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干扰战术通信系统体系结构技术研究

新型抗干扰战术通信系统体系结构技术研究

李晔[1]2003年在《新型抗干扰战术通信系统体系结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抗干扰战术通信系统,该系统基于MANET(Mobile Ad Hoc Networks)的组网方式,在不依赖于任何预先架设的网络基础设施的条件下,能够快速构建起一个移动通信网,实现野外战术通信的快速展开,灵活组网。本系统以自主开发的无线通信电台作为基本的物理单元,充分运用了直扩抗干扰体制,采用了扩频码分配技术和智能天线等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本系统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和广阔的民用前景。本文重点讨论了此种基于MANET的新型抗干扰战术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同时从系统的需求出发,提出了在频分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基础上,采用智能天线技术、扩频码分配技术和逻辑多信道思想的SSM_MAC/SA协议(Spread Spectrum Multi-channel MAC with Smart Antennas),并使用数学模型进行了性能分析,为系统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此外,本文讨论了系统的QoS(Quality of Service)支持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顶向下的QoS支持(“Top-Down”QoS Support)的思想。

征惠玲, 卢建川[2]2016年在《军事无线通信抗干扰装备及技术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经典扩跳频抗干扰通信技术为切入点,综述了外军短波、超短波战术通信和数据链领域抗干扰装备和技术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对通信抗干扰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王杉[3]2006年在《战场通信环境中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研究》文中认为战场通信环境是移动Ad hoc网络的一种很重要的应用背景,在此环境中,要求网络具有更高的整体顽存性、更低的开销和时延、更强的抗干扰能力以及更可靠的安全性能。围绕此背景,论文研究了战场环境下Ad hoc网络路由的能量均衡、拥塞控制、抗干扰性能以及路由安全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算法和策略,并通过详细的仿真评测,分析与验证了这些算法的有效性。战场环境下移动自组网的上述背景需求在网络性能上主要体现在分组递交率、路由开销、传输时延以及吞吐量等方面,影响这些性能的因素涉及到网络中从应用层到物理层的多方面内容,其中路由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论文首先在典型的战术网络场景下,对移动自组织网络通用的路由协议进行了研究与评估,提出了战场环境下移动Ad hoc网络较优的系统设计方案。此外,考虑到战场环境中存在的通信干扰和网络攻击会对系统性能产生进一步的恶化,因此有效提升网络性能的根本解决方法应该是采用更优的路由协议以及完善与改进协议自身的相关机制,指出了论文研究的方向和侧重点。区域路由协议(ZRP)综合了先验式与反应式两种路由的优点,扩展性很强,是移动Ad hoc网络在战场环境中的一种非常具有应用潜力的路由机制。论文在该协议基础上,分别从拥塞控制和能量均衡的角度,提出了两种新的改进路由算法:基于节点位置与网络密度修正的区域路由(MZRP)以及基于功耗考虑的多径区域路由(EAZRP)。前者利用GPS等定位设备提供的节点位置信息,调整了邻节点发现机制中相关中断的产生频度,并且根据网络密度合理的缩短路由表查询长度,有效的降低了网络的路由开销和平均传输时延。EAZRP算法则是在路由选择过程中引入了多径方式,将数据流随机的分配于可用的多条最优路径上,在业务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使得更多的节点分担了数据转发任务。该算法可以有效的降低网络节点能量消耗值的差别(即功耗方差),同时其它的性能指标并没有受到任何损伤。功耗方差的减小使得节点的工作寿命趋于平均,Ad hoc网络的整体生存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另一方面,通用的移动Adhoc网络很多采用全向天线进行传输,由于符号间串扰以及多址接入等干扰,造成网络性能非常低劣。如果采用波束宽度有限的定向天线,可以有效减少传播信号间的相互干扰,提高系统的空间复用度,而且在相同的发射功率条件下,可以获得更远的传输距离,因此定向天线可以有效的提升网络容量和抗干扰性能。区别于传统的波达方向(DOA)计算方法,论文中利用节点的位置信息对定向天线的波束方向进行调整,有效的减少了计算复杂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抗干扰自组网定向波束调度策略(SDBA),该算法以中间件的形式,对单播的数据报文或选定的控制报文进行定向传输,可以有效提升移动Ad hoc网络在战场环境下的路由性能以及链路稳定性,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对于路由安全性的考虑,已有的算法大多是基于信息加密的方式,实现较为复杂和困难。论文对移动Ad hoc网络中四种典型路由协议的安全攻击进行了分析和仿真评测,得出先验式和反应式路由分别对虚假路由表和Rushing攻击非常敏感的结论,并且针对前者,提出了一种基于位置信息的先验式安全路由策略。该策略利用节点的位置信息判断所接收路由表的可信度,避免了虚假路由信息在网络中的扩散,从而有效的降低了攻击节点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徐全盛, 邹勤宜, 葛林强[4]2016年在《基于5G的天空地一体化战术通信研究》文中认为现有战术通信主要依靠窄带通信技术实现,难以满足战场大量信息的分发需求。利用民用技术加速战术通信的发展已经取得业界的广泛认同,但是移动通信固有的特点使得这一进程非常缓慢。5G移动通信的提出为此提供了一次新的契机。初步探讨5G军用化的可行性,发现利用5G的关键技术并经过特殊设计可以消除/缓解传统移动通信军用化存在的一些障碍;并基于5G提出了一种天空地一体化战术通信网络,为战术通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贾武杰[5]2005年在《WATM接入技术在军事通信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战术通信技术目前正向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媒体通信发展,特别是WATM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为地面机动式战术C~3I系统提供良好的高带宽、宽频谱、多媒体、保密、安全、移动中通信和无缝连接的通信网络。 WATM接入技术引入军事通信网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北约国家目前正在研究的POST—2000战术指挥通信网正是采用WATM的典范,已经获得成功。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现有成熟的WATM技术和蜂窝移动网技术建立一种先进的无线接入战术指挥控制网络,满足现代战争指挥机构之间,武器系统之间甚至指挥机构和单兵之间,高数据率,抗干扰,不间断的数据传输,确保军队在整个战役期间保持制信息权和指挥顺畅。论文较全面论述了军事通信网的重要性及发展现状和趋势。详细阐述了无线ATM接入技术理论。主要包括军事通信网系统介绍,无线接入技术、ATM技术及其传输、无线ATM的分层模型、传输协议及网络结构等。并对外军的无线ATM实例进行介绍和分析。最后给出了无线ATM接入技术在我军指挥通信网运用的模型。

