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认识论论文_卓立

导读:本文包含了历史认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认识论,历史,黑格尔,方法论,相对主义,抽象,客观性。

历史认识论论文文献综述

卓立[1](2019)在《走出历史认识论——改革开放四十年史学理论话语范式的局限与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认识论"通常与"历史本体论"对举,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史学理论主要聚焦的领域。"历史认识论"一词隐含着一种主客二元论,即以"历史本体"(亦即绝对化的自在客体)为前提,将历史学视为史学家(主体)对历史本身(客体)的认识结果。"历史学能否是客观知识"因而成为"历史认识论"的中心问题,它无疑从属于"知识何以可能"这个近代哲学的"康德问题"。然而,要反思的是,历史认识问题固然是一种"客观"研究领域,但"历史认识论"是否只是史学理论的一种研究范式?19世纪下半叶以降,西方近代认识论便随着现代科学转型而开始了现代哲学转型。无论是欧陆的现象学-阐释(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9年09期)

孔明安,史凤阁[2](2019)在《交换抽象及其格式塔转换逻辑——论雷特尔对西方历史认识论的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交换抽象"是现代德国哲学家索恩-雷特尔在其着作《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根据这一概念,雷特尔将马克思的商品交换形式与康德的先验论相关联,并对西方认识论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阐释。交换抽象的特征表现为:首先它以其纯粹的形式性特征与思维抽象取得了形式上的可通约性,从而使得二者相类似;其次,交换抽象也是一种现实抽象。虽然它具有形式性特征,与思维抽象处于一种平行性的关系,但却与思维抽象有着本质差异,它为思维抽象的形成奠定了现实基础;最后,从交换抽象到思维抽象的转换是非常复杂的,它是在经历了对商品可变品性、感性质料的抽象后,以一种格式塔机制,通过社会综合效果来实现的。由此,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就被转化为雷特尔的"社会综合"概念,使之奠基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不仅如此,交换抽象向思维抽象转换的格式塔逻辑非常类似于精神分析的无意识的形成和运作机制,它也就是齐泽克反复阐述的拉康的"对象a"的逻辑。以交换抽象为核心,将交换抽象、思维抽象、社会综合等概念统一起来,这标志着雷特尔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重构西方历史认识论的理论尝试。虽然这一探讨并非无懈可击,但对我们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卓立[3](2019)在《走出历史认识论——改革开放四十年史学理论话语范式的局限与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史学理论的主要范式是"历史认识论",但它不仅不可能辩护历史知识合法性,而且是实证史学、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叁者分裂的根源。以历史实在论为哲学前提的历史认识论根本上是一种近代西方哲学的镜式映像理论,它是历史相对主义真正的幕后推手,而不是拯救客观史学的唯一出路。在"历史认识论"范式下,史学理论只能反复在"历史认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类问题中兜圈子,并将阐释学、后现代主义之类的新理论曲解为对历史认识主观性的"佐证"。实际上,现代科学的发展早已摧毁"客观自在真理"的近代科学图景,并促使哲学率先"走出认识论",转型为现代哲学。所谓"走出历史认识论"并非否定客观历史(及客观世界)的实在性,也并不是否定认识现象,而是悬搁"客观历史实在"这个无效的形而上学信念,摆脱"自然的态度",超越主客二元论的陈旧框架,从而将历史知识的"符合论客观性"转换为"融贯论客观性"。这既是建设中国特色史学话语的内在要求,也是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思想精髓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期刊2019年02期)

张玉翠[4](2019)在《近十年国内历史认识论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十年来国内的历史认识论研究,在承接改革开放叁十年历史认识论研究的基础上,更有别开生面的发展。总括而言,十年来的历史认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认识客观性、"历史事实"概念、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西方历史认识论和对历史认识论发展趋势的判断五个方面。学界的研究认为,历史认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应该关注几个方面的问题:1.研究、建立以认识主体为核心的历史认识论体系;2.重视历史认识生成机制研究;3.中国古代史学中的历史认识论思想是一个值得挖掘的新的研究领域;4.应该重视借鉴西方现当代哲学认识论的研究成果;5.历史认识中的主客体问题、历史认识中的价值性认识或历史价值判断等问题,有进一步深入发掘的必要。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将能把历史认识论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本文来源于《史学月刊》期刊2019年06期)

