源
        1.1.1 钕铁硼永磁体简介
        1.1.2 钕铁硼永磁体废料来源
    1.2 钕铁硼废料综合回收工艺研究现状
        1.2.1 火法回收工艺
        1.2.2 湿法回收工艺
        1.2.3 其它回收工艺
    1.3 论文研究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原料与方法
    2.1 试验原料
    2.2 实验化学试剂
    2.3 实验设备
    2.4 试验方法
        2.4.1 硫酸铵焙烧从钕铁硼废料选择性转型分离稀土试验方法
        2.4.2 基于硫酸减量化从钕铁硼废料选择性转型分离稀土试验方法
        2.4.3 水浸液直接制备稀土氧化物试验方法
    2.5 分析及检测
        2.5.1 元素分析
        2.5.2 样品表征与检测
第三章 钕铁硼废料选择性转型分离稀土研究
    3.1 引言
    3.2 钕铁硼废料硫酸铵焙烧试验研究
        3.2.1 一段转型焙烧
        3.2.2 二段选择性焙烧
        3.2.3 结果表征
        3.2.4 硫酸铵选择性焙烧钕铁硼废料机理研究
    3.3 硫酸铁选择性焙烧钕铁硼废料可行性试验
    3.4 基于硫酸减量化从钕铁硼废料中选择性转型分离稀土研究
        3.4.1 热力学分析
        3.4.2 试验条件研究
        3.4.3 稀土的选择性分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浸液直接制备稀土氧化物研究
    4.1 引言
    4.2 草酸沉淀法
        4.2.1 草酸沉稀土条件试验
        4.2.2 稀土草酸盐表征
    4.3 碳酸钠沉淀法
        4.3.1 碳酸钠沉淀法条件实验
        4.3.2 稀土碳酸盐表征
    4.4 硫酸复盐沉淀-碱转法
        4.4.1 稀土硫酸复盐沉淀工艺研究
        4.4.2 稀土硫酸复盐表征
        4.4.3 硫酸复盐碱转
        4.4.4 氢氧化稀土表征
    4.5 稀土氧化物的制备与表征分析
        4.5.1 稀土氧化物的制备
        4.5.2 稀土氧化物表征分析
    4.6 三种制备稀土氧化物方法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不同铝盐焙烧分解包头稀土精矿对氟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稀土资源概述
        1.1.1 稀土介绍
        1.1.2 稀土资源分布情况
        1.1.3 稀土分解工艺产生的问题
    1.2 稀土精矿分解研究方法
        1.2.1 酸分解法
        1.2.2 碱分解法
        1.2.3 氧化焙烧法
        1.2.4 氯化法
    1.3 氟对环境的影响
    1.4 测氟方法
    1.5 选题目的及意义
    1.6 实验方案
    1.7 研究的创新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设备与试剂
        2.2.1 实验设备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制备原料
        2.3.2 TG-DTA分析
        2.3.3 X射线衍射分析
        2.3.4 铝盐的选择
        2.3.5 氟含量测定实验
    2.4 参数计算
3 稀土精矿及矿中加入不同铝盐焙烧过程氟逸出的行为研究
    3.1 稀土精矿焙烧过程氟的行为研究
        3.1.1 TG-DTA分析
        3.1.2 X射线衍射分析
    3.2 稀土精矿中加入不同铝盐固氟作用研究
        3.2.1 稀土精矿加入氯化铝受热分解研究
        3.2.2 稀土精矿加入硫酸铝受热分解研究
        3.2.3 稀土精矿加入氧化铝受热分解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固氟条件影响研究
    4.1 稀土精矿加入氯化铝
        4.1.1 焙烧温度的影响
        4.1.2 矿药比的影响
        4.1.3 焙烧时间的影响
    4.2 稀土精矿加入硫酸铝
        4.2.1 焙烧温度的影响
        4.2.2 矿药比的影响
        4.2.3 焙烧时间的影响
    4.3 稀土精矿加入氧化铝
        4.3.1 焙烧温度的影响
        4.3.2 矿药比的影响
        4.3.3 焙烧时间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5.1 Kissinger法
    5.2 Starink法
    5.3 .Coats-Redfern积分法
    5.4 Crane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化学链方法分解氯化铵和硫酸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氯化铵分解技术
        2.1.1 氧化镁法
        2.1.2 氧化铁法
        2.1.3 氧化锌法
        2.1.4 氧化铅法
        2.1.5 氧化锰法
    2.2 硫酸铵分解技术
    2.3 化学链技术
        2.3.1 化学链完全氧化
        2.3.2 化学链部分氧化
        2.3.3 化学链选择氧化
        2.3.4 其它化学链技术
    2.4 固相反应动力学
        2.4.1 等温动力学
        2.4.2 非等温动力学
    2.5 流化床反应器
        2.5.1 流化床的流型划分
        2.5.2 颗粒的Geldart分类
