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水平及意义的探讨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水平及意义的探讨

许珂, 李小峰, 胡学芳, 王来远, 罗静[1]2005年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水平及意义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抗核小体抗体(Anu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探讨AnuA在SLE诊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120例初诊SLE患者、55例其他风湿性疾病和30名健康对照血清中AnuA水平。同时记录各种临床表现,检测并分析其治疗前的其他自身抗体和实验室指标。结果自身抗体在SLE及其他风湿病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AnuA56%和7%,抗dsDNA抗体35%和1%,抗Sm抗体24%和0。AnuA与SLE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无相关性,对SLE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5.8%、95.3%,对狼疮肾炎(lupusnephritis,LN)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6%、64.5%。AnuA与肝脏损害和疾病活动呈线性相关(t=3.152,2.171,P<0.05)。AnuA分别与抗dsDNA、抗Sm联合检测对SLE诊断敏感性提高27%、40%(字值2分别为38.930、18.161,P<0.01)。结论AnuA在SLE血清中水平显着增高,AnuA测定是SLE诊断和治疗监测中有价值的新的实验室检测指标之一,与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SLE、L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刘慧慧[2]2006年在《核小体与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致病作用》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核小体与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SLE)中的致病作用,分析核小体及其抗核小体家族的水平对狼疮患者器官/系统损害的影响。 方法 以两所叁甲医院住院SLE患者为病例,以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参照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损伤指数(SLICC/ACR DI)量表,设计问卷,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器官/系统损害情况;运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清核小体、抗核小体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dsDNA抗体的浓度。 结果 SLE患者血清核小体总体水平表现为下降,可分为核小体增高组和降低组;抗核小体抗体水平、抗dsDNA抗体水平和抗组蛋白抗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SLE患者血清核小体浓度与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之间均呈负相关,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水平之间均呈正相关。SLE患者血清可溶性核小体减低组的发热、皮疹、关节痛、C3降低、血沉增高、管型、血尿、蛋白尿的检出率和肾脏损害率较核小体增高组高,疾病活动人数较核小体增高组多。抗组蛋白抗体与疾病活动度之间呈正相关。抗核小体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dsDNA抗体与SLICC/ACR DI间均呈正相关。核小体抗体阳性、抗dsDNA抗体阳性和抗组蛋白抗体阳性SLE患者的肾脏损害率均明显高于阴性组。抗核小体抗体+抗dsDNA抗体抗联合检测SLE的方案较优。 结论 核小体及其抗体家族参与了SLE的发病,在SLE的发病和器官/系统损害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与肾脏损害关系最为密切,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对诊断SLE疾病有很高的敏感性。

许珂[3]2004年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水平及意义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抗核小体抗体(Antinucleosome antibody ,AnuA )被认为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其出现提示狼疮肾炎(LN)的发生。目的:研究AnuA在SLE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探讨AnuA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预后判断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120例初诊SLE患者、55例其他风湿性疾病和30名健康对照血清中AnuA水平。同时记录各种临床表现,测定其治疗前的其他自身抗体(抗核抗体、抗dsDNA、抗Sm、抗组蛋白抗体、抗磷脂抗体)和实验室指标(血细胞计数、尿蛋白、血沉、补体、循环免疫复合物、肝肾功能)。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疾病活动性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进行评分。结果:自身抗体在SLE及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AnuA 56和7%,抗dsDNA 35% 和1%,抗Sm 24% 和0%。AnuA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无相关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5.83%、 95.29%。AnuA参与SLE的发病,与肾脏损害有关。血清AnuA水平与肝细胞损害的程度可能存在一定关系。血清中AnuA与SLE特异性诊断指标抗dsDNA抗体相关,水平与SLE活动性指标补体C3C4(AnuA阳性组比AnuA 阴性组, C3: 0.53 +/- 0.24 g/L vs 0.79 +/- 0.23 g/L, p < 0.001; C4: 0.10 +/- 0.04 g/L vs 0.18 +/- 0.04 g/L, p < 0.001)、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与SLEDAI呈正相关(t = 2.171, P < 0.05)。AnuA阳性组关节炎、口腔溃疡、蛋白尿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AnuA分别与抗Sm、抗dsDNA联合诊断SLE时敏感性显着提高(p =0.0001)。结论:AnuA在SLE血清中高水平存在,血清AnuA测定是诊断和治疗SLE中实验室检查的有益补充,与抗dsDNA联合诊断SLE、LN时敏感而且特异,但尚不能认为是LN的标记性抗体,不能预告肾损害危险度增加。

