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水入渗论文_胡海军,李博鹏,田堪良,巴亚东,崔玉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积水入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入渗,积水,模型,层状,地表,黄土,湿润。

积水入渗论文文献综述

胡海军,李博鹏,田堪良,巴亚东,崔玉军[1](2019)在《积水和降雨下非饱和重塑黄土水分入渗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合理预测积水和降雨情况下非饱和重塑黄土水分迁移过程,在已有模型基础上,提出了能合理考虑浸润锋处吸力作用和水分剖面形状的改进模型,并给出了该模型计算方法以及求解Richard方程数值方法所需渗透参数的可靠确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与已有模型相比,改进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室内一维非饱和重塑黄土土柱积水入渗试验中浸润锋迁移过程和各测点水分变化过程;采用改进浸润锋前进法获得的非饱和渗透系数函数,比采用根据室内饱和渗透试验和持水曲线间接获得的参数所得预测结果更为准确;降雨分析中,改进模型得到径流发生后的水分剖面基本接近于数值方法分析结果,特别是在试样干密度比较大的情况.(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简文星,蒋毅[2](2017)在《基于指数型的浅层滑坡非积水降雨入渗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降雨诱发浅层滑坡稳定性评价的前提是计算边坡的湿润锋深度,目前较为常用的计算方法是基于改进的Mein-Larson降雨入渗模型,但该模型假定斜坡土体初始含水率均匀分布,实际上斜坡土体初始含水率分布是不均匀的,其表现出越靠近地下水位土体含水率越高的规律。为了体现这一实际情况,提出一种指数型的土体初始含水率分布函数,对传统的非积水降雨入渗模型进行了改进,并通过有限元数值分析对土体初始含水率分布函数和改进的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解与数值解较为接近,说明改进的非积水降雨入渗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7年01期)

陈帅,毛晓敏,胡海珠[3](2017)在《参数平均方式对层状夹砂土壤积水入渗数值模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方程中参数的平均方式对层状土水分运动数值模拟的影响,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Richards方程进行离散,并用MATLAB软件编程模拟层状夹砂土柱的薄层积水入渗过程。对差分网格中半节点参数的8种不同平均方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稳定性和精度的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平均方式下湿润峰到达某一深度的时间与该处的土壤含水量增速呈负相关关系;间接算术平均和调和平均下的土壤含水率数值振荡较大;几何平均和叁点平均2种方式下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误差相对较小。综合分析,几何平均和叁点平均更适合层状夹砂土情况下薄层积水入渗过程的数值模拟。(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刘晓,张杰[4](2015)在《探讨夹砂层特性对积水入渗的敏感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夹砂层特性对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随时间变化的影响,本文分别探讨了夹砂层埋深、厚度、水力参数的作用。研究表明:湿润锋到达夹砂层上界面后,层状夹砂土柱的入渗过程与均质土入渗表现出明显不同。夹砂层埋深、厚度、水力参数的增大,使得夹砂层入渗持时延长和同一时刻的累积入渗量增加,但埋深和水力参数变化与延长时间不成等比例上升,而水力参数基本保持等比例。同时发现,埋深越大,埋深变化引起同一时刻累积入渗量差异越小;水力参数越大时,水力参数的改变对同一时刻累积入渗量的影响越不明显。正确了解夹砂层内部特性对雨水入渗影响,将有助于准确把握不同地质下含砂层的入渗分析,对指导水力工程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7-17)

宋传华,吴凤燕,胡铁松,谈广鸣[5](2015)在《交替积水条件下降雨入渗补给量计算模型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适应复杂上边界条件的一维分层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型和Khepar模型,利用安徽蚌埠五道沟水文实验站蒸渗仪实测资料对两种模型模拟计算交替积水条件下降雨入渗补给量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复杂上边界模型在模拟计算交替积水条件下降雨入渗补给量时要优于Khepar模型,但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总体上均小于实测值。两种模型在模拟计算短时间强降雨条件下降雨入渗补给量时均较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5年06期)