        2.5.3 流化床的数值模拟
        2.5.4 两相交互作用模型
    2.6 电解质溶液热力学
        2.6.1 电解质溶液的半经验模型
        2.6.2 硫酸钙溶液体系研究现状
    2.7 本文研究思路
第3章 化学链分解氯化铵的动力学研究
    3.1 实验部分
    3.2 数学模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机理函数
        3.3.2 温度的影响
        3.3.3 粒径的影响
        3.3.4 原料摩尔比的影响
        3.3.5 水分压的影响
        3.3.6 动力学方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化学链分解氯化铵的反应器设计和模拟
    4.1 反应器构型的概念设计
        4.1.1 变气速流化床反应器
        4.1.2 整体式错流换热热解反应器
    4.2 反应器的初步设计计算
        4.2.1 物料衡算
        4.2.2 能量衡算
        4.2.3 烟气消耗量计算
        4.2.4 反应器换热面积与尺寸计算
    4.3 反应器的传热优化
        4.3.1 数学模型
        4.3.2 结果与讨论
    4.4 变气速流化床的CFD模拟
        4.4.1 数学模型
        4.4.2 模拟工况及策略
        4.4.3 模型验证
        4.4.4 变气速流化床的模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化学链分解硫酸铵的实验研究
    5.1 硫酸铵热分解的非等温动力学
        5.1.1 硫酸铵的热分解过程
        5.1.2 活化能的求取
        5.1.3 机理函数的选择
    5.2 化学链分解硫酸铵载体的筛选
        5.2.1 热力学计算
        5.2.2 热重分析
        5.2.3 固定床实验
    5.3 氧化镁热分解硫酸铵的研究
    5.4 氧化钙热分解硫酸铵的研究
    5.5 氧化钙湿法蒸氨的实验探索
        5.5.1 实验部分
        5.5.2 结果与讨论
    5.6 氧化钙载体干法和湿法的对比
    5.7 硫酸铵的化学链循环工艺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硫酸铵湿法蒸氨的热力学研究
    6.1 热力学模型
    6.2 结果与讨论
        6.2.1 (NH_4)_2SO_4-H_2O二元系统
        6.2.2 CaSO_4-H_2O二元系统
        6.2.3 NH_3-H_2O二元系统
        6.2.4 CaSO_4-(NH_4)_2SO_4-H_2O三元系统
        6.2.5 NH_3-(NH_4)_2SO_4-H_2O三元系统
        6.2.6 CaSO_4-NH_3-H_2O三元系统
        6.2.7 四元系统的预测
        6.2.8 回归的模型参数值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氯化铵固相分解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氯化铵的基本性质
    1.2 氯化铵的分类
    1.3 氯化铵的生产方法
        1.3.1 联合制碱法
        1.3.2 复分解法
        1.3.3 重结晶法
    1.4 氯化铵转化技术现状
        1.4.1 与碱性化合物反应
        1.4.1.1 与氧化镁反应
        1.4.1.2 与氧化锰反应
        1.4.1.3 与氧化铁反应
        1.4.1.4 与氧化钙反应
        1.4.2 与酸式化合物反应
        1.4.2.1 硫酸法
        1.4.2.2 硫酸氢铵法
        1.4.2.3 硫酸氢钠法
        1.4.3 与有机化合物反应
        1.4.3.1 与甲醇反应
        1.4.3.2 与乙炔反应
        1.4.3.3 与甲醛反应
        1.4.3.4 与双氰胺反应
        1.4.3.5 与有机胺反应
        1.4.4 电解法
        1.4.5 催化分解法
    1.5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5.1 课题的意义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原理
    2.3 实验装置及方法
        2.3.1 氯化焙烧法实验装置及方法
        2.3.2 回转筒气固反应实验装置及方法
    2.4 分析方法
        2.4.1 产物中钙离子含量的测定
        2.4.2 吸收液中游离氨的测定
        2.4.3 氯离子含量的测定
        2.4.4 评价指标的计算
        2.4.5 固体表征
        2.4.5.1 热重分析
        2.4.5.2 XRD分析
        2.3.5.3 SEM分析
第三章 氯化铵分解研究—马弗炉气固反应
    3.1 反应物料比对氯化铵转化率的影响
    3.2 反应温度对氯化铵转化率的影响
    3.3 固体表征
        3.3.1 热重分析
        3.3.1.1 碳酸钙热重分析
        3.3.1.2 氯化铵热重分析
        3.3.1.3 碳酸钙与氯化铵混合反应热重分析
        3.3.2 XRD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氯化铵分解研究—回转筒气固反应
    4.1 实验装置的设计制作
    4.2 实验设计
    4.3 反应温度对氯化铵转化率的影响
