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组织工程修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组织,干细胞,工程,创面,皮肤,支架,骨髓。
组织工程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宁金斌,李跃军,李学拥,王璇[1](2019)在《组织工程皮肤的体外构建及用于大鼠皮肤损伤修复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由人表皮干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纤维蛋白支架构建组织工程皮肤(TES)及用于皮肤缺损大鼠损伤修复的效果。方法通过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人表皮干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传代培养并与纤维蛋白支架构建TES。取60只适龄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大鼠,建立皮肤缺损模型并随机分成TES组、表皮干细胞支架组、成纤维细胞支架组、支架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术后2、4、6周观察大鼠移植部位和整体情况,获取组织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统计各组的皮片成活率、创面愈合率、移植物收缩率、微血管数目等指标。比较各组大鼠术后6周新生皮肤厚度及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结果所有大鼠术后饮食、饮水、排便及排尿正常,均无感染情况出现,顺利完成实验。TES组术后2周便完成新生皮肤生长,术后6周新生皮肤质地、韧性和光滑程度均较好,其余4组术后6周观察创面凹陷、显着收缩、新生皮肤欠平整,各组均无肿瘤性组织生长或炎性组织。术后6周,TES组移植物收缩率、创面愈合率、微血管数目、皮肤厚度均明显高于其余4组,且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和支架组[(28±4) d比(44±6)、(42±7) d](均P <0.05)。各组大鼠术后2、4、6周皮片成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组织学观察发现,术后6周TES组棘细胞层达3~4层,表皮干细胞达8~10层,可见少量淋巴细胞,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排列有序,数目较多。其余4组术后6周开始出现颗粒层、棘层、基底层,角质层不连续;真皮层成纤维细胞排列无序,数目较多,并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和血管。结论采用人表皮干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纤维蛋白支架构建TES可以帮助缺损皮肤快速修复,并改善愈合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陈波,郭祥,张寿,钟海波[2](2019)在《转染BMP-2基因的骨髓MSC复合多孔磷酸钙骨水泥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对兔骨缺损的修复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经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转染后与多孔磷酸钙骨水泥(CPC)进行复合而建立组织工程化骨,分析其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新西兰白兔32只,构建双侧股骨髁缺损的动物模型,双侧均植入骨髓MSC复合CPC组织工程化骨,其中右侧植入未转染BMP-2基因为对照组,左侧植入BMP-2基因为转染组。分别于植入后1、3个月,取两组双侧股骨髁,通过Van-Gieson染色法观察骨组织形态学变化,计算新骨形成面积在总缺损区中的占比;于植入后3个月,对两组新骨形成情况进行免疫荧光标记检测。结果植入后1个月,对照组仅于CPC外周出现少量新骨组织,转染组出现诸多新骨组织生成,以CPC外周孔隙为多见。植入后3个月,对照组植入区出现诸多新骨组织向CPC周围至中心区生长,但支架材料吸收效果并不明显;转染组人工骨内部出现诸多新骨组织生成,外周编织骨进展为成熟的小梁骨,外周区可见支架材料吸收较明显,部分被新骨组织所取代。相比植入后1个月,两组植入后3个月新骨面积在总缺损区的比率均明显提高(P <0. 01);相比对照组,转染组植入后1、3个月新骨面积在总缺损区的比率均明显提高(P <0. 01)。植入后3个月,转染组的组织工程化骨成骨速率为(5. 73±1. 24) m/d,较对照组的(3. 09±0. 98) m/d显着提高(P <0. 01)。结论通过基因转染的方法,将BMP-2基因转染至骨髓MSC,使之复合CPC材料,可明显提高新骨形成速率,从而可有效增强组织工程化骨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7期)
邹俊,武岑颢,颜奇,王英杰,于浩[3](2019)在《胆固醇修饰叁维复合组织工程支架在椎间盘修复中的作用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近年来,髓核细胞移植修复椎间盘退变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但后期因缺损部位缺乏强度、力学支撑,反而会引起椎间盘的退变。已有实验证明,胆固醇修饰后的水凝胶更有利于软骨细胞黏附、增殖、表达GAG。那么如果我们用胆固醇修饰scPLA(scPLA-Chol),极大概率能提高成胶体后的材料性能,且更有利于髓核细胞生长。本文的目的即为验证胆固醇修饰scPLA后是否具有更好(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王凯,郑爽,潘肃,张恒,张伟[4](2019)在《制备3D打印骨组织工程支架修复骨缺损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在骨缺损修复治疗中,为了恢复损伤处相应组织结构往往需要骨支架材料的植入。