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凝吸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渗透剂,废水,有机质,煤渣,硅藻土,页岩,超滤。
混凝吸附论文文献综述
王兵,王佩洁,祝伟,熊明洋,任宏洋[1](2019)在《混凝-吸附联用预处理页岩气压裂返排液》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液相中有机污染负荷,采用烧杯实验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和分析了混凝-吸附法联用预处理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精制硅藻土(硅藻土J)投加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联用顺序和吸附反应时间可以影响处理效果;先投加硅藻土J 8 mg·L~(-1),反应30 min后再投加PAC 2 000 mg·L~(-1),COD和浊度去除率分别达到57%和87%;混凝-吸附联用能去除水中22种有机污染物,大部分烷烃类、醇类、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卤代烃得到很好的去除。PAC和硅藻土J联用比传统混凝/吸附可以更高效地降低溶液有机负荷物,可以作为一种页岩气压裂返排液预处理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何斯妙[2](2019)在《吸附-混凝技术对废水中氮的去除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吸附-混凝技术对含氮废水进行处理,并以废水中T-N和NH_3-N的去除率为研究对象,对吸附剂的种类及加量、pH值、PAC和PAM加量进行筛选;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活性炭和硅藻土,改性硅藻土的吸附性能较好,T-N和NH_3-N的去除率可达63.15%和42.16%;同时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当pH值为8、改性硅藻土加量为100 mg/L、PAC加量为60 mg/L、PAM的最佳加量为0.6 mg/L时,可以使T-N和NH_3-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5.16%和41.56%。(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卜凡[3](2019)在《混凝、吸附与氧化预处理对超滤工艺水处理效能和膜污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水质要求的提高和膜过滤技术的发展,超滤技术(UF)因其对颗粒物、胶体和大分子有机物的高去除率,在饮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同,但超滤膜在水处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污染,从而增加运行能耗、减少膜组件的寿命;此外,单独使用超滤技术对小分子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不好,出水水质不能进一步提高。因此,研究如何通过预处理工艺提升超滤膜出水水质,同时降低膜污染,是超滤膜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本论文研究了在超滤膜的运行过程中,使用混凝、吸附、氧化预处理及其组合工艺,对超滤过程处理效能和超滤膜污染的影响。主要探讨了不同预处理模式下,膜污染形成的机理,以及对不同污染物的处理效能。从理论上探讨了超滤膜污染形成的机制,对超滤膜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预混凝可以明显提升超滤系统的出水的UV254和DOC去除率,降低出水中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的含量。滤饼层阻力是超滤膜上主要的阻力来源,混凝预处理可以去除原水中的大分子疏水性物质,显着地减少滤饼层阻力,从而减轻膜污染。沉淀池可以减轻滤饼层阻力的积累,从而有助于缓解预混凝-超滤(C-UF)系统的膜污染。2.适量的高分子有机助凝剂可以提升体系的zeta电位,增强电中作用,从而显着地提升预处理过程和整个超滤系统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同时,有机高分子助凝剂能够增大絮体粒径,使滤饼层变得疏松,从而有效缓解超滤过程中产生的膜污染。3.吸附预处理能够提升超滤系统对UV254和DOC的去除率,其主要优势体现在对超滤膜无法截留的亲水性小分子有机物的去除效能上。