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空间论文-胡胜

地貌空间论文-胡胜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貌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土滑坡,空间格局,地貌演化,黄土高原

地貌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胡胜[1](2019)在《黄土高原滑坡空间格局及其对地貌演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大、堆积厚度最厚的黄土高原,不仅是我国生态系统的环境脆弱区,而且也是我国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和频发区。成千上万的黄土滑坡分布其中,不仅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也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深入探究黄土高原滑坡空间格局与分布规律,揭示黄土滑坡对地貌演化的影响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在黄土高原开展了大量的黄土滑坡调查实践,获取了翔实的黄土滑坡编目。在此基础上,以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以黄土滑坡与地貌演化为切入点,从“黄土高原全区—典型流域(典型地形区)—典型单体滑坡”多种空间尺度,综合运用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测量学、岩土力学、水文学、数值模拟、“3S”技术、无人机摄影测量、叁维建模技术和滑坡监测预警等理论和技术手段,最终实现了黄土滑坡与地貌演化的“格局—过程—关系—模式(机制)”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利用先进测量技术手段,精细化研究了黄土滑坡特征及其对地貌的影响;(2)研究发现大规模黄土滑坡在黄土高原局部地貌演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往往会加速地貌演化进程的突变;(3)提出了黄土高原滑坡、土壤侵蚀与地貌演化的典型模式。本研究内容丰富了黄土高原地貌演化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黄土滑坡和地貌演化的相互作用机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黄土高原地区滑坡灾害风险减轻提供了科学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完成了迄今为止黄土高原数量最多的高分辨率黄土滑坡编目(307个),基于高分辨率和高精度滑坡调查的成果和滑坡编目有助于深入研究黄土滑坡特征,为研究黄土滑坡与地貌演化相互关系提供了数据支撑。(2)黄土高原滑坡空间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性,表现为其规模等级具有一定的集聚性特征,呈现不显着聚集、高高聚集(HH)、高低聚集(HL)、低高聚集(LH)、低低聚集(LL)五种聚类模式;黄土滑坡的高程频率分布和主坡向频率分布分别呈现正偏态、正态分布的特征,黄土高原85.53%的滑坡集中分布在海拔124~1500 m之间,黄土高原滑坡的发育与坡向关系不大,(90°,135°]坡向区间滑坡分布数量最多;黄土高原滑坡易发县区以低、中易发区为主,低易发县区占59%,中易发县区占18%,高易发县区占14%,极高易发县区占8%;根据黄土滑坡密度空间分布、区域构造、地形、地质、地貌条件,可将黄土高原分为八大滑坡易发区:西宁—兰州—临夏—定西易发区(Ⅰ区)、白银—定西—天水易发区(Ⅱ区)、固原—平凉—西峰—铜川易发区(Ⅲ区)、包头—呼和浩特易发区(Ⅳ区)、陕北高原易发区(Ⅴ区)、汾渭盆地易发区(Ⅵ区)、吕梁山区易发区(Ⅶ区)、叁门峡—晋城—长治—阳泉—五台山易发区(Ⅷ区)。(3)黄土高原地区滑坡不敏感区域和敏感区域面积相当,敏感区中以中度和高度敏感区为主。黄土高原滑坡不敏感区的面积为298 069.00 km~2,占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47.16%;低度敏感区的面积为62 926.20 km~2,占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9.96%;中度敏感区的面积为93 217.70 km~2,占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14.75%;高度敏感区的面积为133 143.00 km~2,占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21.06%;极高敏感区的面积为44703.20 km~2,占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7.07%。(4)数字地形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黄土滑坡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黄土滑坡的形态特征、地形地貌变化、稳定性状态、剖面结构等特征奠定了基础,也为深入研究黄土滑坡与地貌演化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高分辨率黄土滑坡地貌特征定量化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特征参数提取与分析、水文分析、地形变化监测分析、面积高程积分与稳定性分析、形态学分析、结构分析。(5)虽然土壤侵蚀在地貌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举足轻重,但作为快速土壤侵蚀现象和地表过程的黄土滑坡往往会加速地貌演化进程的突变,黄土滑坡在塑造地表形态方面的能力不应被低估,大规模黄土滑坡在黄土高原局部地貌演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形地貌对黄土滑坡的控制作用,尤其是相对高差在控制滑坡最长滑动距离、滑坡周长与面积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幂律关系,如相对高差(x)与最长滑动距离(y)呈良好的幂指数关系,其拟合公式如下:y=0.3626x~(1.3906)(R~2=0.7448,整个黄土高原),y=0.1831x~(1.5226)(R~2=0.8346,黄土丘陵区),y=3.9846x~(0.8835)(R~2=0.3,黄土台塬区)。(6)通过在典型黄土台塬区泾阳南塬开展长时间序列和高精度的滑坡监测,发现黄土滑坡会加速塬面面积的缩减,减少速率约为3358.7 m~2/年,时间间隔(年)x与塬面退化面积(m~2)y满足线性趋势,拟合公式为:y=-3358.7x+4543.3(R2=0.9589)。黄土台塬滑坡不仅改变了台塬原始斜坡的坡度,而且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黄土滑坡发生具有群发机制。一次完整的滑坡在线监测记录表明,黄土台塬滑坡经历了“前期缓慢式蠕动—中期突变式滑动—后期局部崩滑”的形变和运动过程,单次滑坡可导致泾阳南塬塬面后退16.1 m。(7)总结了黄土高原滑坡、土壤侵蚀与地貌演化的典型模式,黄土丘陵区大致可分为四个演化阶段(Ⅰ-缓慢演化阶段、Ⅱ-局部演化阶段、Ⅲ-加速演化阶段、Ⅴ-稳定演化阶段),黄土台塬区大致可分为五个演化阶段(Ⅰ-缓慢演化阶段、Ⅱ-局部演化阶段、Ⅲ-快速演化阶段、Ⅳ-加速演化阶段、Ⅴ-稳定演化阶段)。(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文婷[2](2018)在《江西省不同地貌单元耕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地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江西省不同地貌单元耕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尺度分为省域尺度、完整地貌单元尺度和完整地貌单元相对应的县域尺度。结果表明:(1)不同尺度下耕地土壤有机碳均值差异显着,变异系数基本不变;(2)从县域尺度到地貌单元尺度再到省域尺度,块金效应值和空间自相关距离呈增大趋势;(3)不同尺度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级别和面积比例差异明显,小尺度插值图信息更丰富;(4)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成土母质、土壤类型、高程和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存在显着影响,但不同尺度下影响程度有所差异。秸秆还田和土壤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影响不存在尺度效应,成土母质、高程和土壤侵蚀对其影响存在尺度效应。结果可为详细地理解不同尺度下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及估测土壤有机碳密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11期)

