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隐含读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读者,作者,美学,叙述者,外史,互动,中国画。
隐含读者论文文献综述
张戴琛[1](2019)在《从“隐含的读者”看伊瑟尔接受美学中读者之局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思想浪潮中,姚斯和伊瑟尔为了革新旧的研究范式,共同创制出了全新的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理论。伊瑟尔想要运用"隐含的读者"打破传统的文本自足论,将文学文本意义生成的关键交与"文本-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然而,在实际处理阅读过程中的问题时,伊瑟尔将读者的历史的、个人的经验架空,从而想要读者达到他所设想的预期的阅读反应。同时,他将读者的阅读权限交给文本,而压制读者对于文本意义生成时具有的能动性。"隐含的读者"没有达到其预期的目的,反而让文本结构功能主义范型成为了意义生成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9年07期)
高阳[2](2018)在《“隐含的读者”在中国画品鉴史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含的读者"预先被设计在作品中,是作品结构重要成份。本文从接受者的视角出发,文章从宫廷和皇家画院、文人士大夫阶层和文人画家、市民阶层、收藏、赞助人四个方面展开,讨论这些因素在中国画品鉴史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8年24期)
彭琼媛[3](2018)在《论隐含作者、不可靠叙述者、隐含读者》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解一部小说或是一个文本,应该把作者、客观世界和读者放入阅读过程中。艾布拉姆斯,美国的一位学者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理论。他说:"在文学作品中,这四要素是必不可少的:作品本身、作者世界、观众或读者。"[1]为此,笔者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与此相关的隐含作者、不可靠叙事者以及隐含读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叁者对理解文学文本和阅读行为的影响。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隐含的作者"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8年11期)
刘楠[4](2016)在《叁个读者和叁个消费者:隐含读者视域下的消费者形象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文本的意义都是在接受者心中形成的,他是一切过程的完成者。品牌作为一个意动性文本,接受者更是至关重要。一个完整的文本过程,涉及作者、读者和文本叁个要素,因此,一个文本的读者也就包含了叁个:作者层面的读者(构想读者),读者层面的读者(实际读者)和文本层面的读者(隐含读者)。品牌的接受者也是如此,构想消费者是品牌作者层面的目标读者,实际形成的消费者是读者层面的实际读者,而从品牌文本中归纳出来的推论消费者就是品牌的推论读者。这叁个读者相互影响,实现消费者的形象建构。(本文来源于《中外文化与文论》期刊2016年04期)
史常力[5](2017)在《论中国古代前史书的叙事者与隐含读者》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西方叙事学中的叙事者与隐含读者理论分析中国以甲骨文及金文为代表的"前史书"材料,可以得出较为新颖的认识。甲骨文的叙事者尽管以一种极为虔诚的姿态匍匐在神灵面前,但实际上却在那些反复的叨念中显现出最早的理性觉醒;而金文的叙事者则在更多以实际事件作为叙述对象的同时引入了较多夸耀虚构的成分,金文更加注重外在审美表现的特点也强化了这种虚构。(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论坛》期刊2017年01期)
