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信东[1]2004年在《期权债券财务研究》文中提出股票和债券是任何一个证券市场的两大主力品种,但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两者的比例却一直处于失衡状态,股票一直是证券市场的“宠儿”,而债券特别是企业债券却始终是证券市场上的一条“短腿”,债市的裹足不前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健康、规范和均衡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债券品种、放宽企业债市的准入门槛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筹资功能以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功能的实现具有极大的协调和推动作用,也是解决我国证券市场结构失衡的重要前提,更是降低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不可逾越的一环。 在十六大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我国证券市场的宏观向好经济环境下,特别是在股票市场受到重挫的今天,挖掘基于债券品种的创新产品就愈加引起我国企业的关注和探索。而兼具期权特征的债券,或者说介于股票和债券品种之间的混合金融工具正好因其具有倾向于股票特征的期权性而更容易被市场各方接受、实践和推广。期权债券已经作为其中一类在一些企业的资本运作和再融资策略中尝试出现。“实务没有天才,惟经验而已”。因此,本文将依托我国证券市场上唯一存在的期权债券品种可转换债券十多年的市场实践,研究兼具股票和债券特征的债券创新产品,目的在于推动我国债券市场的大力发展,建立合理、协调的证券市场,使现代企业在控制和管理日益复杂的财务风险方面有更多的可选择工具。 全文共分六章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引言部分阐述了本论文选题的意义,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有关研究状况,本文的研究范围、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和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部分是期权债券的基本理论、现实选择以及在我国发展的历程回顾、发展要求和发展前景展望。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在期权债券的概念界定、内容及现实选择一章中,首先对什么是期权债券及其相应的一些基本概念问题作了界定。尝试从衍生金融工具、混合金融工具、衍生债券、期权债券逐层展开,循序渐进地探讨期权债券概念的内涵,指出期权债券是将一种或多种期权内嵌于债券的一类金融创新品种,它属于衍生债券的一种。其次,分析了期权债券的构成要素和所具有的叁个特征,并分类对其内容构成作了概括研究。最后指出可转换债券是当前我国期权债券发展的现实选择。在第二章,基于可转换债券在我国十多年的市场实践基础,文章首先对其发展历程作了回顾并对其进入成熟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次指出进一步发展期权债券品种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最后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第叁部分是期权债券的筹资、投资和风险管理。包括第叁章至第五章。在第叁章期权债券筹资决策及其价值分析中,从企业融资角度出发,首先探讨了期权债券筹资的意义,其次研究了利用期权债券融资企业主体一般条件判断的初次决策问题和再筹资决策模型,最后对可转换债券筹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第四章期权债券的定价及投资价值分析中,文章首先讨论了定价问题,提出期权特征主导型定价方法和债券特征主导型定价方法,指出两种模型的不同所在,并对两种模型的趋同性和一致性作了较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例分析。在投资价值分析部分,提出并诊释了期权债券投资的有利杠杆一说,指出期权债券投资投机两相宜的避险和投资双重功能,以及财富效应突显的市场反映。最后研究了期权债券投资决策的理念、方法和策略等问题。在第五章期权债券风险管理中,分别从筹资方角度和投资方角度对所涉及到的风险的种类及其相应的防范措施进行了研究。基于我国证券市场实践基础和现实选择的理由,在这一部分的研究当中,多数情况是以可转换债券品种为具体研究对象的。 第四部分是我国期权债券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包括第六章。鉴于可转换债券是我国证券市场上唯一存在的期权债券品种,以及实证分析所需样本量的要求,本章即定位于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有效性分析方面。在指出当前研究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有效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之后,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利用我国目前沪深两市挂牌交易的全部23只可转换债券为研究样本,采用时间序列自相关检验法对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是否达到弱式有效进行了实证分析。 最后是结束语。提出在本领域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关键词:期权债券可转换债券筹资投资风险管理市场效率
陈继超[2]2007年在《可转换债券在公司激励机制中的运用及会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兼有债权性质和期权性质的中长期混合型金融产品。它形式上是一种可以转换为发行公司股票的特殊债券,但其实质上属于股票期权的变形。我国的《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对涉及可转换债券的发行等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范,使发行可转换债券的过程有法可依。而《会计法》、《税法》等法律对可转换债券在会计处理方面也做了详细的规定。可转换债券的内在价值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为可转换债券激励提供了一个生存空间。本文上半部分试图将可转换债券引入公司激励机制中,利用其期权性质的特征,建立以人力资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需求激励理论为理论依据的可转换债券激励机制,并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措施。为实现可转换债券激励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下半部分按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的顺序,对可转换债券激励涉及的会计问题进行了一一阐述。在会计确认问题上,本文强调了可转换债券的转换权,认为要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应将可转换债券包含的债务工具与期权工具分别确认为负债与所有者权益。而低价出售给公司经理人的可转换债券,其经济实质是对经理人未来向企业提供服务的一种报酬方式,应确认为企业的报酬成本。在会计计量问题上,分析了“相对公允价值法”与“有和无法”的特点,说明了现行会计制度下采用“有和无法”的合理性。最后对应在表内确认和表外披露的信息进行了说明。
