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免疫耐受论文_张丽鹏,荣春书,谷一鸣,傅耀文,高宝山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周免疫耐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免疫,细胞,骨髓移植,肾脏,健脾,树突,外周血。

外周免疫耐受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鹏,荣春书,谷一鸣,傅耀文,高宝山[1](2018)在《肾-骨髓联合移植诱导免疫耐受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重构的动态特点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周血B淋巴细胞在肾-骨髓联合移植诱导免疫耐受患者中重构的动态特点,为进一步阐明B淋巴细胞在器官移植免疫耐受建立中发挥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5例尿毒症患者(患者编码分别为Pt.A、Pt.B、Pt.C、Pt.D和Pt.E)应用诱导治疗后行肾-骨髓联合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逐渐撤除。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移植术前及术后外周血B淋巴细胞数量及其亚群分布,比较不同时间点B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并利用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HV)的分布状态。结果:除1例患者(编码为Pt.C)移植肾早期丧失功能,其他4例患者纳入研究。Pt.A、Pt.B和Pt.D均在术后1年左右外周血B细胞计数基本恢复术前水平,Pt.E外周血B淋巴细胞重构延迟。在B淋巴细胞重构过程中,伴随有高频度的CD20+CD24highCD38high过渡性B淋巴细胞出现,并表现为多样性的细胞克隆图谱。移植术后约6个月时患者外周血均检测出CD20+CD27+记忆性B淋巴细胞的优势亚群。通过计算术后各时点IGHV多样性指数发现,所有肾-骨髓联合移植患者术后182d时点的IGHV基因序列的香农指数(SDI)明显低于术前(P=0.004),术后1年左右逐渐恢复。不同时点B细胞IGHV基因序列的体细胞突变检测,除了Pt.B,其他患者IGHV基因序列的体细胞突变率在术后182d时点明显升高(P=0.032)。结论:肾-骨髓联合移植患者外周血中存在体细胞突变的记忆性B淋巴细胞,此类B细胞亚群在免疫耐受诱导中发挥潜在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刘洋[2](2018)在《外周免疫耐受在中枢神经系统炎症介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大量缺失。这种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的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PD是多因素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甚清晰,但是,积累的临床和实验证据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在PD的发病和疾病进程中均起着关键作用。而小胶质细胞又在中枢炎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释放各种炎症介质等,促进了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虽然外周与中枢之间存在着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但机体仍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此,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状态将受到外周免疫状态的深刻影响。众所周知,外周炎症能够引起中枢的炎症,并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发病和进展密切相关。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外周大剂量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后会造成脑内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近来的几项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流感过后PD的发病率显着增加;另一方面,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会对外周免疫造成抑制,使PD的发病率降低了约50%。这些证据都强有力地说明了外周炎症对中枢的深刻影响。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作为中枢的固有免疫细胞,在调节脑内微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静止状态下,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和平相处。一旦激活后,小胶质细胞可以通过改变其形态、增殖并上调表面抗原、分泌促炎因子和神经介质,如一氧化氮、前列腺素E2、活性氧等来启动炎症反应,并与其他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等产生相互作用。现有的一些研究表明,由过度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引发的中枢炎症可能会破坏脑内的微环境,继而威胁到神经元的存活,这其中也必然包括多巴胺能神经元。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PBM)作为整个免疫系统的启动者和组织者,在机体的外周免疫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我们团队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是在外周炎症之前耗竭单核细胞,这使得本应该发生的炎症得以削弱。这一研究说明单核细胞在外周炎症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研究着眼于单核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扮演的角色。一方面,脑内的小胶质细胞和外周血单核细胞同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具有相似的起源、功能及受体表达。正因为如此,很多学者认为单核细胞在外周的行为能够反应脑内小胶质细胞的免疫状态。另一方面,已有的证据表明单核细胞能够进入脑内演变为小胶质细胞,或者形成一群特殊的中枢神经系统巨噬细胞群。这些都表明单核细胞是外周免疫影响中枢免疫的重要媒介,其在外周的免疫状态对脑内炎症的转归意义非凡。炎症反应最初目的是保护机体,但凡事过犹不及。因此及时限制、下调免疫反应极为重要。实际上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严格限制和下调免疫反应的机制,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即是免疫耐受的形成。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在受到首次刺激激活后,继续受到刺激将出现不应期,表现为促炎因子分泌下降,抗炎因子分泌上升,T细胞激活受到抑制等。免疫耐受是机体面对持续抗原威胁或连续打击的一种保护机制,它避免了不必要损伤的发生。单核细胞的内毒素耐受是由低剂量LPS诱导产生的,它被认为是免疫耐受的重要组成成分。Rosenzweig等人的实验发现外周低剂量LPS预处理对缺血脑组织起到了显着的保护作用,使梗塞面积下降了40%,此外低剂量LPS预处理的神经保护作用还被证实于脑创伤、低温循环阻滞脑损伤等神经损伤中。外周炎症会导致并加剧脑内炎症,随后,脑内炎症诱发的小胶质细胞异常激活会对多巴胺能神经元造成损伤,导致PD的发生。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及时下调外周免疫反应来起到神经保护作用,现有研究对这方面涉猎的很少。考虑到低剂量LPS能够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建立免疫耐受,而单核细胞是外周与中枢免疫连接的重要媒介,据此我们推测:低剂量LPS诱导了外周单核巨噬细胞免疫耐受,使其免疫活动下调,继而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下调脑内炎症,使更多的神经元免于无辜的炎症损伤,从而对神经元起到神经保护作用。研究方法:为了探讨低剂量LPS重复腹腔注射是否可以诱导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免疫耐受的建立,我们给予大鼠0.3mg/kg LPS连续4天腹腔注射,在第5天时以淋巴细胞分离液及细胞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外周血PBM,并给予100ng/ml LPS再刺激。随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培养PBM细胞上清中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含量,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WB)检测培养PBM细胞表面抗原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4,TLR4)的表达;同时,为了验证诱导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免疫耐受形成的LPS剂量是否会在脑内黑质区产生炎症及造成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我们分别于外周处理后的第1d、7d、14d、28d,采用ELISA检测脑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IL-1β的含量,采用WB检测脑组织中小胶质细胞标志抗原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特异性蛋白抗体-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1,Iba-1)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细胞计数检测脑内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状态。为了探讨纹状体内注射LPS是否可以模拟由神经炎症介导的PD模型,我们给予大鼠纹状体内立体定向注射15μg LPS,分别于颅内注射后的第1d、7d、14d、28d,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细胞计数检测脑内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状态,采用安非他明诱导的旋转实验评估大鼠的行为学损伤状况。为了探讨外周免疫耐受预处理是否会对后续的神经系统炎症起到缓解作用,并对多巴胺能神经元产生神经保护作用,我们预先给予大鼠0.3mg/kg LPS连续4天腹腔注射诱导其形成免疫耐受,随后给予大鼠纹状体内立体定向注射15μg LPS以模拟PD模型。分别于颅内注射后的第1d、7d、14d、28d,采用ELISA检测脑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IL-1β的含量,抑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含量,并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测定TNF-α、IL-1β的mRNA表达水平,以评价脑内黑质区炎症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测定小胶质细胞抗原Iba-1、ED-1的表达,并采用qRT-PCR测定ED-1的mRNA表达水平,以评价脑内黑质区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细胞计数检测脑内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状态,采用安非他明诱导的旋转实验评估大鼠的行为学损伤状况。结果:1.低剂量LPS重复腹腔注射可以诱导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免疫耐受的建立。2.诱导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免疫耐受形成的LPS剂量不会引起脑黑质内的炎症。3.诱导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免疫耐受形成的LPS剂量不会引起脑黑质内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4.LPS纹状体内注射可以诱导脑内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5.LPS纹状体内注射可以导致大鼠行为学发生变化。6.外周免疫耐受预处理抑制纹状体内注射LPS介导的脑内黑质区促炎因子的分泌。7.外周免疫耐受预处理不影响纹状体内注射LPS介导的脑内黑质区抑炎因子的分泌。8.外周免疫耐受预处理抑制纹状体内注射LPS介导的脑内黑质区小胶质细胞的激活。9.外周免疫耐受预处理削弱纹状体内注射LPS介导的脑内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10.外周免疫耐受预处理改善纹状体内注射LPS介导的大鼠行为学损害。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连续低剂量LPS腹腔注射可以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免疫耐受的建立。纹状体内LPS立体定向注射可以很好地模拟中枢炎症诱导PD发生的大鼠模型建立。外周免疫耐受是调节PBM免疫活性的重要机制。我们的研究结果亦强烈地表明外周免疫耐受预处理能够缓解后续的神经系统炎症,并在神经系统炎症介导的神经毒性中产生神经保护作用。这将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8-02-01)