3D打印技术可精确模拟人体骨骼形貌并应用于骨组织修复和重建,这为骨缺损修复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目的:介绍3D打印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技术及材料选取,总结其在骨缺损修复治疗的应用。方法:作者以"3D printing materials,3D printing technology,bone defect,bone tissue engineering,active substances,clinical application;3D打印材料,3D打印技术,骨缺损,骨组织工程,活性物质,临床应用"为关键词,检索2009至2019年期间PubMed、Web of Science、Springerlink、Medline、万方、CNKI数据库中发表的相关文献。结果与结论: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3D打印技术可制备出个性化及内部结构精确性的骨组织工程支架,能够克服传统支架内部结构可调控性差、外形与缺损处不匹配等缺陷。目前应用于骨组织支架制备的3D打印技术主要有熔融沉积成型、选择性激光烧结和近年来关注度比较大的生物3D打印等。目前较常使用的3D打印材料主要为金属、生物陶瓷、高分子聚合物和多种材料构成的复合材料等。3D打印骨组织支架在临床骨缺损治疗中不仅可很大程度上缩短手术和恢复时间,并且在术前诊断和术后康复上也有非常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34期)
赖碧琴,曾湘,曾园山[5](2019)在《组织工程神经网络组织移植中继脑兴奋性神经信息修复犬全横断脊髓损伤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项目旨在研究体外构建的犬神经干细胞(NSC)源性神经网络组织能否将脑源性兴奋性神经信息传递给犬全横断脊髓损伤尾端脊髓,实现犬瘫痪后肢自主运动功能恢复。NSC源性神经网络组织由过表达神经营养因子-3(NT-3)的雪旺细胞(SCs)和过表达NT-3受体TrkC的NSCs在胶原支架的叁维培养体系中构建而成,含兴奋性神经递质为主(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9-08-18)
吴晓彤,王建六,孙秀丽[6](2019)在《女性盆底修复组织工程补片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补片植入是其理想的手术治疗方式,临床上常用的聚丙烯补片力学性能好,但存在补片暴露、侵蚀等远期并发症,生物源性补片组织相容性好但力学性能不足。组织工程是应用生命科学与工程学的原理与技术,在正确认识哺乳动物正常及病理两种状态下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开发用于修复、维护、促进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损伤后的功能和形态的生物替代物的一门新兴学科。组织工程技术应用于盆腔器官脱垂的治疗,既能满足盆底支持的力学要求,而其生物相容性又优于传统聚丙烯补片,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组织修复,是临床补片植入治疗的迫切需求。现针对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了解组织工程在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应用情况并指导治疗。(本文来源于《国际妇产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姜笃银,潘伊,邱道静[7](2019)在《组织工程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烧创伤等原因引起的大面积皮肤缺损是修复重建外科的一大难题。传统皮肤移植术往往组织来源受限,且存在供皮区损伤等缺点。组织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商品化皮肤的临床应用,为大面积烧伤和难治性创面修复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本文回顾组织工程技术在创面修复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在研发和转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以期为人类皮肤的功能化构建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4期)
韩焱福[8](2019)在《组织工程技术应用于创面修复的现状与未来》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织工程技术已在创面修复领域应用数十年,先后研制出了不同类型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随着3D生物打印技术的发展,为组织工程皮肤产品的研制提供了最理想的方法。目前,组织工程技术虽取得了不少进展,同时也呈现出诸多发展机遇。本文回顾和分析了组织工程在创面修复中的关键要素,包括细胞疗法、支架材料及其生长因子的调节,并提出了组织工程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意义、难点、热点和今后发展的策略与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爽,俞磊,贺云飞,马俊,温剑坤[9](2019)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椎间盘纤维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椎间盘纤维环的修复对脊柱手术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尚无理想的修复方式,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组织工程技术有望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构建支架-细胞复合体的方法在修复纤维环的同时实现纤维环及其临近椎间盘的再生长,达到生物学修复的目的。