袁玲玲, 卢宪梅, 赵天恩[4]2005年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uA)水平与红斑狼疮(LE)疾病亚型及其治疗前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6例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7例盘状红斑狼疮(DLE)、6例硬皮病、5例皮肌炎患者和30例健康人血清AnuA水平,根据SLE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并对LE患者AnuA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SLE患者血清AnuA水平与SCLE、DLE、硬皮病、皮肌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增高(P均<0.01);SLE活动期患者血清AnuA水平与SLE非活动期相比显着增高(P均<0.01);SCLE、DLE、硬皮病患者血清AnuA水平两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皮肌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肌炎患者和正常人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uA水平与SLEDAI有明显相关性(P=0.015,r=0.441),SLE患者治疗后血清AnuA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AnuA水平与LE的亚型和是否活动有相关性,对诊断疾病、监测病情活动和判断疗效有意义。

张娜[5]2004年在《血清和唾液抗核小体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诊断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血清抗核小体抗体(AnuA)和抗双链DNA(ds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探讨二者关系与SLE活动性和SLE机体损伤机理的关系。初步探索唾液抗核小体抗体水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变化。 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定量检测SLE组、疾病对照组(包括类风湿关节炎、未分化结缔组织病、血管炎、成人Still病、强直性脊柱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皮肌炎、干燥综合征和系统性硬化症)和正常组血清AnuA和抗dsDNA抗体水平,并检测部分SLE患者和正常人唾液的AnuA水平,记录SLE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结果: 1.血清AnuA在SLE检测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6.94%和98.15%。 2.定量分析SLE组血清Anu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正常组(P<0.0001)。定性分析SLE组血清AnuA阳性率为56.94%,对照组为3%,正常组全部为阴性。 3.血清AnuA和抗dsDNA抗体水平呈正相关(r=0.55,P<0.0001)。血清AnuA阳性率在狼疮肾组的阳性率高于非狼疮肾SLE组(P=0.045),但抗dsDNA抗体阳性率在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别(P=0.627)。 4.血清AnuA水平与血清抗核抗体(ANA)滴度、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水平正相关,(r分别为0.32和0.249,P值分别为0.006和0.035);与血清补体C3、C4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393和-0.366,P值分别为0.001和0.002)。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5.血清AnuA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工)记分正相关(r二OP<0 .0001)。6.唾液水平与血清AnuA水平正相关(r=0.350,P二0.005);SLE组唾液AnuA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P=0.049);唾液AnuA水平与血清IgG和CIC水平正相关(r分别为0.0291和0.371,P值分别为0.007和0.001)。结论:血清AnuA对SLE抗Sm抗体阴性的SLE诊断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特别在抗dsDNA抗体和患者更有意义;2.血清AnuA水平与SLE的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疾病活动性的指标:3.唾液AnuA水平对5 LE的诊断和疾病活动性的判断有一定意义。

金卫东, 俞晓洁, 贾敬年, 周永列[6]2007年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与抗C1q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抗核小体抗体与抗C1q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的关系以及在狼疮肾炎(LN)患者血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33例LN患者血清进行检测,以43例无肾炎临床表现的SLE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将76例SLE患者按SLEDAI评分分为SLEDAI8 10分组与SLEDAI<10分组两组,进行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与SLE活动度相关性的分析。结果LN患者血清中抗核小体抗体与C1q抗体浓度及阳性率显着高于SLE对照组(P<0.01),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nRNP抗体有较高的阳性率,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SLEDAI?10分组,抗核小体抗体与抗C1q抗体浓度及阳性率显着高于SLEDAI<10分组(P<0.01),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nRNP抗体在SLEDAI?10分组中有较高的阳性率,与SLEDAI<10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中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分别以LN和SLEDAI作为因变量将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nRNP抗体进行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以LN作为因变量入选的自变量有,抗C1q抗体,抗Sm抗体(P<0.05);以SLEDAI作为因变量入选的自变量有: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P<0.05)。结论在LN患者中,存在着抗核小体抗体和抗C1q抗体的高表达,抗核小体抗体及抗C1q抗体在LN疾病中起较为重要作用。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是反映SLE患者并发肾脏损伤的重要指标,在LN诊断和判定其活动性方面有重要作用,与SLE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能较好的反映SLE病情的活动性。

龚淑琪, 徐江霞, 邓连瑞, 龚初平, 徐志华[7]2013年在《血清抗核小体抗体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相关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抗核小体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活动的相关性、灵敏度、特异度等。方法收集SLE病例58例,按SLE疾病活动指数分为非活动组、轻度、中度、重度活动组,同时设对照组25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速率散射比浊法、全自动血沉分析仪等分别检测抗核心抗体(ANA)、抗核小体抗体、抗-ds-DNA、抗-Sm、C3、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 (1)抗核小体抗体阳性检出率与SLE疾病活动程度呈正相关(r=0.638,χ2=40.235,P=0.00)。(2)抗核小体抗体对SLE疾病诊断的灵敏度(51.72%)高于抗-ds-DNA(20.69%)和抗-Sm(41.38%),其特异度(92%)也与抗-ds-DNA(96%)和抗-Sm(92%)接近。(3)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表达水平与C3呈负相关(r=-0.595,P=0.00),与ESR呈正相关(r=-0.783,P=0.00),而与ANA核型、滴度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抗核小体抗体检测作为一项新的与SLE疾病活动密切相关、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且操作简便的实验室评价指标,将在SLE疾病诊断、合理治疗及疗效评估方面发挥重要价值。

