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盆地的开始、演化与夭折:基底构造与地幔动力的共同制约

江汉盆地的开始、演化与夭折:基底构造与地幔动力的共同制约

论文摘要

陆内裂陷盆地处于威尔逊旋回的胚胎期,是大陆裂解、形成大洋的必然阶段。然而,对于陆内裂陷盆地的成盆机制与成盆动力,人们却知之甚少或者不同观点之间相互矛盾,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研究仅仅聚焦于盆地演化的某一阶段、采用单一学科的研究方法或者分开进行裂陷作用与火山作用研究。此外,当陆内裂陷盆地大范围分布并有盆外火山作用相伴生时,其成因往往很难用传统的板块构造与地幔柱理论去解释。中国东部以其广泛分布的裂陷盆地与岩浆岩而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本研究以中国东部的江汉盆地为研究对象,基于丰富的二维与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野外露头与玄武岩地球化学数据,对裂陷作用与火山作用时空变化进行了精细刻画,旨在阐明江汉盆地开始、演化与夭折过程中的特征及其制约因素。江汉盆地发育在双层基底之上。基底构造对江汉盆地的几何学特征(包括位置、形状、结构)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靠近控洼断层断面的上盘的基底地层老于下盘的基底地层,并且大多数断层上盘的基底地层靠近断面逐渐变老,表明这些控洼断层是由先存的逆冲断层或逆冲断层及与其相伴生的去顶的褶皱通过负反转活化而来。控洼断层比一般的正断层具有更高的Dmax/L比值(0.11-0.66),可能是由于低的摩擦阻力或者恒定长度断层模型造成的。江汉盆地独特的空间几何形态受控于多向展布的先存体系。基底构造不仅控制着江汉盆地的几何学特征,还控制着裂陷作用集中化。总体上,裂陷层厚度与基底变形强度呈正相关关系,最大沉降中心位于最薄弱的地区,而且裂陷作用越来越集中在最薄弱的地区,导致了盆地北部在新生代逐渐被遗弃。江汉盆地的多向展布的先存体系的活化、多向伸展作用与裂陷作用集中化对我们理解三叉裂谷的形成与发育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早白垩世(146-100 Ma),江汉盆地仅仅在盆地边缘发育拗陷型沉积地层,盆地其他地区普遍缺失下白垩统。随后,江汉盆地在晚白垩世-新生代经历了三幕裂陷作用与火山作用。晚白垩世(100-65 Ma),江汉盆地开始大规模裂陷作用与零星分布的火山作用,沉降中心与火山作用弥散式分布全盆。新生代的裂陷作用与火山作用从盆地西部开始或者开始集中在盆地西部,然后裂陷作用与沉降中心再逐步向东迁移,而不是直接向东迁移。古近纪的裂陷作用与火山作用呈现明显的由强到弱的旋回(时间分别为65-50 Ma与50-23 Ma),而且强度在中新生代(50-23 Ma)显著地增强。盆地在古近纪末期(26 Ma)夭折。江汉盆地玄武岩来自与软流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从晚白垩世到早新生代,软流圈地幔源区在同位素上变得更亏损,且熔融程度增大;从早新生代到中新生代,软流圈地幔源区在同位素上变得更富集、更不均一,且熔融程度减小(挥发分含量明显降低),呈现鲜明的逆变化规律。由于太平洋板片的回转,中国东部在白垩纪进入了大规模的陆内裂陷作用与岩浆作用演化阶段。而江汉盆地在早白垩世因为岩石圈太厚而不能发生裂陷,只是在上涌的软流圈地幔的驱动下岩石圈快速减薄。与此同时,岩石圈受热导致盆地大部分地区处于热隆升状态,仅仅在盆地边缘发育局部的拗陷型沉积地层。在经历了早白垩世原裂谷期演化之后,晚白垩世的岩石圈厚度已经小于裂陷的门限值,在继续上涌的软流圈地幔的驱动下,盆地遭受大范围裂陷作用,活化了多向展布的基底构造。在江汉盆地与中国东部白垩纪构造演化的基础上,通过区域构造对比与地球化学约束,本研究认为尽管江汉盆地与中国东部白垩纪的伸展作用受太平洋板片回转的驱动,然而其新生代的裂陷作用与火山作用则受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所诱发的地幔流的驱动,并且与板片回转模型相矛盾。尽管如此,江汉盆地及中国东部白垩纪的构造演化却对其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正是白垩纪的构造演化使中国东部的岩石圈与软流圈属性形成了以南北重力梯度带(NSGL)为界的东西差异。当碰撞诱发的幕式的地幔流向东经过NSGL时,这些东西差异引起了一系列物理与化学变化,从而导致江汉盆地及中国东部产生相应的浅层响应(裂陷作用与火山作用的时空变化)。本研究利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了地幔流模型,为传统板块构造与地幔柱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案例和视角。本研究也揭示江汉盆地从开始到夭折的构造演化过程,提出了“基底构造多级控制、地幔幕式驱动”的共同制约模式,回答了江汉盆地开始、演化与夭折等地质现象“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本研究对全球陆内裂陷盆地成盆机制与成盆动力学研究、陆内裂陷作用与火山作用的动力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论文目录

