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廊坊纪检监察干部“从我做起”(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综合[1](2019)在《全省各地“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纵览》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七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三十二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2019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为"Leaving noone behind"(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今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全省各地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李代明[2](2018)在《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机制创新研究 ——以委托代理理论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政绩考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治理工具,是对地方政府及官员治理能力、行政效率和执行政策效果的评定。我国地方政府政绩考评在不断本土化的变迁过程中也呈现出新的变化。随着人们对自然认知能力和对自然规律认识能力的全面提升,逐渐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作为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的相继颁布实施,为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提供了理理论依据和考评指标体系参考。地方政府政绩考评正从“GDP导向”转向“生态导向”,从经济理性逐渐转向生态理性,要求地方政府官员也要从理性经济人转向理性生态人。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作为对地方政府在落实生态文明战略和绿色发展理念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实绩效果的考核评价,必将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制度约束。政府政绩考评是对政府工作实际落实情况和效果进行的评价和研判。在“经济优先”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以经济绩效为主的政绩考模式,这种考评模式导致地方政府及官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甚至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高污染、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方式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害,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严重威胁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了根治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海南省、广东省、青海省、浙江省等地试图通过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来促进地方政府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转型。但是在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中却出现了因央地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考评结果失真、考评激励失效、考评约束失控等问题。本文将委托代理论引入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是因为考评中的上下级政府之间存在着实际上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论中的契约不完备、信息不对称和主体间博弈等特征与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具有高度的理论适切性。同时地方政府在考评中的经济人特性、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性造成考评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在这一委托代理结构中,下级政府作为代理人利用考评指标的不完备、考评信息的不对称和监督不完善来策略性的应对上级和其他主体的考核评估。考评主体与对象的信息虚报与目标博弈、考评利益相关者与考评规则间的博弈、上级部门规制与本级政府的冲突、个体理性与组织集体理性的博弈是地方政府策略性应对的主要表现形式,造成考评结果失真、考评激励失效和考评约束失控,使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沦为“指标——证据数据”的考评“游戏”,失去其原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能。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委托代理结构的失衡与异化:一是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信息不对称。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信息缺失、考评信息失真和考评信息被信息提供者垄断,这都为地方政府利用信息内部人控制而进行数字造假、瞒报政绩、虚报政绩提供了信息空间可能。二是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中的委托代理困境。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权利虚化、生态治理绩效考评责任空心化和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代理人市场不健全极易造成考评中的目标置换。三是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中的激励与约束问题。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正向激励不足、逆向惩罚不力和常态化监督缺位造成地方政府政绩投机行为。四是传统政绩考评文化与政绩冲动的影响。传统思维方式与习惯、非理性政绩观、生态治理绩效考评理性缺失和绩效竞争压力下的显性政绩追求使得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还停留在传统政绩考评模式中,尚未完成从“理性经济人”到“理性生态人”的转变。四是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制度变迁的不利影响。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自发性探索缺乏法治规范、国家层面的规定与地方实际的偏差、适度变迁过程中的制度关联与制度衔接梗阻引发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失灵。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的应然要求是对地方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实绩的考核评价。但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动力不足且流于形式,出现“注水政绩”“泡沫政绩”“虚拟政绩”“造势政绩”“数字政绩”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对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机制进行创新,推动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正真回归应然要求既是理论需要也是现实需要。要通过确立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价值取向、全面重塑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文化和完善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制度来进行顶层设计。从具体机制创新来看,一是要健全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信息管理机制,通过完善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信息保真机制、信息公开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来尽可能消除信息不对称;二是要完善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指标调整机制。通过对考评指标体系的动态调整使得考评指标体系更完备、更科学;三是要创新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完善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激励相容机制、专业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来规范和引导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沿着预设的路径进行;四是优化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结果运用机制,要通过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结果研判机制、执行机制和反馈机制落实和监督考评结果的实际运用效果。通过这些机制创新来确保生态治理绩效考评真正成为引导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有力工具,从“经济理性”转向“生态理性”,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从贯彻落实。
