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人形象论文-张露洋,王宗峰

中国情人形象论文-张露洋,王宗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情人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杜拉斯,中国情人,异域形象学

中国情人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张露洋,王宗峰[1](2019)在《杜拉斯《情人》中的“中国情人”形象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杜拉斯作为一个具有多种文化身份的法国女作家,通过对以往生活经历的重新塑造,在作品中呈现出鲜活的"中国情人"形象,这也正是作者个人情感和社会环境的衍生品。透过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角对杜拉斯小说中"中国情人"的形象进行解析,可探寻形象背后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梁乐凡[2](2018)在《形象学视角下的杜拉斯《中国北方的情人》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北方的情人》是杜拉斯"爱情自传叁部曲"的最后一部,这部小说依然是杜拉斯根据自己与一个中国男人的爱情故事为原型进行的创作。在这部小说中,杜拉斯对"中国情人"这一形象再次进行了新的塑造。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角对杜拉斯在这部作品中重塑的"中国情人"形象进行分析与探究。(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17期)

毛丹丹[3](2017)在《论杜拉斯《中国北方的情人》中的“母亲”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母亲是文学作品中描述的主要人物之一,杜拉斯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这两部作品中,都有对母亲这个形象的不同描述,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在《中国北方的情人》这部作品中母亲的形象:杜拉斯眼中母亲的形象,以及他人眼中我母亲的形象,从而揭示作者内心的真实世界与情感。(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14期)

孙少佩[4](2015)在《异国恋中的东西方文化冲突初探——杜拉斯“中国情人”形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杜拉斯及其笔下的异国恋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是一位善于赋予地理位置和特定空间以特别意义的作家,她一生写过六十多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她的绝大多数作品都以爱情为题材,而其中跨越时空的异国恋是她最为热衷的爱情故事题材,这类作品情节丰富,情感饱满动人,也成为了杜拉斯最受读者所喜爱的写作模式之一。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这叁部自传性很强的小说中,杜拉斯以自身的经历为蓝本,描述(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5年24期)

袁珊珊[5](2015)在《追思的情人 丰满的形象——从《情人》到《中国北方的情人》的人物形象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情人》和《中国北方的情人》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代表作品。该作品中的自传因素,以及中国情人的形象一直是中国读者的强烈好奇点。作品情节简单,人物也不多,但其中蕴含的感情纠结而深沉,剪不断理还乱。文章尝试从两部小说的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人手,分析了人物情感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本文来源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谢朔寅[6](2015)在《从形象学角度分析《情人》小说与电影里的中国情人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情人》是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自传式作品,获得1984年的龚古尔文学奖。1992年,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香港演员梁家辉饰演杜拉斯小说中的中国情人。本文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分析《情人》的小说和电影,解读中国情人形象背后的法国社会的集体想象与言说的自我。(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5年26期)

赵怿李[7](2013)在《母亲的变形记——《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中国北方的情人》中母亲形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母亲是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之一。在传统语境之下,母亲代表慈爱和温暖,然而,在杜拉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中国北方的情人》叁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中,其所塑造的母亲形象背离传统,走向异化。本文将对叁部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流变演进和性格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叙事学不可靠叙述和精神分析等理论,通过对母亲形象的研究,探讨杜拉斯复杂的创作心理和作品的深层内涵。(本文来源于《剑南文学(经典教苑)》期刊2013年09期)

蔡少阳,梁娟[8](2010)在《孱弱的温存——从“堤岸情人”到中国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下中国,《情人》的影响远远超越了小说本身的审美尺度和诗学理想,而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标签标了一种精神样态——"小资"。一部小说竟能带来这种具有广泛性的文化认同,这使得对这部小说本身的再次体察变为了一次"阐释的探险"。而将"情人"形象抽离与探析则成为一种选择的必然。"堤岸情人"形象中所蕴含的含混的"情人中国"意象似乎可以解释为杜拉斯所特有的"美学幸福",然而这也为继续思索《情人》的文化共鸣现象提供了一种向度。(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0年09期)

刘玉婷[9](2009)在《论杜拉斯后殖民话语中的中国情人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北方的情人》是杜拉斯在《情人》之后创作的另一本叙述中国情人和白人少女爱情故事的小说,本文把两部作品置于后殖民话语中来进行比较分析,既论述了这两个情人形象的共同点,并论述情人形象转变后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个转变既是杜拉斯的流散身份与杂糅的边缘文化以及她在种族、阶级、性别等方面形成的"混合体"外化的表现,又反映了她对殖民主义厌恶的看法。(本文来源于《湘潮(下半月)(理论)》期刊2009年05期)

袁玉梅[10](2008)在《身份认同与文化想象——论杜拉斯小说中“中国情人”形象的文化内涵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越南出生并生活了18年。这种特殊的生活背景对其作品影响很大,构成了作品之外的潜在文本。论题结合比较文学形象学关于文化想象理论及作家生活经历,从作品"情爱"故事本身的解读出发,阐释"中国情人"形象所寄寓的较为复杂的深层文化内涵及关系:1.个人身份的寻求与文化认同,作家游离在东方和西方之间;2.法兰西民族对东方的欲望想象及投射,东方对他们有着巨大的诱惑;3.多重语境下的文化关联及其融合。(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中国情人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北方的情人》是杜拉斯"爱情自传叁部曲"的最后一部,这部小说依然是杜拉斯根据自己与一个中国男人的爱情故事为原型进行的创作。在这部小说中,杜拉斯对"中国情人"这一形象再次进行了新的塑造。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角对杜拉斯在这部作品中重塑的"中国情人"形象进行分析与探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情人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张露洋,王宗峰.杜拉斯《情人》中的“中国情人”形象解读[J].怀化学院学报.2019

[2].梁乐凡.形象学视角下的杜拉斯《中国北方的情人》解读[J].北方文学.2018

[3].毛丹丹.论杜拉斯《中国北方的情人》中的“母亲”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7

[4].孙少佩.异国恋中的东西方文化冲突初探——杜拉斯“中国情人”形象分析[J].大众文艺.2015

[5].袁珊珊.追思的情人丰满的形象——从《情人》到《中国北方的情人》的人物形象赏析[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6].谢朔寅.从形象学角度分析《情人》小说与电影里的中国情人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5

[7].赵怿李.母亲的变形记——《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中国北方的情人》中母亲形象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

[8].蔡少阳,梁娟.孱弱的温存——从“堤岸情人”到中国形象[J].名作欣赏.2010

[9].刘玉婷.论杜拉斯后殖民话语中的中国情人形象[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

[10].袁玉梅.身份认同与文化想象——论杜拉斯小说中“中国情人”形象的文化内涵及意义[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标签:;  ;  ;  

中国情人形象论文-张露洋,王宗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