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叶黄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叶黄素,婴幼儿,蓝莓,微波,胶束,玉米,颅脑。
叶黄素论文文献综述
柳富杰,韦巧艳,李大成,周永升,吴国勇[1](2019)在《蓝莓叶黄素压片糖果的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以叶黄素酯微囊粉和蓝莓粉为主要原料,添加异麦芽糖醇、山梨糖醇等辅料,制作成具有护目效果的压片糖果。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得出最适辅料添加量和最佳口味配方。最佳工艺配方为:蓝莓粉3.19%、薄荷香精4.26%、叁氯蔗糖0.19%、叶黄素酯微囊粉9%、异麦芽酮糖醇55%、山梨糖醇30%、硬脂酸镁1%、阿拉伯胶0.75%。(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11期)
焦丽娟,贾新超,田洪,高伟,徐建中[2](2019)在《叶黄素和叶黄素酯稳定性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研究光照、氧气、温度对叶黄素和叶黄素酯稳定性的影响,并研究探讨加速和长期试验条件下两者的变化。研究发现,叶黄素酯对于光、氧的稳定性强于叶黄素,对于高温(70℃)的稳定性弱于叶黄素。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中,两者稳定性良好。结果表明,叶黄素与叶黄素酯在避光、隔氧、低温的条件下可以明显减缓其含量损失,在此条件下,叶黄素酯的稳定性强于叶黄素晶体。在生产储藏和运输过程中,两者都需要低温隔氧避光保存。(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11期)
袁永凯,徐莹,汪东风[3](2019)在《基于玉米醇溶蛋白和槐糖脂的负载叶黄素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提高水溶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叶黄素是一种疏水性类胡萝卜素,具有各种有益的生物活性。然而,目前它作为功能性食品的用途受其低水溶性,化学不稳定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差的限制。这项工作的目的是制备负载叶黄素的纳米颗粒以克服这些挑战。将叶黄素包封在涂有槐糖脂的玉米醇溶蛋白纳米颗粒(ZSLNPs)中。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动态光散射来表征ZSLNPs的性质。结果表明,ZSLNPs是粒径约为200 nm,负表面电位(ζ=-54 mV)的球体。ZSLNPs中叶黄素的包封率和负载率分别为90.04%和2.89%。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形成ZSLNPs的主要驱动力包括静电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X射线分析表明包封的叶黄素呈无定形形式。圆二光谱分析表明叶黄素或槐糖脂的掺入导致玉米醇溶蛋白二级结构的改变。另外,ZSLNPs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再分散性,能增加叶黄素的水溶性。此外,体外研究表明,ZSLNPs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叶黄素的生物利用度。总而言之,这些发现表明,在本研究中开发的核/壳纳米颗粒可能适合于将这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包封在功能性食品中。(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刘爱琴,王胜南,晁红娟,叶双明,吕红萍[4](2019)在《蓝莓味叶黄素固体饮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蓝莓果汁粉、微胶囊化叶黄素干粉等为主要原料,研究开发了一种蓝莓口味的叶黄素固体饮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了叶黄素、蓝莓果汁粉、魔芋粉、叁氯蔗糖和酸味剂的添加量对产品的气味、口感、色泽和组织形态等感官品质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固体饮料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叶黄素的有效添加量为7.5mg,复合酸味剂柠檬酸∶柠檬酸钠∶DL-苹果酸为5∶3∶2,添加量为6%,蓝莓果汁粉为5%,魔芋粉为10%,叁氯蔗糖为20mg。该产品具有蓝莓的香气、酸甜适度、色泽均匀、组织细腻等良好的感官品质,即冲即饮,具有携带、运输方便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添加剂》期刊2019年10期)
孙涵潇,邓若蕾,程树品,杨溢,张立实[5](2019)在《叶黄素对婴幼儿的功能及其在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叶黄素是重要的类胡萝卜素之一,特征性地存在于人眼视网膜的黄斑区,可减轻氧化应激和蓝光等对视网膜造成的损伤。母乳中含有叶黄素,是母乳喂养儿叶黄素的主要来源。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纯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则易缺乏叶黄素,其体内叶黄素的浓度低于母乳喂养儿,因此婴幼儿配方食品添加叶黄素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本文就叶黄素的结构性质、在母乳中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代谢和生物利用率、主要生物学功能以及在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营养学报,2019,41(5):501-506](本文来源于《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郭艳萍,许冲,吴云海[6](2019)在《响应面法优化微波提取南瓜皮叶黄素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瓜皮为原料,采用微波辅助技术提取南瓜皮粉中的叶黄素。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法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叶黄素的最佳工艺为有机萃取剂为无水乙醇、液固比为38.6∶1.0、微波功率为286 W、微波时间为25.6min,在此条件下叶黄素的提取率为0.021 5%。(本文来源于《山西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陈叶,戴竹青,宋江峰,李大婧,刘春泉[7](2019)在《胶束化对Caco-2上皮细胞叶黄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为研究胶束化促进叶黄素肠上皮细胞转运的特性,采用体外消化模型探究胶束化处理对叶黄素生物利用度的影响以及Caco-2细胞模型测定胶束化对叶黄素肠细胞摄取、表观渗透系数和细胞内吞的影响。结果显示:随浓度升高胶束化叶黄素生物可给率先增大后减小,浓度为6×10~(-5)mol/L时胶束化叶黄素的生物可给率最高,是叶黄素单体的1.42倍;叶黄素胶束化显着促进了其细胞吸收量,细胞内积累量是单体的2.6倍。表观渗透系数(Papp)测定表明胶束化叶黄素累积转运分数大于1.5%,且被动扩散为其跨膜输送主要途径;胶束化后,Papp(B→A)与Papp(A→B)比值明显降低。进一步通过细胞内吞抑制实验发现制霉菌素(Nystain)、3-羟基-2-萘甲酸[(3,4-二羟基苯基)亚甲基]酰肼(Dynasore)均能抑制胶束化叶黄素的转运(P <0.05),而5-(N-乙基-N-异丙基)阿米洛利(EIPA)无显着抑制作用(P> 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胶束化处理显着促进了叶黄素的生物利用度,其在肠细胞中的跨膜吸收途径以被动扩散为主,兼具网格蛋白介导和小窝/脂筏蛋白介导的细胞内吞途径。(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20期)
