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光修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南极,脂质体,基因,叶绿体,弧菌,丁烷,正交。
光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史崇丽[1](2019)在《南极红球菌Rhodococcus sp.NJ-530 DNA光修复酶及其功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复活修复是生物体的一种重要的DNA损伤修复机制,对保持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延续性、遗传结构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所谓光复活修复,是指在DNA光修复酶(photolyase)的作用下以光为驱动力来修复紫外线损伤的DNA。红球菌Rhodococcus sp.NJ-530是从南极冰水中分离出来的,携带光修复酶基因的细菌。由于长期生活在南极强紫外辐射、较低温度的环境,修复紫外造成的DNA损伤成为增强其生存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红球菌Rhodococcus sp.NJ-530光复酶修复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此外,该研究也可以为南极细菌和其他南极物种应对强紫外辐射的生存适应性的研究提供基础。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内容: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密码子优化合成红球菌Rhodococcus sp.NJ-530光修复酶基因PHR,并对PHR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红球菌Rhodococcus sp.NJ-530光修复酶基因PHR的转录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光修复酶基因PHR的异源表达系统,实现了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的异源表达;利用Ni-NTA亲和层析对光修复酶进行纯化,获得纯度较高的目的蛋白;探究了PHR光修复酶在表达菌株中的修复活性和光修复酶的体外修复活性。本论文首次报道了红球菌Rhodococcus sp.NJ-530光修复酶基因PHR,cDNA全长为1146 bp,编码381个氨基酸,预测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43.06KDa,并将该基因上传至GenBank,序列号是MH844561;qRT-PCR结果显示,在紫外光强为90μWcm~(-2)和5℃温度条件下PHR表达量升高,说明PHR基因对紫外和低温度的胁迫较为敏感;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达的目的蛋白,其结果显示目的蛋白存在于细胞破碎液沉淀中,且分子量与预测分子量相同;通过实验分析得到PHR蛋白最佳表达条件为pH 7.0、IPTG作用浓度为0.5 mmolL~(-1)、诱导温度为15℃,经验证,优化条件下目的蛋白的表达量与理论预测值基本吻合;将包涵体蛋白进行复兴、溶解操作后,进行Ni-NTA层析纯化,结果显示目的蛋白相对含量升高,杂蛋白含量减少;活性检测证明PHR光修复酶体内外活性良好,可以有效的修复紫外损伤的DNA。(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2)
史崇丽,缪锦来,刘均洪[2](2019)在《DNA光修复酶修复紫外损伤的DNA》一文中研究指出DNA光修复酶在蓝光驱动下,利用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分子的黄素酶作为催化辅助因子,来修复紫外线诱导的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PD)和嘧啶(6-4)嘧啶酮的DNA损伤产物。通过无根发育树,综述了DNA光修复酶/隐花色素家族的分类;详细地阐述两种DNA光修复酶的结构、光损伤后产生的嘧啶二聚体的结构及光修复过程;最后回顾了DNA光修复酶的研究现状并展望该领域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岚,迟国庆,李承新,卜现勇,林碧雯[3](2019)在《短波理疗仪联合精准强脉冲光修复面部敏感性皮肤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短波理疗仪联合精准强脉冲光(delicate pulse light, DPL)在修复面部敏感性皮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17年4月—10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皮肤科的108例(均为女性)诊断为敏感性皮肤综合征患者纳入研究,年龄为17~54岁,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6例。A组使用DPL每4周1次,共3次,短波理疗仪每周1次,共12次,每次20 min;B组使用DPL每4周1次,共3次;C组使用短波理疗仪每周1次,共12次,每次20 min。分别于基线、第4周、第8周、第12周进行照片采集,并在第4周、第8周及第12周进行主观症状、客观体征及安全性评价,记录每组患者的评分。