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西藏天然林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吴春林[1](2021)在《谈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及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林属于生态自然资源中的一部分,在推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各类因素影响使得我国天然林资源面积与覆盖率下降,天然林资源遭受严重损坏导致生态功能减弱,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故而要使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与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务必要将天然林保护提上日程以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结合实际给出几点建议。
杨四文[2](2021)在《浅析香格里拉市天保工程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文中研究说明阐述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天保工程成效,提出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建立天然林修复制度,保护和修复天然林提供参考。
暴占杰[3](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韦唯[4](2021)在《黑龙江省天保工程区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成效如何,是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对工程区天保工程绩效的跟踪评价,有利于发现天保工程实施中的驱动因素和障碍因素,从而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落实天保工程方案策略、调整林业产业的结构,从而提升天保工程区的竞争能力,推动天保工程区经济的整体转型发展。本研究试图以黑龙江省天保工程区为例对天保工程绩效进行评价,对推动黑龙江省天保工程区绩效不断提升与国有林区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从天保工程背景出发,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与实践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林业复合系统为理论基础,根据天保工程建设主要目标,从资源子系统、产业子系统、社会子系统3个子系统、七个控制层、31个指标较系统地构建了黑龙江省天保工程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1997-2019年黑龙江省天保工程区绩效指标体系数据,构建了基于熵权的TOPSIS绩效综合评价模型、驱动因素分析模型及障碍因素分析模型,界定了绩效综合评价标准,对1997-2019年黑龙江省天保工程区绩效进行了评价、并对其驱动因素和障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7~2019年黑龙江省天保工程区综合绩效值和资源子系统、产业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绩效值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都经历了由“略有下降”向“变得较好”水平的良好转变。天保工程二期绩效水平比天保工程一期都有显着的提升,说明黑龙江省天保工程区已步入生态建设为主的复合经济发展期,天保工程区产业经济呈现由林下经济拉动型发展态势,天保工程二期森林资源培育和恢复、生态环境以及民生改善、社会保障方面比天保工程一期有明显提升、天保工程区社会达到了良好的和谐与稳定。(2)天保工程试点前、天保工程试点期、天保工程一期主要驱动因素为林业第二产业相关指标,天保工程二期前6位驱动因素为森林旅游与休闲服务产业总产值、食用菌产品产量、当年离退休人员生活费、年内完成林业产业发展投资总额、第一产业涉林产业总产值、林业产业总产值。(3)总而言,产业子系统是首要阻碍因素,天保工程二期前6位障碍因素为人工林木材产量、森林旅游与休闲服务产业总产值、木材销售量、工程区木材产量、人造板制造产业总产值、第一产业涉林产业总产值。(4)黑龙江省天保工程区产业子系统亟待转型发展和持续优化、提升,尤其森林旅游、食用菌等替代性产业需要进一步壮大发展,林业产业发展需要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社会子系统未来应密切关注。最后,根据驱动及障碍因素分析结果,从国家政策、资金来源、企业等方面提出了提升黑龙江省天保工程区绩效的建议。
张伟焕,胥平,庄洁[5](2019)在《论西藏天保工程建设成效及对策建议》文中指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客观总结西藏天保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分析探讨天保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做好天保工程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冯强,肖前辉,贺鹏,李锐[6](2018)在《西藏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文中指出西藏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从2010年开始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阐述工程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工程高质量完成提供参考依据。
冯强,甘世书,嘎玛琼宗,梁文业[7](2018)在《西藏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成效监测体系研究》文中认为西藏自治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已实施多年,开展工程成效监测对工程管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西藏自治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成效监测,在监测内容、技术路线、监测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以期为此类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嘎玛群宗[8](2017)在《2011—2016年西藏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源动态变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以来的森林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结合当地的相关信息,综合分析了工程实施以来的资源动态变化及原因,对工程建设进行合理评价。以期为天保工程的科学治理、合理利用,以及更好地开展工程建设提供可行依据。
