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决策的心理学研究

犯罪决策的心理学研究

赵永军[1]2003年在《犯罪决策的心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犯罪是文明社会的公敌,是对社会秩序最严重的蔑视和破坏。正如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学教授魏平雄所说:“我们正在目睹建国以来的第五次犯罪高峰”。所以加强不同于刑法学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丰富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可以给预防犯罪、打击犯罪和改造罪犯提供现实的帮助。 犯罪决策作为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产生于犯罪动机之后和犯罪行为实施之前。它包括犯罪与守法的动机取舍、犯罪目标的确立和犯罪手段的选择等。毫无疑问,犯罪决策是犯罪心理学里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研究在综述国内外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状况、尤其是犯罪决策的主要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理性犯罪决策”的理论假设。该假设认为,对绝大多数罪犯来说,犯罪决策过程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犯罪决策的做出应是“踌躇——选择”的主动操作性的动机行为,而不是“刺激——反应”的被动反应性的动机行为。然后,从理论假设出发,结合对犯人的访谈,编制了“犯罪决策问卷”,后经专家评审和试测,最终形成正式量表。该量表的a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分别达到0.8774和0.8286。最后,以此为工具对450名罪犯进行了测量,并对测量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罪犯做出犯罪决策的因素有四大类,即不良心理因素、犯罪决策的心理评价因素、外部控制因素以及犯罪决策的非理性因素;(2)从道德水平、接受法制教育程度两个角度来考察,不同群体在得分上无显着差异。而在性别、户口所在地两方面,不同群体的测量得分存在显着差异。 本研究的最后对艾森克的“犯罪性理论”进行了实证性验证。结果显示,我们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该理论。这表明艾森克的“犯罪性理论”确实需要进一步验证或者说当前我国犯罪群体身上并不存在有别于常人的犯罪人格。 依据本研究结果,我们建议:(1)要及时发现、转变潜在犯罪人已经形成的不良心理因素使其得以有效的释放而不致于外化为犯罪行为。(2)要加强教育,健全法制,严格管理、执法,最大可能地打破潜在犯罪人的侥幸心理、铤而走险心理。使其清醒地认识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3)完善社会控制体系,堵塞漏洞,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薛雄庭, 马皑[2]2010年在《法律对个体犯罪行为决策的影响和控制——以财产型犯罪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对个体理性程度的不同认识,是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在个体行为决策上的重要差异。本文首先对犯罪行为理性假设在法学中的探讨加以介绍,然后以财产型犯罪为例,对期望效用理论在个体犯罪行为决策上已有的观点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引入心理学中的前景理论,从编辑和评价两个阶段对个体的犯罪行为决策展开分析,进而提出应对策略。

易清[3]2013年在《男性未成年犯道德判断能力对犯罪行为决策的影响》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案件数量急剧增加,并表现出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手段成人化、凶残化的特点。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未成年犯道德判断能力与犯罪行为决策特点,为提高未成年犯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提供心理学理论依据。研究包括问卷调查和模拟情境实验两部分。问卷调查部分使用林德的道德判断测验,对70名未成年犯和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了未成年犯道德判断能力的水平并分析其在犯罪类型、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性。模拟情境实验研究,在43名未成年犯和35名大学生中进行。根据理性选择理论,确定了犯罪收益、犯罪机会和犯罪成本叁个维度下的情境特征,并把这些特征分为高、中、低3个水平。被试通过翻看特征和特征水平,从而决定犯罪行为决策。实验结果表明:未成年犯在道德判断测验上的得分较低,表明其道德判断能力水平较低,在进行道德判断时权威和避免惩罚为标准,存在绝对化的倾向。但在犯罪决策过程中,未成年犯倾向于考虑犯罪收益和犯罪机会这两个维度。表现出一种在认知上“知晓”道德原则但在行为上却不能“接受并践履”道德原则的分离现象。基于研究结果,研究者提出应注重提高未成年犯的道德内化,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建立对未成年犯罪的情境犯罪预防。

马皑[4]2011年在《犯罪研究之我见》文中研究指明遵艺军兄吩咐,到犯罪学茶楼聊聊30年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心得。因近10年来,已将研究重点从抽象思辨转入具象实证,难以提出体系完整的认识与观点,仅就自己的研究感悟在此略表,与同行讨论。近几年,无论教学还是调研,我已经不再将重点置于人为什么犯罪的问题上。在我看来与其探讨具体个人的犯罪原因,不如关注犯罪行为的元形态,虽然我所从事的犯罪心理学研究是

宋胜尊, 傅小兰[5]2005年在《犯罪行为决策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文中研究表明犯罪行为是犯罪人决策的结果。犯罪行为决策研究旨在通过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有关原理,说明犯罪行为实施之前的行为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其成果能为国家制定刑事政策与犯罪预防政策等提供理论依据。犯罪行为决策的理论模型主要可分为犯罪理性模型、犯罪期望效用模型和犯罪前景理论模型。犯罪行为决策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心理物理法、过程追踪法、访谈法、投射测验法和犯罪统计法等。展望未来,应进一步探讨犯罪行为决策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并加强对犯罪行为决策的验证性研究。