    4.4 反应物物料比对氯化铵转化率的影响
    4.5 反应时间对氯化铵转化率的影响
    4.6 固体产物表征
        4.6.1 XRD分析
        4.6.2 SEM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含混合型稀土尾矿钙剂固氟配煤焙烧—酸浸出的工艺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稀土元素概述
    1.3 稀土资源的概况
        1.3.1 世界稀土资源的分布
        1.3.2 中国稀土资源的特点
        1.3.3 我国稀土资源分布的具体情况
    1.4 稀土应用
        1.4.1 稀土在冶金工业领域的应用
        1.4.2 稀土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1.4.3 稀土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应用
        1.4.4 稀土在玻璃陶瓷领域的应用
        1.4.5 稀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1.4.6 稀土在新材料领域的应用
        1.4.7 其他应用
    1.5 稀土矿的分解方法及工艺
        1.5.1 浓硫酸焙烧分解法
        1.5.2 烧碱法
        1.5.3 碳酸钠焙烧法
        1.5.4 氯化铵焙烧法
        1.5.5 碳热氯化法
        1.5.6 氧化钙-氯化钠焙烧法
    1.6 白云鄂博矿产资源概述
    1.7 白云鄂博稀土尾矿回收利用情况
        1.7.1 白云鄂博稀土尾矿概述
        1.7.2 稀土尾矿回收利用情况
    1.8 氟资源及氟的回收利用
        1.8.1 氟元素概述
        1.8.2 氟的影响
        1.8.3 氟污染控制方法
        1.8.4 氟的回收利用
    1.9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主要内容
        1.9.1 本文研究背景
        1.9.2 本文研究目的
        1.9.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原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
        2.1.1 白云鄂博含混合型稀土尾矿的分析
        2.1.2 实验用还原剂
        2.1.3 实验用试剂
    2.2 实验步骤
        2.2.1 混料
        2.2.2 压块成型
        2.2.3 焙烧
        2.2.4 焙烧矿分析
        2.2.5 酸浸出
    2.3 实验中所用仪器设备
    2.4 实验流程图
第3章 CaO配煤固氟焙烧含混合型稀土尾矿的工艺探索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设备
        3.2.3 研究分析方法
    3.3 焙烧过程中稀土矿物的热分解过程分析
        3.3.1 焙烧矿的XRD分析
        3.3.2 差热-热重分析
        3.3.3 热力学分析
        3.3.4 SEM-EDS分析
        3.3.5 小结
    3.4 最佳焙烧工艺研究
        3.4.1 焙烧时间对稀土矿物分解率的影响
        3.4.2 焙烧温度对稀土矿物分解率的影响
        3.4.3 CaO添加量对稀土矿物分解率的影响
        3.4.4 CaO焙烧过程的固氟效果分析
        3.4.5 小结
    3.5 稀土矿物分解的反应过程分析
        3.5.1 反应过程分析
        3.5.2 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CaCO_3配煤固氟焙烧含混合型稀土尾矿的工艺探索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设备
        4.2.3 研究分析方法
    4.3 焙烧过程稀土矿物的热分解过程分析
        4.3.1 焙烧矿的XRD分析
        4.3.2 差热-热重分析
        4.3.3 热力学分析
        4.3.4 SEM-EDS分析
        4.3.5 小结
    4.4 最佳焙烧工艺研究
        4.4.1 焙烧时间对稀土矿物分解率的影响
        4.4.2 焙烧温度对稀土矿物分解率的影响
        4.4.3 CaCO_3添加量对稀土矿物分解率的影响
        4.4.4 CaCO_3焙烧过程的固氟效果分析
        4.4.5 小结
    4.5 CaCO_3作为添加剂时稀土矿物分解的反应过程分析
        4.5.1 反应过程分析
        4.5.2 小结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Ca(OH)_2配煤固氟焙烧含混合型稀土尾矿的工艺探索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设备
        5.2.3 研究分析方法
    5.3 焙烧过程稀土矿物的热分解过程分析
        5.3.1 焙烧矿的XRD分析
        5.3.2 差热-热重分析
        5.3.3 热力学分析
        5.3.4 SEM-EDS分析
        5.3.5 小结
    5.4 最佳焙烧工艺研究
        5.4.1 焙烧时间对稀土矿物分解率的影响
        5.4.2 焙烧温度对稀土矿物分解率的影响
        5.4.3 Ca(OH)_2添加量对稀土矿物分解率的影响
