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冷型小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麦,干旱,热量,光照度,氮素,产量,小气候。
冷型小麦论文文献综述
房静静,马文英,赵学强,何雪,李滨[1](2012)在《冷型小麦抗强光高温的生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照在植物光合作用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但当植物吸收的光能过多,不能及时有效利用或耗散就会遭受强光胁迫,引起光合效率降低而发生光抑制。特别是在小麦生长后期,加上干旱、高温和干热风等逆境胁迫,会使光合机构严重受损,进而影响产量。(本文来源于《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17)
严菊芳,张嵩午,刘党校[2](2011)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冷型小麦灌浆结实期的农田热量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冷型小麦具有代谢功能较好、活力较旺盛、抗早衰能力较强的特征,因而,培育出越来越多的冷型小麦并将其推向生产对于小麦的高产、稳产十分重要。在干旱频繁出现的今天,小麦生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而研究干旱胁迫下冷型小麦的农田热量平衡,对明了冷型小麦农田小气候的形成机理、改善农田小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相关气象要素和小麦生态指标的测定,研究了干旱胁迫条件下冷型小麦灌浆结实期的农田热量平衡,揭示了冷型小麦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①冷型小麦农田净辐射较暖型小麦偏低16.35—47.57W/m2,但经统计检验,两者差异未达显着水平。②活动层内0.2m—2/3株高和2/3株高—冠顶冷型小麦的潜热通量较暖型小麦分别偏高29.09—48.61W/m2和47.41—134.89W/m2,湍流热通量分别偏低12.48—62.57W/m2和29.37—85.81W/m2;活动层与大气之间的潜热通量,冷型小麦较暖型小麦偏高50.30—124.20W/m2,湍流热通量偏低30.50—102.40W/m2。③冷型小麦的土壤热通量比暖型小麦偏低24.60—65.19W/m2。④冷型小麦加热植株体的热量QA+QT较暖型小麦偏低43.70W/m2。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冷型小麦田的能量分配创造出了冷湿的小气候环境,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严菊芳[3](2009)在《干旱条件下冷型小麦的农田热量平衡及小气候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作物总是生长在某一特定的小气候环境中,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有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同时,分析逆境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可以探究作物对不利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优良品种的筛选及培育。自冷型小麦提出以来,在不同温型小麦灌浆结实期的代谢生理特性、显微结构特征、氮磷营养特征、干旱阴雨条件下表观特征、正常天气条件下的小气候及热量平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干旱胁迫下的农田热量平衡及其小气候特征尚未进行研究。为此,作者以典型的冷型小麦为主,以在温度上反差最为强烈的暖型小麦为对比设置本试验,研究了干旱胁迫下冷型小麦的农田小气候特征及热量平衡,以揭示冷型小麦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为丰富和完善冷型小麦的研究并逐步将冷型小麦推向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05~2007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站进行,以典型的冷型小麦和暖型小麦为材料。为保证充分的干旱条件,在大田开展试验的同时,人工搭建干旱棚,在小麦拔节期以后断绝外界水分供应。通过对不同温度型小麦灌浆结实期群体冠层温度、气象要素、热量平衡各分量、叶片生理代谢参数—绿叶面积、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净光合速率及有关产量参数等指标的测定,研究了干旱条件下冷型小麦的农田热量平衡及小气候特征。试验结果表明:1.干旱条件下冷型小麦农田净辐射低于暖型小麦,午后冠顶上方0.5m和1.0m处净辐射辐照度,冷型小麦较暖型小麦分别偏低16.35~47.57w/m2和14.45~60.25w/m2,二者差异不显着;株间潜热通量在0.2m~2/3株高和2/3株高~冠顶处冷型小麦“小偃6号”较“NR9405”均偏高,湍流热通量则都偏低。0.2m~2/3株高和2/3株高~冠顶冷型小麦的潜热通量较暖型小麦分别偏高29.09~48.61W/m2和47.41~134.89W/m2;湍流热通量分别偏低12.48~62.57W/m2和29.37~85.81W/m2。经t检验,两种温度型品种除棚外2/3株高~冠顶处潜热通量和湍流热通量在0.1显着性水平上存在较明显差异外,旱棚内、外0.2m~2/3株高处潜热通量和湍流热通量以及旱棚2/3株高~冠顶处潜热通量和湍流热通量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P<0.01~0.05)。活动层与大气之间的潜热通量,冷型小麦较暖型小麦偏高50.3~120.2W/m2(P<0.1),湍流热通量偏低30.5~102.4W/m2(P<0.05)。2.干旱条件下冷型小麦的土壤热通量比暖型小麦偏低24.60~65.19W/m2,差异达0.01极显着水平。3.干旱条件下冷型小麦的株间气温低于暖型小麦,二者的温差在白昼气温14:00左右最大,距地面0.05m高处达3.4℃。