黄维民, 李明立[6]2006年在《基于行为经济学的犯罪决策分析》文中指出犯罪领域还有一些用传统犯罪学和犯罪心理学理论难以解释的问题,如犯罪率为何难以大幅度下降、激情犯罪怎么发生、犯罪怎么判断等问题。本文应用行为经济学展望理论、自我约束问题、衡量能力叁大主要理论分别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相对而言,比较客观地解释了犯罪决策中一些反常现象。

智世勇, 孔萍[7]2013年在《影响犯罪决策的心理因素探析》文中认为犯罪决策是潜在犯罪人在进行犯罪行为之前就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做出是否实施犯罪行为的决策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其内容较多,可分为影响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的心理因素。影响犯罪成本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认知水平、负性情绪预测、动机和意志等心理过程,态度、信念和心理压力等心理状态,气质和能力等心理特性,过度自信心理偏差;影响犯罪收益的心理因素主要有需要、兴趣和价值观。

黄维民[8]2007年在《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犯罪控制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企业是构成国民经济的组织。细胞发生病变不仅会影响企业组织的健康,而且会侵害国民经济环境。因此,本文从分析企业组织的病变入手,对国有企业高管犯罪及其控制手段进行系统研究,旨在寻找提高企业高管犯罪控制力的路径,建构企业高管犯罪系统控制理论框架。从实践观察的角度来看,犯罪行为与败德行为和违规行为既有差别又有关联。首先,犯罪行为必然是败德行为,而败德行为到达一定程度后才为犯罪;其次,违规行为与败德行为具有交叉性,违规行为并不一定是败德行为,败德行为不一定是违规行为;最后,违规行为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为犯罪行为,而犯罪行为一定是违规行为。从行为的决策程序来看,任何一个行为决策首先要考量的是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其次是是否能够满足制度要求,最后就是来自刑罚的威慑。因此,行为决策程序的叁大考量决定了预防犯罪具有叁大控制手段,即道德控制、制度控制和刑罚控制。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从五个方面切入国有企业高管犯罪问题,在犯罪动机、行为、后果及其预防和控制的研究取得了创新性的进展。第一,从微观角度分析了犯罪决策的机理,在原有文献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了严重影响刑罚威慑效果的变量,即刑罚延迟变量;第二,分析了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犯罪决策的机制,得出了单位犯罪本质上就是自然人犯罪的结论;第叁,率先借用学习演化博弈模型,解释了道德演化机理,分析了不同道德变化趋势中个人决策的机制;第四,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着手,根据多层委托代理理论,对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从犯罪预防角度进行了系统探讨,其中,重点是将犯罪实现和处罚可能性引入委托代理监督激励机制的研究;第五,探讨了刑罚延迟与刑罚威慑力之间的关系,其中突出了刑罚延迟对刑罚威慑力减损的机理,以及相应的政策性建议。本文的内容结构划分为七个部分:第1章概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文献、主题和内容;第2章对犯罪决策进行了多学科的理论分析;进而提出了国有企业及其高管犯罪边界判断(第3章);第4、5、6章分别对目前国有企业高管犯罪的控制手段进行了系统分析,全面检讨了国有企业高管犯罪叁大控制手段存在的问题;第7章针对目前国有企业高管犯罪控制手段的缺陷,全方位的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并对论文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

宋业臻[9]2016年在《增强基层公务员廉政教育实效性方法研究——基于犯罪心理学的视角》文中提出对基层公务员廉政教育的最基本功能在于防止腐败犯罪行为决策的做出。根据犯罪心理学决策理论,如果在对基层公务员进行廉政教育的过程中,能对引起腐败犯罪决策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则能够降低基层公务员做出腐败犯罪行为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廉政教育的实效性。

李小丹[10]2019年在《电信诈骗罪的客观行为认定之心理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与普通诈骗罪相比,电信诈骗罪在客观行为方面有其特殊性。从心理学比如犯罪决策、人格因素、社会建构因素等视角,对电信诈骗罪的客观行为认定进行分析,对于准确界定此罪与彼罪,正确适用法律,有效地打击日益蔓延的电信诈骗犯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犯罪决策的心理学研究[D]. 赵永军. 河南大学. 2003

[2]. 法律对个体犯罪行为决策的影响和控制——以财产型犯罪为例[J]. 薛雄庭, 马皑.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0

[3]. 男性未成年犯道德判断能力对犯罪行为决策的影响[D]. 易清.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4]. 犯罪研究之我见[J]. 马皑.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1

[5]. 犯罪行为决策的理论与研究方法[J]. 宋胜尊, 傅小兰.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6]. 基于行为经济学的犯罪决策分析[J]. 黄维民, 李明立. 求索. 2006

[7]. 影响犯罪决策的心理因素探析[J]. 智世勇, 孔萍.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3

[8]. 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犯罪控制实证研究[D]. 黄维民. 西南交通大学. 2007

[9]. 增强基层公务员廉政教育实效性方法研究——基于犯罪心理学的视角[J]. 宋业臻. 中国市场. 2016

[10]. 电信诈骗罪的客观行为认定之心理学分析[J]. 李小丹.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9

标签:;  ;  ;  ;  

犯罪决策的心理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