邱怡芬[6](2016)在《张恨水与隐含读者》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恨水是既传统又现代的小说家,在旧传统向新时代转型时期,其作品呈现出强烈的过渡性特色,既承续通俗文学传统,又运用西方小说技法,使章回小说延续,并创造新的文学生命。作者随着现实读者阅读情况的变化,整合自己的先存经验,在审美经验视界变化的过程中,取舍调整创作所需要的文学题材、形式与内容,既满足了隐含读者的阅读期待,又实践着文学改良的书写意愿。(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刘可可[7](2015)在《文学互动主导权转变的一个侧影——关于叁代知青小说中隐含作者与假想读者地位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上山下乡题材的知青小说文本经历了叁个时代,每一代文本都有其独特的文体形式。从这些文体形式里可以观察到隐含作者与假想读者相对关系的戏剧性的演变:第一代文本展示了隐合作者引领假想读者的态势;第二代文本展示了隐合作者向假想读者倾诉的态势;第叁代文本则展示了隐含作者尊重甚至谄媚假想读者的态势。从二者相对关系的演变中可以分析出来文学互动主导权从作者手中走向作者——读者主体间的状态,族群对于社会主体的潜意识设定也落到了普通人身上。(本文来源于《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谢晓[8](2015)在《“惊人之处在于发生的方式”——接受美学视角下《逃离》中的隐含读者》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沃尔夫冈·伊瑟尔的隐含读者为理论观照点,从文本语言的缺省及模糊性情节的留白、隐喻的使用、开放性的结局等叁个层面,分析了艾丽丝·门罗小说《逃离》文本结构内部的阅读反应机制,肯定了文本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活力,文本和读者的相会使文学作品真正进入存在。(本文来源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易诗华[9](2015)在《《补天》的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从《补天》标题的改写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中《补天》的标题由"不周山"改为"补天",是作者有意利用"补天"二字动宾短语的结构特色对"隐含读者"的出现进行呼吁。小说《补天》建构了女娲"创世英雄"和"救世英雄"的形象,又将其消解,这与写作《补天》时的作者心路历程与生命体验具有内在一致性,故小说中的女娲形象就是"隐合作者"。小说中"隐含作者"期待"隐合读者"的出现,但"真实作者"又以对作品的非客观评价误导读者的阅读与判断,这表明《补天》的"隐含读者"是既具有积极进入故事的主观能动性,又具备冲破作者误导的能力,从而完全理解作品的理想读者。(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5年11期)
谭小鸥[10](2015)在《隐含读者视域下的小说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人们习惯于从作者的角度来研究小说写作,从写作是一种主体性活动而言,这当然是正确和必要的。但是,小说写作从来就不是自言自语,而是在拥有一个设定对象的情况下的进行的活动,而这个设定对象就是由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伊瑟尔提出的“隐含读者”。按照伊瑟尔的观点,隐含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它必然对小说写作产生影响,所以,分析这种影响,将有助于更深、更全面地理解小说写作。那么,将小说构思、写作和定稿的全过程置于读者视域下作一番研究,就是很有必要的了。目前,关于这方面的论述还不多。本篇论文意欲就此问题作一个初步的尝试。第一章界定隐含读者。隐含读者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之一沃夫尔冈·伊瑟尔提出的。隐含读者不同于真实读者,他类似于假想读者,具有假想读者的一般特点,同时它又具有延展性与特定历史性。隐含读者的特点可以从其与真实读者的比较中得出。当然,真实读者与隐含读者并不互相排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隐含读者成就了真实读者,而且在某种特定情况下,隐含读者甚至与真实读者发生重迭。第二章阐述作者是如何看待读者并与其交流的。根据作者是否重视与读者的交流,可将其分为积极的与拒斥的两种。前一种作者重视读者,会积极地与读者交流。后一种作者不重视读者,拒绝与其交流。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划分为直接交流与间接交流,文本内交流与文本外交流。第叁章阐述作者为回应隐含读者而采取的文本内策略。文本内策略包括:1.作者对叙事角度的选取。在第一人称的叙述中,作者与读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种叙述角度能给读者强烈的真实感,同时给予读者较多的尊重,是读者乐于接受的叙述角度。在第叁人称的叙述中,读者与作者处于同一位置,俯视人物,对人物的内心了如指掌。在第二人称的叙述中,读者与人物易重合,叙述的成败在于读者能否感同身受。2.对小说开端和结尾的安排。小说的开端必须引起读者的兴趣,将读者引进小说世界的门。除了平铺直叙的写法,小说开端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悬念法开端,一种是写景法开端。