吴辉[3](2018)在《习近平的权力监督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以来,党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共领导人,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点的权力监督思想,赋予了权力监督思想全新的时代内涵,对党的自我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正确把握习近平的权力监督思想体系,有助于科学认识习近平的权力监督内在逻辑,对正确探索新形势下党内监督的发展走势,促进科学治党、从严治党,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各种关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权力监督、管党治党的着作和相关研究已经非常丰富,对习近平权力监督的理论源泉、内容特点都有分析。国外对习近平的权力监督思想研究主要来源于新闻、时评、政治评论等方面。习近平的权力监督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点,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法、系统分析法研究发现:习近平的权力监督思想可以溯源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权力监督的思想,并继承了中共历代领导人权力监督思想的精华,囊括了为民取向、巡视制度、作风建设、自我监督等主要内容,并具有严实结合、注重新媒体、多元主体监督、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等特征。其思想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思想包括,充实了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和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习近平权力监督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权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过程中的一次具体应用,是一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绽放。研究和学习习近平权力监督思想,能够更为清晰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坚强保障,锻造共产党的坚强党性,助力中国梦,开辟管党治党的新境界。
马永霞[4](2018)在《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是在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吸收借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论述和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反腐倡廉思想。在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形成并巩固发展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本文从绪论开始,对选题的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现状进行探讨,论述了论文的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立足于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形成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论述了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重要论述和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借鉴,并对我国当前的反腐斗争形势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态势。通过对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进行系统的梳理,论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思路、新论断和新举措。深入的分析了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反腐倡廉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倡廉思想;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提供科学指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政治保证。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开创了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的新局面,不仅符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也符合人民的期望。我们党要以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反腐倡廉建设,夺取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吴月[5](2017)在《我国产业转移中的环境正义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自古以来,人类始终在为找寻合乎人性的幸福生活方式而求索。这意味着人类的任何活动离开了价值考量都难以被称其为合乎人性的幸福生活方式。这一点对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犹是如此。“知识的空前碎片化”将原本同宗共源的经济学与伦理学彻底决裂开来,使经济学演化为一门纯粹精于算计追求物质善的工具,愈发偏离了人类对合乎人性的幸福生活方式的追寻。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人类行为动机除了追求单纯物质善外,还应表现出友善特征。为此,我们不能仅关心经济活动的逻辑问题,也应该对人类经济活动能成为合乎人性的幸福生活方式给予深层的伦理思考,也即我们应把追求物质之善的经济行为置于人性之善或人性完善的整体目标中加以审视,使经济行为和活动内蕴的充分道德理由得以彰显,以此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实践。我国产业转移是在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强有力推动下以及国内政策的积极引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呈现出域外产业转移和域内产业转移两大路径。我国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是人类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必然结果,在其本质上是人本身的活动,既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始终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性之善的价值追求,这也正契合了环境正义经由人与人和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最终导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致思理路,使我国产业转移中的环境正义这一研究议题得以成立。基于此,本文立足马克思唯物史观,拟从环境正义的价值基础出发,确认自然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以及环境主体生存性环境权和程序性环境权的统一,充分肯定了承认正义与分配正义作为环境正义之价值标准对环境正义内涵的彰显,对我国产业转移中环境正义进行了全面解读。