此外,粉末活性炭(PAC)吸附预处理可以有效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4.在预吸附-超滤(A-UF)系统中,当PAC投加量较低(<100 mg/L)时,对膜污染影响不明显;而当投加量较高(>200 mg/L)时,吸附过程对有机物的去除率升高,膜污染可以得到有效缓解。5.臭氧氧化可以破坏有机物中的芳香环和双键等不饱和结构,从而去除水中部分有机物。UV254的去除率随臭氧投加量的增加而上升,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去除率在2.0 mgO3/L投加量下去除率达到最大值(17.5%);氧化-混凝(O-UF)系统对出水消毒后消毒副产物的生产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6.臭氧氧化对超滤体系中跨膜压差的影响不大。初始阶段的跨膜压差的增长在有/无预处理的体系中相差不大,在系统运行30 h后,相比于无氧化超滤体系,O-UF系统的跨膜压差增长出现变缓的趋势。7.将混凝与吸附联合使用作为超滤工艺的预处理,可以增强系统对DOC和UV254的去除效率,其中先混凝后吸附-超滤(C-A-UF)系统比同时混凝吸附-超滤(C+A-UF)系统的去除率要高;C-A-UF系统与C+A-UF系统对于氯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的去除效果都比较好。8.对比与所有的预处理方式,C-A-UF系统和C-UF系统的跨膜压差最低,膜污染最轻。PAC可以减小污染物与膜表面官能团之间的化学吸附,从而减轻膜污染。多糖类物质能够显着增加超滤过程中的膜污染。对于含有丰富多糖类物质的原水,使用相比于其它几种,C-A-UF工艺的跨膜压差最小,受多糖类物质的影响最小。9.相比于单独预处理,混凝与氧化的联合预处理可以小幅提升系统对于有机物的去除率,其中先混凝后氧化-超滤(C-O-UF)系统的有机物的去除率最高;先氧化后混凝-超滤(O-C-UF)系统与C-UF系统对于有机物的去除率相近,略低于C-O-UF系统;而O-UF系统对有机物的去除率最低。10.先氧化后混凝预处理对分子量为>100 kDa和10-100 kDa的有机物去除率最高,因此,C-O-UF系统的跨膜压差增长速度慢于O-C-UF系统,膜污染最轻。多糖能显着加剧C-UF、O-UF和O-C-UF系统中的膜污染。而C-O-UF系统能够抑制多糖在膜前形成凝胶层,从而降低多糖形成的膜污染。(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0)
王子阳[4](2019)在《天然有机质对纳米银颗粒在混凝、吸附处理工艺中去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纳米颗粒物的广泛应用,其不可避免地释放到生态环境中,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影响。在实际地表水中存在着天然有机质(NOM),不同种类的NOM对纳米颗粒物的表面性质、迁移率、沉积行为等造成不同的影响,由此势必会影响纳米颗粒物在水处理工艺中的去除效能。针对该问题,本论文选取牛血清蛋白(BSA)、藻酸钠(SA)和腐殖酸(HA)叁种水体中典型的NOM,通过探讨不同NOM对纳米银颗粒(AgNPs)的表面电荷、水力学粒径及溶解聚集状态等性质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种类的NOM对吸附和混凝水处理工艺的AgNPs去除效果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明确NOM对AgNPs在水处理过程中的行为影响,这对纳米颗粒物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利用BSA、SA和HA与AgNPs溶胶混合配制成不同的AgNPs模拟水样,并采用了纳米粒度zeta电位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表征其表面电荷、水力学粒径和溶解聚集状态。研究结果表明,BSA、SA和HA都可以使AgNPs的水力学粒径增大,其中在酸性条件下,SA水样中AgNPs的水力学粒径的最大;HA和SA可以增强AgNPs的表面电负性,而在pH=4时,BSA水样中的AgNPs表面电位则升高至接近等电点;此外,通过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可知,与SA相比,BSA和HA更容易促进AgNPs溶解。2.利用活性炭吸附工艺去除水样中的AgNPs,探讨了 BSA、SA和HA对AgNPs的吸附效果、吸附动力学的影响,初步阐明了NOM共存条件下,AgNPs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BSA对于AgNPs的去除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当BSA的浓度为lOmg/L时,AgNPs的去除率仅为23%,且吸附至活性炭上的AgNPs大部分以零价银的形式存在。