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聚糖酶基因论文_王明珺,王昌吉,陈晓雅,李沅秋,梁娇娇

导读:本文包含了葡聚糖酶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糖,基因,内切,芽孢,杆菌,大竹,胼胝。

葡聚糖酶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珺,王昌吉,陈晓雅,李沅秋,梁娇娇[1](2019)在《长足大竹象内切葡聚糖酶最适反应条件的确定及其关键基因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长足大竹象Cyrtotrachelus buqueti内切葡聚糖酶最适反应条件,并挖掘长足大竹象消化道内切葡聚糖酶关键基因。【方法】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设置以羧甲基纤维素钠(MC)为反应底物的单因素和正交优化试验测定内切葡聚糖酶反应的最适条件。通过对长足大竹象发育转录组内切葡聚糖酶编码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将基因表达量与酶活性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筛选出发育时期中关键内切葡聚糖酶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不同发育时期长足大竹象消化道内切葡聚糖酶关键基因表达量进行验证确定。【结果】研究表明,长足大竹象成虫内切葡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条件为:温度45℃,pH 5.6,底物浓度2%,酶比活力59.85 U/mg(雌)和52.87 U/mg(雄);幼虫内切葡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条件为:温度35℃,pH 4.8,底物浓度2%,酶比活力38.34 U/mg。筛选出长足大竹象消化道内切葡聚糖酶关键基因c64192_g1和c57057_g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64192_g1和c57507_g1基因在成虫时期表达量高于幼虫。【结论】长足大竹象雌雄成虫的内切葡聚糖酶比活力均高于幼虫,存在两个影响内切葡聚糖酶活性的关键基因c64192_g1和c57507_g1。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内切葡聚糖酶来源,并为长足大竹象内切葡聚糖酶异源表达提供数据参考,进而为木质纤维素预处理和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高建明,桂枝,卢树昌[2](2019)在《紫花苜蓿β-1,3-葡聚糖酶基因同源克隆与序列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β-1,3-葡聚糖酶是植物重要的防卫蛋白之一。采用同源克隆法,从16个紫花苜蓿品种的集群DNA中分离到3个苜蓿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部分基因组编码序列,分别对应于蒺藜苜蓿3个不同的β-1,3-葡聚糖酶基因,并命名为β-1,3-葡聚糖酶基因1、β-1,3-葡聚糖酶基因2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3。其中,β-1,3-葡聚糖酶基因2和苜蓿β-1,3-葡聚糖酶基因3及其蒺藜苜蓿对应基因与包括β-1,3-葡聚糖酶基因1在内的其他豆科同类基因遗传距离较大。序列变异分析显示,β-1,3-葡聚糖酶基因2的SNP位点间平均距离为255bp,DNA和氨基酸序列均非常保守,表明其在进化中受到了强烈的选择压力。β-1,3-葡聚糖酶基因1的SNP位点间平均距离虽然较小(31bp),但其全部21个SNP位点均为同义SNP,同时,测序片段仅发现了10个单倍型,远远小于其理论单倍型数目(2~(21))。这表明β-1,3-葡聚糖酶基因1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在功能上非常重要,少量单倍型的存在是为了调节其表达,以使苜蓿适应多种内、外部环境条件。(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陈龙,吴兴利,闫晓刚,谷巍,徐海燕[3](2019)在《贝莱斯芽孢杆菌的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酶学性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利用PCR方法扩增1株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源的内切葡聚糖酶基因(CMCase),插入到p ET32a(+)中构建重组表达大肠杆菌系统,对重组内切葡聚糖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内切葡聚糖酶由499个氨基酸组成,预测分子量为55.02 ku,最大开放阅读框ORF约为1 500 bp。经诱导表达优化后,培养上清中可检测到内切葡聚糖酶酶活力为5.81 IU/mL,菌体中为1.61 IU/mL,诱导后原菌液直接超声破碎处理可达7.41 IU/mL,其酶活力为野生菌株的2.3倍。重组内切葡聚糖酶具有典型内切纤维素酶的特征,其最适酶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50℃和6,在60℃条件下放置1 h相对剩余酶活力可保持在70%以上,在pH 6~10范围内可保持90%以上。