武明[6]2014年在《LTE技术在战术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概述战术通信和民用移动通信发展,总结LTE技术优势基础上,分析了LTE军用化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LTE的战术通信系统网络架构,通过引入Ad hoc自组网、协同通信、抗干扰等技术,解决LTE在战术环境下的网络抗毁性、移动性、野战适应性等问题,推动战术通信技术的发展。

李世贵, 李青[7]2001年在《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进展与展望》文中提出文中对通信抗干扰技术中最关键的扩频技术、自适应干扰抑制技术、猝发通信、以及多种功能结合的综合抗干扰技术等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预测了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 ,提出了一些建议。

杨磊[8]2006年在《战术数据链协同分层模型及效能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美军提出的“网络中心战”理论中,实现各个参战单元间的数据通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战术数据链是目前战场平台之间进行实时数据交换的主要手段,具有实现各平台联网、提高各作战平台快速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作战指挥自动化的作用,是不同平台之间协同作战的“粘合剂”,平台作战能力的“倍增器”。本文针对战术数据链的应用与发展、协同作战和效能评估,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研究了战术数据链的应用及发展趋势首先按战术数据链应用范围的不同分为通用数据链和专用数据链,并对其中比较重要的几种数据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重点介绍了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TADIL-J(Link-16),然后简要介绍了前苏联/俄罗斯战术数据链的发展情况。然后对战术数据链的发展趋势从研制新一代战术数据链、多战术数据链协同作战和构建一体化战术数据链系统叁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重点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多链协同方式与技术。最后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的两个问题——战术数据链协同分层模型及效能评估方法。2、提出了战术数据链协同分层模型——TDLRM,对其与GIGRM的协同关键技术研究,并对模型各层主要功能进行了设计本文参考现有的一些的分层技术体制的具体应用,及GIG体系分层通信系统的七层参考模型,提出一种使战术数据链系统能够“无缝”融入GIG体系的战术数据链协同模型——TDLRM,对各层进行了定义,探讨了TDLRM与GIGRM进行协同需要解决的一些关键技术,并对各层功能进行了设计。3、研究了战术数据链效能评估的相关方法首先考虑战术数据通信对传统作战模型的约束,提出了一种基于战术数据通信的作战模型约束描述方法,并对空军指挥学院教授朱宝鎏等人提出的作战飞机对空作战能力指数模型进行了形式化描述。然后针对其中的发现目标能力,提出了一种通过机载雷达探测范围面积变化之比的方式,来评估战术数据链协同通信对飞机对空作战能力的提升效果。最后采用EINSTein模拟检验了战术数据通信对飞机作战效能的增强作用。