刘晓洁[3]2017年在《中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转换债券是一种混合型金融衍生品,债券持有人可以依据条款在满足特定条件下将其转换为发行公司的指定数量的普通股股票。可转换债券因其融资成本低、现金流压力小、具备长期增长潜力等特点一直备受企业和投资者青睐。国际可转换债券市场已经发展成为继股票和债券之后的第叁大证券市场(Bloomberg,2014)。我国的可转换债券发展历程较短,在市场成熟度、产品丰富度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空间。研究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动因和风险转移效果,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对可转换债券的自身特点、历史起源和发展现状做了梳理,通过对比国外成熟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情况,归纳出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主要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动因和成效做出实证分析,并基于实证结果对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基于1998年8月至2016年8月的样本数据,选取了公司的财务杠杆、财务宽松度、自由现金流比值、税务负担、成长性、公司规模等六个变量,通过二项logit回归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动因进行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与其成长机会呈正相关,与其财务宽松度、自由现金流量、公司规模呈负相关关系的结论。通过扩充样本容量、使用托宾Q值的理论计算公式、使用公司规模的市场价值计算方法对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论一致。结果说明,公司在做出融资决定时将自身成长性和财务松弛度等因素考虑在内,其行为符合理性预期。此外,建立在对公司发行动因检验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市场上截至2016年12月正在流通的可转换债券进行了风险转移理论的实证检验,引用Eom(2008),Dorion(2014)等人的研究,在使用B-S期权定价模型为公司证券定价的基础上,计算出风险转移指数。并在模型重要参数正股波动率的计算中,使用GARCH模型以提高结果准确度。通过对比真实风险转移指数和假设的风险转移指数之间的差值和标准差,发现发行可转换债券对于降低股东激励效应具有一定作用。最后,本文在展望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结论为促进可转换债券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舒灏[4]2007年在《中国可转换债券定价及投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可转换债券是一种特殊的公司债券,对于可转换债券投资者来说,既可以选择持有债券,要求公司还本付息;也可选择在约定的时间内将债券转换成标的股票,享受股利分配或资本增值。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种,兼具股票和债券的优点,具有风险低,收益高的特点,近年来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本文利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对我国可转债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在我国进行可转债投资的策略。论文结构如下: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并对可转债定价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第一章介绍了可转换债券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特征,国内外可转债市场的发展过程和现状;第二章介绍了可转债定价的相关理论基础,可转换债券的价值是由纯债券价值和期权价值两部分组成的。债券部分可以利用折现的办法来计算价值,期权价值的计算方法有二项式模型、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等;第叁章是对我国可转债市场的实证分析,主要是利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计算了我国市场上可转债的理论价值,并与市场价格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两者基本吻合,但大多数可转债的市场价格显然要低于理论价值,对这种现象,本文从计算方法、参数的选择、我国市场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之后本章对在我国利用可转债套利的可行性进行了一些实证分析,结论是在我国目前不能做空的市场环境下,存在利用可转债进行有风险套利的机会;第四章分析了可转债的投资价值和投资可转债的策略。本章比较了可转债投资和单纯债券或股票投资的优劣,并证明在我国市场上,股票和国债组成的投资组合中,加入可转债可以起到优化投资组合的作用。本章还结合可转债的特性探讨了我国可转债市场的基本投资策略,并对投资可转债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了一些讨论。
冯金华[5]2007年在《基于期权理论的企业融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融资活动是企业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企业所有的财务活动都是围绕着资金运动而展开的。长期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企业将面临着变得越来越复杂的融资环境和融资渠道,因此,对企业融资决策的精确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众多的期权研究者们对期权及期权定价理论进行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产生了B-S模型等一系列着名的期权定价理论,并进一步把这些理论应用到了公司的财务活动之中。本文针对企业融资活动的特点,在广泛吸收借鉴各项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融资决策中重点关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和对策,力图从期权的角度对企业现有的财务分析方法加以改进,为企业融资决策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其意义在于,将期权思想引入到企业融资活动之中,使期权理论能够有效地应用到企业资本结构优化中,更有效地控制企业融资风险和成本。