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效率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论金融效率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蔡则祥[1]2005年在《中国金融结构优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金融总量迅猛增加,地位作用显着提升,金融真正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然而,在中国金融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金融结构却没有得到同步优化,积累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地制约了金融功能的发挥和金融效率的提高。金融结构问题已经成为中国金融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金融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同时,必须对金融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其适应和促进经济发展。 要调整金融结构,就要对金融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结构调整与优化之路。而要从根本上改善中国金融结构,实现金融结构优化,不能仅仅停留在现实分析和对策研究的层面上,而要从理论上构建金融结构优化的理论模型,深入研究金融结构的决定机制、调节机制和优化机制,提出金融结构优化的判断标准和评价指标,探索优化金融结构的根本措施和途径,从而为主动调整和优化金融结构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加强对中国金融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企图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金融结构优化分析的理论框架,对中国金融结构调整与优化做出较为系统的经济学分析和理论探讨。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是通过对金融结构优化问题的提出和分析,促进我国金融理论界对金融结构问题的系统研究,推动金融理论发展;二是把金融结构优化分析理论框架应用于中国金融发展的实践,通过对中国金融结构的现状的考察,分析金融结构存在的缺陷,为促进中国金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出理论依据和操作思路。 本文以金融结构优化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主要是指中国大陆,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经济与金融发展为现实依据,以“经济结构→金融结构→金融结构优化→金融发展→经济发展”为分析主线,以调整和优化金融结构,提升金融结构层次,提高金融效率和金融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构建中国金融结构优化的分析框架,探索中国金融结构优化的基本路径。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概述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理论,寻求研究中国金融结构优化问题的切入点;其次,从金融与经济关系分析入手,探讨金融结构决定机制、调节机制和优化机制,构建金融结构优化分析的理论模型;第叁,建立金融结构优化的判断标准和分析指标,为考察中国金融结构的现状提供理论依据;第四,通过对中国金融结构的现实考察,以金融结构优化的判断标准为依据,对中国金融结构优化状况进行深

荣先恒[2]2005年在《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其核心在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鉴于金融已成为我国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和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对于经济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金融发展上重视外延和总量扩张,忽视了质量和结构优化,不仅使得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非协调发展态势,也导致金融效率难以提高。这种失调有违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鉴于以上原因,本文基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金融发展实践,研究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机理,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和第2章,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等,并分别从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和复杂性理论等视角介绍了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协调机理的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理论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以及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二部分包括第3章和第4章。这一部分首先从金融效率入手,从理论上探讨了金融资产结构变动与金融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金融资产结构的帕累托优化问题,为随后的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原理作了理论铺垫;其次则建立了协调途径概念模型,对Tobin模型进行了再拓展,并从金融资产结构引导经济增长因素内生化、两者非协调的反馈机制以及协调的微观机制等方面,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原理及其途径;再其次,探讨了金融资产与经济增长协调的计量分析模型,主要分析了线性规划模型和两种VAR模型;此外,本文从生态学的全新视角,创新性地提出金融生态系统的概念,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金融资产结构协调的机理。这一部分还探讨了如何健全我国的金融生态系统以及如何提高我国的金融效率尤其是金融结构效率,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第叁部分包括第5章和第6章。这一部分首先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金融资产结构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尝试性地从航母型经济、游艇型经济、快艇型经济和舢板型经济的角度分析各国经济发展中金融资产结构发展的特征,随后对我国自1979年以来经济发展中金融资产结构发展的特征做了全面的实证分析,并运用多重指标探讨了我国的金融资产结构效率。 第5章的比较研究表明,从不同类型经济体来看,很难得出哪一个金融体系和哪一种金融资产结构更优的结论。鉴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经济的成熟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程度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关键的问题是建立一个适合于本国国情的金融体系和金融资产结构;第6章的实证分析表明,自1979年以来,我国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绝大多数金融资产结构指标上都有所改善,但金融资产结构中仍然存在较大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五大失调: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失调,债券结构的失调、股票资产与企业债资产的失调、货币资产与非货币资产的失调、货币资产与GDP增长之间的失调。随后本章分析了我国金融资产结构发展中的失调及其成因,并基于相关金融指标的分析,对我国的金融结构效率的特征作出了判断。 第四部分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资产结构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和协调度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实证研究,是本文实证研究中的主要创新点和重点所在,主要包括第7章和第8章。 第7章全面地分析了我国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及协调性。鉴于我国金融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股票、债券和保险资产,而国民经济的增长则主要体现在叁次产业中。因此,我们首先分析了四类金融资产与GDP之间的关联性与均衡性的差异,以分析金融资产内部结构与GDP的协调性,其次则分析金融资产总量与GDP、叁次产业增长之间的关联性与均衡性,以分析金融资产外部结构的协调性。 本章首先利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1981一2003年我国各项金融资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与均衡性。基于双对数广义差分多元回归模型等实证方法的分析表明,1992年一2003年我国M2对GDP的影响最大,而其它叁项金融资产对GDP的影响大小排序为股票资产、债券资产和保险资产;1981一2003年债券资产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性,关联性较弱,但1992一2003年两者则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相关系数也有较大的提高。这表明,随着1992年后我国国债扩大发行,债券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加强,而1981一1992年债券在金融资产结构中的比例太小,难以有效推动经济增长。研究也表明,不管是1981一2003年还是1992年一2003年,除我国货币资产的变化构成了GDP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外,其它金融资产与GDP均未构成彼此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可见,在我国金融资产结构中,M2对GDP的影响是主导性的,其余叁种金融资产仍未发挥其应有作用。四种金融资产与GDP增长之间的关联性差异相对其各自在金融资产总量中的比例差异过大,表明金融资产与GDP增长的协调性仍不够。 本章还对金融资产外部结构的均衡性与协调性实证分析,并对金融资产总量与叁次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进行了分析。协整分析表明,1981一2003年不管是金融资产总量还是金融资产增量与我国GDP之间均不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在FIR相对较高的前提下,这表明我国金融效率较低。而格?