结果面部敏感性皮肤综合征患者共108例,治疗第4周3组的治疗方法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第8周和12周A组治疗有效率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DPL联合短波理疗仪治疗敏感性皮肤综合征的效果在治疗第8周和12周优于单独使用DPL和短波理疗仪治疗组,两者联合使用对皮肤屏障功能恢复、降低皮肤敏感性及炎症反应、提高皮肤耐受性有促进作用,效果明确且安全。(本文来源于《实用皮肤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张清博,张晓晖,韩宏伟[4](2019)在《基于改进生成对抗网络的水下激光图像后向散射光修复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水下激光图像的质量,改进了生成对抗网络的生成网络,使其成为一种包含跳跃结构和空洞卷积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利用该网络从自建数据集中学习待修复图像到目标图像的端到端映射参数,再对带有强后向散射光的水下激光图像进行修复。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快速对后向散射光区域进行填充修复,相比传统去噪和增强对比度方法联合处理的结果,所提方法的峰值信噪比平均提高了9.10dB,特征相似度平均提高了0.11,实现了水下激光图像的去噪、对比度增强和非均匀性照明改善,较好地去除了后向散射光。(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李然,陈璐,齐娟,金青,缪锦来[5](2017)在《南极冰藻DNA光修复酶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氯仿-乙醚混合溶剂(2∶3,体积比)为有机相,固态大豆卵磷脂和胆固醇为膜材,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南极冰藻DNA光修复酶脂质体。经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光修复酶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膜材比3∶1、药脂比1∶10、油相与水相体积比4∶1、超声时间6min,在此条件下,光修复酶脂质体的平均包封率达到(44.13±2.90)%。所制得的光修复酶脂质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平均粒径为(490.9±2.3)nm,Zeta电位在-30~-60mV范围内,制剂的质量标准符合中国药典(2015版)要求,为DNA光修复酶在日用防晒品中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17年10期)
文斌,徐蕾,汪源,朱国萍[6](2017)在《隐色素/光修复酶蛋白家族377位点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色素/光修复酶蛋白家族(cryptochrome/photolyase family,CPF)是一类修复遗传物质损伤以及调控生物体各种生化反应的蛋白,CPF蛋白借助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FAD)辅酶吸收光能来执行功能。FAD通过得失一个或是两个电子完成氧化还原反应,通常存在3种基本形式:完全氧化型,自由基型(单电子还原态),完全还原型(双电子还原态)。其中,阳光中的紫外线会诱导DNA产生两类光致损伤,包括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PD)和嘧啶-嘧啶酮(6-4)光产物。自然条件下,CPD光修复酶和6-4光修复酶分别作用这两类底物,执行光修复功能。两类光修复酶只有在FAD呈完全还原型状态下,两类光修复酶才能发挥光修复作用。隐色素是与光修复酶序列同源,结构相似,但缺乏光修复能力的蛋白。作为一类信号通路的转导蛋白,隐色素参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生物节律调节,或是导航作用。有趣的是,动物隐色素作为一类和6-4光修复酶高度同源的蛋白,却不依赖完全还原型FAD,而只需自由基型FAD执行调节生物钟的功能。在本文中,我们发现FAD结合口袋中一个关键残基(在E coli中为A377,以下统称为377位点),在不同CPF蛋白中呈现有特点的分布。该位点在CPD光修复酶中主要是空间位阻小或是极性的氨基酸;在6-4光修复酶以及动物隐色素中则偏好于空间位阻大的疏水性氨基酸。我们发现该位点可以较好地调节CPF蛋白完全还原型FAD的稳定性。其中,377位点选择为CPD光修复酶偏好的氨基酸如Ala,Ser,Asn时,会减慢还原型FAD的氧化速率,提高其稳定性。相反地,377位点选择为6-4光修复酶或是动物隐色素偏好的氨基酸,如Ile时,则极大降低了还原型FAD的稳定性。因此,相比于CPD光修复酶,6-4光修复酶和动物隐色素377位点都偏好空间位阻大的疏水性残基,使得还原型FAD的稳定性降低或是丧失,从而执行特定功能。基于类似的现象,我们推测377位氨基酸选择偏好性的改变,或许是光修复酶向动物隐色素进化的一个重要事件。(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18)