谷一鸣[3](2017)在《肾—骨髓联合移植诱导免疫耐受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重构动态及HLA反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移植器官的排异反应是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的重要原因,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所导致的的副作用严重影响器官移植患者术后存活率及生存质量。因此使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受者达到对供体器官的免疫耐受一直是器官移植的理想状态。B淋巴细胞是器官移植领域重要的一类淋巴细胞。以往有研究发现,肾脏移植患者一些特定的B淋巴细胞优势亚群及B淋巴细胞的基因表达特征可作为诱导耐受的标志。这些发现表明,B淋巴细胞在免疫耐受建立及维持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器官移植领域,诱导免疫耐受的相关研究及临床试验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其中,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应用改良方案(ITN 036)实施了肾-骨髓联合移植,部分器官移植患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本课题旨在研究4例接受肾-骨髓联合移植诱导免疫耐受的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的重构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清抗体对HLA的反应性,为进一步研究B淋巴细胞在器官移植免疫耐受建立中发挥的作用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应用改良方案实施的肾-骨髓联合移植患者共5例,其中1例术后6个月时因血栓性微血管病移植肾功能丧失,因此此例患者未纳入后续研究。余下的4例患者,器官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开始逐渐减量并于术后第8个月停用所有免疫抑制剂。3例患者术后4~5年时间内移植肾功能保持稳定。1例患者停用免疫抑制后2个月时出现了急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排异反应,并随即出现了移植肾肾盂肾炎,应用抗菌素治疗。重新应用免疫抑制剂,但该患者的移植肾功能未完全恢复。共4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我们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肾-骨髓联合移植患者不同时间点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并利用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分析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分布状态。应用Luminex技术检测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患者血清对HLA抗原的反应性。结果:研究发现,肾移植术后1年左右,所有移植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计数恢复术前水平,1例患者B淋巴细胞重构延迟。此患者移植后10个月因排异反应移植肾失功,其余患者均停用免疫抑制剂并达到免疫耐受。在B淋巴细胞重构过程中,伴随有高频度的CD20+CD24highCD38high过渡性B淋巴细胞出现,并表现为多样性的细胞克隆图谱。值得关注的是,全部4例患者尽管在移植术后6个月左右时外周血B淋巴细胞计数仍然很低且B淋巴细胞克隆多样性很有限,但此时间点4例患者外周血均检测出CD20+CD27+记忆性B淋巴细胞的优势亚群。通过计算术后各时间点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 variable region,IGHV)多样性指数-香农指数(shannon diversity index,SDI)发现,所有肾-骨髓联合移植患者在术后D182时间点的IGHV基因序列的SDI明显低于术前,此指数在术后1年左右逐渐恢复。对肾-骨髓联合移植患者不同时间点B淋巴细胞IGHV基因序列的体细胞突变检测显示,除了patient 7,其它患者IGHV基因序列的体细胞突变率在术后D182时间点显着升高,而patient 7是唯一1例在术后D182时间点检出过渡性B淋巴细胞的患者,因此该患者此时间点的B淋巴细胞IGHV基因序列高频体细胞突变(somatic hypermutation,SHM)率呈下降趋势。通过检测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清对HLA抗原的反应性发现,patient 6术后D182的血清对多种HLA I类抗原分子反应阳性,且产生了供体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DSA)。patient 7术后D14及术后D20时间点的血清对数个HLA抗原具有弱反应性,此时间点产生的是非供体特异性抗体(non-donor specific antibody,NDSA)。patient 9术后D121时间点的血清对多种HLA I类抗原及II类抗原均有强反应性,此患者在该时间点不仅产生了DSA,同时也产生了自身反应性抗体。结论:我们的研究揭示了肾-骨髓联合移植患者外周血中体细胞突变的记忆性B淋巴细胞的存在,此类细胞很可能是躲过器官移植前B淋巴细胞清除剂后残留的细胞,并伴随移植患者免疫耐受的建立过程。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用以揭示这类记忆性B细胞的功能特性进而评估其在免疫耐受诱导中的潜在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5-01)