潘志伟[3]2004年在《论金融效率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已为大多数人所认可,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总体而言,经济的不断增长也要求金融发展的不断深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实体经济是以货币为媒介的经济系统,一个经济主体只有具有足够的资本时,才能够正常运行,增大规模,而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市场的良好运行正是使得资金不断从供给方提供到需求方,使得货币真正成为经济运行的良好润滑剂。 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否达到帕累托最优就存在一个效率问题,因而金融市场的发展会产生相对于实体经济增长的符号经济。非最优有两种:一种是金融抑制,另一种便是金融泡沫。最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便是实现了金融效率。金融市场的结构将会影响金融效率。 导言的金融效率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衡量,一是从金融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中的表现,这主要可以分为宏观金融效率,金融市场效率;这个角度主要强调金融效率的可观察性。二是从金融发展对国民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作用机制来判断,金融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是否合理,资源配置合理就意味着金融效率高,这是外部金融效率;而要实现外部金融效率,就要实现资金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流动是合理有效的,同时资产的价格的发现机制即内部金融效率是实现的,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对于保证企业合理的运用资金,从宏观上保证资金流向的合理是必不可少的。资金的价格实际上就是利率。 第一章说明的是金融效率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关系。中国金融效率从宏观和金融市场角度来说是不高的,要想提高就必须拓展居民投资渠道,提高企业运用资金效率,促进资本市场协调发展。金融市场不仅能通过利率的变动表现资金的供求的矛盾,而且还可以通过资金的价格来约束企业投资的方向,使风险和收益对称。企业如果能够合理的运用资金,那么资源在货币的带动下就可以实现合理配置。如果金融市场是高效率的,那么资金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流通渠道就会很畅通,从而实现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有助于与投资风险相对应的利率的形成,有助于企业对项目投资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金融效率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的合理评估,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也可以减少储蓄资金由于银行惜贷行为在银行体系内的滞留,保证资金运动渠道的畅通。 所以针对目前中国金融效率低下的特点,以及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协调的现状,要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第二章指出中国目前企业债券市场落后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政府因素、中介因素、投资者因素、供给因素。 针对这些制约因素,第叁章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个方面着手:一、进行有效的行政改革。二、实施有效的制度建设。叁、构建好企业债券市场的配套措施。四、建立科学有序的信用评级制度。