        5.4.4 Ca(OH)_2焙烧过程的固氟效果分析
        5.4.5 小结
    5.5 Ca(OH)_2作为添加剂时稀土矿物分解的反应过程分析
        5.5.1 反应过程分析
        5.5.2 小结
    5.6 Ca(OH)_2、CaO和CaCO_3分别作为添加剂时的对比分析
        5.6.1 热分解过程的对比
        5.6.2 工艺条件的对比
        5.6.3 反应过程分析的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盐酸浸出焙烧矿的工艺过程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仪器设备
        6.2.3 实验过程及研究分析方法
    6.3 盐酸浸出焙烧矿的最佳工艺条件
        6.3.1 浸出时间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6.3.2 浸出温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6.3.3 盐酸浓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6.3.4 液固比对盐酸浸出率的影响
        6.3.5 搅拌速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6.3.6 盐酸浸出稀土的最佳工艺条件分析
        6.3.7 小结
    6.4 盐酸浸出稀土氧化物的反应过程分析
        6.4.1 反应过程分析
        6.4.2 小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硝酸浸出焙烧矿的工艺过程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7.2.1 实验试剂
        7.2.2 实验仪器设备
        7.2.3 实验过程及研究分析方法
    7.3 硝酸浸出焙烧矿的最佳工艺条件
        7.3.1 浸出时间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7.3.2 浸出温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7.3.3 硝酸浓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7.3.4 液固比对盐酸浸出率的影响
        7.3.5 搅拌速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7.3.6 硝酸浸出稀土的最佳工艺条件分析
        7.3.7 小结
    7.4 硝酸浸出稀土氧化物的反应过程分析
        7.4.1 反应过程分析
        7.4.2 小结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硫酸浸出焙烧矿的工艺过程
    8.1 引言
    8.2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8.2.1 实验试剂
        8.2.2 实验仪器设备
        8.2.3 实验过程及研究分析方法
    8.3 硫酸浸出焙烧矿的最佳工艺条件
        8.3.1 浸出时间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8.3.2 浸出温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8.3.3 硫酸浓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8.3.4 液固比对盐酸浸出率的影响
        8.3.5 搅拌速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
        8.3.6 硫酸浸出稀土的最佳工艺条件分析
    8.4 高温硫酸浸出稀土氧化物的工艺研究
        8.4.1 浸出时间对稀土浸出率和脱氟率的影响
        8.4.2 硫酸浓度对稀土浸出率和脱氟率的影响
        8.4.3 液固比对稀土浸出率和脱氟率的影响
        8.4.4 搅拌速度对稀土浸出率和脱氟率的影响
        8.4.5 高温硫酸浸出稀土脱氟最佳工艺条件分析
        8.4.6 小结
    8.5 三种酸分别作为焙烧矿浸出剂时的对比
        8.5.1 浸出工艺条件的对比
        8.5.2 浸出反应过程分析的对比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NH4Cl焙烧氯化Pr2O3及其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NH4Cl(s)氯化Pr2O3(s)的热力学
    2.2 NH4Cl(s)氯化Pr2O3(s)的反应过程
    2.3 NH4Cl(s)氯化Pr2O3(s)的动力学曲线
    2.4 NH4Cl(s)氯化Pr2O3(s)的适宜条件
    2.5 NH4Cl(s)氯化Pr2O3(s)的动力学
3 结论

(7)NH4Cl(s)焙烧氯化Sm2O3(s)及其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氯化铵氯化氧化钐的反应
    1.1 氯化铵氯化氧化钐(单斜)反应的热力学
    1.2 氯化铵氯化氧化钐的反应过程
2 试验部分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及讨论
    3.1氧化钐的氯化动力学曲线
    3.2氯化铵氯化氧化钐反应的适宜条件
    3.3氯化反应的动力学
4 结论

(8)氯化铵焙烧氯化氧化钕及其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氯化铵氯化氧化钕的热力学及反应过程