李富强,高倩,吴晗清[5](2019)在《历史认识论视角下中国科技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认识论视角下的中国科技史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运用文献研究及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历史认识论的内涵及历史认识论视角下中国科技史研究的理论、内容、特点等进行讨论,认为该理论主要挖掘包括书籍、建筑、器物在内的相关物质资料中的信息,以此为基础还原当事人在制造该物质资料时的思想、设计、活动过程等,研究在此过程中知识是如何形成的、知识的不同层面及其相互关系、知识是如何传播的、知识形成的背景及动力等。该理论对科学、技术、技巧等概念有专门的界定,并特别注重"图""样"在知识形成中的功能和作用。(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弦[6](2019)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作为一个比较纯粹的基础理论研究,它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式:“我们应当如何进行历史认识”,这种“应当”既表明了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就是“如此”进行历史认识的,同时也对于“我们”进行历史认识构成了一种规范性力量。本论文主要分为了两个大的部分,一是把“进行历史认识”作为一个“行为体”来看的话,它就会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如这种历史认识是如何产生的、谁来进行历史认识、我们究竟在认识什么以及如何进行历史认识,转化为更为规范性的表达方式就是,历史认识的起源、历史认识的主体、历史认识的对象和历史认识的过程,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就构成了本文第二章到第五章的主体性内容;二是除了把“进行历史认识”作为行为体来看、并进行各个部分的研究之外,我们还必须具备整体性的视野,从整体上来探究历史认识的性质、历史认识的真理性以及历史认识的当代价值,这叁个方面的内容就构成了本文第六章到第八章的主体性内容,具体分布情况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并简介了本文的四个基本概念,最后总体上论述了本论文的总体结构、基本方法与特质。第二章主要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的综合性起源问题。首先探讨了认识论语境中“综合”问题的由来,指出“综合”不仅是一个行动、是认识产生的必备条件,它还代表着一门知识,其思想史背景就是“近代经验论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当代分析哲学”,也正是在这个思想史背景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对待“综合”问题的不同态度,这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阐释方案,一是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社会劳动综合,二是以索恩–雷特尔为代表的商品交换规律的社会综合,但总体上来看,这两种方案也有其自身的问题,结合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表述来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生活”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综合性起源的关键性质点,当然,这种综合性起源本身也具有一种辩证本性。第叁章主要探讨了历史认识的主体(即“谁来认识”)问题。首先在对马克思和黑格尔的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的基础之上,阐述了“意识”的成长过程及其相应主体,通过这种互文性解读我们发现,“现实的人”正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的真正主体,它构成了对于“原子式个人”和“本质主义的人”的真正批判,而且“现实的人”在进行历史认识时总是受到“前结构”所制约,这种“前结构”不仅包括了理性主义的前结构(这一点与欧陆哲学的讨论高度一致),还包括了生活世界和交往的前结构。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历史认识的对象(即“认识什么”)问题。首先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认识论中“历史”的两种主要存在方式,一是作为认识对象(实体)而存在,历史认识即认识历史,它也构成了直接历史认识的认识对象,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历史事实”,它有着自身的内容层次和基本特征;二是作为认识方式或解释原则而存在,此时的历史认识就变成了“历史的”认识,它成为了反思历史认识的认识对象,也有着自身的内容构成和基本特征。第五章主要探讨了历史认识的过程(即“如何认识”)的问题。首先从总体上阐明了历史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即直接历史认识向反思历史认识的飞跃以及反思历史认识向思维具体的飞跃,这两次飞跃也呈现为“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统一过程。根据“时间秩序”来看,在1845-1857年这个时期内,马克思总体上坚持的就是直接历史认识的“第一条道路”,也是一个“现实抽象”的正向历史认识过程,而在1857年之后,马克思总体上坚持的就是反思历史认识的“第二条道路”,也是一个“从后思索”的反向历史认识过程。第六章主要从总体上探讨了历史认识的性质。首先阐明的是历史认识的相对性,探讨了它的诸种表现及其深层原理,并分别论述了直接历史认识和反思历史认识与“相对性”的复杂性关系。然后阐明了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性质,在细致分析了“客观性”的不同含义的基础之上,分别探讨了直接历史认识和反思历史认识所具有的“客观性”性质。最后阐明了历史认识的“过程性”性质,它最符合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本质精神。第七章主要从总体上探讨了历史认识的真理性问题。这一章带有了非常强的知性分析性质,首先阐明的是历史认识的符合观,在细致阐述了“符合观”真理观的基础之上,指认了直接历史认识阶段所主要坚持的就是“符合观”的真理观,与之相对,在反思历史认识阶段,马克思则主要坚持的是“融贯论”的真理观,但正如“两条历史认识的道路”在马克思那里本身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所坚持的真正意义上的真理观就是符合观与融贯论的有机统一。第八章主要论述了历史认识的当代价值。本章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从整体上来讨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的当代价值,它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的理论价值,二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的现实价值。(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3-11)

熊踞峰[7](2019)在《李大钊历史认识论的叁个维度——基于对新文化运动时期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认识历史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古今之争、中西之辨、兴衰之思叁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他不光深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化论等思想的影响,也借鉴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阐释了有利于民族和社会发展的"民彝"思想。他以自身的理论实践发展了对待古今中西文化以及人类历史的认识,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本文来源于《上海党史与党建》期刊2019年03期)