陆文磊[4]2002年在《论金融结构的演进机制:一个金融效率的观点》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核心,金融因素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所起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以金融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逐渐发展成为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尤其是进入80年代,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在广泛借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点是对金融体系功能作了全新的认识,并就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作了内生化的处理及严密的论证,为我们认识现代经济增长中金融因素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我国经过20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现代金融体系的框架正日渐完善。同时,金融资产的规模在数量上也取得了极大的扩张,但乞今为止,我国金融体系运作效率低下的现象仍极为突出,无论是经由银行进行的间接融资还是以股票方式进行的直接融资,都存在着数量的扩张与效率的提高不相一致的矛盾,由此表明如何在金融资源供给相对充足的情况下提高其配置效率,是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显然,这主要是一个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问题。本文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内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基础上,以金融结构的演进与金融效率为研究重点,就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我国金融结构演进的具体机制及其对金融效率的影响和如何在金融结构的调整中提高金融效率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下为本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为提出问题,指出金融结构的研究对现阶段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并在简要回顾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作了探讨; 第二部分在内生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现代金融体系的功能以及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这两种不同的金融机制在功能发挥方面的比较优势,并通过一个经济增长的一般均衡模型证明了金融结构随经济增长而演进的内在机制,以及金融结构的内生演进对金融效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在研究了金融结构的内生演进机制之后,本文第叁部分将重点转向我国的金融结构演进问题,通过对经济体制转轨初期我国金融发展初始条件的考察,证明了经济转轨以来我国的金融结构演进遵循的是另一条路径,即政府主导型的金融结构演进路径;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部分以我国政府主导型的金融结构演进路径为基础,对现阶段我国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功能性缺陷和结构性矛盾及其引致的金融效率损失作了全面分析; 第五部分针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功能性缺陷和结构性矛盾,就如何通过银行体系、金融市场等方面的结构性调整提高金融效率,最终重塑我国内生型的金融结构演进机制等问题作了探讨; 第六部分为本文的主要结论。

