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肌酸水解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肌酸,水解酶,羧基,芽孢,激酶,颅脑,基因工程。
肌酸水解酶论文文献综述
王辉,张俭,王白永,林乐清,汪日红[1](2017)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和脑氧摄取动态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颈内静脉球部血清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和脑氧摄取(CEO_2)的动态变化以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入院后72例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为重型组(GCS评分6~8分)40例和特重型组(GCS评分3~5分)32例。同时,按患者预后分组为生存组(51例)和死亡组(21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法检测所有患者在伤后12 h、24 h、48 h、3 d、5 d、7 d的颈静脉球部血清CK-BB、UCH-L1的变化。同时在上述时间点,将颈静脉球部血和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出CEO_2。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和不同预后患者CK-BB、UCH-L1和CEO_2的变化。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颈内静脉球部血清CK-BB[(3.3±1.0)、(5.9±1.9)、(5.4±1.7)、(3.8±1.2)、(2.6±0.9)、(1.8±0.5)U/L]、UCH-L1[(6.7±2.1)、(8.9±2.6)、(9.6±2.8)、(7.1±2.3)、(3.9±1.3)、(3.2±1.0)U/L]浓度及CEO_2[(32±6)%、(30±6)%、(22±6)%、(22±5)%、(23±5)%、(24±5)%]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7.46、196.53、243.62,P均<0.001)。与伤后12 h比较,重型组患者CK-BB、UCH-L1浓度及CEO_2在伤后24、48 h均显着升高,伤后5、7 d均显着降低(P均<0.05)。特重型组患者中,CK-BB浓度在伤后24 h、48 h、3 d均显着升高,伤后7 d显着降低(P<0.05);UCH-L1浓度在24、48 h均显着升高,伤后5、7 d均显着降低(P均<0.05);CEO_2在伤后48 h、3 d、5 d、7 d均显着降低(P均<0.05)。且特重组患者CK-BB、UCH-L1浓度及CEO_2在各个时间点均显着高于重型组患者(P均<0.05)。生存组患者CK-BB和UCH-L1浓度在伤后24、48 h较12 h均显着升高,伤后5、7 d均显着降低(P均<0.05)。而生存组患者CEO_2伤后48 h、3 d、5 d、7 d均显着低于伤后12 h(P均<0.05)。死亡组患者CK-BB浓度仅伤后24 h、48 h、3 d、5 d与12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UCH-L1浓度及CEO_2伤后24 h、48 h、3 d、5 d、7 d与伤后12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与死亡组比较,生存组CK-BB和UCH-L1浓度各时间点均显着降低,CEO_2均显着升高(P均<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颈内静脉球部血清CKBB、UCH-L1和CEO_2动态变化在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期刊2017年03期)
杨波,王滚,蒋芬,刘冠兰,杨成[2](2015)在《产肌酸水解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肌酸水解酶的重组质粒并转化至大肠杆菌,研究其蛋白的表达及活性。方法 1根据Genbank数据库已知的肌酸水解酶(黄杆菌U-188)的基因序列,由上海吉凯生物有限公司进行生物合成,得到肌酸水解酶基因片段b;2根据肌酸酶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进行双酶切的回收和纯化,与质粒GV296酶切后进行连接,构建重组质粒GV296-b,分别转化至大肠杆菌DH5a,筛选测序鉴定;3提取重组质粒GV296-b,转入至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菌液PCR鉴定;4工程菌GV296-b/BL21(DE3),向菌液中加入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其蛋白表达,并制备粗酶液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SDS-PAGE)分析;5将工程菌GV296-b/BL21(DE3)于含特定浓度肌酸的培养基中培养24 h,取培养液测定肌酸浓度。结果 1成功构建重组质粒GV296-b,将上述重组质粒进行双酶切。电泳显示,目的片段大小约为0.783和1.212 kb,与理论值相符;2重组质粒GV296-b,转化至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经IPTG诱导后实现高效表达。工程菌GV296-b/BL21(DE3)表达肌酸酶,具有肌酸酶活性,按基因序列图分析肌酸水解酶403个氨基酸,经SDS-PAGE分析酶蛋白的分子量约为43 k D。结论成功构建的工程菌GV296-b/BL21(DE3)能高效诱导肌酸酶的表达,具有肌酸酶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29期)
卢红波,马晓航[3](2009)在《肌酸水解酶的研究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肌酸水解酶(creatinase,EC3.5.3.3)是临床中酶法测定肌酐的关键酶之一,而血清和尿液中肌酐含量是诊断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本文综述了肌酸水解酶的来源、结构、酶学性质以及当前肌酸水解酶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对肌酸水解酶在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今后研究的发展做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09年04期)