BSA的抑制作用在水中硬度增加时得到缓解,当CaCO3硬度增加到450 mg/L时,AgNPs的去除率可以达到88.6%。而HA对AgNPs的去除的抑制作用较小,会在吸附过程中促进AgNPs的溶解,使AgNPs主要以Ag+的形式吸附至活性炭表面。当水体由酸性转变为碱性条件时,HA对AgNPs吸附去除的影响由抑制转为促进。相比较而言,在不同水质条件下,SA对吸附去除AgNPs的过程影响不大。3.利用混凝工艺去除水样中的AgNPs,探讨了BSA、SA和HA对AgNPs的混凝效果、混凝动力学的影响,初步阐明了NOM共存条件下,AgNPs的混凝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的处理工艺中,BSA、SA和HA对于混凝效果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BSA的抑制作用最强,HA其次,而SA的作用最弱,特别是在低投加量的条件下。当PAC投加量低于8mg/L时,BSA水样中AgNPs的去除率不足20%。当水体处于弱碱性条件下,AgNPs的去除率山于电中和作用的减弱而降低,但是NOM的存在可以削弱碱性环境对AgNPs的影响。此外,NOM对AgNPs处理过程中混凝动力学也有一定的影响。SA水样中AgNPs絮体的平均粒度最大,当PAC投加量为10mg/L时,其可以达到HA和BSA水样中AgNPs絮体粒度的3倍左右,但SA水样中AgNPs絮体破碎后的恢复再生能力最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3)
何凡[5](2019)在《两级AO-混凝-吸附工艺处理垃圾中转站废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垃圾中转站作为垃圾产生源和最终处置系统的中间枢纽,在全国各城市和农村环卫管理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垃圾中转站废水由于含有垃圾渗滤液、餐厨污水、生活污水等污染物,对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存在潜在危害,因此必须进行有效处理。本文采用以两级AO为主,混凝沉淀和沸石吸附为辅的组合工艺,通过实验室自建的小试装置对农村垃圾中转站真实废水进行处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设计了两级AO-混凝-吸附工艺及实验室小试装置,研究该工艺处理垃圾中转站废水的最佳运行参数。在两级AO启动期,通过逐步减小厌氧池HRT的四个阶段来确定系统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当厌氧池HRT为48 h时,两级AO系统运行效果最佳,出水COD、NH3-N和TP平均值分别为966mg/L、40.9mg/L和20.7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9%、83.8%和86%。随后以厌氧HRT为48h继续运行两级AO系统,通过改变污泥回流比和混合液回流比来提高系统处理效果。结果显示,当一级AO污泥回流比为70%时,一级AO对TP的去除率由69.1%提升至75.9%,当二级AO混合液回流比为200%时,二级AO对NH3-N的去除率由78.3%提高至81.5%。因此确定两级AO的运行参数为:厌氧HRT=48 h,A1 池 DO<0.5 mg/L,A2 池 DO<0.8 mg/L,O1 和 02 池 DO 在(2-4)mg/L之间,一级AO污泥回流比为70%,二级AO混合液回流比为200%。以两级AO生化处理尾水为处理对象,选择处理效果最佳的混凝剂和吸附剂。结果表明,混凝剂选用PAFC时处理效果最佳,最佳使用量为750ppm;以沸石作为吸附材料,当粒径为1~3mm,体积填充率为60%时,出水COD<100mg/L,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表2标准。采用两级AO-混凝-吸附工艺对垃圾中转站废水进行为期90d的连续处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系统对COD的总去除率保持在97.4~99.6%之间,平均可以维持在98.7%,对COD平均去除率贡献最大的是两级AO,贡献率为97.4%,混凝和沸石的贡献率分别为1.8%和0.8%。系统对NH3-N的总去除率最高可以达到99.4%,出水NH3-N平均值<10mg/L,优于《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表2标准中规定的NH3-N排放标准限值25mg/L。系统对TP的总去除率最高达98.8%,对TP去除率贡献最大的是两级AO,贡献率为93.3%,混凝和沸石的贡献率分别为5%和1.7%。本工艺的运行成本不足20元/吨,有较大的优势。本课题探讨了两级AO-混凝-吸附工艺对农村垃圾中转站废水进行处理的效果及可行性,为农村和乡镇垃圾中转站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个成本低、效果好的方法,对于地形较分散、日产水量较少的小型垃圾中转站内的废水处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4-01)