周琴,盛德乔[4](2015)在《微小RNA与外周免疫耐受》一文中研究指出阴性选择在建立外周免疫耐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部分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能逃避阴性选择到达外周淋巴器官,机体会通过外周免疫耐受机制来抑制这些T淋巴细胞的活性。MicroRNAs(miRNAs)通过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发现,miRNAs在外周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miRNAs可通过调控T细胞的发育和成熟、Tregs的功能、DCs的发育与成熟及共刺激分子的表达等多个方面来调控外周免疫耐受。(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刘翠莲[5](2015)在《T细胞来源Exosomes调节妊娠丢失孕鼠外周NK细胞功能诱导母胎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不明原因反复妊娠丢失(URSA)严重威胁孕妇身心健康,而临床预防治疗URSA的方法尚不完善。目前国内外研究多采用父方淋巴细胞过继免疫诱导受孕母体对胚胎的有效免疫耐受治疗URSA,但此种方法尚存在细胞制备的规范程度不高、各实验室疗效不稳定等不足,限制了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T细胞在生长增殖过程中可分泌释放一种称为Exosomes的膜性微囊结构,前期实验动物研究表明其在改善妊娠丢失孕鼠妊娠结局方面能够产生比细胞治疗更好的效果,并可以克服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流产实验动物模型,以分析T细胞来源Exosomes过继转输对妊娠丢失孕鼠胚胎发育、外周NK细胞的影响,旨在探讨非细胞过继免疫诱导母胎免疫耐受的机制,为反复妊娠丢失的免疫治疗开辟新思路。方法:1雄性无关个体脾细胞及其Exosomes的制备:处死BALB/c雄鼠,无菌解剖取脾,获得单个细胞悬液后经刀豆蛋白A(Con A)刺激诱导72h,采用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联合超滤方法获取exosomes。2妊娠丢失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实验分组:将雌雄小鼠随机分组后按2:1合笼交配;CBA/J(♀)×BALB/c(♂)为正常妊娠对照动物模型(Control组),CBA/J(♀)×DBA/2(♂)为URSA实验动物模型。再将URSA孕鼠随机分为妊娠丢失组(URSA组,孕第4天着床期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细胞治疗组(Cellular Therapy组,孕第4天尾静脉注射无关个体BALB/c雄鼠脾细胞)、非细胞治疗组(Non-cellular Therapy组,孕第4天尾静脉注射无关个体BALB/c雄鼠脾T淋巴细胞来源exosomes)。3观察胚胎发育情况:将各组CBA/J孕鼠于妊娠第14天分别处死,解剖胎盘组织,测量后计算胎盘组织体积,将各组吸收胚胎、存活胚胎分别计数,计算胚胎吸收率及妊娠丢失率。4孕鼠外周NK细胞表型、表面受体及其效应分子的表达分析:各组CBA/J孕鼠于妊娠第14天分别处死,无菌解剖取脾,制备脾单个核细胞悬液,用直接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NK细胞特征性分化抗原(CD3-CD56+、CDl6+CD56+、CDl6-CD56+)、抑制性及活化性受体(CD56+NKG2A+、CD56+NKG2D+)、活化信号转导分子(CD3-CD247+)以及杀伤效应分子(CD56+Perforin+)的表达百分率。5统计学处理:各组数据均通过SPSS13.0版本软件进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孕鼠胚胎发育情况;采用F检验对孕鼠外周NK细胞特征性分化抗原、表面受体、信号转导分子及效应分子的表达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S-N-K法进一步对多个样本均数间进行两两比较。显着性检验水准α=0.05。结果:1对妊娠丢失孕鼠胚胎发育的影响Control组孕鼠的胚胎吸收率为5.78%,URSA组为21.17%,过继转输无关雄鼠细胞治疗组、T细胞来源exosomes的非细胞治疗组分别为6.93%、3.25%。与未经治疗的URSA组相比,细胞及非细胞治疗组胚胎吸收率均显着下降(均P<0.005),且均下降至Control组水平(均P>0.05);非细胞治疗组胚胎吸收率显着低于细胞治疗组(P<0.05)。Control组孕鼠的妊娠丢失率为20%,URSA组为64%,细胞治疗组、非细胞治疗组分别为24%、16%。与未经治疗的URSA组相比,细胞及非细胞治疗组妊娠丢失率均显着下降(均P<0.005),且均下降至Control组水平(均P>0.05);两治疗组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对妊娠丢失孕鼠外周NK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2.1对NK细胞特征性分化抗原表达的影响Control组孕鼠CD3-CD56+NK细胞表达百分率为(61.92%±4.83%),URSA组细胞百分率为(57.26%±5.44%);在经过细胞治疗以及非细胞治疗后分别为(66.86%±6.76%,60.84%±6.88%);妊娠各组的组间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孕鼠CD16-CD56+NK细胞百分率(56.33%±4.10%)相比,URSA组细胞百分率明显下降为(43.98%±4.63%,P<0.01);在经过细胞治疗以及非细胞治疗后显着回升(分别为60.14%±4.98%,54.77%±6.74%,均P<0.01)至Control组水平(均P>0.05)。两治疗组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孕鼠CD16+CD56+NK细胞百分率(6.39%±1.22%)相比,URSA组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为(13.28%±1.40%,P<0.01);在经过细胞治疗以及非细胞治疗后降低(分别为4.73%±1.32%,6.07%±0.84%,均P<0.01)至Control组水平(均P>0.05)。两治疗组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2对NK细胞抑制性及活化性受体的影响与Control组孕鼠CD56+NKG2A+NK细胞表达率(1.42%±0.44%)相比,URSA组阳性细胞表达率显着下降为(0.35%±0.09%,P<0.01);在经过细胞治疗以及非细胞治疗后阳性细胞表达率回升(分别1.36%±0.30%、4.91%±0.99%,均P<0.01);两治疗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trol组孕鼠CD56+NKG2D+NK细胞表达率为(1.29%±0.38%),URSA组阳性细胞表达率为(1.44%±0.22%);细胞治疗以及非细胞治疗组分别为(1.16%±0.41%、1.37%±0.26%);妊娠各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对NK细胞活化信号转导分子表达的影响与Control组孕鼠CD3-CD247+NK细胞表达率(3.93%±1.32%)相比,URSA组阳性细胞表达率下降显着(0.14%±0.06%,P<0.01);在经过细胞治疗后阳性细胞表达率升高(1.36%±0.30%,P<0.01)至Control组水平(均P>0.05);在经过非细胞治疗后阳性细胞表达率(0.42%±0.18%)与URSA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4对NK细胞杀伤效应分子表达的影响与Control组孕鼠CD56+Perforin+NK细胞表达率(7.99%±2.51%)相比,URSA组阳性细胞表达率升高显着(11.44%±2.78%,P<0.01);在经过细胞治疗以及非细胞治疗后阳性细胞表达率降低(分别为7.51%±1.27%,8.12%±1.32%,均P<0.01)至Control组水平(均P>0.05);两治疗组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过继转输无关雄性个体外周淋巴细胞或T细胞来源的非细胞成分Exosomes均可有效诱导母胎间免疫耐受,有利于正常妊娠。且Exosomes治疗能够发挥比外周淋巴细胞治疗更强的改善妊娠结局的效应。2过继转输无关雄性个体外周淋巴细胞及T细胞来源Exosomes可引发孕鼠外周NK细胞特征性分化抗原、表面受体、活化信号转导分子及效应分子的表达变化,从而有效诱导母胎免疫耐受。3过继转输无关雄性个体外周淋巴细胞与T细胞来源Exosomes相比,细胞及非细胞治疗通过调节妊娠丢失孕鼠外周NK细胞免疫功能诱导母胎免疫耐受的程度水平有所不同,细胞治疗可使活化信号转导分子表达升高,而非细胞治疗对其无影响;两者均可使抑制性受体显着升高,但非细胞治疗升高更显着。(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5-03-01)