实践证明,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向我国本土的域外产业转移在追求物质善方面已展现出惊人的强大动力,却掩盖了发达国家与我国之间在环境权利享有以及环境资源和环境责任分担上的不正义,着实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由产业转移对我国实行生态殖民主义,追根溯源更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奉行的价值精神从对自然到对人的剥削和奴役。因此,要重拾我国域外产业转移内含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现人性之善的价值追求,不得不寄希望于消灭私有制及其价值体系,建构合乎人本性的生产方式及与其连在一起的正义的社会制度。纵观我国域内产业转移实践,看似你情我愿的产业转移,不仅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更呈现出东中西部环境差距和城乡环境二元化格局,深刻揭露出我国产业转移各主体对自然资源价值和公民环境权的承认不正义以及主体间环境利益和环境责任的分配不正义。面对我国域内产业转移中的种种环境不正义,本文不仅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资源依赖型经济生产方式以及类主体经济理性膨胀反思了产业转移类主体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从现有的社会制度中去寻根朔源,检讨了与产业转移相关的制度设置、制度运行及制度矫正。最后,为实现我国产业转移中的环境正义,我们必须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坚持发展与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从观念到实践彻底转变,以生态文明价值观为指导,积极培育主体生态品格,构建正义制度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期最终使我国产业转移在有效实现人类物质善的基础上达成人性之善或人类幸福。
谷元军[6](2017)在《习近平廉政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治国理政过程中,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把廉政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针对新时期严峻复杂的腐败形势,提出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和新举措。从指导思想到理念思路、从目标任务到具体措施、从基本原则到方式方法,初步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习近平廉政思想,集中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内涵丰富、系统全面、高屋建瓴,深刻指明了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对丰富发展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具有理论价值;对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习近平廉政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廉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优秀廉政思想的汲取与传承,是深入推动新时期廉政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其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清晰的发展脉络、丰富的理论来源和扎实的实践基础。新形势下的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是习近平廉政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的廉政思想、中共历代领导集体的廉政思想和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是习近平廉政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丰富的基层从政经历和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发展是习近平廉政思想发展成熟的实践基础。习近平廉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不想为”的教育思想,是廉政建设的目标,凸显正人先正己的人格力量;“不敢为”的惩治思想,是廉政建设的手段,彰显铁腕反腐的坚定决心;“不易为”的监督思想,是廉政建设的关键,体现出忧党兴党的责任担当;“不能为”的制度思想,是廉政建设的保障,体现出制度反腐的治党理念,其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纵观当前学术界研究成果,对习近平廉政思想的研究还处于较为薄弱阶段。鉴于此,本文通过文献查阅法和比较研究法,在把握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立足于具体实际,对习近平廉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研究,深入把握了习近平廉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理论特点,着重梳理分析了习近平廉政思想发展的主要脉络和当代价值,进而从整体上深入把握。
周宏春[7](2016)在《补生态环境短板从中央环保督察入手》文中指出环保督察成为当下的热点,核心是要解决"中央政策落地"问题。2015年7月,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首次提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议题,规定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的形式,对省区市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督察工作,而且要下沉至部分地市级党委政府。本文从环保督察的意义、实践途径和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讨论,与大家交流。
龚诗琴[8](2016)在《习近平廉政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廉政建设思想是基于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新需求,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对于指导我国新时期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研读习近平一系列重要讲话及相关着作文献,厘清了习近平廉政建设思想的逻辑脉络,提炼和概括了习近平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政建设思想。(1)廉政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人心向背、党政民三风建设以及“两个百年”目标实现。(2)明确了廉政建设的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营造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环境,以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3)构建了“党委主体责任、纪委有力监督、人大立法监督、政府支持配合、司法严格保障、民众积极参与”的主体治理结构。(4)开启了“五位一体”的廉政建设工作布局:筑牢廉政建设的思想防线,用好巡视这把“利剑”,开展天网行动,“老虎”“苍蝇”一起打,加强廉政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5)创新了廉政建设的主要方法。提出“学用相长”的廉政治学之法,“对立统一”的廉政治思之法,“炼就‘金刚不坏之身’”的治人之法,“顶层设计与底线规制相结合”的治腐之法。习近平廉政建设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于我国新时期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的理论宝库,是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升华了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其实践价值是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是建设清正廉明政党的理论武器,是引领先进廉政文化建设的风向标。
王宜林[9](2015)在《振奋精神 重塑形象 推进中国石油稳健发展——在集团公司2015年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指明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王宜林在7月30日至31日于廊坊召开的2015年领导干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主要对集团公司重塑形象问题作了系统阐述,对今后一个时期的活动开展进行了部署安排,这对于推进集团公司稳健发展意义重大。本刊特刊发这篇讲话。内文有删节。