吴琼明,陈思莉,常莎,陈鼎豪,易仲源[6](2018)在《吸附-混凝应急处理地表水中石油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地表水石油泄漏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研究石油类废水应急处理技术迫在眉睫。采用吸附-二次混凝组合工艺对石油类废水进行应急处理。比较了不同吸附材料对水面浮油的吸附效果,考察了混凝工艺中PSAF投加量、pH、浊度以及静置时间对水中石油类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该组合工艺对水中石油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处理出水达到Ⅳ类地表水水质标准。(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8年10期)
王贝贝[7](2018)在《破乳-混凝-吸附工艺处理荧光渗透乳化油废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渗透液用于精密零件无损探伤检测后零件清洗过程会产生一种高COD(1000~15000 mg/L)、高矿物油(300~3000 mg/L)、高色度(600~2000倍)的荧光渗透乳化油废水,该废水生物毒性强,量少但对环境污染强度大。然而,对该废水的处理是污水处理界公认的一大难题。本论文针对衡阳某机械公司产生的乳化油废水的水质特征,采用破乳-混凝-吸附组合工艺对荧光渗透乳化油废水进行处理,比较了非离子型AR型破乳剂与Ca Cl_2、MgCl_2电解质破乳剂的破乳效果、聚合氯化铝(PAC)与聚硫氯化铝(PACS)的混凝性能,考察了破乳剂与混凝剂的种类、用量、pH值、沉降时间、静置时间、吸附时间等工艺参数的影响,并对其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主要结论有:(1)对比AR型破乳剂、CaCl_2、MgCl_2叁种破乳剂的破乳效果,AR型破乳剂处理效果更好,其最佳pH为7~9,投加量为4 mL/L,搅拌速度为100 r/min,搅拌时间为3 min,沉降时间为1.5 h。(2)PAC与PACS的对比实验表明,PACS有着更优于PAC处理荧光渗透乳化油废水的混凝性能,其最佳pH为7~9,最佳投加量为3 mL/L,PAM投加量为4 mL/L,静置时间为15 min。(3)采用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对蛭石吸附荧光渗透乳化油废水COD进行模拟表明,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更符合蛭石的吸附过程。(4)蛭石作吸附剂处理该废水,其最佳投加量为5 mg/L,吸附时间为30 min,其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模拟平衡吸附量为11.455 mg/g,实验平衡吸附量为10.899 mg/g。(5)经破乳-混凝-吸附组合工艺处理后的荧光渗透乳化油废水,COD去除率达97.87%,含矿物油量去除率达99.62%,色度去除率达99.22%,出水水质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GB8978-1996)。因此,破乳-混凝-吸附组合工艺能为工业处理该类废水提供一个高效可行处理工艺。(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8-05-01)
吴琼明[8](2018)在《吸附—混凝应急处理饮用水源地石油污染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据统计,石油类的污染已是我国水环境中的第二大类污染物,来源之一是运输过程中的事故溢油,来源二是众多的加油站,运输过程中发生事故漏出来的油量会很大,叁是储油罐、储油库出现突发性事故漏掉的油,叁大来源就造成今天水环境中石油污染物的量非常巨大,其中以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石油类污染最引人关注,而相关成熟的应急技术与装备缺乏。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选择市售0~#柴油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吸附-混凝组合工艺对石油类污染的的试验效果,筛选出最佳吸附材料和最佳混凝剂,考察了pH、混凝剂投加量、浊度和静置时间对水中石油类去除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混凝正交设计试验,得出最佳组合,并筛选出最佳混凝次数;在此基础上,研制开发了适用于吸附-混凝处理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便携式石油污水处理装置,进一步验证了实验室数据,并优化了搅拌方式和搅拌频率的工艺参数,可为饮用水源地突发石油污染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结论有:(1)选择了吸油毡、麻袋、海绵、无纺布等市售或就地取材的材料,开展了吸附试验,具有疏水性质的吸油毡对水面浮油的吸附效果最佳,对水中石油类的去除率达到84.20%。