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轻宫颈癌患者延误诊断的原因分析及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唐奕仕[1](2021)在《育龄期宫颈HSIL初次锥切术后病灶复发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育龄期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初次锥切术后患者复发的相关高危因素,进一步探索育龄期HSIL术后患者的个体化管理策略,做好宫颈癌二级预防,避免或减少再次手术对患者的生育及生殖健康的影响。【方法】1.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总院及南沙分院行阴道镜指引下活检病理诊断为HSIL患者共有508例,且均接受宫颈环形电切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治疗,选取到完成定期随访及相关随访内容指标的初次锥切术后年龄在18-50岁之间的育龄期患者完整病例资料共278例。2.在初次行宫颈锥切术后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妇科常规检查、TCT、HPV检测等。采用细胞学联合HPV检测的方法进行随诊,经过质量控制的术后病理诊断若未发现异常情况者则按术后第1年内每4-6个月随访1次,术后第2年起每6-12个月随访1次,若未发现病变存在迹象,12个月再次重复检查,连续2次检查未见异常者,则每3年复查1次;若妇科常规检查发现肉眼可见的病变或TCT结果为阳性(包括ASCUS、ASC-H、LSIL、HSIL、SCC、AGC、AIS)或HPV阳性者均转诊阴道镜检查,必要时进行宫颈活检、宫颈管搔刮术(ECC)及再次宫颈锥切术。3.回顾性分析复发患者的年龄、孕次、产次、HPV感染情况、TCT、阴道镜活检情况、转化区类型、切缘状态、病变腺体累及情况、病变累及多象限等因素是否为宫颈HSIL初次锥切术后患者复发的相关因素。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由率(%)表示计数资料,单因素采用X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78例育龄期宫颈HSIL初次锥切术后的患者中有23例切缘阳性,其中CINI 0例(0/23,00.00%),CIN II 10例(10/23,43.48%),CIN III 13例(13/23,56.52%);在23例切缘阳性患者中有17例出现病灶复发(17/23,73.91%),其中CINI 0例(0/17,00.00%),CIN II 5例(5/17,29.41%),CIN III 12例(12/17,70.59%)。锥切术后切缘阳性患者其CIN级别与复发率有显着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初次锥切术后患者中有44例出现病灶复发,在随访过程中发现第1年复发的有14例(14/44,31.82%),第2年复发有16例(16/44,36.36%),第3年复发有8例(8/44,18.18%),第4年复发有4例(4/44,9.09%),第5年复发有2例(2/44,4.55%)。初次锥切术后病灶复发患者大部分集中在2年内复发。3.初次锥切术后复发患者年龄分布在22-48岁之间,平均年龄44.7±8.6岁,中位数46岁,其中18-19岁0例(0/44,0.00%),20-29岁8例(8/44,18.18%),30-39岁14例(14/44,31.82%),40-50岁22例(22/44,50.00%);年龄≥40岁年龄组的复发风险是<40岁年龄组的2.44倍。年龄对术后复发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复发组44例中转化区类型为Ⅰ型21例(21/181,11.60%),Ⅱ型15例(15/77,19.48%),Ⅲ型8例(8/20,40.00%),转化区II、III型患者复发率明显比I型患者复发率高,不同转化区类型的患者对复发风险存在显着差异(P<0.05)。5.复发组44例中术前TCT检测,其中HSIL 24例(24/98,24.49%),LSIL 9例(9/66,13.64%),ASC-H 8例(8/74,10.81%),ASCUS 3例(3/40,7.50%);初次锥切术前TCT级别与术后复发密切相关,术前TCT级别越高,术后复发率越高,对术后复发风险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5)。6.初次锥切术后病理提示病变累及腺体155例,复发有38例,复发率24.51%(38/155),未累及腺体123例,复发有6例,复发率4.88%(6/123);复发风险随着病变累及腺体的概率增大也相应增大,病变累及腺体为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初次锥切术后病灶复发的高危因素中主要有高龄(≥40岁)、转化区III型、切缘阳性。2.对于锥切术后切缘阳性患者,根据切缘CIN类别可以预测其病灶复发的风险程度,CIN级别越高,复发风险程度越高。3.育龄期宫颈HSIL初次锥切术后病灶复发患者中大部分在2年内复发(复发率36.36%)。
