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医专二附院河南漯河462300
摘要:目的:根据新时期护生特点一对一带教,高质量完成护生的临床实习带教。方法:对带教老师进行严格挑选,对护生实习进行系统带教,使护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结果:护生圆满完成实习计划,达到实习目的。结论:护士长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理念,丰富管理内涵,对培养留住优秀护理人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护生;临床带教;监督管理
临床实习是护生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必由之路,更是从课堂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是将护生培养成合格临床护士的重要环节。护士长作为临床带教工作优秀管理者,应根据现代临床治疗与护理环境的现状,结合护生自身特点,及时分析影响带教的各种因素,正确指导和安排,促进临床带教工作的良性发展。现将在带教中护士长应重视几个问题总结如下与大家共同探讨。
1.新时期护生特点:新时期护生均为90后孩子们,大多受过高等护理教育,兴趣爱好广泛,知识面广,多才多艺。兴趣不只是停留在专业知识方面,更是向往更广阔的天地。他们学习护理专业个别人不只是为了就业,更是求学深造的一个途径。这就造成了她们的某些不足,如工作缺乏专心致志,主动性差,安全认识,法律意识淡薄。而且从小在几代人的呵护下成长,她们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为他人服务,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如何针对她们的特点将她们培养成理论扎实、技术过硬、医德高尚的新时期合格护理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2.充分了解护生特点,选择合适的带教老师。
2.1实习生分到科室,护士长应先与其简单的沟通与了解,如让其自我介绍,平时兴趣爱好,对学习护理专业知识的认识,今后初步打算等。然后护士长介绍护理工作就业前景,将来工作性质及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激发其投身护理专业的兴趣,从源头上解决护生态度不端正问题【1】。
2.2然后分配与其相匹配的带教老师。带教老师一般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取得护师职称并拥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沟通能力强,业务技术过硬而且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具有带教能力的护士担任。让其身体力行的影响并激励新时期护士热爱护理专业,并为护理事业发展奉献自己,只有让其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带教工作才能全面完成和落实。
3.根据科室特点和实习大纲要求,制定具体带教计划。2-3周进行一次实习生讲课,护士长计划的讲课内容分配给各位带教老师,让带教老师共同参与,以促进带教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使护生能够顺利掌握各科室疾病的特点和重点。
4.加强带教管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4.1新生分配给带教老师后,护士长首先进行第一次培训授课。内容:详细讲解各项规章制度,介绍病区设施、环境,工作流程,常见病种,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让其更快感受到这个科室需要学习知识很多,很重要,并尽快进入角色,为进一步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4.2安排与其匹配的带教老师一对一带教。以带教老师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个人魅力带好学生。实际操作中放手不放眼,带教老师做到嘴勤,手勤,眼勤,脑勤,多肯定,多鼓励学生,实行赏识教育【2】。
4.3护士长要严格考核带教老师和学生。每周不定时检查带教情况,定时听取老师和学生意见,了解带教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各自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建议,杜绝带教过程中只将学生当成跑腿的工具现象,影响学生积极性。
4.4护士长选择典型病例进行护理查房。将查房内容提前告知学生,让其熟悉病例,查找资料并鼓励其积极发言。由于这些孩子的自尊心特强,不甘人后特点,就会自觉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将运用到查房中。以增强对护理工作的兴趣并提高其整体素质。
4.5重视其应急能力的培养。新形势下对护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护生必备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工作中急症抢救或者突发事件很常见。带教老师带领学生镇定应对,有条不紊地处理,护士长在事后及时给学生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的环节,理顺其中的关系,加深学生印象,并将理论知识贯穿在抢救应急处理过程中,培养学生处变不惊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动手模拟一次抢救突发事件处理,从而提升学生应急能力。
4.6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现在护理行业不仅限于简单或复杂的技术操作,更注重的是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和身心护理。故指导护生除掌握病人病情观察的重点外,要了解病人情绪、情感变化的特点,学会倾听尊重患者,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4.7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把好护理质量关,培养护生无菌观念,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带教老师要在工作中不断的强化其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危害性及实施预防措施必要性的认识。讲规章制度是在人们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总结,甚至是血的教训换来的。从而使护生认识到执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体会:培养优秀护生是每位护士长应重视的事情。今天的护生就是明天的护士,只有每位护士长重视带教工作并培养她们热爱护理专业,才能培养出出色的新时代护士来。
参考文献:
[1]肖怀达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1):121
[2]董伟.朱过英.陈丙春等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