Na~+、Mg~(2+)可以促进重组内切葡聚糖酶酶活力,而Co~(2+)、Hg~(2+)、Fe~(2+)等金属离子以及表面活性剂SDS则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由此可见,本实验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表达了内切葡聚糖酶,且该酶主要进行分泌表达,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和良好的pH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孙健,孙婷婷,王旭彤,邹莉[4](2019)在《黑木耳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克隆与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克隆了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r-judae)内切葡聚糖酶(endoglucanase)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此外,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表达。研究基于前期测得的黑木耳转录组数据,同时结合基因组数据(GenBank登录号为NEKD00000000. 1),筛选到黑木耳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序列并设计特异引物,以黑木耳菌丝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克隆黑木耳内切葡聚糖酶基因c DNA全长,命名为Aa-eg,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Aa-eg并成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序列分析表明,c DNA全长为1 242 bp,编码413个氨基酸,预测该蛋白分子量为43. 59 ku,理论等电点为4. 42,存在信号肽。由于p ET-32a载体包含20. 0 ku的标签,SDS-PAGE分析在45. 0 ku和66. 2 ku之间出现目的蛋白条带,与理论预期值大小一致。通过对黑木耳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及分析,为进一步揭示黑木耳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功能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闫思奇[5](2019)在《铝胁迫下甜高粱转录因子SbSTOP1对β-1,3-葡聚糖酶基因SbGlu1的转录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酸性土壤中,铝(Al)毒害严重限制作物产量。当pH值低于5时,土壤中的Al由固相溶出,以3价Al离子(Al~(3+))的形态存在于根际土壤溶液中。土壤溶液中极微量的Al~(3+)即可在较短时间内影响植物根系的伸长,从而影响植物正常的生理代谢。研究发现,Al诱导植物根尖胼胝质积累不仅是Al毒害指标,亦是一种Al毒害机制。胼胝质的降解受β-1,3-葡聚糖酶催化调控。SbGlu1基因编码甜高粱β-1,3-葡聚糖酶I,在甜高粱耐Al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拟南芥AtSTOP1和水稻OsART1为两个锌指转录因子,可以分别调控拟南芥和水稻中多个Al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在提高拟南芥和水稻耐Al性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在甜高粱中的同源蛋白SbSTOP1已经被鉴定并进行了功能验证。本试验以甜高粱(Sorghum bicolor L.,品种名:POTCHETSTRM,POT)及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材料,通过转录调控以及转基因拟南芥中β-1,3-葡聚糖酶的表达模式分析、胼胝质含量测定等实验,发现甜高粱SbSTOP1可能通过结合SbGlu1启动子上的特定区域,调控SbGlu1的表达,促进β-1,3-葡聚糖酶催化胼胝质降解,从而提高植物耐Al性。具体结果如下。1.将SbSTOP1效应载体和pSbGlu1报告载体共转人胚肾细胞HEK293T以及拟南芥原生质体,通过检测荧光素酶活性,证明SbSTOP1可以调控SbGlu1的表达。2.通过拟南芥原生质体双荧光表达系统进行的转录调控分析表明,SbSTOP1可以与SbGlu1启动子中2段20 bp的DNA序列相互作用,但却不包含已报道的OsART1结合的顺式作用元件,说明甜高粱SbSTOP1存在不同于水稻OsART1的转录调控机制。同时,以上述2段DNA序列为探针,利用GST-SbSTOP1~(DD)蛋白分别与2个20 bp探针进行凝胶迁移阻滞实验,结果表明,该2段20 bp DNA序列可与SbSTOP1蛋白直接相互作用,并具有特异性。3.用SbGlu1的氨基酸序列进行BLAST分析,得到拟南芥中SbGlu1的同源蛋白AtBG3。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表达模式分析表明,AtBG3在拟南芥SbSTOP1转基因恢复株系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Atstop1突变体,说明SbSTOP1可调控拟南芥AtBG3的表达,且SbSTOP1转基因拟南芥恢复株系根系胼胝质含量显着低于Atstop1突变体,说明异源表达SbSTOP1可降低转基因恢复株系根系胼胝质的累积。因此,推测SbSTOP1可能通过调控SbGlu1的表达,促进β-1,3-葡聚糖酶催化胼胝质降解,进而提高转基因植株的耐Al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陈俊梅,李文鹏,赵素雅,黄冰纷,王博文[6](2019)在《蠼螋肠道中碱性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蠼螋肠道细菌菌株Q5中获得一个新型耐碱纤维素酶基因,通过异源表达、酶学性质及功能分析,旨在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开发高温碱性纤维素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刚果红平板初筛法,从河南南阳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堆下的昆虫蠼螋肠道中,获得具有分泌较高活性碱性纤维素酶的细菌菌株。