邓荣海,王长希,Stanislaw,M.Stepkowski,何晓顺[6](2013)在《TCR单抗诱导外周移植免疫耐受并延长NOD小鼠胰岛移植物的存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TCRβ单克隆抗体(克隆H57—597)在小鼠胰岛移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链脲霉素(STZ)致糖尿病的B6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Foxp3/GFP-脾脏细胞过继转移Rag1~(-/-)B6小鼠皮肤移植、糖尿病NOD小鼠淋巴细胞过继转移糖尿病至NOD.SCID.γc~(-/-)小鼠(NSG小鼠)诱发糖尿病、自发糖尿病NOD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等模型,观察TCR单抗处理对移植物及糖尿病发病的影响。结果本研究显示,TCRβ单抗(克隆H57—597)处理延长STZ致糖尿病的B6小鼠的BALB/c小鼠胰岛移植物(300个胰岛)的存活(平均存活时间[MST]:93.1±30.0天,未处理组15.6±1.7天,p<0.001),其一方面清除针对胰岛移植物的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同时增加Treg细胞在外周CD4+T淋巴细胞中的比例。在Foxp3/GFP—B6小鼠脾脏细胞过继转移至免疫缺陷的(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3-11-01)

伍仙凤,盛德乔[7](2013)在《外周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T细胞发育过程中,体内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会通过阴性选择而清除,少数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可逃避阴性选择到达外周淋巴器官。外周免疫耐受机制的作用是抑制及限制从胸腺中逃逸出来的成熟的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活性。维持外周免疫耐受包括克隆清除、克隆无能、免疫忽视、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耐受型DCs等多种机制。一旦外周免疫耐受被打破,外周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会引发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自身免疫疾病。(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13年08期)