前者以悬念来吸引读者,后者以气氛来吸引读者。3.话语选择。小说话语大致可以分为雅、俗两种,在某一时期,某些作者倾向于采用雅言来创作小说,而在另一时期,另一些作者则选择采用俗语来创作小说。作者对雅、俗语言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读者的审美趣味。4.场景描写。一般来说,场景描写与表现主人公的心情有关,但作者在选择何种场景、或采取何种方式来描写场景时,都会考虑到读者的感受。在很多时候,作者不但选择读者喜欢的场景来描写,而且在场景描写中,采用了读者喜欢那种方式。5.语调。反讽是语调的一种,作者在采用反讽时,大多会考虑到读者的因素。6.叙述干预。就是作者在小说中现身,与读者对话,一般出现在全知视角的小说中。叙述干预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指点读者的干预,一种是提供、补充信息的干预。第四章阐述作者为回应隐含读者而采取的文本外策略。文本外策略包括:1.读者群定位。文学作为精神产品,也有其市场,按照广大读者的欲望和需求,也可以将文学市场进行细分。一般的做法是:划分为俗文学和雅文学这两个子市场。俗文学市场和雅文学市场都有其目标读者群。这就是说,作者在提笔创作时,并非只是自言自语,一吐为快,大多是有目标的。更进一步说,他们都有自己的目标读者群,或是俗文学读者群,或是雅文学读者群,因此他们在创作中,就必须力求做到符合目标读者群的审美需求。2.题材选择。作者选择何种题材进行创作,不仅与他的生活积累有关,而且与读者的审美趣味有关。读者的审美趣味甚至推动了热门题材以及跟风之作的形成。3书名的确定。一个好的书名能够一下子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作者在给小说取名的时候,便会考虑到读者的审美趣味。有的作者在构思作品时,就已经确定小说名,有的却是写作过程中,甚至在作品完成之后;有的时候,小说名还被不断斟酌修改、反复推敲才最终得以确定。这说明作者意识到,一个好的小说名能引吸读者,有助于增加作品的阅读面;在一个商业化的社会中,还能增加作品销量而带来利润,所以,大多数作者(此刻还应该包括编辑者)在小说取名的问题上都十分慎重。结语部分强调作者之所以要受到读者的影响,是因为作者是生产者,而读者是消费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理论,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消费。我们不但可以借用接受美学的理论,来解释文学活动中读者与作者的关系,而且,从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理论中,我们可得到关于这个问题的更深刻的理解。我们认为,只有将文学作品理解为消费品、将文学创作及欣赏活动理解为生产及消费活动,才能真正理解文学创作活动受制于读者的必然性,以及将小说写作置于读者视域下进行研究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隐含读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隐含的读者"预先被设计在作品中,是作品结构重要成份。本文从接受者的视角出发,文章从宫廷和皇家画院、文人士大夫阶层和文人画家、市民阶层、收藏、赞助人四个方面展开,讨论这些因素在中国画品鉴史中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含读者论文参考文献
[1].张戴琛.从“隐含的读者”看伊瑟尔接受美学中读者之局限[J].美与时代(下).2019
[2].高阳.“隐含的读者”在中国画品鉴史中的作用[J].艺术评鉴.2018
[3].彭琼媛.论隐含作者、不可靠叙述者、隐含读者[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
[4].刘楠.叁个读者和叁个消费者:隐含读者视域下的消费者形象建构[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6
[5].史常力.论中国古代前史书的叙事者与隐含读者[J].华夏文化论坛.2017
[6].邱怡芬.张恨水与隐含读者[J].宜宾学院学报.2016
[7].刘可可.文学互动主导权转变的一个侧影——关于叁代知青小说中隐含作者与假想读者地位的分析[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8].谢晓.“惊人之处在于发生的方式”——接受美学视角下《逃离》中的隐含读者[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
[9].易诗华.《补天》的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从《补天》标题的改写谈起[J].名作欣赏.2015
[10].谭小鸥.隐含读者视域下的小说写作[D].湖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