从结构上来看,本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引言、第一章和第二章。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首先在引言部分介绍了国内外与论文相关的主要理论成果,并进行了相关的评述。接着在第一章阐述了期权的基本思想和特性,这部分是论文的理论基础。然后在第叁章对企业融资进行了概括性描述,同时把期权思想引入到对企业融资的分析中,着重分析了企业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期权特性,这些内容都是进一步运用期权理论分析企业融资相关问题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包括第叁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在这一部分,作者运用期权的有关理论对企业融资做了系统的分析。首先在第叁章,论文基于期权的有关理论分析了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运用B-S模型建立了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模型,试图为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提供新的思路。然后在第四章从期权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的融资风险,讨论了企业财务杠杆的期权特性,以此为基础运用B-S模型建立了融资风险的期权衡量指标,并进一步从发行具有期权特性的固定收益债券和利率期权两个方面,讨论了如何运用期权来控制公司的融资成本和风险。最后,第五章分析了认股权证、抵押贷款和可售回股票等金融工具内含的期权特性,指出期权特性在企业融资过程中的普遍存在,应该加以重视和合理的利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期权理论引入到对企业融资的分析当中,为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规避其融资风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虽然在我国目前还不具备使用某些金融衍生工具的条件,但是这种思想可以在融资过程中为企业提供一种创新的选择。同时,由于将期权理论运用于企业融资分析是当今处于前沿的问题,国内在这方面的文献和资料不是很多,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就更为稀少,因此,本文对于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披露较少,这也是写作中的一个难点。
钮煜璇[6]2006年在《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从第一份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于1952年出现在美国的辉瑞公司以来,经理人股票期权就以它在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降低代理成本、提升企业价值等方面较其他激励机制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赢得各国、各企业集团的青睐。美国最早开始设计和研究经理人股票期权,有关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在很多方面已趋于成熟,当为我国所借鉴;但在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确认、计量等方面仍存在着诸多争议。我国国内自从深圳万科1993年最早引入经理人股票期权之后,无论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界对经理人股票期权的探索和研究从未间断,大有风起云涌之势,但时至今日理论界仍没有对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问题形成统一成熟的体系,实务界典型而规范的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也为数甚少,正停留在探索阶段。本文依据期权会计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实情,并对国内外学者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提出建立我国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的个人意见。本文重点通过比较不同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的处理方法、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以及揭示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来探寻我国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的实施之路。同时提出在我国实行经理人股票期权的过程中,在高新技术企业确认股票期权的价值时可以采用期权价值和人力资本价值交叉定价的方法,并对其加以分析和论证。在整个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过程中,本文引入了“人力资产”、“人力资本”、“应付债券——可转换经理人股票期权债券”、“递延报酬费用”等会计科目,对每一账户都进行了账户结构示范,同时以一具体示例解释一般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会计处理的差别。
赵振武[7]2005年在《风险投资评估与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风险投资评估与决策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主要工作有:由于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中指标的不确定性,本文将指标和指标的权重用模糊变量表示,指标的权重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建立了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基于模糊模拟的层次分析法(FSAHP)模型。由于相关历史数据信息的缺乏,加之风险投资的高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使得人们难以准确预测投资项目未来的自由现金流和折现率,而只能得到其大致的区间范围。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将投资项目的未来自由现金流和折现率描述为模糊变量,建立了模糊现金流量折现法模型,并给出利用模糊模拟方法计算投资项目的价值。此外,还考虑风险投资项目收益和状态概率的不确定性,假设投资项目收益和状态概率为模糊变量,利用模糊变量的均值和方差建立了模糊风险投资决策方法,并给出相应的计算实例。针对传统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存在的缺陷,将实物期权理论和方法应用于风险投资项目的价值评估中,建立了风险投资项目价值评估的多阶段复合实物期权模型,并给出一个简单的计算实例。分析风险资本家与企业家之间的主要契约机制,通过建立模型,探讨了一般债券、普通股及可转换债券在投资的过程中对风险资本家与企业家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而指出可转换债券能有效解决风险资本家与企业家之间存在的双重道德风险问题。