唐宏进,李致家,张卫国,孙如飞[3](2018)在《考虑降雨空间分布的地貌瞬时单位线汇流模型探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降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对洪水预报精度有着重要的影响,提出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和降雨空间分布规律的地貌瞬时单位线汇流计算方法,进一步补充地貌瞬时单位线汇流理论。选取横山水库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DEM数据提取流域地形地貌特征,结合历史洪水期间的降雨空间分布律计算得到地貌瞬时单位线。选取2013年~2015年期间3场典型洪水进行模拟验证,结果表明考虑降雨空间分布的地貌瞬时单位线洪水模拟效果良好,优于传统地貌瞬时单位线。(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8年09期)

闫利会,周忠发,谢雅婷,黄登红[4](2018)在《贵州高原石漠化敏感性与宏观地貌的空间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南方典型喀斯特高原-贵州高原为研究区,通过构建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贵州高原石漠化敏感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宏观地貌类型的空间关联格局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贵州高原石漠化敏感性以中高度敏感为主,占国土总面积的45.54%,生态环境脆弱,发生石漠化的概率较高;(2)不同等级敏感性之间均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不敏感等级与轻度敏感等级相关性在0.05水平上显着相关,轻度与中度、高度和极敏感等级之间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3)不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平原、丘陵和台地区,轻度和中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高海拔丘陵、平原和台地,高度以上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高、中、低山和河谷地区;(4)地形起伏度和海拔对于石漠化的敏感性在地貌类型上的空间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8年03期)