李梅香[8](2013)在《T细胞来源Exosomes调节妊娠丢失孕鼠外周T细胞功能诱导母胎免疫耐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反复妊娠丢失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其发生率约占自然流产病例的3%-5%,但仍有50%-60%原因不明,称为不明原因反复妊娠丢失(URSA),严重影响着孕妇的身心健康。随着生殖免疫医学的发展,研究表明URSA主要与免疫因素有关,是母体对胎儿免疫排斥的结果。妊娠是一种同种异体移植,胚胎被母体的免疫机制识别并接纳后,妊娠才能得以正常维持。因此,诱导母体对同种异体胎儿抗原的免疫耐受是治疗的关键。国内外研究表明当前临床多采用免疫细胞过继疗法治疗URSA,诱导母体对同种异体胚儿抗原的免疫耐受,但是这种方法存在较多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流产实验动物模型,分析T细胞来源的非细胞成分Exosomes调节妊娠丢失孕鼠外周T细胞功能以诱导母胎免疫耐受,确定分析T细胞来源Exosomes取代传统“免疫细胞过继疗法”治疗妊娠丢失的免疫学机制,为今后开展临床应用奠定实验基础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雄性无关个体脾细胞及其Exosomes的制备和初步鉴定:断颈处死BALB/c雄鼠,无菌条件下解剖取脾组织,获得单个细胞悬液,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超滤技术获得Exosomes;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Exosomes的形态、结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蛋白含量。2妊娠丢失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雌雄小鼠随机分为4组后按2:1合笼交配;CBA/J(♀)×BALB/c(♂)为正常妊娠对照组(Contro组),CBA/J(♀)×DBA/2(♂)为URSA组。再将URSA孕鼠分别于孕第4天无特殊处理,给予尾静脉注射无关个体BALB/c雄鼠脾单个核细胞及无关个体BALB/c雄鼠脾T细胞来源的Exosomes,随机分为妊娠丢失组(URSA组)、细胞治疗组(Cellular Therapy组)、非细胞治疗组(Non-cellular Therapy组)。3胚胎发育情况的观察:于妊娠第14天分别将各组CBA/J孕鼠处死,测量计算胎盘体积,计数各组吸收胚胎个数及存活胚胎个数,根据公式计算出胚胎吸收率及妊娠丢失率。4母胎免疫耐受状况的分析:于妊娠第14天分别处死各组CBA/J孕鼠,无菌解剖取脾组织,制备单个脾细胞悬液。MTT染色法检测单向混合淋巴反应、双向混合淋巴反应中T细胞转化的A492值。5孕鼠外周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检测:于妊娠第14天分别处死各组CBA/J孕鼠,无菌解剖取脾组织,制备单个脾细胞悬液。直接荧光标记流式细胞计数(FCM)分别检测T细胞表面CD3、CD4、CD8、CD247、CD25、IL-17、CD28、CTLA-4的表达,分别计算CD3+、CD4+CD8-、CD4-CD8+、CD3+、CD247+、CD4+、CD25+、IL-17+、CD4+、CD28+、CD4+、CTLA-4+细胞的百分率。6统计学处理:各组数据均通过SPSS13.0版本软件进行正态性、方差齐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孕鼠胚胎发育情况;采用F检验对孕鼠T细胞免疫功能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S-N-K法进一步对多个样本均数间进行两两比较。结果:1雄性无关个体脾脏T细胞来源Exosomes的初步鉴定1.1形态及超微结构观察及蛋白定量扫描及透射电镜下观察,T细胞分泌的Exosomes为脂质双分子层膜包围的球体,呈椭圆形或圆形杯口状,胞膜完整,直径约为30nnm-100nm,内为低电子密度物质。紫外分光光度法蛋白定量显示Exosomes的A280值为0.343±0.029。2不同过继转输对妊娠丢失孕鼠胚胎发育的影响Control组孕鼠的胚胎吸收率为5.25%,URSA组为20.78%,细胞治疗组、非细胞治疗组分别为7.81%、3.18%。与URSA组相比,细胞治疗组及非细胞治疗组胚胎吸收率均显着下降(均P<0.01),并且均下降至Control组水平(均P>0.05);非细胞治疗组胚胎吸收率显着低于细胞治疗组(P<0.05)。Control组孕鼠的妊娠丢失率为20%,URSA组为62%,细胞治疗组、非细胞治疗组分别为22%、22%。与URSA组相比,细胞治疗组及非细胞治疗组妊娠丢失率均显着下降(均P<0.01),且均下降至Control组水平(均P>0.05);两治疗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母胎免疫耐受状况的分析单向淋巴细胞混合反应,Control组、URSA组及细胞治疗组、非细胞治疗组孕鼠脾细胞的A492值(分别为0.584±0.060、0.697±0.035,0.411±0.024、0.313土0.191)。