李浩然[5]2016年在《中国社会融资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经济发展已全面进入“新常态”,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各项改革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效率,是未来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金融发展理论为指导,明确阐述了社会融资效率的定义和内涵以及评价标准,构建了社会融资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分章节针对社会融资效率中融资成本、融资收益以及融资风险的叁个要素进行深入剖析,力图能全面科学地评判近年来我国社会融资效率。在此基础上探寻提高我国社会融资效率的途径,从金融产品创新、资本市场发展、信用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主要分析了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背景,强调金融应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理念,阐释中国社会融资效率进行研究的意义所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阐述制度背景并提出问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融资机制发展变迁入手,简述不同经济金融制度背景下,社会融资发展的特性与目标。着重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融资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社会融资规模为基础并将其拓展,客观认识和总结近年来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与融资结构发展变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我国社会融资效率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第叁章搭建社会融资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阐述了社会融资效率研究的理论依据;明确界定社会融资效率的定义与内涵,分析影响社会融资效率的因素;首次从社会融资成本、融资收益以及融资风险叁个维度全面阐释社会融资效率的评价标准;建立了包含信息成本、时间成本、资金成本、配置效率、产出效率、信用风险、系统性风险7个方面共23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为后面章节中对我国社会融资效率评价提供理论参考。第四章是我国社会融资成本与效率分析。本文将社会融资成本分解为信息成本、时间成本、资金成本,融资成本与融资效率呈反向关系。依据第叁章中提出评价标准和具体的指标,对不同融资方式下的融资成本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数据比较分析,以期客观认识近年来我国社会资金融通过程中的融资成本与效率问题。第五章为我国社会融资收益与效率分析。在本文的社会融资效率的定义中,融资收益与效率是同方向变化的。对融资收益的评价与考量包括配置效率和产出效率两个方面。本章首先用实证分析方法对社会融资总量、融资结构与实体经济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然后用具体的指标和数据分析近年来我国社会融资配置效率和产出效率的变化趋势。第六章是我国社会融资风险与效率分析。社会融资风险越高,融资效率越低。融资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融资方式下所表现出来的信用违约风险,二是社会整体融资过度,融资杠杆过高,从而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本章采用具体的数据指标对融资风险的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第七章为结论与建议部分。在前面论证分析的基础上,对本文的理论、实证以及指标分析结果进行总结,然后结合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求,从提升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的角度,对如何提高我国社会融资效率,提出自己的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关注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不能只侧重规模和形式的发展。近年来社会融资总量大幅度提升,但依然存在结构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仅仅依靠融资总量的增加将会弊大于利,需要增强融资供给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融资效率。2、社会融资效率是指金融体系服务于实体经济融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成本、收益与风险的质量,成本越小、收益越大、风险越小意味着社会融资效率越高。因此,提高社会融资效率,需要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增强融资收益,减少融资风险。3、社会融资成本包括信息成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就信息成本而言,金融机构贷款市场中的信息沟通成本明显降低,提高了融资效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过程中的信息沟通成本有所下降,但仍需进一步改善;金融机构表外融资的信息成本较高,效率比较低。从时间成本来看,金融机构贷款业务的便利性有明显改善;金融机构表外市场中融资的时间成本有很大差异,通过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融资的便利度较差;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时间成本比较高,便利度和效率较差。通过分析现实中不同融资方式下的资金成本,发现资本市场持续性的股权融资成本最低,其次是债券市场,金融机构贷款成本总体较高,而五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成本比较低,信托贷款表外融资成本最高。4、社会融资效率中的融资收益是指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发挥融资功能,从而使整个社会所获得的收益,包括产出效率和配置效率。社会融资总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投资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但是效果在逐渐减弱。就融资方式与结构来看,银行贷款对增加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比较明显,而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尚未发挥出来,效率不高,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相关制度与运行机制还不健全,这也正是未来加快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效率的核心所在。