张怡冰[5](2018)在《基于兰州黄河滩地地貌特征的沿河地域空间风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进入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受制于土地资源的局限,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传统的依山傍水转变为当今的占山进水。缺乏深入思考的城市建设方式破坏了自然本底赋予城市风貌先天的地域性与多样性。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兰州同样也丧失了许多本应存在的特色风貌,尤其是兰州黄河滩地的自然空间风貌。面对这样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相关要素的研究,寻找符合兰州黄河滩地地貌特征的沿河地域空间风貌营建方式。本文将兰州黄河滩地沿河地域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梳理该区域的生态条件,研究其空间构成要素及其特征,分析空间风貌演变规律,对现存问题进行总结,并从自然、社会、文化、政策等层面归纳影响兰州黄河滩地沿河地域空间风貌的原因。在理清现状的基础上,从兰州黄河滩地空间风貌营建的适宜性角度出发,借助GIS技术,从原生自然本底、现存自然风貌、现状建设条件等方面对沿河地域进行评价。基于上述评价,结合兰州黄河滩地的自然要素与地貌特征,进而构建合理的兰州黄河滩地沿河地域空间风貌格局,并依照现实可行的原则,建立风貌恢复营建时序。最后基于空间风貌格局,结合黄河滩地原生地貌特征,提出风貌营建的具体策略与技术支撑,塑造彰显特色“山-水-滩”风貌的兰州黄河滩地沿河地域空间。(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盛佳利,李阳兵[6](2018)在《贵州省坝子的空间分布及不同地貌区坝子-山地组合类型的探索性划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定量表达贵州省各地貌区域内坝子的分布差异,划分出不同地貌区域内坝子-山地的组合类型,对于坝子在贵州复杂地貌类型中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高清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提取贵州省坝子空间分布的矢量数据,参照贵州省6大地貌分区,对各区域内的坝子及坝子-山地组合类型进行探讨。结果显示:贵州省的坝子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2%,单个坝子的平均面积为0.573 3 km2;参照贵州省坝子的类型、坝子周边的地貌及高清遥感影像,将坝子-山地组合划分为中山峡谷坝组合、中山沟河谷坝组合、中山盆地坝组合、低山沟河谷坝组合、低山盆地坝组合、低山丘陵河谷坝组合、低山丘陵盆地坝组合、丘陵洼地坝组合、丘陵盆地坝组合和低山槽谷坝组合型10类。各类型的坝子-山地组合在不同的地貌区域分布特征存在差异,同时又在不同地貌、不同流域的某些区域呈现相似性,但其地形主导因素不同。(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黄日鹏,李加林,杨磊,何改丽,冯佰香[7](2018)在《象山港海岸带人工建设地貌强度指数及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东部沿海港湾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工建设地貌的不断形成,港湾地区地貌格局也产生相应的变化。定量研究海岸带人工建设地貌时空格局变化,对全面科学合理地评价人类建设行为,具有一定的科学和实践价值。本文以象山港1990年、2000年、2010年及2015年4个时期TM/OLI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分析了25 a内象山港海岸带人工建设地貌强度变化,并进一步探讨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象山港海岸带人工建设地貌发育呈现出早期高速增长、中期缓慢增加、后续强劲推进的态势,其面积增幅具有显着的历史阶段性特征;(2)各个县(市)区点状和面状地貌斑块数量整体波动上升,但其内部发育水平差异较大,宁海县与象山县地貌发育的速率与程度都处于领先水平;(3)其格局演化过程分为4个重要阶段:点状分散期,面状集聚期,条带状延展期与复合、更新扩散期。(本文来源于《海洋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张阳[8](2018)在《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地貌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落的规模、密度与分布,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发展与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此外,聚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较之城市更为密切。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其特定的地理条件,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聚落空间环境特征。因此村落的物质空间形态与地貌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徽州地区依据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村落格局,笔者试图从地理学得视角出发,较为系统的探讨徽州传统村落格局形成的地形、地貌缘由。本论文一共分为七章,从村落空间分布、村落单体的整体空间和村落内部空间叁个空间层次来阐述地貌构成要素对于村落空间的二维平面形态的影响。首先是依据徽州的自然地貌条件,将传统村落按照自然地域类型划分为叁大类:平原型、丘陵型和山地型,研究村落的分布、形态与规模特征;然后基于村落周边的微观自然环境,对92个传统村落形态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划分为6种地貌类型:平原型、缓丘陵型、陡丘陵型、山麓型、山脊型、峡谷型,并选择6个典型传统村落,分析村落的整体形态特征与差异性,发现村落地形越平坦,越易形成大规模的聚居条件,村落的形态也越规整;最后对典型村落的内部空间构成要素进行形态研究,并分析地形、水系、交通和耕种条件对村落内部空间的影响。总结归纳出不同环境梯度对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为徽州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空间形态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3-01)