安月, 王敏, 刘永娥, 何晓琳[8]2008年在《抗核小体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分析其与其它自身抗体及各项免疫学指标的关系。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0例SLE患者、48例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包括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和系统性硬化症)及30例正常健康人血清中的ANuA.并记录SLE患者各种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分析其与ANuA的关系。结果1.在40例SLE患者中ANuA呈阳性的有28例,占70.0%;在48例非SLE疾病对照组患者中,有1例混合型结缔组织病和1例系统性硬化症患者ANuA呈阳性,占4.2%:正常人血清中此抗体均为阴性:ANuA在SLE中的特异性为97.4%,敏感性为70.0%.其在SLE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2.在SLE患者中,ANuA的敏感性明显高于抗ds- DNA、抗Sm抗体,其特异性与抗ds-DNA、抗Sm抗体比较无显着性差异。3.ANuA在活动期SLE和LN中有更高的阳性率。4.SLE患者ANuA阳性组血清补体C3、C4降低,CRP增高,ESR增快,尿蛋白阳性的发生率与ANuA阴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AnuA可作为SLE的标记性抗体.且与疾病活动相关.尤其对抗dsDNA、抗Sm等抗体阴性的患者意义较大。

盛敏玲, 郝加虎, 陶金辉, 张宏, 张志华[9]2013年在《外周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表达水平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和正常对照两组间的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的表达水平;分析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与患者器官/系统损害的关联是否涉及细胞凋亡。方法:病例来自两所叁甲医院住院SLE患者,以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术,采用连接素V和碘化丙啶双染法检测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的早期凋亡率;以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研究对象外周血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SLE患者的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8.42%、53.95%、44.74%,而在正常对照组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均为阴性。SLE非活动组(n=23)和活动组(n=53)患者的血清抗核小体抗体表达水平(分别为81.697±86.256 IU/ml、101.957±97.431 IU/ml)、抗dsDNA抗体(分别为266.881±366.684 IU/ml、286.483±279.298 IU/ml)、抗组蛋白抗体(分别为45.421±58.262 IU/ml、64.257±69.976 IU/m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n=69,分别为10.106±0.5348 IU/ml、20.034±12.075 IU/ml、9.290±1.281 IU/ml),叁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414,P=0.000;F=24.872,P=0.000;F=20.147,P=0.000)。但SLE患者非活动组和活动组的3种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仅发现抗组蛋白抗体与SLEDAI之间呈正相关(r=0.251,t=2.234,P=0.029)。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抗核小体抗体水平在临床上可作为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监测参考指标;而对于活动期SLE患者,抗dsDNA抗体可较好地反映疾病活动度。结论: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的表达水平增加,且与患者的PBMCs的早期凋亡率呈正相关。抗核小体抗体水平在临床上可作为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监测参考指标;而对于活动期SLE患者,抗dsD-NA抗体可较好地反映疾病活动度。

金卫东, 俞晓洁, 贾敬年, 周永列[10]2006年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与抗C1q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突出表现有多种自身抗体。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SLE最常见的并发症。几乎所有的SLE均有不同程度的肾脏病变。国外有研究初步显示,SLE患者血中存在抗核小体抗体与抗C1q抗体,并且可能与SLE活动度有一定的关联。细胞受到致病因素作用凋亡时能够引起染色质的裂解,继而导致核小

参考文献:

[1].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水平及意义的探讨[J]. 许珂, 李小峰, 胡学芳, 王来远, 罗静.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5

[2]. 核小体与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致病作用[D]. 刘慧慧. 安徽医科大学. 2006

[3].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水平及意义的探讨[D]. 许珂. 山西医科大学. 2004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 袁玲玲, 卢宪梅, 赵天恩.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5

[5]. 血清和唾液抗核小体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诊断意义[D]. 张娜. 天津医科大学. 2004

[6].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与抗C1q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 金卫东, 俞晓洁, 贾敬年, 周永列. 浙江检验医学. 2007

[7]. 血清抗核小体抗体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相关性评价[J]. 龚淑琪, 徐江霞, 邓连瑞, 龚初平, 徐志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8]. 抗核小体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临床意义[C]. 安月, 王敏, 刘永娥, 何晓琳. 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 2008

[9]. 外周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表达水平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关联研究[J]. 盛敏玲, 郝加虎, 陶金辉, 张宏, 张志华.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3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与抗C1q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C]. 金卫东, 俞晓洁, 贾敬年, 周永列. 200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06

标签:;  ;  ;  ;  ;  ;  ;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水平及意义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