基于该菌株的形态学、生理学及16S rRNA序列特征等对高活性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并通过设计简并引物,从高活性菌株中克隆出该菌株的纤维素酶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并导入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结果】获得1株具有分泌较高活性碱性内切葡聚糖酶的细菌菌株Q5,经鉴定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进一步从Q5菌株中成功克隆出该菌株的一个全长1500 bp的内切葡聚糖酶基因(GenBank KR067575),在NCBI比对后发现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芽孢杆菌菌株LM 4-2的耐碱性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AKE23721.1)有98%的同源性。重组菌经优化培养,细胞破碎后上清液中的酶活力可达3.46 U/mL,是出发菌株Q5(2.05 U/mL)的1.69倍。经正交实验优化后的酶活力为4.99 U/mL。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与pH值分别为50°C与pH 8.5,在pH 8.0和9.0保温48 h,其酶活力仍然维持到最高酶活的82%和81%;该酶在50°C以下较稳定,60°C以上酶活迅速降低。10 mmol/L的Ca~(2+)和Mg~(2+)对酶的活性有明显促进作用,重组酶Ega5的K_m和V_(max)分别是2.217 mol/mL和9.606μmol/(min·L)。该重组酶对棉花黄萎病病原菌大丽轮枝菌具有显着抑制作用。【结论】本文首次从蠼螋肠道中筛选到了一株产碱性内切葡聚糖酶的细菌菌株并从中克隆出了一个碱性纤维素酶基因,为该酶在碱性条件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吴秋兰[7](2019)在《产β-1,3—葡聚糖酶放线菌的分离及酶基因克隆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β-1,3-葡聚糖酶是降解β-1,3-葡聚糖产生具备药理活性的β-葡聚糖寡糖的有效酶工具。茯苓中多糖水解成寡糖具有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活性,利用β-1,3-葡聚糖酶可水解茯苓中β-1,3-糖苷键为主链的可溶性或不可溶性多糖,形成寡糖进而促进生物活性。因此,筛选产β-1,3-葡聚糖酶菌株、研究β-1,3-葡聚糖酶降解茯苓多糖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论文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调查了土样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及多样性;从土样中分离分泌葡聚糖酶的菌株并鉴定;利用分子手段获得β-1,3-葡聚糖酶探究了其对茯苓多糖的降解;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茯苓培植土(FTL_1)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所占比例为18.64%,其丰度仅次于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且放线菌门中链酶菌属(Streptomyces)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各占比为1.90%和0.78%。因此本研究确定从FTL_1筛选降解β型葡聚糖放线菌。(2)选用相应的筛选培养基,从FTL_1中分离了58株放线菌,其中11株具有β-1,3-葡聚糖酶活性。首次发现和报道了来自北里孢菌属(Kitasatospora)菌株SYBCQL具有β-1,3-葡聚糖酶活性。来自链酶菌属的菌株SYBC17产酶活力最高,为1.02 U·mg~(-1)。应用菌株SYBC17发酵了茯苓,最佳发酵时间为96 h,此时SYBC17对茯苓中多糖的降解效果最好。(3)克隆和分析了菌株SYBC17的两个编码β-1,3-葡聚糖酶的基因17-W和17-Q,菌株SYBCQL的基因QLK1,在分子水平验证了分离的菌株产β-1,3-葡聚糖酶。重组酶QLK1,17-W和17-Q的酶活性分别为65.82 U·mg~(-1),132.90 U·mg~(-1)和14.70 U·mg~(-1)。重组酶17-W产率最高。(4)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叁个酶蛋白全为糖苷水解酶家族16,分别由一个催化结构域及一个碳水化合物结构域组成,其中QLK1与17-W的碳水化合物结构域为CMB13,而17-Q对应结构域为CMB6。叁个同源建模的酶蛋白与β-葡寡糖四糖成功实现分子对接,β-葡寡糖四糖均出现在催化活性中心的底物结合区。(5)酶学性质研究发现,QLK1的最适温度是60°C,17-W和17-Q的最适作用温度均为55°C。QLK1和17-Q的最适pH是5.5,而17-W的最适pH是6.0,叁个酶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良好;叁个重组酶对底物的亲和力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是17-W、QLK1、17-Q。(6)TLC分析重组酶对茯苓多糖的降解作用显示,重组酶17-W降解后主要产生两种类型的寡糖,17-Q降解后主要产生叁种类型的寡糖。(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5-01)