5、社会融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违约风险,以及实体经济融资杠杆不断升高,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风险。风险越高,融资效率就越低。从指标分析来看,金融机构贷款市场中的风险相对较低,但近两年有上升趋势;企业债券市场和信托贷款的违约风险逐渐暴露出来。此外,伴随着社会融资总量的快速增长,实体经济融资杠杆迅速提高,潜在的系统性风险较大,导致社会融资效率的损失。6、依据社会融资效率的评价标准,用具体的指标和数据对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同融资方式所表现出来的融资效率进行横向考察比较,认为金融机构贷款系统的运作是相对有效的,但是融资成本比较高,产出效率呈下降趋势;金融机构表外融资比较灵活,但是资金成本很高,风险较大,且监管很难;资本市场由于相关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投融资主体运作不规范,市场环境较差,导致融资效率不高。因此,积极培育公开透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是提高社会融资效率的关键。7、结合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历程来看,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社会融资总量的增加对实体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作用有限。未来伴随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升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效率的重点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加快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切实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二是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和效率;叁是防范和妥善化解社会融资风险;四是促进信用制度的改善,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社会融资效率。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尝试:1、从理论上明确界定了社会融资效率的定义与内涵,从社会融资的成本、收益以及风险叁个维度全面阐释了社会融资效率的评价标准,建立了包含信息成本、时间成本、资金成本、配置效率、产出效率、信用风险、系统性风险7个方面共23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2、依照社会融资效率的叁个评价维度和23个具体指标,分叁个章节对近年来我国社会融资效率中的融资成本、融资收益以及融资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与比较,相对全面科学地评判了我国社会融资效率,找到效率缺失的表现与原因。3、结合中国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背景,探讨了提高社会融资效率的路径。重点分析了“选择权贷款”在满足科技企业融资需求中的应用价值与操作要点,以及对如何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和化解融资风险等方面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本文研究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本文的融资效率评价中主要是针对金融机构表内贷款、股票融资、债券融资以及信托贷款融资中所表现出来成本、收益以及风险状况进行分析,而没有涉及民间融资、私募基金以及风险投资资金的筹集与运作。其次,在具体的效率指标分析中,由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统计口径问题,不同效率分析的时间截点不完全一致。再次,本文构建的社会融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中,既有具体的定量型指标,也有模糊的定性指标(如融资便利度),从而无法形成一个量化的总效率指数。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试图探讨如何将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分析,进一步提高评判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唐涌[6]2006年在《高速公路投融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85年“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出台后,我国的高速公路发展迅速,从数量到质量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高速公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缩短了时空的距离,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期影响制约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交通瓶颈问题,有望通过修建高速公路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高速公路对改善地区投资环境、促进人员、物资、信息交流,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国防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正在日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大陆高速公路从零到4.1万公里只用了约二十年的时间。高速公路建设所需资金数目巨大,建设工期相对较长,资金筹措已成为高速公路建设,交通发展的一个拦路虎。由于历史的机制上和体制上的原因,我国公路建设养护资金一直由政府解决,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财政政策,投融资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中央财力有限,地方财政普遍紧张,国家对公路建设特别是对高速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数量和比例日趋减少,绝大部分高速公路建设资金需要各地交通部门和建设单位自己融通,所以,高速公路建设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如融资渠道单一,市场化程度不高,中央财政性资金投入太少,且东西部不平衡,因无法按期还贷而潜在的金融风险,财政风险等已逐渐显露出来,这些就是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下面就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结果作一简单陈述。 一、高速公路经济学概述。从高速公路的基本概念入手,对国际、国内高速公路的起源,发展情况作了简单的回顾,通过数据、图表直观地描述了我国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并位居世界第二的发展,奋斗历程。通过对高速公路的经济特征的分析,对高速公路的商品性、准公益性,建设投资的密集性,收益的稳