马颖[8]2008年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体系与制度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伊始,法国兴业银行就爆出因欧股期货使其蒙受约50亿欧元的损失,究其原因是其交易员盗用客户账户进行虚假交易长达一年之久,非法投资股指期货总计达500亿欧元,是由衍生金融工具引发的又一次国际金融市场的危机。从十几年前“巴林”银行因为投机衍生金融工具,遭受的14亿美元的巨亏,一夜之间宣告倒闭,到“兴业”银行的50亿欧元巨损,十年来一次又一次,因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失败引发银行危机,进而使全球金融体系剧烈动荡的事件此起彼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衍生金融工具最初是为规避金融市场因价格变动可能带来的风险而生,但由于衍生性金融市场上有着不同的参与者和不同的风险态度,投机成为不可避免的交易行为。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使用,又产生新的风险,在交易过程中还将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体现出衍生金融市场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交易的一方有可能利用自己拥有的信息优势去损害另一方的利益,产生机会主义行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失败事件的发生,在相当程度上归咎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而风险管理需要高质量的信息,完善的信息体系是防范衍生金融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风险的主要保障。据统计,至少70%的经济信息来自会计信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利于信息需求者(至少是金融机构参与者)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全方位的风险分析、内部控制,从而得出合理的风险水平估计和效益判断,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在成本效益的原则下,会计信息是可以取得的经济信息中的关键信息,可以带来增值作业的信息,因此比较其他信息更具有竞争力。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各种决策,所以本文以高质量的信息对风险管理的贡献为研究背景,探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制度安排。目前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工商企业、个人客户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量占其资产规模不大,其风险一般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产品的供应者,集中了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绝大部分交易量,同时也聚集着由此而来的各类风险,它是现阶段最急切需要通过会计监管来规范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行为,取得高质量信息的企业。商业银行有着强大的前、中、后台系统对金融工具交易进行记录,相对容易获得国际市场上各类金融工具的报价信息,其业务和会计人员的衍生金融工具专业知识相对要高于其他行业,因此本文先行以商业银行为试点,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体系与制度变迁,是比较务实地规范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行为,制订、推广、检验相关会计规则的有效做法,也为其他行业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业务,进行会计监管提供宝贵经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体系是会计监管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与实践,需要会计学、财务学、审计学、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系统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新制度经济学创新性地提出以制度为研究对象,强调结构分析方法,不仅拓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而且在分析金融经济创新和发展问题上,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也为本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尝试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基础建立分析框架,探讨会计监管中的发展问题,期望以制度安排视角为会计监管理论体系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思路;同时在目前尚鲜有研究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中,探讨其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会计监管理论与实践,试图在多学科交叉研究上形成新的理论突破。本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实地研究,为理论应用于实践提供典型案例,检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中制度变迁带来的信息质量影响,特别是联系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商业银行中的实施、适用等情况,探讨其带来的影响和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体系的设计方案(广义的制度安排),为合理安排监管主体之间、监管主体与监管客体之间、监管主体与其他相关组织之间、监管客体与其它组织之间的关系定位与安排提出建议。本文以规范研究法为主,实例研究穿插其中,两者互为佐证。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基本框架设计时,以规范研究为主。主要通过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文献,调研走访取得的第一手资料,查阅相应的官方网站等方式完成。鉴于本研究在我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所以借鉴国际惯例和发达国家的有关成功经验和教训,更多是规范研究中穿插案例分析。