同时,冷型小麦具有较低的冠层温度、土壤温度和较小的株间光照度,且株间水汽压、相对湿度明显高于暖型小麦,田间小气候环境显示出冷、湿的特点。4.冷型小麦冷湿的田间小气候环境,为其在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绿叶面积、净光合速率、籽粒饱满指数以及有关产量参数等方面的表现优于暖型小麦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在干旱胁迫下,冷型小麦的优势愈明显。由本研究株间光照度的观测结果可知,冷型小麦由于地面接受太阳辐射较弱,使得地面(第二热源)增温不剧,长波辐射不强,减弱了对冠层的烘烤,导致冠层温度较低(外因),这有利于减轻小麦植株早衰。5.相对暖型小麦而言,冷型小麦具有较高的潜热通量和较多的同化热,从农田活动层热量平衡方程式R = P +LEC + Qs +IA+QT+QA看,若净辐射R的能量大部分且更多地消耗于蒸腾潜热LEC时,则加热叶片和株茎的能量QA和QT必然变小,结果导致冠温偏低;暖型小麦与此相反,消耗于+LEC的能量相对较少,则QA和QT相对增多,结果导致冠温偏高。经计算旱棚内冷型小麦“小偃6号”和暖型小麦“NR9405”的QA +QT分别为67.7W/m2和97.8W/m2,棚外分别为54.4 W/m2和75.1 W/m2。这是干旱条件下从能量平衡角度所揭示的冷、暖型小麦冠温出现重要差异并引起一系列小气候要素发生相应改变的机理。6.我国北方旱区在小麦灌浆结实期间易出现高温和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对小麦千粒重和产量影响很大,而冷型小麦小气候冷、湿的特点则会明显减轻这些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因此,冷型小麦对干旱条件较强的适应能力,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小麦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11-01)
周春菊,张嵩午,王林权[4](2007)在《冷型小麦磷素吸收积累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2至2004年,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施肥条件下(不施肥、单施磷肥、单施氮肥和氮磷配施)冷型小麦的磷素吸收积累特性。结果表明,与暖型小麦相比,冷型小麦开花前功能叶片和穗部具有较高的磷素积累量;开花后的吸收积累量也较大,比暖型小麦高24.4%;成熟期冷型小麦子粒中磷素积累量在不施肥、单施磷肥、单施氮肥和氮磷配施条件下,分别比暖型小麦高6.3%、11.1%、18.5%和50.6%;植株磷素总积累量趋势与子粒一致。结果说明冷型小麦属于高效吸磷基因型,暖型小麦属于低效吸磷基因型;而且冷型小麦磷素积累量对氮、磷肥均有较高的响应度,属于高效高响应吸磷基因型。(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张嵩午,刘党校[5](2007)在《冷型小麦品质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然界,小麦依其冠层温度的状态可分为冷型、暖型和中间型.冷型小麦和其他两类小麦相比,具有优良的代谢功能、组织结构和较强的抗逆性,非常利于小麦的高产、稳产.在环境生态条件尤其气象条件影响下,对17项重要小麦品质性状变异的研究表明,冷型小麦和暖型、中间型小麦相比,其品质的变异小、稳定性好,这利于已经实现的品质育种目标在生产中的保持和重演.造成冷型小麦品质稳定性强的基本原因是不同环境下代谢功能较为稳定.由于冷型小麦在产量和品质方面的一系列优良特性,有可能在冷型小麦上出现集高产、稳产、优质、稳质于一身的优势生产状态,这对小麦品质变化理论的深入探讨和小麦生产的进一步提升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进展》期刊2007年01期)
严菊芳,张嵩午,刘党校[6](2006)在《冷型小麦对旱区气候的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农田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冷型小麦“陕229”和暖型小麦“NR9405”所形成的农田小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与暖型小麦“NR9405”相比,冷型小麦“陕229”灌浆结实期间的株间气温偏低0.5~2.3℃,0~0.2 m土层温度偏低0.3~4.0℃,株间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分别偏高30~180 Pa和1%~10%,株间光照度偏小0.52~7.08 klx,且株间气温差及土壤温差随生育期推迟增大。即冷型小麦对高温干旱的适应性较暖型小麦强,且气候愈干燥、气温越高冷型小麦所表现出的田间小气候环境较暖型小麦越冷湿,这对干旱区半干旱区的小麦生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张嵩午[7](2006)在《冷型小麦的概念 特性 未来》一文中研究指出冷型小麦是一种冠层温度持续偏低的小麦,有一系列较为优良的性状,对小麦的高产、稳产和优良品质的稳定十分有利。本文阐述了冷型小麦研究的进展和有关重要问题,并对冷型小麦未来的发展以及对其他作物、植物研究的影响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基金》期刊2006年04期)
周春菊,张嵩午,王林权,王长发,冯佰利[8](2006)在《冷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施肥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2~2004年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冷型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与暖型小麦无显着差异,但施肥后,冷型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茎粒重和产量的增加幅度均大于暖型小麦,如冷型小麦小偃6号、陕229和RB6的产量增加幅度分别为38.2%、31.6%和40.0%,而暖型小麦NR9405和9430的产量增加幅度分别为9.3%和27.3%。在供肥条件下,暖型小麦的库源矛盾比冷型小麦突出。冷型小麦的肥料农学效率比暖型小麦高,前者分别为7.45、5.94和8.56 kg/kg,后者分别为1.52和5.19 kg/kg;冷型小麦对肥料有较大的响应度,施肥后增产效果显着。供试土壤中氮肥的农学效率显着高于磷肥,应优先施用氮肥。(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06年04期)