马长有[7]2005年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指出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决定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格局的时代课题。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在我国进入21世纪之际做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金融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从金融视角思考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就势将成为必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此体系中金融支持具有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金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并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因此,如何充分发挥金融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强化其支持力度,探索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途径,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当前金融部门必须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笔者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相关联系作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指导思想,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西方金融深化理论的有关原理、方法及研究成果,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经济日趋市场化和开放化的大背景中,从金融深化、投融资体制、区域资金流动、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金融运行效率等方面揭示金融发展对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剖析西部地区金融浅层发展的特征、成因及其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制约,并从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出发,探讨和论证促进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以增强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战略途径和具体策略。全文共分八个部分,其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明了西部经济转型时期金融支持的重要性和选题的目的、意义,概括了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创新点和方法。 第二部分: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与评价。经济增长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纵观经济学发展历程,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

李峰[8]2010年在《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发展重要特征之一是金融资产总量对GDP比率迅速上升,同时各国之间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又存在较大差异,进行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国别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泰国是典型小开放经济体、“亚洲奇迹”的代表性国家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源地,80年代后期以来,泰国经历了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金融危机和危机后大规模金融重组与改革,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均发生巨大改变,是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国别研究的较好案例。本文综合运用金融发展、二分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其他经济学、管理学理论,采用实证与规范分析、历史与比较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泰国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为研究核心,对泰国经济增长、银行业、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泰国金融自由化以来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以及银行业、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泰国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变迁的动因、成效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促进泰国经济增长目标下关于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在介绍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基础上,对本文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章在对金融发展和二分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经济模式特征和发展进行了比较,并对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作为全文理论基础。第叁章从金融视角回顾了泰国经济增长历程及金融危机前后经济增长特征的差异,归纳出泰国经济外延型增长和依赖于投资拉动的特点,金融危机后泰国储蓄率保持稳定,投资率大幅度下降,说明金融体系投资-储蓄转化功能弱化,是导致泰国经济增长趋缓的直接原因。第四章回顾了泰国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早期银行业是泰国主要资本配置渠道,金融自由化阶段这一功能有所削弱,金融危机后贷款投放经历了长期萎缩,近年来银行业资产组合转向以购买政府债券和发放消费贷款为主,工商业贷款萎缩,储蓄投资转换功能下降。国有专门金融机构主要按政府指导投放信贷,其他非银行金融中介则以个人业务为主。第五章对泰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回顾,泰国股票市场先后由于金融自由化时期上市企业增多及外资流入拉动、他信执政时期推行大型国企上市私有化,出现两次较大的繁荣;泰国债券市场在金融危机后因危机成本财政化及对冲外汇储备占款推动,政府债券余额迅速扩大,国有企业及大型私企也逐步将债券融资作为重要渠道,债券市场取得长足发展;泰国金融市场存在发行集中于个别行业和企业,市场规模小,产品单一,流动性低等不足。第六章对泰国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以及银行业、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经济增长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期间分为金融自由化时期、后金融危机时期两个主要阶段,运用月度数据,在向量自回归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框架内进行多变量因果关系测试研究。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表明,从长期看,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在两个时期均有益于经济增长,以金融规模度量的金融发展在金融自由化时期有益于经济增长,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则相反,说明后金融危机时期以金融市场主导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效应为负。银行业、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表明,由于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和债券市场资源配置流向不合理,泰国后金融危机时期以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为主导金融规模的扩张无益于经济成长,表明市场导向型并不适合于泰国;银行业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效用始终为正,其发展应得到大力支持,以提升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第七章对泰国金融发展与结构变迁进行了总结,认为金融变迁动因在于泰国政府政策、经济增长方式、银行信贷投放和企业融资结构的转变,虽有利于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但履行储蓄-投资转化的基本功能弱化,金融部门规模发展缓慢,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金融通路缺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经济增长目标下对泰国金融和金融结构的政策建议。第八章进行了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总结全文,泰国1997年金融危机后,金融结构向市场导向型强制性变迁,股票市场主要由国有企业私营化改造推动,发展出现较大波动,债券市场扩张也主要是由危机成本财政化和外汇储备占款所导致的被动增长,银行中介发展受到抑制,实体经济部门金融通路甚至出现萎缩的趋势,实际上制约了整个金融部门配置资源的功能。根据实证研究结论,金融危机后市场主导的金融发展无益于经济增长,而银行导向型金融结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所以银行业发展应得到大力支持,以提升经济长期增长潜力。同时也应该看到,泰国属于典型的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显着,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都有其存在价值和发展的空间。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调整应注重银行业的发展,而不应过于关注金融系统是市场导向型还是中介导向型。泰国应通过加强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整合监管体系,完善金融通路,提高银行业竞争水平和资本市场多元化,强化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联结和协同,提高金融体系效率和规模。