(2)利用聚合硅酸铝铁、聚合氯化铝、聚硫氯化铝开展了水中石油类的去除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硅酸铝铁(PSAF)对水中石油类的去除率达到85.56%;PSAF单因素混凝试验结果显示,当PSAF投加量为60mg/L,pH为7~8,静置时间30min,对水中石油类的去除率达到90.18%;以初始pH值、混凝剂投加量、静置时间为变化因素,设计正交试验,水中石油的去除率作评价指标,结果显示3个变化因素对水中石油类的去除率的影响力大小顺序是:pH>静置时间>投加量,正交试验最佳参数组合是PSAF投加量为60mg/L,pH=8,静置时间30min,此时对水中石油类的去除率可以达到88.01%;以正交试验最佳参数组合是PSAF投加量为60mg/L,pH=8,静置时间30min,先吸附后混凝,吸附的去除率达到83.94%,一次混凝水中石油类去除率达到88.01%,二次混凝水中石油类去除率达到74.61%,叁次混凝水中石油类去除率达到45.4%,累计达到98%以上,达到饮用水源水质要求,表明随着原水中石油类含量逐渐降低,混凝去除效果逐渐减低。(3)通过开发的中试装置开展了混凝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潜水搅拌优于机械搅拌,50Hz的搅拌频率优于25Hz的搅拌频率,沉淀速度快,水中石油类去除率都达到95.82%,混凝沉淀时间要比小试试验稍长,表明了小试试验数据的可靠性。通过上述小试和中试研究可以得出,吸附-多级混凝工艺能较好的去除饮用水源中的石油类污染物,因此,这一工艺可以为突发性的饮用水源石油类污染提供技术参考,在突发性石油污染应急实践中提供一定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8-05-01)
张显智[9](2018)在《用聚铝化合物通过混凝法和吸附法去除水中氟、硒、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机高分子聚合铝絮凝剂包括以自发水解法制备的以P-Al_(13)为代表的絮凝剂,和以强制水解法制备的以K-Al_(13)和Al_(30)为代表的絮凝剂。具有“板挂”式结构的自发水解产物与具有“核壳”式结构的强制水解产物的混凝性能必然有区别。而以P-Al_(13)为原料进一步水解,可通过合适的控制条件制得碱化度由小到大的叁种聚铝固体:Al_5、Al_(29)、AlOOH,这叁种铝化合物均为难溶物。这些铝的水解聚合形态结构不同,必然导致他们的性能不尽相同。在此之前没有对它们以混凝法和吸附法两种方法进行去除无机离子(氟、硒和砷)的对比研究,对其混凝和吸附机理还不够详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羟基聚铝絮凝剂和聚铝吸附剂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本文通过投加不同结构的聚铝,分别以混凝法和吸附法对F~-(初始浓度10mg/L)、不同价态Se(初始浓度250μg/L)以及不同形态As(初始浓度250μg/L)进行去除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混凝法去除离子效果最佳的絮凝剂是带有15个正电荷的“板挂式”结构的P-Al_(13);吸附法去除离子效果最佳的吸附剂是以P-Al_(13)进一步水解的具有无限网状结构的Al_5。针对氟离子,无论是混凝法(P-Al_(13)投加量0.4mmol/L)还是吸附法(Al_5投加量0.5g/L)去除率均可达到98%以上;对于硒离子,最适合的方法为吸附法(Al_5投加量为0.5g/L时去除率可达96%以上),混凝法去除硒离子效果不佳;对于无机形态As(Ⅴ)混凝法和吸附法均有效,其中叁种聚铝絮凝剂均表现出高效的混凝效果,去除率均能达到96%,而叁种吸附剂中只有Al_5表现出优越的吸附性能,在2g/L投加量下去除率达到96%。对比P-Al_(13)、K-Al_(13)、Al_(30)对洗煤厂循环水混凝效果,结果表明:单独投加无机絮凝剂时,P-Al_(13)混凝效果最好,而Al_(30)絮凝剂效果次之;复合投加有机无机絮凝剂时,PAM+P-Al_(13)对高悬浮物浓度、高浊度洗煤水样混凝效果优于PAM+K-Al_(13)和PAM+Al_(30),叁者的混凝效果都优胜市售聚合氯化铝PAM+PAC。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表明以自发水解法制备的P-Al_(13)及其衍生物Al_5,是去除无机离子氟、硒和砷的最佳聚铝化合物。其制备方法简单,易于控制,原料易得,有望取代强制水解法制备的K-Al_(13)和Al_(30)聚铝化合物,在水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4-18)