王海清[9]2009年在《移动用户目标系统的抗干扰措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移动用户目标系统是美军军事通信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了新的体系架构和先进的通信技术,用于替代现有的超高频战术通信卫星,以满足美军全球范围的高性能战术卫星通信能力需求。通过简要介绍美国移动用户目标系统的组成和工作特点,重点分析了美国移动用户目标系统采取的主要技术体制和多种抗干扰措施,为研制我国战术通信卫星系统提供参考,并为实施电子对抗提供支撑。

张华波[10]2016年在《基于FPGA的短波跳频干扰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军事上对通信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跳频通信以其突出的抗干扰、抗衰落和抗截获能力,在军事上引起了高度重视并已广泛用于军事通信系统。因此,跳频干扰机的研究既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和创新,又是通信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本文“基于FPGA的短波跳频干扰机关键技术研究”的研究工作包括硬件电路实现和软件编程两个方面。硬件电路主要包括基带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两大部分。其中基带电路包括FPGA及其外围电路、数模转换电路、串口通信电路及电源电路等;功率放大电路包括前置放大器和末级功率放大器。软件编程部分主要包括FPGA与PC机间的数据通信、DDS跳频源的实现、m序列的产生及信号调制。FPGA与PC之间的通信内容分为两类:调制序列和频率控制命令。课题中用于载波调制的序列除FPGA产生的m序列外,还可以是用户自定义的序列,用户自定义调制序列通过串口传送到FPGA并经处理后,再与载波进行调制;频率控制命令是指PC机控制输出载波频率的命令,通过输入不同的控制命令可得到不同的单频或跳频载波输出;DDS跳频源的实现基于查表法,通过查询已设计好的正弦波幅值表以获得离散正弦波幅值;课题中设计了周期为127的m序列发生器,并利用modelsim进行了程序仿真;程序中实现了2ASK和2PSK两种数字调制方式,并在文中给出了利用示波器测得的调制波形。文章最后列出了跳频干扰机的实测输出功率值,并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该跳频发射机基本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参考文献:

[1]. 新型抗干扰战术通信系统体系结构技术研究[D]. 李晔.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3

[2]. 军事无线通信抗干扰装备及技术发展[J]. 征惠玲, 卢建川. 国防科技. 2016

[3]. 战场通信环境中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研究[D]. 王杉.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

[4]. 基于5G的天空地一体化战术通信研究[J]. 徐全盛, 邹勤宜, 葛林强. 通信技术. 2016

[5]. WATM接入技术在军事通信网中的应用研究[D]. 贾武杰. 南京理工大学. 2005

[6]. LTE技术在战术通信中的应用研究[J]. 武明. 通讯世界. 2014

[7]. 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进展与展望[J]. 李世贵, 李青.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8]. 战术数据链协同分层模型及效能评估方法研究[D]. 杨磊.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

[9]. 移动用户目标系统的抗干扰措施分析[J]. 王海清. 无线电通信技术. 2009

[10]. 基于FPGA的短波跳频干扰机关键技术研究[D]. 张华波. 北京理工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新型抗干扰战术通信系统体系结构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