杜欣[9]2007年在《中国金融非均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在发展,金融在不均衡中发展,金融在不稳定中发展,而且不均衡、不稳定在逐步扩展、逐步放大。在金融内部,金融制度、金融组织、金融市场、金融价格、金融工具、区域金融、金融开放等不均衡发展,金融体系本身过度不均衡,会影响到金融结构的稳定,降低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金融市场的不均衡,会导致市场扭曲,弱化市场功能,阻碍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在金融与外部环境之间,金融与经济、金融与社会、金融与其他产业之间的非均衡发展,导致金融功能紊乱。金融滞后发展,必然阻碍其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过度发展,超过实际经济的承受范围,将逐步累积和放大金融虚拟成分,形成金融泡沫而破灭。因此,本文立足客观描绘金融的非均衡——均衡——非均衡发展轨迹,努力探索金融非均衡发展规律,为中国金融实现动态的均衡发展过程寻找支点,推进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中心思路是通过对金融非均衡发展的理论梳理,借助非均衡发展理论,对中国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均衡现象进行研究,论文的中心论点是“过度非均衡不利于发展,扭转金融的过度非均衡发展向帕累托理想均衡状态发展靠近,遏制金融过度非均衡发展利用金融适度非均衡促进发展”,文章主要通过对中国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力图为中国金融的协调均衡发展提供可行的政策性建议,理论贡献在于将非均衡理论发展性地运用于金融问题研究,实践意义在于探讨建设“和谐性”与“效率性”兼具的金融,促进整体金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本文绪论及第一、二、叁章主要从均衡发展理论到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进逻辑和研究脉络,对金融非均衡发展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为研究金融非均衡发展问题提供理论铺垫,剖析均衡与非均衡的内在逻辑关系,推导出均衡状态往往是一种偶然的、临时的、短暂的、理想的现象,主要在微观的、局部的市场中出现,并且在外力作用下,这种均衡很难持久,市场很快由均衡状态过渡到非均衡状态,非均衡状态是是一种普遍的、客观的、不可避免的、本质的、常态的市场现象。由此,探讨了金融非均衡状态存在的内在必然性和导致非均衡的根源,重点对金融均衡状态与非均衡状态、适度非均衡状态与非均衡状态进行了定性分析。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研究金融非均衡发展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研究金融非均衡发展成为构建和谐金融、促进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要求。其次,结合前面的理论基础,第四、五、六章以实证分析为主要方法,对中国金融组织结构非均衡、金融市场非均衡、金融制度非均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中国金融在组织结构、金融市场、金融制度等方面存在区域上呈现东西部非均衡、城乡非均衡,分析了导致中国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深层次根源、特点和规律,为后文政策性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叁,本文第七章对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效应进行了客观评价,金融作为承载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资源,金融非均衡发展不可避免地对经济、社会、政治等的发展带来影响,既可能是正的影响,也可能是负的影响。非均衡发展对金融、经济、社会、政治等有什么影响、多大影响以及多大程度的非均衡适合经济金融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部分对金融非均衡发展效应分析理论、金融非均衡发展自身效应、金融非均衡发展外部效应、金融非均衡发展总体效应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四,本文第八章对中国金融非均衡发展战略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本文最主要的结论有:中国金融非均衡发展客观存在;金融非均衡发展体现在两个层次:适度非均衡和过度非均衡,适度非均衡利于金融发展,过度非均衡发展将导致金融不可持续发展;金融非均衡还表现在形式非均衡与实质非均衡,关注实质非均衡对研究金融非均衡发展问题更有意义;中国金融在组织体系、市场体系、金融价格、金融工具等方面发展不均衡,某些方面发展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超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承载程度;中国金融非均衡的原因在于自然区位差异、行政管制(价格管制和数量管制)、非均衡发展战略等方面;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使得金融非均衡问题进一步复杂化,政府干预可以纠正非均衡发展,也可能导致金融非均衡发展加剧,政府的准确定位和合理发挥功能是促进金融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中国金融非均衡现实的对策是采取积极战略治理非均衡,一方面是利用增长极理论、中心城市理论,发挥发达城市和地区的非均衡优势适度优先发展,实现梯度式的“效率性”发展,另一方面,以市场为主、政府适当补充调节为辅,用协调均衡的思想指导金融运行,减少金融过度非均衡,构建“和谐性”金融,实现和谐、均衡、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本文的创新在于:(一)概念界定一是本文对传统的均衡、非均衡概念进行了界定,从而提出了新的非均衡概念,纠正由经济学中非均衡概念带来的混乱,厘清了人们的思路。二是对“均衡”与“非均衡”概念理解上的创新,作者认为“非均衡”是金融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本质的、常态的市场现象,而“均衡”只是人们为了简化研究市场,在作出一种简单化的、理想化假设下的状态,重点落脚在利用均衡这种状态简化研究的一种方法。(二)理论运用创新文章将非均衡理论发展性地运用于发展金融学,丰富、发展了发展金融学的研究视角和内容,扩展了发展金融学的研究视野。(叁)提出形式非均衡与实质非均衡金融概念在考察金融体系时,综合考虑数量、价格、经济环境、资源环境等多因素,得出实质非均衡,客观公正地描绘非均衡状态,不隐瞒非均衡,也不夸张非均衡,本文重点关注的是实质非均衡。从而有利于在研究金融发展过程中,通过剔除一些非均衡要素,准确判断金融非均衡程度,更好地把握金融非均衡轨迹和运行规律。(四)明确中国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客观存在指出中国金融非均衡发展有两方面:一是市场非均衡是市场运行的一种常态,是市场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自然的状态,是非瓦尔纳斯均衡的客观表现;二是政府与市场的交叉作用,会导致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性更加复杂化,政府干预是一种外力行为,既可以修正市场的运行轨迹,也可能歪曲市场轨迹,因此政府合理定位和有效干预是促进金融发展、提高金融效率的重要保障,为探讨政府干预金融的非均衡发展提供了理论出发点。(五)初步建立非均衡评价标准初步建立非均衡评价标准,为客观分析非均衡提供了依据。