郁鑫[10](2018)在《Fe/C微电解—芬顿氧化—煤渣吸附—混凝处理碱性嫩黄O造纸染色废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在研究处理某造纸厂造纸染色废水的基础上,对碱性嫩黄O染料废水特性予以分析。在采取小试对煤渣吸附与混凝、Fenton氧化、Fe/C微点解最佳反应条件予以确定的条件下,研究出一种主要内容为Fe/C微电解-Fenton氧化-煤渣吸附-混凝组合工艺的染料废水处理工艺。并通过试验获取运行的最佳条件,进而针对实际工程给定相匹配的设计运行参数,以使得废水处理能够有更低的运行成本,最终实现处理效率的提升,替代原有的处理方法。得到了以下研究成果:(1)铁碳微电解-芬顿氧化组合工艺降解碱性嫩黄O模拟废水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值为3,铁屑投加量为16.7g/L,铁碳质量比为1/0.9,铁碳微电解的反应时间为120min。铁碳反应出水进行芬顿氧化反应,按0.84mL/L的比例投加H_2O_2,控制pH=3,并不断搅拌反应40min。反应结束后的最佳沉淀时间为60min。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组合工艺对废水的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9.03%和93.11%,处理效果优良。(2)煤渣吸附-混凝组合工艺的最佳反应条件为:煤渣投加量为12g/L,PAC投加量为10mg/L,吸附时间为60min。在所确定的吸附混凝条件下,色度去除率为60.45%。(3)在对铁碳微电解-芬顿氧化-煤渣吸附-混凝组合工艺处理碱性嫩黄O实际造纸染色废水的研究中发现,该组合工艺切实可行,达到了理想的处理效果。实际废水的COD的去除率达到了94.09%,色度的去除率达到了98.86%。通过药剂成本分析可知平均药剂成本为3.06元/m~3,出水达到了国家《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3-01)
混凝吸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吸附-混凝技术对含氮废水进行处理,并以废水中T-N和NH_3-N的去除率为研究对象,对吸附剂的种类及加量、pH值、PAC和PAM加量进行筛选;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活性炭和硅藻土,改性硅藻土的吸附性能较好,T-N和NH_3-N的去除率可达63.15%和42.16%;同时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当pH值为8、改性硅藻土加量为100 mg/L、PAC加量为60 mg/L、PAM的最佳加量为0.6 mg/L时,可以使T-N和NH_3-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5.16%和41.5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凝吸附论文参考文献
[1].王兵,王佩洁,祝伟,熊明洋,任宏洋.混凝-吸附联用预处理页岩气压裂返排液[J].环境工程学报.2019
[2].何斯妙.吸附-混凝技术对废水中氮的去除效果研究[J].当代化工.2019
[3].卜凡.混凝、吸附与氧化预处理对超滤工艺水处理效能和膜污染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9
[4].王子阳.天然有机质对纳米银颗粒在混凝、吸附处理工艺中去除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9
[5].何凡.两级AO-混凝-吸附工艺处理垃圾中转站废水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
[6].吴琼明,陈思莉,常莎,陈鼎豪,易仲源.吸附-混凝应急处理地表水中石油的实验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8
[7].王贝贝.破乳-混凝-吸附工艺处理荧光渗透乳化油废水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8
[8].吴琼明.吸附—混凝应急处理饮用水源地石油污染的工艺研究[D].南华大学.2018
[9].张显智.用聚铝化合物通过混凝法和吸附法去除水中氟、硒、砷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
[10].郁鑫.Fe/C微电解—芬顿氧化—煤渣吸附—混凝处理碱性嫩黄O造纸染色废水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