其中,Control组与URSA组之间明显差异P<0.05);细胞治疗组、非细胞治疗组较之显着下降(均P<0.05),细胞治疗组、非细胞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双向淋巴细胞混合反应,Control组、URSA组及细胞治疗组、非细胞治疗组孕鼠脾细胞的A492值(分别为0.551±0.308、0.478±0.116,0.702±0.126、0.563±0.134)。其中,Control组与URSA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细胞治疗组较之显着上升(P<0.05),非细胞治疗组较之无明显差异(P>0.05),细胞治疗组、非细胞治疗组有明显差异(P<0.05)。4外周T淋巴细胞功能的检测4.1CD4、CD8的表达变化与Control组外周T细胞CD3表达百分率(33.47%±11.78%)相比,URSA组表达百分率显着升高(43.43%±5.41%,P<0.01);经细胞治疗、非细胞治疗后无明显变化(分别为42.17%±7.43%,41.62%±7.21%,P>0.05),两治疗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外周T细胞CD4+CD8-表达百分率(23.09%±3.02%)相比,URSA组表达百分率显着升高(29.02%±5.74%,P<0.01);经细胞治疗、非细胞治疗后显着降低(分别为20.25%±7.70%、22.86%±8.98%,均P<0.01)至Control组水平(均P>0.05);两治疗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外周T细胞CD4-CD8+表达百分率(30.64%±1.55%)相比,URSA组表达百分率显着降低(27.24%±1.70%,P<0.01);经细胞治疗、非细胞治疗后显着升高(分别为32.45%±2.12%、31.72%±0.98%,均P<0.01)至Control组水平(均P>0.05);两治疗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外周T细胞CD4/CD8表达百分率(1.04%±0.21%)相比,URSA组表达百分率显着升高(1.50%±0.63%,P<0.01);经细胞治疗、非细胞治疗后显着降低(分别为1.06%±0.11%、1.06%±0.29%,均P<0.01)至Control组水平(均P>0.05);两治疗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2CD3+CD247+的表达变化与Control组外周T细胞CD3+CD247+表达百分率(3.77%±1.79%)相比,URSA组表达百分率显着降低(0.13%±0.06%,P<0.01);经细胞治疗非细胞治疗后显着升高(分别为3.30%±0.99%、3.57%±0.78%,均P<0.01)至Control组水平(均P>0.05);两治疗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变化与Control组外周T细胞CD4+CD25+表达百分率(1.68%±0.75%)相比,URSA组表达百分率显着升高(1.26%±0.85%,P<0.01);经细胞治疗、非细胞治疗后显着降低(分别为2.00%±0.89%、2.10%±0.70%,均P<0.01)至Control组水平(均P>0.05);两治疗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外周T细胞IL-17+表达百分率(2.49%±0.14%)相比,URSA组表达百分率显着升高(1.21%±0.11%,P<0.01);经细胞治疗、非细胞治疗后显着降低(分别为2.24%±0.52%、2.38%±1.02%,均P<0.01)至Control组水平(均P>0.05);两治疗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4正负向协同刺激因子细胞表达的变化与Control组脾细胞CD4+CD28+表达百分率(4.91%±1.21%)相比,URSA组表达百分率显着下调(1.73%±0.84%,P<0.01);经细胞治疗、非细胞治疗后显着升高(分别为4.05%±1.23%、4.12%±1.28%,均P<0.01)至Control组水平(均P>0.05);两治疗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脾细胞CD4+CTLA-4+表达百分率(0.82%±0.08%)相比,URSA组表达百分率显着升高(3.08%±0.37%,P<0.01);经细胞治疗、非细胞治疗后显着降低(分别为0.77%±0.11%、1.20%±0.30%,均P<0.01)至Control组水平(均P>0.05);两治疗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过继转输雄性个体外周T淋巴细胞或其分泌的非细胞成分Exosomes均可有效诱导母胎免疫耐受,过继转输Exosomes可发挥更强的母胎免疫耐受诱导效应。2雄性个体外周T淋巴细胞及其分泌的非细胞成分Exosomes均可通过共同或相似的作用途径引发母体外周T淋巴细胞功能发生变化,有效诱导母胎免疫耐受。3进一步明确了雄性个体外周T淋巴细胞及其分泌的非细胞成分Exoso-mes诱导母胎免疫耐受的免疫学机制,为今后开展临床应用奠定实验基础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3-03-01)