景德祥[8](2018)在《《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之辨》(《江海学刊》2018年第4期)》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关历史文本的考察显示,黑格尔与兰克在历史认识论领域曾发生过激烈的思想交锋。黑格尔代表着从理论或概念出发研究与书写历史的哲学学派,而兰克则代表着从史料或史实出发研究与书写历史的历史主义学派,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尖锐的对立,各自都在坚持理论或史实在历史研究与书写中的主导权。(本文来源于《史学史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景德祥[9](2018)在《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之辩》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关历史文本的考察显示,黑格尔与兰克在历史认识论领域曾发生过激烈的思想交锋。黑格尔代表着从理论或概念出发研究与书写历史的哲学学派,而兰克则代表着从史料或史实出发研究与书写历史的历史主义学派,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尖锐的对立,各自都在坚持理论或史实在历史研究与书写中的主导权。但在具体的史学实践中,两人也都有不自觉地走向自我原则的反面的表现。总起来看,就理论与史实的关系而言,从理论出发来研究历史,既不可避免,也是值得提倡的。关键在于不能将理论强加于历史事实,而是必须赋予后者对前者的最终检验者的角色。(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张霏霏[10](2018)在《沙夫历史认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年马克思思想的“重新”发现和深入阐发,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演进和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众多新马克思主义流派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契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亚当·沙夫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人的哲学、异化理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人道主义的历史认识论就是要确立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核心地位,阐发人的本质和存在在哲学论域(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中的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在总体上对沙夫的历史认识论思想进行探讨,从历史认识论这一视角出发重新审视沙夫的人道主义思想,以期推进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除去绪论和第一章介绍基本背景外,论文依次阐明了认识的主观性、客观性和真理性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叁个方面:第一,对历史认识主观性的思考。通过分析认识主体在叁种认识关系模式中的地位;认识主体的主体性与主观性;认识主体参与历史的形式等,揭示认识主体在认识关系中的核心地位。首先,沙夫根据认识主体在认识关系中的作用,把认识关系分为叁种模式:被动直观的认识模式;唯心主义的认识模式;客观能动的认识模式。接着,他阐述了叁种认识关系模式在当代思想谱系中的历史表现,即体现为实证主义、现代主义和历史主义。其次,沙夫强调历史认识的主观性是由认识主体借助选择、解释和评价等形式介入到历史认识活动的。最后,阐明认识主体的主体性和主观性的区别,揭示其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理解的影响。第二,认识的主观性在历史认识客观性和真理性问题中的表现。通过界定历史事实、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等概念,沙夫对实证主义和现代主义两种历史认识论展开了批判,进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正确理解。其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认识论既反对实证主义对历史客观性绝对化趋势的理解,也反对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所采取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立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一方面承认主体受社会制约,但另一方面认为主体能够发挥能动作用,并以这种辩证理解为基础,探讨了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和真理性等问题。沙夫认为历史认识具有类过程性,总是处于不断趋向作为“边界”的绝对真理的永恒过程之中,因而客观真理始终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而不是已经完成的最后状态。在这个意义上,真理总是部分的、不完全的真理,即相对客观的真理。第叁,历史认识论的人道主义基础。一方面,沙夫历史认识论对社会的人及其能动作用的考察体现了人道主义的诉求;另一方面,沙夫的人道主义思想又为其历史认识论提供了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人的哲学、异化理论和历史认识论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和目的的,都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内涵。总之,沙夫的历史认识论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一理论,既能深化对沙夫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解,推进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又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深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的理解。(本文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期刊2018-03-01)

历史认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交换抽象"是现代德国哲学家索恩-雷特尔在其着作《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根据这一概念,雷特尔将马克思的商品交换形式与康德的先验论相关联,并对西方认识论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阐释。交换抽象的特征表现为:首先它以其纯粹的形式性特征与思维抽象取得了形式上的可通约性,从而使得二者相类似;其次,交换抽象也是一种现实抽象。虽然它具有形式性特征,与思维抽象处于一种平行性的关系,但却与思维抽象有着本质差异,它为思维抽象的形成奠定了现实基础;最后,从交换抽象到思维抽象的转换是非常复杂的,它是在经历了对商品可变品性、感性质料的抽象后,以一种格式塔机制,通过社会综合效果来实现的。由此,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就被转化为雷特尔的"社会综合"概念,使之奠基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不仅如此,交换抽象向思维抽象转换的格式塔逻辑非常类似于精神分析的无意识的形成和运作机制,它也就是齐泽克反复阐述的拉康的"对象a"的逻辑。以交换抽象为核心,将交换抽象、思维抽象、社会综合等概念统一起来,这标志着雷特尔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重构西方历史认识论的理论尝试。虽然这一探讨并非无懈可击,但对我们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历史认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卓立.走出历史认识论——改革开放四十年史学理论话语范式的局限与出路[J].社会科学文摘.2019

[2].孔明安,史凤阁.交换抽象及其格式塔转换逻辑——论雷特尔对西方历史认识论的重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卓立.走出历史认识论——改革开放四十年史学理论话语范式的局限与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9

[4].张玉翠.近十年国内历史认识论研究述评[J].史学月刊.2019

[5].李富强,高倩,吴晗清.历史认识论视角下中国科技史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

[6].李弦.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7].熊踞峰.李大钊历史认识论的叁个维度——基于对新文化运动时期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9

[8].景德祥.《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之辨》(《江海学刊》2018年第4期)[J].史学史研究.2018

[9].景德祥.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之辩[J].江海学刊.2018

[10].张霏霏.沙夫历史认识论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附录1986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6)附录1987年哲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9)附录1986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7)附录1982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1)附录1986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5)附录1986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3)

标签:;  ;  ;  ;  ;  ;  ;  

历史认识论论文_卓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