卢红波[4](2008)在《Bacillus sp. BSD-8肌酸水解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和酶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肌酸水解酶(EC 3.5.3.3)是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肌酐含量方法中的关键酶,与肌酐水解酶和肌氨酸氧化酶催化肌酐的降解。肌酸水解酶的降解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酶法测定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虽然人们已经发现了许多可以产生肌酸水解酶的细菌,但对该酶的性质研究较少。Bacillus sp.BSD-8菌株是由本实验室从土壤中筛选出的细菌,能够以肌酐作为唯一氮源生长,但在细菌发酵过程中却检测不到肌酸水解酶。本论文由肌酸水解酶的克隆入手,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基因克隆,构建肌酸水解酶重组表达菌株,通过诱导表达和纯化,获得重组酶,进而研究该菌株肌酸水解酶性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Bacillus sp.BSD-8菌株中克隆肌酸水解酶基因并测序,得到1236bp的片段(accession no.EU546226),编码411氨基酸残基序列。序列分析发现肌酸水解酶基因的调控序列-10区、-35区、SD序列和终止子后的反向互补序列。(2)成功进行基因克隆,与质粒pET-28a(+)连接,构建肌酸水解酶重组质粒pET-28a-CRE,分别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BL21(DE3)pLysS,并在IPTG诱导下高效表达。(3)对重组酶进行Ni-IDA His-Band亲和柱纯化,获得了高浓度高纯度的酶液。纯化后的肌酸水解酶比活为9.94U/mg,在SDS-PAGE中显示为单一条带。(4)研究重组酶的各项性质,结果发现:酶的最适pH值为7.5,在pH5到8的范围处理24h后残余酶活力均在80%以上;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7℃,在pH 7.5的磷酸盐缓冲液中不同温度处理30min后,测定残余酶活力,结果发现重组酶在45℃以下稳定;酶的动力学常数Km是20.49 mM,kcat约为12.2/s;0.5%的SDS,1mM Cu~(2+),Hg~(2+)和Ag~+对酶活具有完全抑制作用,所有研究的金属离子对酶均无激活作用。研究发现,该酶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较好,是已报道的肌酸水解酶的热稳定性最高的酶之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8-05-01)
王园园[5](2002)在《一株产肌酸水解酶菌的分离、发酵条件及酶的提纯与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分离了一株产肌酸水解酶的菌株,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研究了分离菌株的发酵产酶条件,对肌酸水解酶进行了提纯,并研究了酶的性质。 1、产肌酸水解酶微生物的分离及鉴定 本研究用恒化培养的方法从土壤中富集微生物,然后再用平板划线分离。经过多次富集分离共得到了7株产肌酸水解酶的细菌(D-B1、A11、E1、F3、WB1、WH1、WB2),它们都能利用肌酸发酵产酶。通过比较酶的热稳定性,选定菌株WB1作进一步研究。对它的形态、生理生化及DNAG+CMol%进行研究比较,该菌株暂定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stutzeri)。 2、产酶条件 菌株WB1发酵产酶的最适pH为7.5~8.0;最适温度为30℃。最佳氮源为玉米浆和蛋白胨,最佳比例为2:3,最佳浓度为1.6%;加入其它碳源时有助于菌株稳定产酶;100ml摇瓶的最佳装液量为15ml;肌酸、肌氨酸和氯化胆碱都能诱导菌株产酶,其中肌酸诱导产酶的效果最好,而肌酐和尿素不能诱导菌株产酶;诱导物肌酸的最适加入时间为接种培养12小时后,最适加入量为0.75%。 3、肌酸水解酶的提纯 酶在硫酸铵饱和度为40~80%之间完全沉淀,先后经过DEAE-Cellulose离子层析柱、Toyopearl HW-65疏水层析柱、Sephadex G-200分子筛层析柱层析,最终使酶提纯10倍,最终得率为17.4%。PAGE显示为一条带,SDS-PAGE测定分子量为48,000Da。酶蛋白在室温时,在含有0.2M的氯化镁和30%聚乙二醇400的0.1M,pH7.5HEPES Na缓冲液中,60天后形成结晶。 4、肌酸水解酶的性质 酶的最佳反应pH为7.5,酶在pH6.0~8.5之间稳定;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在30~35℃之间,酶在45℃以下是稳定的;以肌酸做底 微生物学硕士毕业论文 摘要 物时,酶的 KIn值为 24石ruM;Clly、Hgh和 Ag飞使酶完全丧失活性, co‘”和 zJ“对酶有明显的抑铝作用,而口”、unZ”、C子”、vtr‘十、s/”、re‘”、 F3打、Mgh和C/”对酶的活力几乎没有影响。NaN3和赘合剂EDTA、邻菲 罗琳对酶活性没有影响,表面活性剂 TWeen 20为 0*%时,对酶有很强的 抑制作用,0*%的 Tween 80和 0.5%的 SDS对酶没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2-05-01)
肌酸水解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构建肌酸水解酶的重组质粒并转化至大肠杆菌,研究其蛋白的表达及活性。方法 1根据Genbank数据库已知的肌酸水解酶(黄杆菌U-188)的基因序列,由上海吉凯生物有限公司进行生物合成,得到肌酸水解酶基因片段b;2根据肌酸酶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进行双酶切的回收和纯化,与质粒GV296酶切后进行连接,构建重组质粒GV296-b,分别转化至大肠杆菌DH5a,筛选测序鉴定;3提取重组质粒GV296-b,转入至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菌液PCR鉴定;4工程菌GV296-b/BL21(DE3),向菌液中加入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其蛋白表达,并制备粗酶液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SDS-PAGE)分析;5将工程菌GV296-b/BL21(DE3)于含特定浓度肌酸的培养基中培养24 h,取培养液测定肌酸浓度。结果 1成功构建重组质粒GV296-b,将上述重组质粒进行双酶切。电泳显示,目的片段大小约为0.783和1.212 kb,与理论值相符;2重组质粒GV296-b,转化至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经IPTG诱导后实现高效表达。工程菌GV296-b/BL21(DE3)表达肌酸酶,具有肌酸酶活性,按基因序列图分析肌酸水解酶403个氨基酸,经SDS-PAGE分析酶蛋白的分子量约为43 k D。结论成功构建的工程菌GV296-b/BL21(DE3)能高效诱导肌酸酶的表达,具有肌酸酶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肌酸水解酶论文参考文献
[1].王辉,张俭,王白永,林乐清,汪日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和脑氧摄取动态变化的研究[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7
[2].杨波,王滚,蒋芬,刘冠兰,杨成.产肌酸水解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
[3].卢红波,马晓航.肌酸水解酶的研究及其应用[J].科技通报.2009
[4].卢红波.Bacillussp.BSD-8肌酸水解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和酶性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
[5].王园园.一株产肌酸水解酶菌的分离、发酵条件及酶的提纯与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