彭杰,陈斌,彭建平,孙克伟,祁双林[9](2012)在《健脾、补肾和健脾补肾叁法对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外周血DCs功能影响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健脾法、补肾法和健脾补肾法对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DCs)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4例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和12例健康人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进一步分离提取培养DCs,采用大鼠健脾、补肾和健脾补肾药物血浆进行干预。检测DCs细胞表面分子CD1α、CD80、CD86及HLA-DR分子的表达。结果:HBV感染免疫耐受组患者DCs表面分子CD1α、CD80、CD86及HLA-DR的表达较健康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药物血浆干预后上述DC表面分子表达率均有升高。其中,补肾药物血浆干预后DCs表面分子CDla,CD80,CD86和HLA-DR表达率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CD1α和HLA-DR表达率的提高较另两组明显(P<0.05)。结论:健脾法、补肾法和健脾补肾法均能调节免疫耐受期患者DC细胞免疫功能,补肾法对免疫耐受患者DC细胞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2-08-01)

王佳,孙志娟,刘毅,赵毅[10](2012)在《Wnt信号途径调控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Wnt经典及非经典途径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免疫耐受调节作用,取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采用贴壁培养法得到单核细胞,经细胞因子-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本文来源于《第17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2-05-17)

外周免疫耐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大量缺失。这种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的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PD是多因素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甚清晰,但是,积累的临床和实验证据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在PD的发病和疾病进程中均起着关键作用。而小胶质细胞又在中枢炎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释放各种炎症介质等,促进了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虽然外周与中枢之间存在着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但机体仍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此,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状态将受到外周免疫状态的深刻影响。众所周知,外周炎症能够引起中枢的炎症,并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发病和进展密切相关。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外周大剂量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后会造成脑内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近来的几项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流感过后PD的发病率显着增加;另一方面,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会对外周免疫造成抑制,使PD的发病率降低了约50%。这些证据都强有力地说明了外周炎症对中枢的深刻影响。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作为中枢的固有免疫细胞,在调节脑内微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静止状态下,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和平相处。一旦激活后,小胶质细胞可以通过改变其形态、增殖并上调表面抗原、分泌促炎因子和神经介质,如一氧化氮、前列腺素E2、活性氧等来启动炎症反应,并与其他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等产生相互作用。现有的一些研究表明,由过度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引发的中枢炎症可能会破坏脑内的微环境,继而威胁到神经元的存活,这其中也必然包括多巴胺能神经元。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PBM)作为整个免疫系统的启动者和组织者,在机体的外周免疫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我们团队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是在外周炎症之前耗竭单核细胞,这使得本应该发生的炎症得以削弱。这一研究说明单核细胞在外周炎症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研究着眼于单核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扮演的角色。一方面,脑内的小胶质细胞和外周血单核细胞同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具有相似的起源、功能及受体表达。正因为如此,很多学者认为单核细胞在外周的行为能够反应脑内小胶质细胞的免疫状态。另一方面,已有的证据表明单核细胞能够进入脑内演变为小胶质细胞,或者形成一群特殊的中枢神经系统巨噬细胞群。这些都表明单核细胞是外周免疫影响中枢免疫的重要媒介,其在外周的免疫状态对脑内炎症的转归意义非凡。炎症反应最初目的是保护机体,但凡事过犹不及。因此及时限制、下调免疫反应极为重要。实际上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严格限制和下调免疫反应的机制,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即是免疫耐受的形成。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在受到首次刺激激活后,继续受到刺激将出现不应期,表现为促炎因子分泌下降,抗炎因子分泌上升,T细胞激活受到抑制等。免疫耐受是机体面对持续抗原威胁或连续打击的一种保护机制,它避免了不必要损伤的发生。单核细胞的内毒素耐受是由低剂量LPS诱导产生的,它被认为是免疫耐受的重要组成成分。Rosenzweig等人的实验发现外周低剂量LPS预处理对缺血脑组织起到了显着的保护作用,使梗塞面积下降了40%,此外低剂量LPS预处理的神经保护作用还被证实于脑创伤、低温循环阻滞脑损伤等神经损伤中。外周炎症会导致并加剧脑内炎症,随后,脑内炎症诱发的小胶质细胞异常激活会对多巴胺能神经元造成损伤,导致PD的发生。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及时下调外周免疫反应来起到神经保护作用,现有研究对这方面涉猎的很少。考虑到低剂量LPS能够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建立免疫耐受,而单核细胞是外周与中枢免疫连接的重要媒介,据此我们推测:低剂量LPS诱导了外周单核巨噬细胞免疫耐受,使其免疫活动下调,继而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下调脑内炎症,使更多的神经元免于无辜的炎症损伤,从而对神经元起到神经保护作用。