王毅,郭跃[9](2018)在《喀斯特地貌区植被覆盖与地形因子的空间关系分析——以贵州普定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贵州省普定县为研究区,选取区内植被覆盖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借助空间迭加分析,研究了区内植被覆盖度分别随地形因子变化的规律,再利用普定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与植被覆盖分布图和各地形因子迭加综合并结合分布指数分析了地形因子与植被覆盖分布的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向阳坡向、低海拔地区以低植被覆盖度为主;高程1 400~1 600 m的地区,坡度在25°以上的地区,坡向上东北坡、北坡、西南坡、西北坡的地区,地表切割深度30~40 m上的地区为植被分布的优势地形位;(2)在优势地形位上各级植被覆盖的分布面积波动较大,这也体现了植被覆盖的分布格局与地形因子的空间关系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3)人为因素对植被发育、分布的影响较大,地形因素通过影响会限制人类活动,而间接影响或有利于植被的生长。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普定县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对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的评价和改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喀斯特地区植被修复、保护和石漠化防治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01期)

虞春隆,党纤纤[10](2017)在《基于“塬-沟”相间地貌景观的城镇空间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模式研究——以泾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从水系和黄土塬之间的关系角度对黄土高原"塬-沟"相间的独特地貌景观进行了量化分析。水系级别越高,且相邻水系级别相差越小,则其所切割的黄土塬则越大。其次,将黄土塬和城镇数据迭加,得出黄土塬城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塬面面积越大分布城镇越多,城镇级别越高;中游区的城镇密度最大;下游区分布的城镇数量多。第叁,从地形地貌、自然要素、水土流失和经济发展四个方面分析了黄土塬城镇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最后,提出"沟壑生态保护+塬面生态控制+沟道水系生态廊道网络"的塬面城镇发展模式。(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7年12期)

地貌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地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江西省不同地貌单元耕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尺度分为省域尺度、完整地貌单元尺度和完整地貌单元相对应的县域尺度。结果表明:(1)不同尺度下耕地土壤有机碳均值差异显着,变异系数基本不变;(2)从县域尺度到地貌单元尺度再到省域尺度,块金效应值和空间自相关距离呈增大趋势;(3)不同尺度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级别和面积比例差异明显,小尺度插值图信息更丰富;(4)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成土母质、土壤类型、高程和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存在显着影响,但不同尺度下影响程度有所差异。秸秆还田和土壤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影响不存在尺度效应,成土母质、高程和土壤侵蚀对其影响存在尺度效应。结果可为详细地理解不同尺度下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及估测土壤有机碳密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貌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胡胜.黄土高原滑坡空间格局及其对地貌演化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9

[2].张文婷.江西省不同地貌单元耕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

[3].唐宏进,李致家,张卫国,孙如飞.考虑降雨空间分布的地貌瞬时单位线汇流模型探究与应用[J].水力发电.2018

[4].闫利会,周忠发,谢雅婷,黄登红.贵州高原石漠化敏感性与宏观地貌的空间关联分析[J].中国岩溶.2018

[5].张怡冰.基于兰州黄河滩地地貌特征的沿河地域空间风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6].盛佳利,李阳兵.贵州省坝子的空间分布及不同地貌区坝子-山地组合类型的探索性划分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黄日鹏,李加林,杨磊,何改丽,冯佰香.象山港海岸带人工建设地貌强度指数及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J].海洋学研究.2018

[8].张阳.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地貌关联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

[9].王毅,郭跃.喀斯特地貌区植被覆盖与地形因子的空间关系分析——以贵州普定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

[10].虞春隆,党纤纤.基于“塬-沟”相间地貌景观的城镇空间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模式研究——以泾河流域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

标签:;  ;  ;  ;  

地貌空间论文-胡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