在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中的制度安排与变迁,对信息质量影响的问题时,则是规范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例如对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就从监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规定着手进行的规范研究;而对上市银行年报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影响则是实证分析;对银行监管、金融统计的影响,采用实地调查为主;而对业务流程再造的影响则以典型案例分析为主。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基础框架,结合市场有效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套期保值理论、展望理论等,第二、叁章介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体系安排的缘起,第四章讨论其基本框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在第五、六两章探讨其制度安排与变迁的影响,第七章则提出XBRL在会计监管技术中运用的展望。本文一共分为七章,主要思路和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介绍本文的选题动因、研究方法、结构安排、主要贡献及不足。第2章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动因研究从财务理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动因进行透视。由于国外已有的对衍生金融工具使用动因的理论研究具有普遍性和借鉴性,我国尚处于早期研究,所以本章主要回顾国外有关研究的文献,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分析。最后聚焦商业银行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盈余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动因上,提出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需求。第3章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研究本章从商业银行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的角色入手,结合典型案例探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类型和对风险的认识;并从会计信息质量对风险管理贡献的角度,阐述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引入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专题研究。第4章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基本框架研究本章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基础理论框架,探讨会计监管的本质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利益相关者的产权,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会计行为,基于规则而进行监督和管理,力求减少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根据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特点,基于会计监管理论构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体系的基本框架,对会计监管中制度安排的规范力、执行力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博弈关系进行分析。第5章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体系研究本章针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缺失,根据国情和利益相关者的监管权分配,提出构建相应的会计监管体系与模式的设想。并以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内部会计监管典型案例,进行探讨。第6章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中制度变迁研究本章围绕会计监管中制度的变迁(主要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变迁,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探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对银行监管、金融统计的影响;对信息披露的影响;对业务流程再造的影响等。第7章XBRL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中的应用展望本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会计监管技术的提高可以推进监管效率的观点,结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事项法会计理论为基础,探讨XBRL报告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价值优势。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对其应用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中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展望使用效果。