李湘[10](2015)在《高职学生廉洁教育研究 ——以无锡地区高职院校为例》文中认为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加快形成健全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是党的十八大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已成为未来工作在我国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高职学生的廉洁意识与廉洁行为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乃至国家的生死存亡。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是有区别的,对高职学生开展廉洁教育应始终把握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的特殊性,注重对传统廉洁教育方法的改进和创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了廉洁教育活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无锡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调研显示,高职院校的廉洁教育存在着内容不合理、方式陈旧单一、实效性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受到社会、家庭、学校以及高职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对高职学生开展廉洁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支撑,结合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紧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构建高职学生廉洁教育的科学体系。应明确高职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体系、过程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基本要素的内涵和功能,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廉洁从业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列入教育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大众传媒等教育载体,深入探索高职学生廉洁教育的实施途径。加强高职学生廉洁教育的对策有: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廉洁教育机制,形成科学管理体系;创新高职学生廉洁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分挖掘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拓展高职学生廉洁教育的载体,拓宽教育渠道;优化高职学生廉洁教育的环境,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的廉洁教育合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廉洁教育,促进高职学生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廊坊纪检监察干部“从我做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廊坊纪检监察干部“从我做起”(论文提纲范文)
(1)全省各地“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纵览(论文提纲范文)
省岗南水库管理局 |
廊坊市 |
张家口市 |
武安市 |
邯郸市跃峰渠管理处 |
涉县 |
隆化县 |
文安县 |
(2)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机制创新研究 ——以委托代理理论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目标、思路与基本框架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的基本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委托代理理论视阈下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的理论阐释 |
2.1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的界定 |
2.1.1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的内涵 |
2.1.2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的主体及其考评权配置 |
2.1.3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的特征 |
2.2 委托代理理论视域下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的理论视维 |
2.2.1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
2.2.2 委托代理理论的理论架构 |
2.2.3 委托代理理论在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中的适切性分析 |
2.3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
2.3.1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委托代关系的结构 |
2.3.2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委托代关系的特征 |
2.3.3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践之惑: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多元利益主体博弈与机制的现状 |
3.1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多元利益主体 |
3.1.1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的委托人 |
3.1.2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的代理人 |
3.1.3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的监督人 |
3.2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的理性博弈 |
3.2.1 考评主体与对象间的信息虚报与目标博弈 |
3.2.2 考评利益相关者与考评规则间的博弈 |
3.2.3 本级政府与上级部门规制间的冲突 |
3.2.4 个体理性与组织集体理性的博弈 |
3.3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的机制阻滞 |
3.3.1 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机制流于形式 |
3.3.2 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代理人”间的共谋 |
3.3.3 生态治理绩效考评制度创新路径锁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治理之困: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中委托代理问题的前提 |
4.1.1 经济人假设 |
4.1.2 有限理性假设 |
4.1.3 信息不对称假设 |
4.2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中委托代理问题的突出表现 |
4.2.1 逆向选择问题 |
4.2.2 道德风险问题 |
4.3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中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危害 |
4.3.1 考评结果失真 |
4.3.2 考评激励失效 |
4.3.3 考评约束失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机理分析: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机制委托代理结构失衡的成因 |
5.1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信息不对称 |
5.1.1 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信息缺失 |
5.1.2 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信息失真 |
5.1.3 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信息垄断 |
5.2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的委托代理困境 |
5.2.1 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权力虚化 |
5.2.2 生态治理绩效考评责任空心化 |