陶永新,段静怡,仝宗军,严俊杰,宋寒冰[8](2018)在《金针菇外切-β-1,3-葡聚糖酶家族基因鉴定及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差异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金针菇具有很高的营养与保健价值,菌柄长短决定金针菇的产量与品质,而菌柄伸长的相关作用酶及分子机理尚不清楚。前期草菇中发现外切-β-1,3-葡聚糖酶基因(exg2)可能与菌柄伸长相关,但在金针菇中尚没有exg基因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首先在金针菇全基因组中鉴定到3个外切-β-1,3-葡聚糖酶家族基因(分别命名为:Ffexg1、Ffexg2、Ffexg3),并进行了克隆验证。进一步采用定量PCR对3个基因在金针菇不同发育时期及组织部位的差异性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Ffexg1只在菌柄中高表达,Ffexg2与Ffexg3在菌柄中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在菌盖中呈逐渐上升趋势。3个Ffexg基因均在菌柄发生伸长的部位表达量较高,且在菇体水平放置后菌柄弯曲程度较大的部位表达量较高。结果显示金针菇exg家族3个基因存在时空差异性表达,在菌柄中伸长较快的时期及部位伴随着Ffexg基因的高表达。结合其功能预测,Ffexg家族基因可能作用于细胞壁成分β-1,3-葡聚糖链,从而在金针菇菌柄及菌盖发育中起作用。(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狄聪颖,郭晓军,刘宏丽,郭威,朱宝成[9](2018)在《纤维素降解菌N2-10菌株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N2-10菌株降解纤维素的机理,通过同源性比对设计兼并引物扩增菌株β-1,4-内切酶葡聚糖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然后研究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该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大小为1500bp,共编码499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纤维素酶结构,SDSPAGE电泳检测其表观分子质量约为55ku;刚果红染色显示,表达产物具有纤维素酶活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李婷,吴成成,李保华,练森,梁文星[10](2018)在《苹果木葡聚糖酶抑制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富士’苹果(Malus pumila)树皮总RNA为模版,利用RT-PCR技术克隆木葡聚糖酶抑制蛋白基因,命名为Mp XEGIP1。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基因c DNA序列、系统进化关系及理化性质进行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Mp XEGIP1的表达量。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 ET-Mp XEGIP1,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和验证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获得了Mp XEGIP1的全长c DNA序列(登录号MG515243),开放阅读框1 344 bp,编码447个氨基酸。Mp XEGIP1编码蛋白的理论分子量约48.77 k Da,为亲水的不稳定蛋白;57~419位氨基酸为木聚糖酶抑制蛋白保守域。序列多重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Mp XEGIP1编码氨基酸序列与‘金冠’苹果XEGIP完全一致,其次与梨XEGIP序列相似性81%,叁者亲缘关系较近。‘富士’枝条接种腐烂病菌后,Mp XEGIP1显着上调表达。原核表达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该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能与HIS抗体特异性结合,证实Mp XEGIP1编码蛋白得到成功表达。(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葡聚糖酶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β-1,3-葡聚糖酶是植物重要的防卫蛋白之一。采用同源克隆法,从16个紫花苜蓿品种的集群DNA中分离到3个苜蓿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部分基因组编码序列,分别对应于蒺藜苜蓿3个不同的β-1,3-葡聚糖酶基因,并命名为β-1,3-葡聚糖酶基因1、β-1,3-葡聚糖酶基因2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3。其中,β-1,3-葡聚糖酶基因2和苜蓿β-1,3-葡聚糖酶基因3及其蒺藜苜蓿对应基因与包括β-1,3-葡聚糖酶基因1在内的其他豆科同类基因遗传距离较大。序列变异分析显示,β-1,3-葡聚糖酶基因2的SNP位点间平均距离为255bp,DNA和氨基酸序列均非常保守,表明其在进化中受到了强烈的选择压力。β-1,3-葡聚糖酶基因1的SNP位点间平均距离虽然较小(31bp),但其全部21个SNP位点均为同义SNP,同时,测序片段仅发现了10个单倍型,远远小于其理论单倍型数目(2~(21))。这表明β-1,3-葡聚糖酶基因1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在功能上非常重要,少量单倍型的存在是为了调节其表达,以使苜蓿适应多种内、外部环境条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葡聚糖酶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明珺,王昌吉,陈晓雅,李沅秋,梁娇娇.长足大竹象内切葡聚糖酶最适反应条件的确定及其关键基因的筛选[J].昆虫学报.2019