陈璐[7](2017)在《南极冰藻DNA光修复酶脂质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极冰藻DNA光修复酶是从南极冰藻Chlamydomonas sp.ICE-L体内发现的一种酶类,它可以修复紫外线损伤的DNA使其恢复正常空间结构。本文以从南极冰藻Chlamydomonas sp.ICE-L体内发现的DNA光修复酶为目标药物,制备以脂质体形式的冻干制剂,从而使其发挥日用防晒品的作用。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1.进行了南极冰藻DNA光修复酶的提取、分离和纯化工艺的研究。研究表明,得到有效剂量蛋白的工艺条件为DNA光修复酶工程菌5000rpm离心20min,冰浴中超声破碎20min。对诱导表达和纯化后的蛋白进行SDS-PAGE检测,在66KDa附近有目的蛋白条带。加入甘露醇对DNA光修复酶的活性有保护作用。2.对南极冰藻DNA光修复酶脂质体制备工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以逆向蒸发法为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固态大豆卵磷脂和胆固醇为膜材,氯仿-乙醚的混合溶剂为有机相。以包封率(%)为指标,经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的最佳处方:膜材比为3:1,油相与水相比为4:1,药脂比为1:10,超声时间6min,水化温度为30℃,按最优处方制得的脂质体包封率为44.13±2.90%。3.探讨了脂质体的冻干工艺,以外观形态、包封率、粒径、再分散性为指标,得到最佳制备工艺条件:脂质体在-80℃预冻12h,真空冷冻干燥24h,海藻糖为冻干保护剂,所制得的冻干脂质体包封率为42.89±1.44%。冻干脂质体在4℃保存30d后粒径和包封率无明显变化且酶活稳定。4.建立以脂质体的外观形态、包封率、粒径和Zeta电位为指标的质量标准检测体系。所得DNA光修复酶脂质体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球体,脂质体及其冻干制剂粒径为490.9±2.3nm和591.3±1.6nm,Zeta电位在-30mV~-60m V。采用紫外分析法对脂质体制剂进行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表明紫外分析法专属性、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脂质体冻干制剂的回收率在98%~102%,RSD小于2%,证明该方法准确可靠。本课题完成了南极冰藻DNA光修复酶的脂质体冻干制剂的研制,制备方法简便可行,冻干制剂的质量标准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要求,为DNA光修复酶在日用防晒中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2)
回嵘,赵锐明,李刚,朱瑞清,王艳莉[8](2016)在《UV-B辐射及光修复对真藓生理特性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UV-B增强及可见光修复对真藓生理特性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强UV-B会使真藓的光合色素、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升高,细胞超微结构遭到破坏,表现为叶绿体结构变形,类囊体片层排列稀疏紊乱、膨胀甚至模糊不清,嗜锇颗粒增多,并且UV-B辐射强度越大,损伤越大;而可见光可以部分修复增强UV-B对真藓生理特性及细胞超微结构引起的损伤。研究探索了真藓对UV-B辐射的响应及自身修复能力,对于进一步理解真藓对UV-B辐射的耐受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李冲杰[9](2015)在《南极冰藻Chlamydomonas sp. ICE-L光修复酶基因及其修复DNA紫外损伤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复活修复是生物体的一种重要的DNA损伤修复机制,对保持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延续性、遗传结构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所谓光复活修复,是指在DNA光修复酶(photolyase)的作用下以光为驱动力来修复紫外线损伤的DNA,可见,光修复酶是光复活修复作用最主要的功能物质。南极冰藻是指生活在南极海冰、海冰边缘或海水等极端环境中的一大类微藻的总称,是南极地区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南极冰藻长期在南极强紫外辐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光修复酶承担了修复其DNA损伤的重要功能。南极冰藻DNA光修复酶对其紫外辐射损伤DNA的修复作用是南极衣藻抵抗紫外增强和适应南极强紫外线辐射生境的关键生存机制,因此,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南极冰藻的光复活修复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南极衣藻Chlamydomonas sp.ICE-L是一种真核单胞藻,是南极冰藻类群中数量最多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绿藻,对它的光修复酶的研究可以为南极生境和其他物种的研究提供基础。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内容:普通PCR和RACE法克隆获得了南极衣藻(Chlamydomonas sp.ICE-L的光修复酶基因PHR2并对PHR2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南极冰藻Chlamydomonas sp.ICE-L光修复酶基因PHR2的转录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为验证PHR2光修复酶的功能,构建了光修复酶基因PHR2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实现了在原核表达系统BL21(DE3)中的表达;通过单因素实验、Box-Behnkens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对PHR2蛋白的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影响因素的二次回归模型;利用Ni-NTA亲和层析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获得纯度较高的目的蛋白;利用Edman降解法对目的蛋白进行N端测序;验证了PHR2光修复酶在表达菌株中的修复活性和光修复酶的体外修复活性。