刘晓青[2](2021)在《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临床病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59例子宫穿孔(uterine perforation)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子宫穿孔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要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优化诊疗方案,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9年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明确诊断为子宫穿孔的59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应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率及均数),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年龄分布特点:59例子宫穿孔患者的年龄为20-80岁不等,平均年龄44.86±2.139岁,中位年龄44岁。按10岁一个年龄段划分,<30岁12例,占20.3%;30-39 岁 14 例,占 23.7%;40-49 岁 11 例,占 18.6%;50-59 岁 7 例,占11.9%;60-69岁9例,占15.3%;≥70岁6例,占10.2%。按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的划分标准,18~44岁年轻组30例,占50.8%;≥45岁中老年组29例,占49.2%。绝经前子宫穿孔患者36例,占61.0%;绝经后子宫穿孔患者23例,占39.0%。不同年龄段子宫穿孔发生率不同,子宫穿孔患者多发生于绝经前女性,尤其处于30-39岁年龄段,绝经后女性多见于60-69岁年龄段。2.子宫穿孔的分类:59例子宫穿孔患者依据有无外源性因素分为:自发性子宫穿孔35例,占59.3%;继发性子宫穿孔24例,占40.7%。依据穿透子宫肌壁程度分为:部分性子宫穿孔(未穿透浆膜层者)10例,占16.9%;完全性子宫穿孔(穿透浆膜层者)42例,占71.2%;穿透子宫肌壁程度不详者7例,占11.9%。依据是否伴有周围脏器损伤分为:单纯性子宫穿孔37例,占62.7%;复杂性子宫穿孔22例,占37.3%。对子宫穿孔有无外源性因素与是否伴有周围脏器损伤相比较,自发性子宫穿孔常表现为单纯性穿孔,继发性子宫穿孔常表现为复杂性穿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子宫穿孔的病因: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中与宫内节育器相关子宫穿孔患者27例,占45.8%;与子宫炎性疾病相关子宫穿孔患者12例,占20.3%;与瘢痕子宫相关子宫穿孔患者11例,占18.6%;与其他宫腔操作相关子宫穿孔患者6例,占10.2%;与恶性肿瘤相关子宫穿孔患者2例,占3.4%;与妊娠相关子宫穿孔患者1例,占1.7%。4.子宫穿孔的临床表现: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中有症状者52例,占88.1%;无症状者7例,占11.9%。52例有症状者中,单纯性腹痛者9例,腹痛伴有腹膜炎症状者8例,腹痛伴有阴道流血者6例,单纯性阴道流血者5例,阴道流血伴有分泌物异常者3例,单纯性分泌物异常者3例,腹痛伴有分泌物异常者2例,腹痛伴有恶心呕吐、腹膜炎症状者2例,其他症状者各1例,共计14例。子宫穿孔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阴道流血、分泌物异常以及腹膜炎症状。5.子宫穿孔的诊断方法:59例子宫穿孔患者均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诊断,通过1种检查手段明确诊断者31例,占52.5%;其中行妇科彩超检查确诊者15例,行全腹CT检查明确诊断者15例,行宫腔镜检查明确诊断者1例。余28例通过妇科彩超检查加其他检查手段明确诊断,占47.5%;其中行妇科彩超+全腹CT检查者22例,行妇科彩超+全腹CT+盆腔MRI检查者2例,行妇科彩超+全腹CT+膀胱镜检查者2例,行妇科彩超+腹部平片检查者1例,行妇科彩超+腹部平片+全腹CT检查者1例。可见,妇科彩超检查是诊断子宫穿孔的主要手段,CT检查可进一步证实有无子宫穿孔。6.子宫穿孔部位: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中有明确记载子宫穿孔部位者52例,7例不详。在52例明确记载穿孔部位患者中,子宫前壁穿孔 23例,后壁穿孔9例,宫底部穿孔5例,前后壁均穿孔4例,侧壁穿孔3例,宫角部穿孔3例,宫颈部穿孔1例,子宫后壁+宫底部1例,子宫后壁+宫颈部1例,子宫后壁+宫角部1例,宫底部+宫角部1例。其中伴发临近脏器损伤者22例,包括:肠管损伤者15例,宫旁组织(包括卵巢、子宫韧带、输卵管)损伤者5例,膀胱损伤者2例。部分性子宫穿孔(未穿透浆膜层者)10例;完全性子宫穿孔(穿透浆膜层者)42例;穿透子宫肌壁程度不详者7例。在42例完全性子宫穿孔(穿透浆膜层者)患者中,穿孔部位大小不超过1cm者30例,大于1cm者12例,其中最大直径达7cm。可见,子宫穿孔多见于子宫前壁穿孔,常为完全性穿孔,且多数穿孔部位不超过1cm。7.治疗方法: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中急诊手术治疗者32例,占54.2%,非急诊手术治疗者27例,占45.8%。其中57例患者于我院行手术治疗,占96.6%;2例患者由外院手术后转入我院进一步治疗,占3.4%。我院57例手术患者中,22例患者行经腹子宫缝合修补术,12例患者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7例因子宫穿孔部位无出血未予特殊处置,7例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缝合修补术,4例患者腹腔镜中转开腹行全子宫切除术,2例患者行腹腔镜下电凝术,2例患者行宫腔镜热球电凝术,1例患者仅行经腹探查术。可见,子宫穿孔患者多数经开腹手术治疗。8.误诊情况: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中误诊2例,占11.1%;为绝经后高龄患者,分别为62岁的宫颈癌患者和73岁的子宫内膜炎患者。9.住院时间:59例子宫穿孔患者住院时间3-23天不等,平均住院时间10.15±0.621天。