周春菊,张嵩午,王林权,苗芳[9](2006)在《灌浆结实期冷型小麦叶片氮含量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多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施肥、单施磷肥、单施氮肥和氮磷配施等四种施肥条件下,灌浆结实期冷型小麦和暖型小麦叶片氮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开花期,在不施肥和氮磷配施条件下,冷型小麦冠层顶叁叶的氮百分含量均显着高于暖型小麦;在单施磷肥时,旗叶的氮百分含量也较高;在单施氮肥时,倒叁叶、下部叶的氮百分含量显着高于暖型小麦。花后前28天,冷型小麦陕229的冠层顶叁叶氮百分含量均显着高于暖型小麦,小偃6号的旗叶在花后前14天、倒二叶在花后前28天、倒叁叶在花后前21天也高于暖型小麦。增施氮肥时,冷型小麦下部叶的氮百分含量也明显高于暖型小麦。这为冷、暖型小麦冠层温度的差异提供了氮营养基础。(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06年03期)
周春菊,张嵩午,王林权,苗芳[10](2006)在《冷型小麦氮素吸收积累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2至2004年,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施肥条件下(不施肥、单施磷肥、单施氮肥和氮磷配施)冠层温度持续偏低的冷型小麦氮素吸收积累特性。供试小麦品种为小偃6号、陕229、NR9405和9430,前两者为冷型小麦品种,后两者为暖型小麦品种。结果表明,花前冷型小麦叶片具有较高的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吸收积累量在单施磷肥、单施氮肥和氮磷配施条件下比暖型小麦分别高168.6%、144.6%和217.4%。成熟期冷型小麦子粒中氮素积累量大,功能叶片中氮素残留量多。冷型小麦叶片较高的氮素含量为维持叶片较高的光合速率奠定了良好的氮营养基础;花后氮素吸收积累量较多的特点,与冷型小麦灌浆结实期具有较高的代谢生理活性,根系吸收氮能力强有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冷型小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冷型小麦具有代谢功能较好、活力较旺盛、抗早衰能力较强的特征,因而,培育出越来越多的冷型小麦并将其推向生产对于小麦的高产、稳产十分重要。在干旱频繁出现的今天,小麦生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而研究干旱胁迫下冷型小麦的农田热量平衡,对明了冷型小麦农田小气候的形成机理、改善农田小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相关气象要素和小麦生态指标的测定,研究了干旱胁迫条件下冷型小麦灌浆结实期的农田热量平衡,揭示了冷型小麦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①冷型小麦农田净辐射较暖型小麦偏低16.35—47.57W/m2,但经统计检验,两者差异未达显着水平。②活动层内0.2m—2/3株高和2/3株高—冠顶冷型小麦的潜热通量较暖型小麦分别偏高29.09—48.61W/m2和47.41—134.89W/m2,湍流热通量分别偏低12.48—62.57W/m2和29.37—85.81W/m2;活动层与大气之间的潜热通量,冷型小麦较暖型小麦偏高50.30—124.20W/m2,湍流热通量偏低30.50—102.40W/m2。③冷型小麦的土壤热通量比暖型小麦偏低24.60—65.19W/m2。④冷型小麦加热植株体的热量QA+QT较暖型小麦偏低43.70W/m2。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冷型小麦田的能量分配创造出了冷湿的小气候环境,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冷型小麦论文参考文献
[1].房静静,马文英,赵学强,何雪,李滨.冷型小麦抗强光高温的生理机制[C].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2
[2].严菊芳,张嵩午,刘党校.干旱胁迫条件下冷型小麦灌浆结实期的农田热量平衡[J].生态学报.2011
[3].严菊芳.干旱条件下冷型小麦的农田热量平衡及小气候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4].周春菊,张嵩午,王林权.冷型小麦磷素吸收积累特性的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
[5].张嵩午,刘党校.冷型小麦品质稳定性的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7
[6].严菊芳,张嵩午,刘党校.冷型小麦对旱区气候的适应性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6
[7].张嵩午.冷型小麦的概念特性未来[J].中国科学基金.2006
[8].周春菊,张嵩午,王林权,王长发,冯佰利.冷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施肥效应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
[9].周春菊,张嵩午,王林权,苗芳.灌浆结实期冷型小麦叶片氮含量变化的研究[J].土壤通报.2006
[10].周春菊,张嵩午,王林权,苗芳.冷型小麦氮素吸收积累特性的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