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科(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历史假设就是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思维发展方向来对历史进行探索的一种教学形式,借助完全虚拟化的场景来学习历史,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增加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对于中学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有很大帮助的。这里我就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历史假设教学法进行一下阐述,希望能够对业内同仁开展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历史假设教学法;中学历史教学;误区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8-192-01
引言
历史的发展都是有一定联系的,这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但是借助我们用历史假设来虚拟出来的情境,能够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一同来研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促进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在提升课堂参与度的同时,提升了知识的理解水平。
一、历史假设教学的误区分析
(1)教师经验替代学生经验的虚拟情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用自己的经验来代替学生,但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面对的主要对象就是学生,这也是我们教学的中心,但是在教师代替学生进行经验假设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教师的思维理解起来很难,这就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空场”,实际上就是学生思维发展受到了阻碍,这也就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和学习气氛的压抑。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这样的一个课例可以作为案例来说一说:
课例:《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师:请三位学生到讲台边自我介绍。
生:我是黄种人,皮肤是黄色的,头发黑且直。
生:我是白种人,皮肤是白色的,头发金黄且是卷曲的,鼻子高,嘴唇薄。
生:我是黑种人,皮肤很黑,头发乌黑卷曲,嘴唇很厚。
这样的介绍让我们觉得这样的教学过程不自然,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没有起到适当的引导作用,反而是在一个毫无意义的历史假设中浪费了教学的时间,实际上并没有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个体经验替代群体经验的历史假设
如果历史假设的典型性不够,课堂上的情境感受将会出现分化现象。同一假设对部分特质学生来说是真实情境,而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讲则是历史的假设,这样必然会出现个别特质学生对情境的积极参与,而其他学生游离在情境活动之外。即使课堂氛围达成的表象良好,也并不意味着已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效。
课例:《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教师:咱们班里有谁见过外国人?
学生:老师我见过,我在维多利学英语的外教老师(唯一的一位,很自豪)。
教师:请你来帮我们介绍一下,她是什么人种,她有哪些特征?
学生:她是白种人,皮肤很白,头发是黄色的,卷曲的,眼睛是蓝色的。
当上课教师表扬发言同学说得很好的同时,班里的其他同学有的神色黯然有的平静淡然。这里就有一个涉及教育面向的问题:如果课堂情境只是属于少数特质学生群体的生活化素材,那能引起情感体验的也只能是部分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是游离在情境活动之外的,这样的历史假设是无效的。
二、有效的历史假设教学的一般流程
(1)基于学情与课标,选取有效情境素材
引领学生进入意境有效的历史假设教学首先基于素材的选择和运用。一方面,素材的选用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力,或者经过教师的引导是能够被学生所理解的。对学生来说,兴趣越大,学习效果越好。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切合学生的兴奋点,运用一定素材,巧妙构思虚拟情境,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另一方面,情境素材要依据课标要求,主要为实现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服务的。
(2)遵循思维逻辑,设置有效问题,帮助学生建构学科逻辑
历史假设教学必须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一要遵循学生思维逻辑,包括内在思维层次性和连续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二要遵循学科思维逻辑,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注意问题设置的层次性,通过问题的分层设置,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全班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构建;注意问题设置的思辨性和开放性。
(3)体验情境活动,达成主题升华
实现教学的社会服务价值英国学者卡尔说:“历史是过去和现实无休止的对话。”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服务于现实和社会发展需要,要思考教学内容与现实的结合,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的过程中思想性实际上是教学的主要灵魂,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性人,让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以史为鉴,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成长,否则如果只是注重知识的学习而没有了思想的升华,这样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结束语
历史教学在于“让学生如何感动”,不在于接受没有生命的死知识。历史假设的教学,采用生动的形式,使学生对历史史实有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让他们逐步形成有关的历史见解以及对历史发展方向的思考。因此,我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假设教学法有其适用性和生命力。但是如何很好地设置虚拟情境,是一个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我的思考未必成熟,恳请大家指教。
参考文献
[1]曲景松,王丽月,张明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课异构模式为初中历史教学谋求新的出路[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中小学教师教研版),2016,(6):169-171.
[2]丁文静,王小虎,刘家义.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同课异构所带来的效果[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