徐景[10]2013年在《美国金融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的今天,经济运行与金融活动相伴相生。在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总量增长和结构变化共同发挥作用,但是金融总量增长更多的表现为一种量化扩张,而金融结构则是衡量一国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本文选取美国金融结构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详尽描述了美国长达二百多年的金融发展历程,并实现了由银行中介为主导向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金融结构变迁,美国金融结构在产品创新、市场机制、金融监管等方面成为引领世界金融发展的风向标。然而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了理论界对美国金融结构模式的再思考。正是在这一特殊背景下,笔者期望通过对美国金融结构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探讨美国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性的影响,从而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美国金融结构的优势和不足,并对我国金融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因此在后危机时代研究美国金融结构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结构安排方面,本文首先分析了美国金融结构变迁历程,并结合制度经济学和金融功能观的理论基础,深入探讨经济体系中决定金融结构变迁的内在因素和作用机理。由于美国金融结构涵盖的内容较广,本文重点选取了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金融结构与金融脆弱性两个方面,原因在于“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领域的重要内容,结合美国经济实践分析,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借鉴性,而“金融结构与金融脆弱性”则是以美国金融自由化和次贷危机的爆发为背景,深入探讨美国金融结构与次贷危机的内在关联机制。虽然本文研究美国金融结构的着力点有限,但是在每个研究内容方面,都力图详尽阐述、深入透彻。在研究“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内容方面,本文在分析金融中介、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美国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研究领域。因为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国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在推动美国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在信息处理、风险管理、流动性方面的优势,而美国的风险投资机制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成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孵化器。在研究“金融结构与金融脆弱性”的内容方面,本文深入分析了金融脆弱性内生于金融结构的理论基础,并结合美国的金融自由化浪潮,重点从利率自由化、混业经营、金融创新等方面剖析了金融自由化加剧金融脆弱性的作用机制。随后,本文重点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与深化的过程,并从金融脆弱性视角解析次贷危机的内在根源,主要包括金融机构信贷扩张的脆弱性、混业经营体制的脆弱性和影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叁个方面。最后,本文借鉴美国金融发展经验,对我国金融结构优化问题进行分析。在概括我国金融结构现状的基础上,简要论述了我国金融结构在支持经济发展、金融机构结构、金融市场结构和融资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和改革的政策性建议,主要涵盖优化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结构、促进两者之间的均衡化发展、强调市场机制在金融结构优化的基础作用、稳健推进金融创新等内容。

参考文献:

[1]. 中国金融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 蔡则祥. 南京农业大学. 2005

[2]. 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机理研究[D]. 荣先恒. 浙江大学. 2005

[3]. 论金融效率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D]. 潘志伟.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4]. 论金融结构的演进机制:一个金融效率的观点[D]. 陆文磊. 华东师范大学. 2002

[5]. 中国社会融资效率研究[D]. 李浩然. 中央财经大学. 2016

[6]. 高速公路投融资研究[D]. 唐涌. 四川大学. 2006

[7].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马长有. 四川大学. 2005

[8]. 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研究[D]. 李峰. 西北大学. 2010

[9]. 中国金融非均衡发展研究[D]. 杜欣. 辽宁大学. 2007

[10]. 美国金融结构研究[D]. 徐景. 吉林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论金融效率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