李妍妍,郑国强[9](2017)在《西藏天然林保护区景观格局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森林保护区景观格局的变化是揭示其生态状况及空间变异特征的有效手段,开展西藏天然林保护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研究对科学认识西藏天然林动态变化规律,维护森林景观稳定性,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对2000和2010年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根据保护区自然特征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状况,选取了11种景观指数对保护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两方面阐明了其景观异质性变化趋势,提出了景观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植被覆盖度增加到84.5%,土地类型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景观格局斑块个数减少但依旧较多,景观最大斑块指数和平均斑块面积增加;景观异质性降低,破碎度较大;可采取加强荒漠治理、人工管理、建立生态廊道等措施优化景观格局。
郭焱,周旺明,于大炮,周莉,谷晓萍,吴志军,吴胜男,王晓雨,代力民[10](2015)在《长江上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林植被碳储量研究》文中指出森林在全球和区域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森林碳储量的变化对于估算碳收支与平衡有重要意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保工程)作为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不仅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且对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具有重要影响。利用19882008年5期的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长江上游地区天保工程实施方案(一期、二期)等资料,基于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分析了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一期(20002010年)森林植被碳储量、天保工程实施前后10a长江上游六省区市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变化以及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二期(20112020年)森林植被固碳能力。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一期森林植被碳储量为1 367.47Tg C,其中天然林碳储量1 195.24Tg C,人工林碳储量1 72.23Tg C,分别占工程区总碳储量的87.41%和12.59%。天保工程实施10a前(19881998年)与天保工程实施10a后(19982008年),长江上游六省区市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分别增加290.65Tg C、705.12Tg C,同时该地区在19992003年到20042008年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增加量,较19891993年到19941998年的增加量高80.92Tg C。根据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一期森林植被固碳速率及其变化,估算该地区天保工程二期的森林植被固碳能力为5 903.25Tg C。
二、论西藏天然林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西藏天然林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谈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及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林资源保护的意义 |
1.1 做好天然林资源保护是当务之急 |
1.2 天然林资源保护是经济发展进步的“助推剂” |
2 天然林资源保护中的现存问题 |
2.1 天然林资源管理执法队伍有待建设 |
2.2 机构改革后部门间工作有待协调 |
2.3 群众对天然林保护意识不强 |
2.4 天然林地资源保护科技含量低下 |
2.5 天然林资源自我调节能力、自然灾害抵御能力不强 |
3 天然林资源保护所存在问题的应对之策 |
3.1 加强林政执法队伍的建设 |
3.2 强化机构改革后部门间工作配合的力度 |
3.3 加大集体和个人之间天然商品林停伐管护协议签订的力度 |
3.4 加大天然林保护的宣传力度 |
3.5 加强林业信息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天然林地资源保护设备科技的含量 |
3.6 强化管护及培育力度,促进资源持续发展 |
4 结语 |
(2)浅析香格里拉市天保工程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天保工程成效 |
1.1 生态建设成效显着 |
1.2 森林管护能力得到提升 |
1.3 森林资源数量不断增长 |
1.4 森林资源质量不断提高 |
1.5 森林生态效益明显提高 |
1.6 生态受保护,林农得实惠 |
2 存在的问题 |
2.1 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 |
2.2 造林地块很少,项目难以落地 |
2.3 林牧矛盾突出 |
2.4 人工造林单位投资太低,没有充分考虑管护经费 |
3 意见建议 |
3.1 转变观念,精准造林 |
3.2 提高补偿标准,确保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 |
3.3 加大森林培育力度 |
3.4 大力发展非木质林产业 |
3.5 深化林业改革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研究不足 |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
2.1.1 贫困的定义 |
2.1.2 贫困的标准 |
2.1.3 贫困的分类 |
2.1.4 扶贫的内涵 |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
3.1 理论基础 |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
3.2 实践基础 |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后记 |
(4)黑龙江省天保工程区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区域概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2 生态系统理论 |
2.1.3 林业复合系统论 |
2.2 黑龙江省天保工程区概况 |
2.2.1 自然资源子系统概况 |
2.2.2 经济产业子系统概况 |
2.2.3 社会子系统概况 |
2.2.4 工程建设成效 |
2.3 本章小结 |
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 指标数据的收集数据来源 |
3.4 模型构建 |
3.4.1 数据处理—极值标准化法 |
3.4.2 计算熵权 |
3.4.3 熵权TOPSIS模型确定 |
3.4.4 绩效评判标准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天保工程区绩效评价 |
4.1 熵权的确定 |
4.2 黑龙江省天保工程区各子系统绩效评价 |
4.2.1 资源子系统绩评价 |
4.2.2 产业子系统绩评价 |
4.2.3 社会子系统绩效评价 |
4.3 天保工程区总体综合绩效评价 |
4.3.1 总体综合绩效评价结果 |
4.3.2 总体综合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天保工程区绩效的驱动因素与阻碍因素分析 |
5.1 驱动因素分析模型与阻碍因素分析模型 |
5.1.1 驱动因素分析模型 |
5.1.2 阻碍因素分析模型 |
5.2 驱动因素分析 |
5.2.1 各子系统层驱动因素分析 |