研究方法:为了探讨低剂量LPS重复腹腔注射是否可以诱导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免疫耐受的建立,我们给予大鼠0.3mg/kg LPS连续4天腹腔注射,在第5天时以淋巴细胞分离液及细胞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外周血PBM,并给予100ng/ml LPS再刺激。随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培养PBM细胞上清中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含量,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WB)检测培养PBM细胞表面抗原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4,TLR4)的表达;同时,为了验证诱导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免疫耐受形成的LPS剂量是否会在脑内黑质区产生炎症及造成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我们分别于外周处理后的第1d、7d、14d、28d,采用ELISA检测脑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IL-1β的含量,采用WB检测脑组织中小胶质细胞标志抗原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特异性蛋白抗体-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1,Iba-1)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细胞计数检测脑内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状态。为了探讨纹状体内注射LPS是否可以模拟由神经炎症介导的PD模型,我们给予大鼠纹状体内立体定向注射15μg LPS,分别于颅内注射后的第1d、7d、14d、28d,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细胞计数检测脑内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状态,采用安非他明诱导的旋转实验评估大鼠的行为学损伤状况。为了探讨外周免疫耐受预处理是否会对后续的神经系统炎症起到缓解作用,并对多巴胺能神经元产生神经保护作用,我们预先给予大鼠0.3mg/kg LPS连续4天腹腔注射诱导其形成免疫耐受,随后给予大鼠纹状体内立体定向注射15μg LPS以模拟PD模型。分别于颅内注射后的第1d、7d、14d、28d,采用ELISA检测脑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IL-1β的含量,抑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含量,并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测定TNF-α、IL-1β的mRNA表达水平,以评价脑内黑质区炎症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测定小胶质细胞抗原Iba-1、ED-1的表达,并采用qRT-PCR测定ED-1的mRNA表达水平,以评价脑内黑质区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细胞计数检测脑内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状态,采用安非他明诱导的旋转实验评估大鼠的行为学损伤状况。结果:1.低剂量LPS重复腹腔注射可以诱导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免疫耐受的建立。2.诱导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免疫耐受形成的LPS剂量不会引起脑黑质内的炎症。3.诱导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免疫耐受形成的LPS剂量不会引起脑黑质内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4.LPS纹状体内注射可以诱导脑内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5.LPS纹状体内注射可以导致大鼠行为学发生变化。6.外周免疫耐受预处理抑制纹状体内注射LPS介导的脑内黑质区促炎因子的分泌。7.外周免疫耐受预处理不影响纹状体内注射LPS介导的脑内黑质区抑炎因子的分泌。8.外周免疫耐受预处理抑制纹状体内注射LPS介导的脑内黑质区小胶质细胞的激活。9.外周免疫耐受预处理削弱纹状体内注射LPS介导的脑内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10.外周免疫耐受预处理改善纹状体内注射LPS介导的大鼠行为学损害。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连续低剂量LPS腹腔注射可以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免疫耐受的建立。纹状体内LPS立体定向注射可以很好地模拟中枢炎症诱导PD发生的大鼠模型建立。外周免疫耐受是调节PBM免疫活性的重要机制。我们的研究结果亦强烈地表明外周免疫耐受预处理能够缓解后续的神经系统炎症,并在神经系统炎症介导的神经毒性中产生神经保护作用。这将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周免疫耐受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丽鹏,荣春书,谷一鸣,傅耀文,高宝山.肾-骨髓联合移植诱导免疫耐受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重构的动态特点及其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2].刘洋.外周免疫耐受在中枢神经系统炎症介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

[3].谷一鸣.肾—骨髓联合移植诱导免疫耐受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重构动态及HLA反应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7

[4].周琴,盛德乔.微小RNA与外周免疫耐受[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5

[5].刘翠莲.T细胞来源Exosomes调节妊娠丢失孕鼠外周NK细胞功能诱导母胎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

[6].邓荣海,王长希,Stanislaw,M.Stepkowski,何晓顺.TCR单抗诱导外周移植免疫耐受并延长NOD小鼠胰岛移植物的存活[C].2013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2013

[7].伍仙凤,盛德乔.外周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13

[8].李梅香.T细胞来源Exosomes调节妊娠丢失孕鼠外周T细胞功能诱导母胎免疫耐受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

[9].彭杰,陈斌,彭建平,孙克伟,祁双林.健脾、补肾和健脾补肾叁法对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外周血DCs功能影响的比较[C].第二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2

[10].王佳,孙志娟,刘毅,赵毅.Wnt信号途径调控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及机制[C].第17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

论文知识图

外周免疫耐受预处理抑制纹状体内...树突状细胞诱导外周免疫耐受[44]外周免疫耐受预处理不影响纹状体...外周免疫耐受预处理抑制纹状体内...胸腺内产生CD4+CD25+T细胞参与维持#~外周免疫耐受预处理上调纹状体内...

标签:;  ;  ;  ;  ;  ;  ;  

外周免疫耐受论文_张丽鹏,荣春书,谷一鸣,傅耀文,高宝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