目的:综述纤维环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组织工程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展望及发展方向。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关键词为"Annulus fibrosus;Tissue engineering;Annulus fibrosus;Mesenchymal stem cells"。结果与结论:组织工程技术在纤维环修复领域的应用已取得一定进展,现可获得理想结构的复合材料支架,干细胞在支架上可良好地黏附、增殖和分化,但具体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细胞因子在干细胞增殖、分化方面的作用尚待进一步明确。提示组织工程技术在纤维环修复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进一步研究可能集中于支架拓扑结构、信号通路、非编码RNA等方面,力争进一步阐明干细胞在不同支架上差异分化的机制,为今后构建满足干细胞差异分化需要的组织工程支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26期)
俞成鑫,洪晨辉,干沛伶,宓佳页[10](2019)在《组织工程技术在牙槽骨修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牙槽骨缺损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利用骨组织工程修复牙槽骨缺损成为当今研究热点。本文就骨组织工程中的种子细胞、支架材料、生物活性物质等关键要素的进展以及骨组织工程在修复牙槽骨中的应用研究近况、成瘤性和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24期)
组织工程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经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转染后与多孔磷酸钙骨水泥(CPC)进行复合而建立组织工程化骨,分析其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新西兰白兔32只,构建双侧股骨髁缺损的动物模型,双侧均植入骨髓MSC复合CPC组织工程化骨,其中右侧植入未转染BMP-2基因为对照组,左侧植入BMP-2基因为转染组。分别于植入后1、3个月,取两组双侧股骨髁,通过Van-Gieson染色法观察骨组织形态学变化,计算新骨形成面积在总缺损区中的占比;于植入后3个月,对两组新骨形成情况进行免疫荧光标记检测。结果植入后1个月,对照组仅于CPC外周出现少量新骨组织,转染组出现诸多新骨组织生成,以CPC外周孔隙为多见。植入后3个月,对照组植入区出现诸多新骨组织向CPC周围至中心区生长,但支架材料吸收效果并不明显;转染组人工骨内部出现诸多新骨组织生成,外周编织骨进展为成熟的小梁骨,外周区可见支架材料吸收较明显,部分被新骨组织所取代。相比植入后1个月,两组植入后3个月新骨面积在总缺损区的比率均明显提高(P <0. 01);相比对照组,转染组植入后1、3个月新骨面积在总缺损区的比率均明显提高(P <0. 01)。植入后3个月,转染组的组织工程化骨成骨速率为(5. 73±1. 24) m/d,较对照组的(3. 09±0. 98) m/d显着提高(P <0. 01)。结论通过基因转染的方法,将BMP-2基因转染至骨髓MSC,使之复合CPC材料,可明显提高新骨形成速率,从而可有效增强组织工程化骨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织工程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1].宁金斌,李跃军,李学拥,王璇.组织工程皮肤的体外构建及用于大鼠皮肤损伤修复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2019
[2].陈波,郭祥,张寿,钟海波.转染BMP-2基因的骨髓MSC复合多孔磷酸钙骨水泥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对兔骨缺损的修复作用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
[3].邹俊,武岑颢,颜奇,王英杰,于浩.胆固醇修饰叁维复合组织工程支架在椎间盘修复中的作用探索[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王凯,郑爽,潘肃,张恒,张伟.制备3D打印骨组织工程支架修复骨缺损的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5].赖碧琴,曾湘,曾园山.组织工程神经网络组织移植中继脑兴奋性神经信息修复犬全横断脊髓损伤的机制研究[C].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9
[6].吴晓彤,王建六,孙秀丽.女性盆底修复组织工程补片的研究现状[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9
[7].姜笃银,潘伊,邱道静.组织工程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9
[8].韩焱福.组织工程技术应用于创面修复的现状与未来[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9
[9].王爽,俞磊,贺云飞,马俊,温剑坤.组织工程技术修复椎间盘纤维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10].俞成鑫,洪晨辉,干沛伶,宓佳页.组织工程技术在牙槽骨修复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