李道西,李秀丽,冯江,代小平,王静[6](2014)在《积水动边界条件下滴灌土壤水分入渗研究(Ⅱ)——数值模拟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CHAIN_IR模型无法处理积水动边界条件的缺陷,对CHAIN_IR模型进行了有针对性地修改。通过对比室内试验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结果表明对CHAIN_IR模型的修改是成功有效的。模型应用表明:积水动边界条件下,滴头流量增大会导致积水范围的不显着增大,但会引起水分沿垂向分布相对较多;同一滴头流量时,随着灌水历时的增加,积水范围也会不显着增大,但会使含水率高的区域主要沿水平方向分布。(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4年07期)

唐添慧[7](2014)在《非积水条件下层状非饱和砂性介质水分入渗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是一种复杂的多孔介质,土壤水联系大气水和地下水,是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降水、灌溉水入渗后形成土壤水才能够被植物所吸收和利用,此外,土壤水继续下渗成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之一。非饱和带土壤是地表各种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必经通道,就地下水污染而言,一般情况下,环境污染多产生于地表,污染物必须通过非饱和带才能进入地下水中。非饱和带岩性是影响水分入渗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气象、水文、地质和生物等作用,自然界土壤通常呈层状结构,因而,研究非饱和带层状介质的水分和溶质运移已成为当今水文地质领域的前沿和热点。目前,学者们对于层状砂性介质在非积水入渗条件下的研究较少涉及。本论文依托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重点研究课题“非饱和带溶质迁移转化规律试验研究”(SKLGP2011Z001),设计了3种含砂量不同的层状砂土在非积水条件下的水分入渗试验,对试验过程中含水率、基质吸力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非积水入渗条件下的层状非饱和砂性介质的水分运移模型。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非积水入渗条件下,层状非饱和砂性介质水分入渗过程中土壤含水率呈现阶段性的变化,在水分入渗的第一阶段,含水率的增长呈线性变化,线性增长至一定阶段后,在每一层介质靠底部的剖面,出现第二阶段的线性增长。线性增长结束后,含砂量高的介质剖面存在一个较为平缓的含水率变化,然后达到平衡含水率,而含砂量低的介质剖面则在线性增长阶段结束后即达到平衡含水率。2、非积水入渗条件下,在同一层介质中,对于含水率只出现一个线性变化阶段的剖面,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大,含水率线性增长速率减小,对于含水率出现两个线性变化阶段的剖面,其第一阶段含水率线性变化速率比只有一个线性变化阶段的变化速率大,且其第二阶段含水率线性变化速率只有第一阶段的十分之一左右。3、非积水入渗条件下,对于同一层介质中不同深度的剖面,含水率线性增长峰值几乎相同,相差不大。对于不同含砂量的介质而言,含砂量越大,含水率线性增长峰值越小。4、非积水入渗条件下,同一层介质不同深度剖面的平衡含水率相同,不同含砂量介质的平衡含水率随含砂量的减小而增加。5、非积水入渗条件下,层状非饱和砂性介质基质吸力变化大致可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基质吸力维持起始基质吸力不变的阶段,在该阶段水分未运移至相应剖面;第二阶段,基质吸力呈快速变化阶段,在该阶段水分运移至相应剖面处,含水率的迅速增大,导致基质吸力呈现快速变化;第叁阶段,基质吸力快速变化结束,达到平衡值,并维持该值不变。其中基质吸力开始变化后的第二阶段及第叁阶段的变化趋势,可用Logistic函数进行拟合。6、非积水入渗条件下,同一层介质中,不同剖面的起始基质吸力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有所增大,而各剖面平衡基质吸力相差不大。对于不同含砂量的介质而言,随着含砂量的减少,介质的起始基质吸力增大,各剖面的平衡基质吸力大致相同。(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1)

