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亚甲基碳酸酯论文_史敬华,宋金良,张斌斌,马珺,张鹏

叁亚甲基碳酸酯论文_史敬华,宋金良,张斌斌,马珺,张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叁亚甲基碳酸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碳酸酯,聚氨酯,耐水,碳酸,甲基,环氧树脂,力学性能。

叁亚甲基碳酸酯论文文献综述

史敬华,宋金良,张斌斌,马珺,张鹏[1](2014)在《离子液体中CO_2与炔醇在温和条件下高效合成-亚甲基环状碳酸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二乙基磷酸酯([EMIM][(EtO)2PO2])中醋酸银(AgOAc)对CO2与炔醇反应生成-亚甲基环状碳酸酯的催化性能,发现该反应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在AgOAc/[EMIM][(EtO)2PO2]催化体系中,30℃、4 MPa CO2压力下,反应6h时-亚甲基环状碳酸酯的产率为97%;当压力降到0.5 MPa时,反应24 h产物产率为65.8%.[EMIM][(EtO)2PO2]在反应中起到了溶剂和碱的双重作用.AgOAc/[EMIM][(EtO)2PO2]体系重复利用3次活性仅略有下降.另外,该体系也可用于催化CO2与其他炔醇(3-甲基-1-戊炔-3-醇、3,5-二甲基-1-己炔-3-醇和2-苯基-3-丁炔-2-醇)的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4年01期)

潘仕荣,何藻鹏,黄宝鑫,贾磊,易武[2](2005)在《聚六亚甲基碳酸酯聚氨酯脲的制备与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聚六亚甲基碳酸酯聚氨酯脲(PCU)的性能。方法通过拉伸试验、96℃±4℃热水水解试验、次氯酸钠溶液中氧化实验、全血凝血时间实验、测定动态凝血时间实验、血小板黏附实验等,分别测定了PCU的力学性能、耐水解性、耐氧化性和抗凝血性,并与国外产品Chronoflex(Chro)进行对比。结果PCU的强度与Chro相近,但其弹性和柔性逊色于Chro,PCU的耐水解性能和耐氧化性能略优于Chro,PCU和Chro都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结论PCU是一种性能与Chro相近的“生物稳定”聚氨酯。(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期刊2005年04期)

潘仕荣,易武[3](2005)在《聚六亚甲基碳酸酯聚氨酯脲的体外老化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本实验室合成的聚六亚甲基碳酸酯聚氨酯脲(PCUU)的耐水解和耐氧化性能,并与Pel-lethane(Pe)和Chronoflex(Chro)对照。结果表明,浸热水后PCUU和Chro比Pe有更高的拉伸强度保持率。氧化后PCUU和Chro与Pe相比,有更小的软段氧化程度,更小的Tg值变化,较小的水接触角下降,更高的拉伸强度保持率,更小的特性粘度降低,更小的表面裂纹和破坏程度,由此证明,PCUU和Chro比Pe有更好的耐水解性和耐氧化性。(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05年01期)

潘仕荣,黄宝鑫,贾磊,陶军,郑欢玲[4](2005)在《聚六亚甲基碳酸酯聚氨酯脲的抗凝血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自合成的聚六亚甲基碳酸酯聚氨酯脲(polyhexymethylenecarbonatepolyurethaneureaPCU)的抗凝血性。【方法】使用动态凝血时间、血小板黏附、微球柱、抗凝血酶活性等试验,将PCU的实验结果与Chronoflex(美国聚氨酯牌号)和玻璃相比较。【结果】动态凝血时间的试验PCU与Chronoflex的凝血速度比玻璃慢,凝血程度比玻璃小。血小板黏附试验和微球柱试验的试验PCU和Chronoflex样品表面黏附的血小板数目比玻璃少,变形程度比玻璃轻。抗凝血酶活性的试验PCU和Chronoflex样品的白陶土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的测定值均大于玻璃。【结论】PCU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并且抗凝血性能与美国产品Chronoflex很相近。(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期刊2005年01期)