5.2.3 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代理人市场不健全 |
5.3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中的激励与约束问题 |
5.3.1 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正向激励不足 |
5.3.2 生态治理绩效考评逆向惩罚不力 |
5.3.3 生态治理绩效考评过程中常态化监督缺位 |
5.4 传统绩效考评文化与政绩冲动的影响 |
5.4.1 传统思维方式与习惯的影响 |
5.4.2 非理性政绩观的误导 |
5.4.3 生态治理绩效考评理性缺失 |
5.4.4 绩效竞争压力下的显性政绩追求 |
5.5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制度变迁的不利影响 |
5.5.1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自发性探索缺乏法治规范 |
5.5.2 国家层面规定与地方实际的偏差 |
5.5.3 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制度关联与制度衔接梗阻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目标设计: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机制创新的目标框架 |
6.1 理念更新:科学的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价值取向 |
6.1.1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理论依据 |
6.1.2 以美丽中国建设为战略指引 |
6.1.3 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最高追求 |
6.2 制度架构:健全的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制度 |
6.2.1 合理的生态治理绩效考评内部治理结构 |
6.2.2 健全的生态治理绩效考评外部监督制度 |
6.2.3 严密的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专业控制体系 |
6.3 文化支撑:良好的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文化 |
6.3.1 变革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意识 |
6.3.2 创新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文化 |
6.3.3 完善生态治理绩效考评理性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路径优化: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机制创新的对策 |
7.1 完善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信息管理机制 |
7.1.1 完善信息保真机制 |
7.1.2 完善信息公开机制 |
7.1.3 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
7.2 优化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指标调整机制 |
7.2.1 优化考评指标调整诊断机制 |
7.2.2 优化考评指标调整程序机制 |
7.2.3 优化考评指标调整利益协调机制 |
7.3 创新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激励与约束机制 |
7.3.1 完善考评激励相容机制 |
7.3.2 完善考评专业监督机制 |
7.3.3 完善考评责任追究机制 |
7.4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结果运用机制 |
7.4.1 健全考评结果研判机制 |
7.4.2 健全考评结果执行机制 |
7.4.3 健全考评结果反馈机制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B: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
(3)习近平的权力监督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研究创新和特色 |
第一章 习近平的权力监督思想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述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权力监督的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权力监督的思想 |
二、列宁关于权力监督的思想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权力监督的思想 |
一、毛泽东关于权力监督的思想 |
二、邓小平关于权力监督的思想 |
三、江泽民关于权力监督的思想 |
四、胡锦涛关于权力监督的思想 |
第二章 习近平权力监督思想的内容和特征 |
第一节 习近平权力监督思想的内容 |
一、始终坚持为民取向 |
二、将巡视制度作为监督的重要手段 |
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
四、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 |
五、强化权力的自我监督 |
第二节 习近平权力监督思想的主要特征 |
一、注重权力监督的“严”和“实” |
二、注重新媒体的监督 |
三、注重发挥不同监督主体的力量 |
四、注重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五、注重打通基层权力最后一公里 |
第三章 习近平权力监督思想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
第一节 习近平权力监督思想的理论价值 |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思想宝库 |
二、充实了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内涵 |
三、丰富了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理论 |
第二节 习近平权力监督思想的现实价值 |
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固保障 |
二、明确了新时期中国权力监督的根本遵循 |
三、有利于加强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
四、完善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方案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选题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2 选题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基本框架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
2.1 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2.1.1 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
2.1.2 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
2.2 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2.2.1 反腐倡廉思想概述 |
2.2.2 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论述 |
2.2.3 毛泽东的反腐倡廉思想 |
第3章 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
3.1 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1 完善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
3.1.2 加强思想建设,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
3.1.3 健全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
3.1.4 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党的作风 |
3.1.5 创新反腐渠道,建设和完善网络反腐 |
3.2 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基本特征 |
3.2.1 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体现了反腐态度的坚定性 |
3.2.2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体现了反腐立场的人民性 |
3.2.3 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反腐方法的时代性 |
3.2.4 用平实的语言启发深思,体现了语言表述的通俗性 |