李道西,代小平,冯江,雷宏军,柴红敏[8](2013)在《积水动边界条件下滴灌土壤水分入渗研究(Ⅰ)——室内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地指导滴灌工程实践,针对滴灌土壤表面积水的现象,系统研究了滴灌积水动边界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规律。通过室内试验,专门对积水条件下不同滴灌流量的滴灌湿润体、土壤水分入渗湿润锋和地表积水范围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积水动边界条件下,滴灌湿润体在灌水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表现为一平卧的半椭球体。无论是水平湿润锋、垂直湿润锋以及湿润比,还是地表积水范围,都与入渗时间符合较好的幂函数关系。另外,无论滴头流量大小,湿润比随着灌水历时的增加都逐渐变小,但均大于1。滴头流量对地表积水范围的影响很大,地表积水稳定范围及其达到稳定的时间都随滴头流量的增加而增大。同时,地表积水稳定范围与滴头流量也能符合较好的幂函数关系。(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3年02期)

张建丰,王文焰[9](2012)在《裂隙黄土积水入渗特性实验研究(二)——对实验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单裂隙黄土积水入渗特性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实验中如何处理与利用边界条件及正确分析实验资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利用有限边界的湿润锋与无裂隙自由入渗的湿润锋二者变化特征相关分析法,得到了不同裂隙深度自由入渗的最大影响范围,为半无限边界单裂隙及双裂隙入渗模型的建立与参数的确定创造了条件。将实验土槽两侧边界视为相应裂隙间距中点的零通量面,依此不仅可在有限实验土槽长度情况下进行较多不同裂隙间距的实验方案,而且也为利用单裂隙实验资料分析裂隙间距对模型参数的影响成为可能。(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2年06期)

翟正江,王振伟,付相超,赵雪[10](2012)在《积水入渗作用下排土场变形破坏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哈尔乌素露天矿排土场特殊的黄土地质条件以及主坝与排土场之间大量积水的存在,对排土场边坡稳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采用FEPG软件,探讨了积水入渗、毛细水作用对排土场边坡变形破坏产生的影响,揭示了弱层演化成含水层的全过程,得出在水的长期浸润下,边坡稳定系数逐渐减小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满足煤矿生产与安全要求。(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2年10期)

积水入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降雨诱发浅层滑坡稳定性评价的前提是计算边坡的湿润锋深度,目前较为常用的计算方法是基于改进的Mein-Larson降雨入渗模型,但该模型假定斜坡土体初始含水率均匀分布,实际上斜坡土体初始含水率分布是不均匀的,其表现出越靠近地下水位土体含水率越高的规律。为了体现这一实际情况,提出一种指数型的土体初始含水率分布函数,对传统的非积水降雨入渗模型进行了改进,并通过有限元数值分析对土体初始含水率分布函数和改进的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解与数值解较为接近,说明改进的非积水降雨入渗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积水入渗论文参考文献

[1].胡海军,李博鹏,田堪良,巴亚东,崔玉军.积水和降雨下非饱和重塑黄土水分入渗模拟[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简文星,蒋毅.基于指数型的浅层滑坡非积水降雨入渗模型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7

[3].陈帅,毛晓敏,胡海珠.参数平均方式对层状夹砂土壤积水入渗数值模拟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

[4].刘晓,张杰.探讨夹砂层特性对积水入渗的敏感性影响[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15

[5].宋传华,吴凤燕,胡铁松,谈广鸣.交替积水条件下降雨入渗补给量计算模型对比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5

[6].李道西,李秀丽,冯江,代小平,王静.积水动边界条件下滴灌土壤水分入渗研究(Ⅱ)——数值模拟改进[J].水利水电技术.2014

[7].唐添慧.非积水条件下层状非饱和砂性介质水分入渗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

[8].李道西,代小平,冯江,雷宏军,柴红敏.积水动边界条件下滴灌土壤水分入渗研究(Ⅰ)——室内试验[J].水利水电技术.2013

[9].张建丰,王文焰.裂隙黄土积水入渗特性实验研究(二)——对实验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土壤通报.2012

[10].翟正江,王振伟,付相超,赵雪.积水入渗作用下排土场变形破坏机理分析[J].煤矿安全.2012

论文知识图

入渗概念模型4.8 第 30 步充水矢量图大田恒定水头钻孔积水入渗积水入渗时土体含水率分布积水入渗时含水率的分布和分区一维积水入渗试验装置示意图(单...

标签:;  ;  ;  ;  ;  ;  ;  

积水入渗论文_胡海军,李博鹏,田堪良,巴亚东,崔玉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