5.2.2 指标层驱动因素分析 |
5.3 阻碍因素分析 |
5.3.1 各子系统层的阻碍因素分析 |
5.3.2 指标层阻碍因素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提升黑龙江省天保工程区绩效的建议 |
6.1 继续实施天保工程,增加人工林木材产量 |
6.2 适当调整天保工程方案 |
6.3 加强政府管理 |
6.4 优化天保工程资金结构 |
6.5 推动森林旅游等绿色生态替代产业发展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5)论西藏天保工程建设成效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建设成效 |
2.1 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呈现良好态势 |
2.2 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
2.3 实行生态搬迁,造福百姓群众 |
2.4 加大产业布局,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
2.5 坚持落实惠民政策,着力改善群众经济收入 |
2.6 立足天保工程,助推脱贫攻坚 |
2.7 林权登记颁证,实现点“林”成金 |
3 问题分析 |
3.1 公益林建设投资标准偏低 |
3.2 造林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
3.3 林下产品附加值小 |
3.4 林业相关技术缺乏 |
4 对策建议 |
4.1 提高公益林建设投资标准 |
4.2 优化公益林建设结构 |
4.3 积极拓宽销售渠道 |
4.4 探索林业相关技术示范 |
4.5 扩大天保工程实施范围 |
(6)西藏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天保工程实施现状 |
1.1 天保一期概况 |
1.2 天保二期建设情况 |
2 存在的问题 |
2.1 管理人员数量有限 |
2.2 管护人员素质不高 |
2.3 基础设施薄弱 |
2.4 公益林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
2.5 林业产业滞后 |
2.6 缺乏生态系统监测定位观测站 |
3 对策 |
3.1 完善人员配置, 提高管理水平 |
3.2 提高管护费用, 打造高水平管护队伍 |
3.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切实保护森林资源 |
3.4 重视公益林建设, 确保公益林建设成效 |
3.5 加大扶持力度, 助推林业产业发展 |
3.6 建立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站, 提高生态效益监测水平 |
(7)西藏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成效监测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监测内容 |
1.1 工程建设情况 |
1.2 工程区资源状况及生态状况监测 |
1.3 工程效益调查 |
2 监测体系指标 |
3 技术路线 |
4 监测方法 |
4.1 工程建设情况调查 |
4.2 资源状况及生态状况调查 |
4.3 工程效益监测方法 |
5 结论与讨论 |
(8)2011—2016年西藏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源动态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 |
1.1 调查范围 |
1.2 调查方法 |
1.2.1 基础数据 |
1.2.2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地类面积动态变化及分析 |
2.2 各类林木蓄积动态变化 |
2.3 天然林资源变化 |
2.4 人工林资源变化 |
2.5 森林生态状况变化 |
3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9)西藏天然林保护区景观格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源与预处理 |
2.2 景观要素划分与指数选取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
3.2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3.3 斑块类型水平异质性分析 |
3.4 景观水平异质性分析 |
4 西藏天然林保护区景观优化策略 |
4.1 加强荒漠治理,减少荒漠面积 |
4.2 加强人工管理,减少斑块个数 |
4.3 建立生态廊道,提高景观连接度 |
5 结论 |
(10)长江上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林植被碳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1研究区概况 |
1.2数据来源 |
1.3研究方法 |
1.3.1森林植被生物量 |
1.3.2森林植被碳储量 |
1.3.3森林植被固碳速率和固碳能力的估算 |
2结果与分析 |
2.1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森林植被碳储量 |
2.2天保工程对长江上游六省市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
2.3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森林植被固碳能力 |
3讨论 |
3.1森林植被碳储量估算的不确定性 |
3.2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对区域碳储量的贡献 |
3.3天保工程的实施对我国林业工程的启示 |
4结论 |
四、论西藏天然林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谈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及可持续发展[J]. 吴春林. 林业科技情报, 2021(03)
- [2]浅析香格里拉市天保工程成效及存在的问题[J]. 杨四文. 贵州林业科技, 2021(02)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4]黑龙江省天保工程区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 韦唯.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5]论西藏天保工程建设成效及对策建议[J]. 张伟焕,胥平,庄洁. 林业建设, 2019(04)
- [6]西藏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冯强,肖前辉,贺鹏,李锐.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8(03)
- [7]西藏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成效监测体系研究[J]. 冯强,甘世书,嘎玛琼宗,梁文业.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8(02)
- [8]2011—2016年西藏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源动态变化分析[J]. 嘎玛群宗.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7(04)
- [9]西藏天然林保护区景观格局分析[J]. 李妍妍,郑国强.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7(05)
- [10]长江上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林植被碳储量研究[J]. 郭焱,周旺明,于大炮,周莉,谷晓萍,吴志军,吴胜男,王晓雨,代力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