第4章 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
4.1 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理论贡献 |
4.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反腐倡廉思想 |
4.1.2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倡廉思想 |
4.2 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实践价值 |
4.2.1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
4.2.2 为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
4.2.3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政治保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我国产业转移中的环境正义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我国产业转移中的环境正义概述 |
第一节 我国产业转移实践及其伦理意蕴 |
一、我国产业转移的产生及其特征 |
二、我国产业转移发生的合理性基础 |
三、我国产业转移的价值圭臬 |
第二节 环境正义理论概述 |
一、马克思环境正义思想梳理 |
二、环境正义的解读 |
第三节 我国产业转移中的环境正义 |
一、我国产业转移中环境正义内涵 |
二、我国产业转移中环境正义的价值基础 |
三、我国产业转移中环境正义的价值标准 |
第二章 域外产业转移中的环境不正义 |
第一节 域外产业转移中的环境问题表象 |
一、污染转移致使环境污染蔓延 |
二、过度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致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
第二节 域外产业转移中的环境不正义表征 |
一、生态殖民主义的产生 |
二、生态殖民主义的具体表现 |
第三节 域外产业转移中环境不正义的深度反思 |
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扩张逻辑 |
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的张扬 |
三、工具理性价值的膨胀 |
第四节 域外产业转移中环境正义的实现限度 |
第三章 域内产业转移中的环境不正义 |
第一节 域内产业转移引发的环境差距格局 |
一、东中西部呈现环境差距格局 |
二、城乡环境二元化趋势明显 |
第二节 域内产业转移中的环境不正义表征 |
一、域内产业转移中的环境承认不正义 |
二、域内产业转移中的环境分配不正义 |
第三节 域内产业转移中环境不正义的深度思考 |
一、类主体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
二、社会制度安排的反思 |
第四章 我国产业转移中环境正义的实现路径 |
第一节 坚持生态文明价值观指导 |
一、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
二、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人公平 |
第二节 培育主体生态人格 |
一、生态人格的内涵 |
二、我国产业转移主体生态人格的具体维度 |
三、我国产业转移主体生态人格的培育 |
第三节 建立正义的制度体系 |
一、制度设置之正义 |
二、制度运行之正义 |
第四节 发展循环经济 |
一、循环经济的缘起 |
二、循环经济的伦理意蕴 |
三、循环经济的实践指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的课题 |
后记 |
(6)习近平廉政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际背景 |
(二)国内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之不足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习近平廉政思想概述、形成依据及发展脉络 |
一、习近平廉政思想相关概念 |
(一)廉政内涵 |
(二)廉政思想的概念 |
(三)习近平廉政思想的内涵 |
二、习近平廉政思想形成的依据 |
(一)习近平廉政思想形成的背景 |
(二)习近平廉政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三)习近平廉政思想的实践基础 |
三、习近平廉政思想形成的主要脉络 |
(一)河北任职时期:廉政思想的雏形阶段 |
(二)福建主政时期:廉政思想的发展阶段 |
(三)浙江主政时期:廉政思想的成熟阶段 |
(四)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廉政思想的渐成体系 |
第二章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理论特点 |
一、习近平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不敢为”的惩治思想是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手段 |
(二)“不能为”的制度思想是习近平廉政思想的保障 |
(三)“不易为”的监督思想是习近平廉政思想的关键 |
(四)“不想为”的教育思想是习近平廉政思想的目标 |
二、习近平廉政思想的理论特点 |
(一)承袭发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反腐理念 |
(二)率先垂范:凸显正人先正己的人格力量 |
(三)民赋权责:恪守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 |
(四)刮骨疗毒:彰显铁腕治吏的坚定决心和意志 |
(五)限权于笼:注重制度反腐的治国治党理念 |
第三章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价值定位 |
一、习近平廉政思想的理论价值 |
(一)实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廉政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二)为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 |
二、习近平廉政思想的现实意义 |
(一)为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保驾护航 |
(二)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环境 |
(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政治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位论文 |
致谢 |
(7)补生态环境短板从中央环保督察入手(论文提纲范文)
一、环保督察的核心是提高地方贯彻落实中央决策的能力 |
二、中央环保督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设计 |
1. 环保督察制度已有实践基础。 |
2. 环保督察坚持问题导向,且行之有据。 |
3. 动了真格的环保问责,可以为生态文明制度落实提供示范。 |
三、形成环境保护长效机制,还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 |
1. 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转变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观念。 |
2. 不断完善中央环保督察制度,实现制度实施的常态化 |
3. 形成制度“组合拳”,加大督查制度的实施力度 |
4. 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的公共治理能力。 |
5. 加强部门协作,形成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
(8)习近平廉政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习近平廉政建设思想的形成条件 |
2.1 习近平廉政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2.1.1 国际环境新变化 |
2.1.2 依法治国新任务 |
2.1.3 从严治党新考验 |
2.1.4 群众路线新要求 |
2.2 习近平廉政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廉政思想 |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廉政思想 |
2.2.3 中国传统文化的廉政思想 |
2.3 习近平个人的廉政情怀与廉政实践 |
2.3.1“遏制歪风,立说立行”之闽风新政 |
2.3.2“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之“之江新语” |
2.3.3“共产党人要担负起廉政建设的历史使命”之治国理政 |
第三章 习近平廉政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
3.1.1 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 |
3.1.2 关系到人心向背 |
3.1.3 关系到党风、政风、民风建设 |
3.1.4 关系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 |