克隆得到南极衣藻(Chlamydomonas sp.ICE-L 7光修复酶基因PHR2 cDNA全长为2651bp,编码579个氨基酸,预测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4.3 KDa,同源性对比发现PHR2的氨基酸序说列与莱茵衣藻的PHR2的相似度为68%;qRT-PCR结果显示,在强光和紫外胁迫条件下PHR2表达量升高,说明PHR2基因对强光和紫外胁迫时敏感的;SDS-PAGE电泳分析表达的目的蛋白主要以可溶性蛋白形式存在于细胞破碎液上清中,且分子量与预测分子量相同;响应面分析法得到PHR2蛋白最佳表达条件为pH 6.98、NaCl浓度为1.4%、IPTG作用浓度为0.53 mmol/L、诱导温度为22℃,经验证,优化条件下目的蛋白的表达量与理论预测值基本吻合;Ni-NTA层析纯化后目的蛋白相对含量升高,杂蛋白含量减少;N端测序确认目的蛋白N端到C端序列依次为D/Q/T/A-P-K-R-T,与目标序列基本相符,确认为PHR2光修复酶;活性分析试验证明PHR2光修复酶体内外活性良好,可以有效的修复紫外辐射损伤。(本文来源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期刊2015-04-01)
苏泽红,何淑雅,李俐娟,练高建,高桥章[10](2013)在《不同波长UV对副溶血性弧菌光修复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低压水银管是常见的灭菌工具,其一般采用的是波长为254 nm的UVC作为灭菌光源。而UVA(365 nm波长)配合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s,LED)也有明显的杀菌效果。本研究从灭菌能力,照射后细菌的光修复能力和再生长能力以及能耗等方面入手,比较短波长的UVC和长波长的UVA/LED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灭菌效果。结果显示,UVA/LED比UVC有更强的杀菌能力,且在受到UVA/LED照射后,副溶血性弧菌的再生长明显慢于单纯UVC处理后的细菌;对副溶血性弧菌的光修复酶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发现,UVA/LED照射后副溶血性弧菌叁种光修复酶基因的表达水平都无激活现象,而UVC处理后的细菌叁种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我们认为UVA/LED可能抑制副溶血性弧菌的光修复现象。但在具备以上优势的同时,UVA/LED的能耗大大高于UVC,因此该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3年12期)
光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DNA光修复酶在蓝光驱动下,利用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分子的黄素酶作为催化辅助因子,来修复紫外线诱导的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PD)和嘧啶(6-4)嘧啶酮的DNA损伤产物。通过无根发育树,综述了DNA光修复酶/隐花色素家族的分类;详细地阐述两种DNA光修复酶的结构、光损伤后产生的嘧啶二聚体的结构及光修复过程;最后回顾了DNA光修复酶的研究现状并展望该领域的发展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1].史崇丽.南极红球菌Rhodococcussp.NJ-530DNA光修复酶及其功能特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2].史崇丽,缪锦来,刘均洪.DNA光修复酶修复紫外损伤的DNA[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9
[3].王岚,迟国庆,李承新,卜现勇,林碧雯.短波理疗仪联合精准强脉冲光修复面部敏感性皮肤的疗效观察[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9
[4].张清博,张晓晖,韩宏伟.基于改进生成对抗网络的水下激光图像后向散射光修复方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9
[5].李然,陈璐,齐娟,金青,缪锦来.南极冰藻DNA光修复酶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7
[6].文斌,徐蕾,汪源,朱国萍.隐色素/光修复酶蛋白家族377位点的功能研究[C].第十一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7].陈璐.南极冰藻DNA光修复酶脂质体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7
[8].回嵘,赵锐明,李刚,朱瑞清,王艳莉.UV-B辐射及光修复对真藓生理特性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6
[9].李冲杰.南极冰藻Chlamydomonassp.ICE-L光修复酶基因及其修复DNA紫外损伤分子机制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5
[10].苏泽红,何淑雅,李俐娟,练高建,高桥章.不同波长UV对副溶血性弧菌光修复反应的影响[J].现代食品科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