    1.1 氯化铵氯化氧化钕的热力学
    1.2 氯化铵氯化氧化钕的反应过程
2 试验部分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及讨论
    3.1 氧化钕的氯化动力学曲线
    3.2 氯化反应动力学方程
    3.3 氯化铵氯化Nd2O3(s)反应的适宜条件
4 结论

(9)氯化铵焙烧氯化氧化钆及其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原理
2 实验
    2.1 试剂与仪器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氧化钆的氯化动力学曲线
    3.2 氯化反应的动力学
4 结论

(10)氯化铵和碳酸钙混合焙烧工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氯化铵概述
    1.2 氯化铵的分解及应用
    1.3 氯化铵焙烧法
    1.4 氯化铵焙烧法在冶金中的应用
        1.4.1 氯化铵焙烧法提取稀土
        1.4.2 氯化铵焙烧法在碳酸型和氧化型矿物提取中的应用
        1.4.3 氯化铵焙烧法在矿物富集和冶炼渣提取中的应用
    1.5 氯化铵焙烧法制无水氯化物
    1.6 氯化铵焙烧气体的应用
    1.7 氯化钙概述
        1.7.1 氯化钙的性质
        1.7.2 氯化钙的应用
        1.7.3 氯化钙的生产
    1.8 研究课题简介
        1.8.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8.2 本文的主要工作
        1.8.3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分析方法
        2.2.2 实验内容
第三章 氯化铵和碳酸钙混合焙烧制无水氯化钙的工艺研究
    3.1 实验原理
    3.2 实验方法与内容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焙烧温度的影响
        3.3.2 物料配比的影响
        3.3.3 焙烧时间的影响
        3.3.4 料层厚度的影响
        3.3.5 碳酸钙粒径的影响
        3.3.6 工业级原料实验
    3.4 XRD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氯化铵和碳酸钙混合焙烧制纯碱工艺
    4.1 氨碱法制纯碱
        4.1.1 氨碱法原理
        4.1.2 氨碱法优缺点
        4.1.3 氨碱法所面临的环保形势与问题
    4.2 联碱法制纯碱
        4.2.1 联碱法原理
        4.2.2 联碱法优缺点
        4.2.3 联碱法废物处置问题
    4.3 氯化铵和碳酸钙混合焙烧制纯碱工艺
        4.3.1 新工艺简介
        4.3.2 工艺实验
    4.4 新工艺与氨碱法的比较
        4.4.1 原料、产物比较
        4.4.2 能耗比较
        4.4.3 排放比较
    4.5 新工艺与联碱法比较
    4.6 三种制纯碱工艺的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氯化焙烧结合钢铁酸洗废液的处理工艺研究
    5.1 钢铁酸洗废液的来源及组成
    5.2 钢铁酸洗废液制备氯化亚铁溶液
        5.2.1 实验原理
        5.2.3 实验方法
        5.2.4 实验结果
    5.3 氯化铵和碳酸钙混合焙烧气体的吸收
    5.4 合成碳酸亚铁的条件探索
        5.4.1 实验原理
        5.4.2 实验方法
        5.4.3 结果与讨论
    5.5 氯化铵和碳酸钙混合焙烧结合钢铁酸洗废液处理工艺
    5.6 焙烧气吸收液与氯化亚铁溶液反应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四、氯化铵法氯化混合氧化稀土及其动力学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钕铁硼废料中稀土的选择性分离与回收研究[D]. 王龙君.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2]不同铝盐焙烧分解包头稀土精矿对氟影响研究[D]. 王明玉.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3]化学链方法分解氯化铵和硫酸铵的研究[D]. 潘腾. 浙江大学, 2019(03)
  • [4]氯化铵固相分解工艺研究[D]. 王莫飞.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2)
  • [5]含混合型稀土尾矿钙剂固氟配煤焙烧—酸浸出的工艺探索[D]. 袁帅. 东北大学, 2018(12)
  • [6]NH4Cl焙烧氯化Pr2O3及其动力学研究[J]. 时文中,徐启杰,左春山,褚意新. 化学研究, 2017(01)
  • [7]NH4Cl(s)焙烧氯化Sm2O3(s)及其动力学研究[J]. 褚意新,时文中,左春山,朱国才,徐启杰. 河南科学, 2016(11)
  • [8]氯化铵焙烧氯化氧化钕及其动力学研究[J]. 时文中,褚意新,左春山,朱国才,徐启杰. 河南科学, 2016(10)
  • [9]氯化铵焙烧氯化氧化钆及其动力学研究[J]. 时文中,褚意新,左春山. 广州化工, 2016(20)
  • [10]氯化铵和碳酸钙混合焙烧工艺的应用研究[D]. 李全超. 广西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氯化铵法氯化混合稀土氧化物及其动力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