3.2 廉政建设的价值目标 |
3.2.1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
3.2.2 惠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
3.2.3 营造清正廉洁政治生态 |
3.2.4 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 |
3.3 廉政建设的主体治理结构 |
3.3.1 党委主体责任 |
3.3.2 纪委有力监督 |
3.3.3 人大立法监督 |
3.3.4 政府支持配合 |
3.3.5 司法严格保障 |
3.3.6 民众积极参与 |
3.4 廉政建设“五位一体”的工作布局 |
3.4.1 筑牢廉政建设的思想道德防线 |
3.4.2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
3.4.3 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
3.4.4 运用好巡视这把反腐“利剑” |
3.4.5 开展国际捉狐的天网行动 |
3.5 廉政建设的主要方法 |
3.5.1“学用相长”的廉政治学之法 |
3.5.2“对立统一”的廉政治思之法 |
3.5.3“炼就‘金刚不坏之身’”的治人之法 |
3.5.4“顶层设计与底线规制相结合”的治腐之法 |
第四章 习近平廉政建设思想的重要价值 |
4.1 习近平廉政建设思想的理论价值 |
4.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的理论宝库 |
4.1.2 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思想发展 |
4.1.3 升华了中国传统廉政文化 |
4.2 习近平廉政建设思想的实践价值 |
4.2.1 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
4.2.2 建设清正廉明政党的理论武器 |
4.2.3 引领先进廉政文化建设的风向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
(9)振奋精神 重塑形象 推进中国石油稳健发展——在集团公司2015年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什么要开展重塑形象大讨论活动 |
二、怎样重塑良好形象 |
(一) 突出党对国有企业领导这个核心, 在从严管党治党上有新作为。 |
(二) 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在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上打开新局面。 |
(三) 突出依法治企这个战略举措, 在建设法治企业和谐企业上取得新进展。 |
(四) 突出提升质量效益这个立足点, 在推进稳健发展上见到新成效。 |
(五) 突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个灵魂, 在增强文化感召力影响力上有新气象。 |
三、重塑形象大讨论活动的具体要求 |
(10)高职学生廉洁教育研究 ——以无锡地区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选题的研究内容 |
1.3.1 主要思想 |
1.3.2 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
1.4 选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职学生廉洁教育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廉洁教育相关概念 |
2.1.1 廉洁、廉政 |
2.1.2 廉洁教育的内涵 |
2.2 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
2.2.1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
2.2.2 高职学生的特点 |
2.3 高职学生廉洁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
2.3.1 高职学生廉洁教育的内涵 |
2.3.2 高职学生廉洁教育的特征 |
2.4 高职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
2.5 高职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基础 |
2.5.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5.2 治理理论 |
2.5.3 系统论原理 |
2.5.4 因材施教教育思想 |
2.5.5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
第三章 高职院校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调查 |
3.1 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 |
3.1.1 调查方法、对象和内容 |
3.1.2 调查结果分析 |
3.2 高职学生廉洁教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
3.3 高职学生廉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3.3.1 高职院校廉洁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2 高职学生廉洁教育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四章 高职学生廉洁教育体系化建构 |
4.1 高职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体系 |
4.2 高职学生廉洁教育的过程体系 |
4.2.1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
4.2.2 教育内容 |
4.2.3 教育载体 |
4.2.4 教育方法 |
4.3 高职学生廉洁教育的管理体系 |
4.4 高职学生廉洁教育的评价体系 |
4.5 高职学生廉洁教育的教育环境 |
第五章 加强高职学生廉洁教育的对策 |
5.1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廉洁教育机制 |
5.1.1 加强领导组织建设 |
5.1.2 加强保障机制建设 |
5.1.3 加强监督考评机制建设 |
5.2 创新高职学生廉洁教育方法 |
5.2.1 探索项目式教学法在廉洁教育中的运用 |
5.2.2 积极运用互动式教学法 |
5.2.3 适当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法 |
5.2.4 充分挖掘自我教育的潜力 |
5.3 拓展高职学生廉洁教育载体 |
5.3.1 在高职课程体系中渗透廉洁教育 |
5.3.2 积极开发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载体 |
5.3.3 营造“廉荣贪耻”的高职校园文化 |
5.4 优化高职学生廉洁教育的环境 |
5.4.1 营造全方位的社会育廉环境 |
5.4.2 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廉洁教育的良性互动 |
5.4.3 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廉洁教育的合力 |
5.5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高职学生廉洁教育 |
5.5.1 紧扣高职学生特点开展廉洁教育 |
5.5.2 以廉洁教育引领社会风尚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关于高职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调研问卷 |
附录 2:访谈提纲 |
附录 3: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廊坊纪检监察干部“从我做起”(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省各地“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纵览[J]. 本刊综合. 河北水利, 2019(03)
- [2]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机制创新研究 ——以委托代理理论为视角[D]. 李代明. 湘潭大学, 2018(04)
- [3]习近平的权力监督思想研究[D]. 吴辉. 吉首大学, 2018(02)
- [4]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研究[D]. 马永霞. 沈阳理工大学, 2018(12)
- [5]我国产业转移中的环境正义问题研究[D]. 吴月.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6]习近平廉政思想研究[D]. 谷元军. 大理大学, 2017(02)
- [7]补生态环境短板从中央环保督察入手[J]. 周宏春. 绿叶, 2016(08)
- [8]习近平廉政建设思想研究[D]. 龚诗琴. 长沙理工大学, 2016(04)
- [9]振奋精神 重塑形象 推进中国石油稳健发展——在集团公司2015年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J]. 王宜林. 石油政工研究, 2015(04)
- [10]高职学生廉洁教育研究 ——以无锡地区高职院校为例[D]. 李湘. 江南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