曹龙奎,周志国,周慕潮,刁静静,冯兴元[8](2019)在《超声-微波协同提取玉米叶黄素的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黄粉为原料,利用超声-微波协同技术提取玉米黄粉中的叶黄素。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含量0.9%,微波功率345 W,料液比8∶14 (g∶m L),提取时间16 min,提取温度38℃,在此条件下叶黄素的提取率为9.30%±0.11%,为玉米黄粉提取叶黄素的工业化生产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期刊2019年18期)
谭殿辉,喻小萍,陈俊琛,许锦成[9](2019)在《叶黄素对重型颅脑损伤大鼠的保护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叶黄素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大鼠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STBI模型组、不同剂量(40、80、160 mg/kg)叶黄素治疗组,每组6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含量和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核因子(NF)-κB p65、环氧化酶-2(COX-2)、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内皮素-1(ET-1)等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MCP-1的含量和NF-κB p65、COX-2、ICAM-1蛋白的表达显着降低,抗氧化酶SOD、GPx的活性和Nrf2、ET-1蛋白的表达显着上调。结论:叶黄素能通过调节氧化和炎症反应保护STBI大鼠的损伤脑组织,其作用机制可能和调节NF-κB p65/ICAM-1/Nrf2信号通路有关。(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石菲,刘叶[10](2019)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婴幼儿奶粉中的叶黄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一种快速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婴幼儿奶粉中叶黄素的方法。选用含0.1%BHT的甲醇溶液作为提取液,甲醇-水(95︰5, V/V)作为流动相,用C18柱在445 nm检测波长下等度分离;该方法在0.02~1.0μ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0.05 mg/kg,精密度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低于5%, 10 h内样品溶液中叶黄素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36%, 20, 100和250μg/100 g 3个质量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在90.5%~94.2%之间。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好、准确性高,适用于婴幼儿奶粉中叶黄素的测定。(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09期)
叶黄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比研究光照、氧气、温度对叶黄素和叶黄素酯稳定性的影响,并研究探讨加速和长期试验条件下两者的变化。研究发现,叶黄素酯对于光、氧的稳定性强于叶黄素,对于高温(70℃)的稳定性弱于叶黄素。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中,两者稳定性良好。结果表明,叶黄素与叶黄素酯在避光、隔氧、低温的条件下可以明显减缓其含量损失,在此条件下,叶黄素酯的稳定性强于叶黄素晶体。在生产储藏和运输过程中,两者都需要低温隔氧避光保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黄素论文参考文献
[1].柳富杰,韦巧艳,李大成,周永升,吴国勇.蓝莓叶黄素压片糖果的工艺[J].食品工业.2019
[2].焦丽娟,贾新超,田洪,高伟,徐建中.叶黄素和叶黄素酯稳定性对比[J].食品工业.2019
[3].袁永凯,徐莹,汪东风.基于玉米醇溶蛋白和槐糖脂的负载叶黄素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提高水溶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4].刘爱琴,王胜南,晁红娟,叶双明,吕红萍.蓝莓味叶黄素固体饮料的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9
[5].孙涵潇,邓若蕾,程树品,杨溢,张立实.叶黄素对婴幼儿的功能及其在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应用[J].营养学报.2019
[6].郭艳萍,许冲,吴云海.响应面法优化微波提取南瓜皮叶黄素的工艺研究[J].山西化工.2019
[7].陈叶,戴竹青,宋江峰,李大婧,刘春泉.胶束化对Caco-2上皮细胞叶黄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9
[8].曹龙奎,周志国,周慕潮,刁静静,冯兴元.超声-微波协同提取玉米叶黄素的技术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9
[9].谭殿辉,喻小萍,陈俊琛,许锦成.叶黄素对重型颅脑损伤大鼠的保护机制研究[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9
[10].石菲,刘叶.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婴幼儿奶粉中的叶黄素[J].食品工业.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