王欢[9]2017年在《基于定价与条款设计的可交换债券融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宝钢集团在2014年12月8日发布可交换债券发行公告书和可交换债券募集说明书,以其持有的新华保险1.65亿股A股股票作质押,公开发行可交换债券,债券发行规模是40亿元人民币。2014年12月24日,宝钢集团可交换债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交易。宝钢集团可交换债券成为我国第一只公开上市交易的可交换债券。可交换债券是一种新的衍生金融工具,是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将债券交换成与债券发行公司不同的其他公司股票的一种公司债券。可交换债券主要有以下叁大功能:一是低成本的融资工具,二是发行公司溢价平稳减持标的公司股票的有效工具,叁是发行公司增加资产流动性盘活存量股权资产的金融工具。本文希望通过借鉴国内外有关可交换债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框架体系,全面分析可交换债券的基本特征、发展状况以及融资风险等问题,重点分析可交换债券定价模型和条款设计。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希望之后有更多、更有价值的理论和实务研究来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可交换债券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论文首先分析可交换债券的定义、特征及与可转换债券进行对比分析,回顾可交换债券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其次,研究了可交换债券的定价模型,分析了几种期权模型的不同特点及对可交换债券定价的适合性。然后,以宝钢可交换债券为研究对象,搜集数据,运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法以及二叉树定价模型对其进行定量计算研究,计算其理论价值,并找出影响可交换债券价值的主要因素。最后,分析不同的条款设计对发行公司和投资者的收益和风险都有哪些影响。论文根据我国发行的可交换债券的条款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办法,以及如何设计合理的可交换债券条款来控制发行方通过可交换债券融资的风险。
李祥琪[10]2017年在《基于KMV模型的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度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企业缺乏经营资金这一难题一直困扰着我国。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缺少可抵押的财物、生产规模小、信用评级较低等。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在我国金融界和学术界同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这其中最为突出的金融创新之一就是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是由多家中小企业联合以共同的名义对外发行债券,由第叁方统一担保和统一评级。但各个企业只是承担自身负债本利的还款义务。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克服了单一个体因体量小而不能单独发债的缺陷,开拓了用债券获取资金新渠道。然而,随着2012年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出现了首次偿付困难,人们对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安全性产生了疑虑。因此怎样合理地降低信用风险就是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信用风险的度量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通过对信用风险的度量能够尽早识别企业的信用风险并进行有效地控制。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基于信用风险形成的机理,从风险识别、风险传染、风险度量到风险控制逐步分析集合债券信用风险。其中运用囚徒困境博弈分析风险传染效应、叁方博弈和混合博弈分析风险控制理论,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选择运用更为先进的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KMV模型。当前对于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度量的方法选取KMV模型的还不多,特别是运用在实证研究方面,这就是本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方面。本文选取2011年—2014年仍在发行中的中小企业集合债中的50家中小企业为例,依据信用等级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搜集企业相关的财务数据,运用Excel、MATLAB软件进行参数的计算,最终得出各组样本的违约距离和违约概率,然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显着性检验,结果显示低风险组的违约距离显着高于高风险组,违约概率显着低于高风险组,与实际情况相一致;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违约距离与资产规模和股权波动率的相关关系进行检验,发现股权波动率与违约距离呈负相关关系,资产规模与违约距离呈正相关关系,但结果并不显着,分析原因可能是受数据量和数据质量的影响;最后对KMV模型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证明股权波动率和违约点对违约距离最为敏感。基于上述研究,最后从企业、政府、市场叁方面对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提升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使得信用风险能够得到更好的防范。
参考文献:
[1]. 期权债券财务研究[D]. 张信东. 天津财经学院. 2004
[2]. 可转换债券在公司激励机制中的运用及会计问题研究[D]. 陈继超. 湘潭大学. 2007
[3]. 中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问题研究[D]. 刘晓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
[4]. 中国可转换债券定价及投资策略研究[D]. 舒灏.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 基于期权理论的企业融资分析[D]. 冯金华. 四川大学. 2007
[6]. 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D]. 钮煜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
[7]. 风险投资评估与决策研究[D]. 赵振武. 天津大学. 2005
[8].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体系与制度变迁研究[D]. 马颖.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9]. 基于定价与条款设计的可交换债券融资风险管理研究[D]. 王欢.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7
[10]. 基于KMV模型的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度量研究[D]. 李祥琪. 东华大学. 2017
标签:金融论文; 会计论文; 债券论文; 金融工具论文; 股票论文; 可转债论文; 期权定价模型论文; 衍生金融工具论文; 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论文; 公司期权论文; 期权价值论文; 期权激励论文; 股票价值论文; 可交换债论文; 期权定价论文; 公司价值论文; 风险价值论文; 股票发行论文; 金融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