[2].高建明,桂枝,卢树昌.紫花苜蓿β-1,3-葡聚糖酶基因同源克隆与序列变异分析[J].西部林业科学.2019

[3].陈龙,吴兴利,闫晓刚,谷巍,徐海燕.贝莱斯芽孢杆菌的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酶学性质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9

[4].孙健,孙婷婷,王旭彤,邹莉.黑木耳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克隆与原核表达[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9

[5].闫思奇.铝胁迫下甜高粱转录因子SbSTOP1对β-1,3-葡聚糖酶基因SbGlu1的转录调控机制[D].吉林大学.2019

[6].陈俊梅,李文鹏,赵素雅,黄冰纷,王博文.蠼螋肠道中碱性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J].微生物学报.2019

[7].吴秋兰.产β-1,3—葡聚糖酶放线菌的分离及酶基因克隆表达[D].江南大学.2019

[8].陶永新,段静怡,仝宗军,严俊杰,宋寒冰.金针菇外切-β-1,3-葡聚糖酶家族基因鉴定及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差异表达[J].菌物学报.2018

[9].狄聪颖,郭晓军,刘宏丽,郭威,朱宝成.纤维素降解菌N2-10菌株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李婷,吴成成,李保华,练森,梁文星.苹果木葡聚糖酶抑制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植物生理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和pET-30a(+)的BamHI和...转基因鼠的Southernblotting结果解淀粉芽孢杆菌β-葡聚糖酶基因重组质粒pMD18-T-GLU的酶切鉴定结果基因的PCR扩增结果转基因小鼠的RT-PCR检测结果

标签:;  ;  ;  ;  ;  ;  ;  

葡聚糖酶基因论文_王明珺,王昌吉,陈晓雅,李沅秋,梁娇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