潘仕荣,廖凯荣,易武,郑欢玲,王琴梅[5](2003)在《聚六亚甲基碳酸酯聚氨酯脲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己二醇和碳酸二苯酯通过酯交换反应合成聚碳酸酯二醇 ,再使用两步法先后与MDI和乙二胺反应 ,制备聚六亚甲基碳酸酯聚氨酯脲 (PCUU) ,并对聚合物进行了拉伸试验、IR、DSC、DMA等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PCUU存在硬段 /软段微相分离以及聚碳酸酯聚氨酯脲的化学结构 ,微相分离程度受硬段含量、软段相对分子质量等因素所影响 ;PCUU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 - 14℃以下 ,在室温表现出橡胶特性 ;PCUU的软硬段具有合适的硬段含量和软段分子量的PCUU能达到最佳的抗张强度。(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4期)

陈同蕙,白耀文,孙仁慧,穆力[6](1998)在《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增韧环氧树脂的结构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羟基封端的脂肪族聚碳酸酯-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PHMCD)对环氧树脂(EP)进行了增韧,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以及动态力学性能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增韧EP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1998年05期)

陈同蕙,白耀文,孙仁慧[7](1997)在《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增韧环氧树脂的固化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kinetics of the cure reaction for the system consisting of bisphenol-A diglycidyl ether, No.70 anhydride, Polyhexamethylene Carbonate Diol(PHMCD) and DMP-30 has been studied. By use of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 under isothermal condition, the reaction is found to proceed first via autocatalytic mechanism up to a conversion of 0.3 and then become a first order reaction over a temperature range of 130 ~ 160 ℃. The kinetic parameters of the curing reaction have also been deterndned with both E1 = 63.74 kJ.mol-1, lnA1=13, lnA2 = -3for the autocatalytic mechanism and E =64.68 kj .mol-1, lnA = 13.8 for the first order mechanism.(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1997年09期)

许美萱,陈同蕙,管云林,左永杰,战为民[8](1994)在《以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和聚四亚甲基醚二醇为基的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PHMCD)和聚四亚甲基醚二醇(PTMEG)、4.4′一对二苯基甲烷二导氰酸酯(MDI)及1.4-丁二醇(BDO)合成线型聚碳酸酯聚氨酯.研究了其软段相的Tg、力学性能和流变特性.结果表明随PHMCD含量增大,聚合物的拉伸强度增加,而熔体的表观粘度则降低(本文来源于《材料研究学报》期刊1994年01期)

叁亚甲基碳酸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聚六亚甲基碳酸酯聚氨酯脲(PCU)的性能。方法通过拉伸试验、96℃±4℃热水水解试验、次氯酸钠溶液中氧化实验、全血凝血时间实验、测定动态凝血时间实验、血小板黏附实验等,分别测定了PCU的力学性能、耐水解性、耐氧化性和抗凝血性,并与国外产品Chronoflex(Chro)进行对比。结果PCU的强度与Chro相近,但其弹性和柔性逊色于Chro,PCU的耐水解性能和耐氧化性能略优于Chro,PCU和Chro都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结论PCU是一种性能与Chro相近的“生物稳定”聚氨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叁亚甲基碳酸酯论文参考文献

[1].史敬华,宋金良,张斌斌,马珺,张鹏.离子液体中CO_2与炔醇在温和条件下高效合成-亚甲基环状碳酸酯[J].中国科学:化学.2014

[2].潘仕荣,何藻鹏,黄宝鑫,贾磊,易武.聚六亚甲基碳酸酯聚氨酯脲的制备与性能评价[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5

[3].潘仕荣,易武.聚六亚甲基碳酸酯聚氨酯脲的体外老化试验[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

[4].潘仕荣,黄宝鑫,贾磊,陶军,郑欢玲.聚六亚甲基碳酸酯聚氨酯脲的抗凝血性[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5

[5].潘仕荣,廖凯荣,易武,郑欢玲,王琴梅.聚六亚甲基碳酸酯聚氨酯脲的合成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6].陈同蕙,白耀文,孙仁慧,穆力.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增韧环氧树脂的结构与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

[7].陈同蕙,白耀文,孙仁慧.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增韧环氧树脂的固化动力学[J].物理化学学报.1997

[8].许美萱,陈同蕙,管云林,左永杰,战为民.以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和聚四亚甲基醚二醇为基的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J].材料研究学报.1994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叁亚甲基碳酸酯论文_史敬华,宋金良,张斌斌,马珺,张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