  •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与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陆内裂陷盆地发育的动力学模型
  •     1.2.2 江汉盆地白垩纪构造属性
  •     1.2.3 中国东部新生代陆内裂陷作用与火山作用的动力学成因
  •     1.2.4 基底构造对裂陷盆地发育的影响
  •   1.3 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关键科学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阶段及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4.1 研究阶段
  •     1.4.2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1.5.1 取得的主要成果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2.1.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     2.1.2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   2.2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     2.2.1 江汉盆地及周缘基底沉积层
  •     2.2.2 江汉盆地白垩纪-新生代沉积层
  •   2.3 江汉盆地油气地质概况
  • 第三章 江汉盆地基底构造对盆地发育的影响
  •   3.1 基底地层地震相
  •   3.2 基底构造与控洼断层特征
  •     3.2.1 盆地北部
  •     3.2.2 盆地中部
  •     3.2.3 盆地南部
  •     3.2.4 控洼断层位移
  •   3.3 构造恢复
  •   3.4 基底构造活化及其对盆地发育的影响
  •     3.4.1 基底构造空间展布特征
  •     3.4.2 基底构造对断层位移的影响
  •     3.4.3 基底构造对盆地发育的影响
  • 第四章 江汉盆地裂陷作用
  •   4.1 断层活动的时空变化
  •     4.1.1 断层活动速率的计算
  •     4.1.2 断层活动速率的时空变化
  •   4.2 不同时期地层展布特征
  • 第五章 江汉盆地火山作用
  •   5.1 火山活动的时空变化
  •     5.1.1 玄武岩的识别与刻画
  •     5.1.2 玄武岩的分布与规模
  •   5.2 取样、分析测试方法及结果
  •   5.3 蚀变、地壳混染作用与分离结晶作用
  •   5.4 不同时期玄武岩地幔源区的变化
  • 第六章 江汉盆地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过程
  •   6.1 白垩纪盆地初始裂陷过程及动力学
  •     6.1.1 早白垩世盆地属性
  •     6.1.2 晚白垩世动力学过程
  •     6.1.3 盆地初始裂陷过程及动力学
  •   6.2 新生代盆地演化与夭折的动力学过程
  •     6.2.1 区域构造对比
  •     6.2.2 地球化学约束
  •     6.2.3 动力学过程
  • 第七章 结论与认识
  •   7.1 主要结论
  •   7.2 相关科学问题的下一步研究计划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吴路路

    导师: 梅廉夫

    关键词: 陆内裂陷盆地,裂陷作用,火山作用,基底构造,地幔流,江汉盆地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

    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

    基金: 导师梅廉夫教授承担的中国石化重点科技项目《江汉盆地再分析及新区新领域勘探潜力评价》(P14111)下属子课题《江汉盆地构造特征与成藏规律研究》及《江汉盆地原型盆地与有利区带及层系评价》,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江南-雪峰隆起北缘海相油气巨量富集的构造-成藏旋回》(2016CFA084)

    分类号: P542

    DOI: 10.27492/d.cnki.gzdzu.2019.000048

    总页数: 137

    文件大小: 43316K

    下载量: 160

    相关论文文献

    • [1].江汉盆地东部第四纪钻孔地层与沉积环境[J]. 地球科学 2018(11)
    • [2].伸展型复合盆山体系下江汉盆地中、新生代幕式沉降与迁移[J]. 地球科学 2018(11)
    • [3].岩盐沉淀对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注入过程的影响:以江汉盆地为例[J]. 地质科技情报 2012(03)
    • [4].江汉盆地江陵凹陷申科1井古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8(04)
    • [5].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盐间烃类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 [6].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研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8(22)
    • [7].江汉盆地王北区块盐湖沉积和微相特征[J]. 四川地质学报 2008(03)
    • [8].江汉盆地盐间页岩油油藏特征及开发对策[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9(04)
    • [9].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东南部油气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研究[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9(04)
    • [10].江汉盆地新沟嘴组下段滩坝砂沉积及分布特征[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11].江汉盆地陈沱口地区结构构造及演化特征[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8(04)
    • [12].江汉盆地新沟嘴组泥质白云岩岩性岩相特征[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6(05)
    • [13].对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二段油藏潜力的新认识[J]. 江汉石油科技 2010(01)
    • [14].江汉盆地典型二级构造带特征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9(03)
    • [15].低渗卤水盆地提高CO_2注入性的技术方法:以江汉盆地为例[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11)
    • [16].江汉盆地新沟嘴组非常规油藏成油潜力分析[J]. 矿物学报 2013(S2)
    • [17].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新沟嘴组致密油成藏模式与分布规律[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 [18].江汉盆地西北部断陷带构造变形分析与古应力场演化序列[J]. 地质学报 2010(02)
    • [19].江汉盆地新沟嘴组碳酸盐岩油藏特征及开发技术[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3(10)
    • [20].勘探开发研究院两个股份公司科研项目通过中期评估[J]. 江汉石油科技 2015(04)
    • [21].盐间泥质白云岩储层成像测井评价方法及应用[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6(01)
    • [22].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方法研究——以江汉盆地为例[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01)
    • [23].技术进步助力盐湖盆地钻井提速[J]. 中国石化 2009(02)
    • [24].江汉盐湖盆地盐间白云岩特征及成因分析[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9(03)
    • [25].江汉盆地潜江组盐间页岩油藏储层盐析伤害特征[J]. 特种油气藏 2019(06)
    • [26].江汉盆地当阳向斜区主要不整合面剥蚀厚度的中低温热年代学约束[J]. 地质学报 2013(08)
    • [27].新沟地区非常规油藏“甜点”预测[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21)
    • [28].江汉盆地牌洲地区海相地层油气勘探地震采集技术研究[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9(02)
    • [29].基于因子分析的江汉盆地第四纪沉积物源讨论[J]. 现代地质 2014(05)
    • [30].江汉盆地海相探区中寒武统盐下层勘探潜力浅析[J]. 海相油气地质 2011(01)

    标签:;  ;  ;  ;  ;  ;  

    江汉盆地的开始、演化与夭折:基底构造与地幔动力的共同制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