其中住院时间小于7天者9例,占15.3%;住院时间7-13天者40例,占67.8%;住院时间大于14天者10例,占16.9%。急诊手术组患者最短住院时间3天,最长住院时间23天,平均住院时间10.34±0.948天;非急诊手术组患者最短住院时间3天,最长住院时间22天,平均住院时间9.93±0.779天。可见,急诊手术与非急诊手术比较,住院时间无差异。结论:1、子宫穿孔多发生于绝经前女性,以30-39岁年龄段多见,绝经后女性多见于60-69岁年龄段,绝经后伴有腹膜炎症状的妇女更易误诊。2、不同年龄段妇女子宫穿孔病因不同,绝经前子宫穿孔多与宫内节育器及宫腔操作等外源性因素相关,多为复杂性穿孔;绝经后子宫穿孔与宫腔积脓、子宫恶性肿瘤等疾病相关,多为单纯性穿孔。3、妇科彩超检查是诊断子宫穿孔的主要手段,具有方便、快捷、无创、可重复性强、价格低廉等优势;CT检查可进一步证实子宫穿孔。4、不同病因导致的子宫穿孔发生部位不同,与节育器相关的子宫穿孔常见于子宫前壁,且多伴有周围脏器的损伤;其他宫腔操作相关的子宫穿孔常见于子宫底部;子宫炎性疾病相关的子宫穿孔常见于子宫后壁。5、子宫穿孔患者多需采取手术治疗,术后抗感染等治疗对愈后十分重要。
陈瑜沙[3](2021)在《多重HPV感染与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多重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多重HPV感染是否较单型别HPV感染导致宫颈病变等级升高的风险更高,以期为以HPV为基础的宫颈癌筛查提供风险识别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20年4月期间就诊我院宫颈门诊并接受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的年龄在16-87岁的妇女共5963例。依据宫颈病理结果将入选者分为炎症组,≤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组,≥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组,单因素分析不同病理结局下患者年龄、产次、流产次数、避孕方式以及HPV感染模式(包括单型别高危型HPV感染、无HPV感染、单型低危型HPV感染、高危型HPV合并至少一种其他型别的高危型HPV感染(multi HR-HR);一种高危型HPV合并大于等于一种低危型HPV感染(multi HR-LR);两种及两种以上低危型HPV感染(multi LR-LR))的差异,再将单因素分析中P<0.15的变量放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不同病理结局与HPV不同感染模式的相关性;此外,选取细胞学正常、非HPV16/18的其他高危型HPV感染者共772例,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HPV感染模式的病理结局的差异性。结果:1、多重HPV感染者占总HPV感染人群的32.6%,在小于25岁的年轻女性中多重HPV感染占53.13%;HPV59型最常出现多重感染,HPV16/18出现多重感染的频率较少。2、multi HR-HR HPV感染导致宫颈病变等级升高的风险高于单型高危型HPV感染(OR=1.312,[95%CI=1.155-1.49],P<.001),multi HR-LR导致宫颈病变等级升高的风险低于单型高危型HPV感染(OR=0.708,[95%CI=0.177-0.776],P=.007);除外HPV16/18型后,仍发现multi HR-HR HPV感染导致宫颈病变等级升高的风险高于单型高危型HPV感染(OR=1.198,[95%CI=1.008-1.423],P<0.05);3、在772例细胞学正常、非HPV16/18的其他高危型HPV的患者中,多重高危型HPV感染者中HSIL+的患病率高于单型高危型HPV感染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6%VS.5.6%,P<0.001)。结论:1、多重HPV感染好发于年轻女性;HPV59型最常出现多重感染,而HPV16/18较少出现多重感染。2、multi HR-HR HPV感染导致宫颈病变级别升高的风险高于单型别HPV感染,multi HR-LR HPV感染对导致宫颈病变级别升高的风险低于单型别HPV感染。3、非HPV16/18型的其他多重高危型HPV感染如果仅采取细胞学分诊存在漏诊HSIL+的可能,多重HPV感染有望成为以HPV为基础的宫颈癌筛查的风险识别因素。
邓琇文[4](2021)在《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及子宫颈癌中人乳头瘤病毒亚型的分布及归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及子宫颈癌(CC)患者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的亚型分布特点及归因率,为CC的筛查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01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就诊的541例SIL及C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组织病理学诊断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和子宫颈癌组。获取各组患者的HPV分型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HPV总阳性率为93.90%,其中高危型为84.47%,高低危混合型为6.28%,低危型为3.14%(P<0.05)。2.LSIL、HSIL及CC组HPV阳性率分别为:91.00%、94.27%和95.07%(P>0.05);单一感染构成比分别为:69.31%、75.23%、87.05%,多重感染构成比分别为:30.69%、24.77%、12.95%(P<0.05)。3.三组患者均以高危型HPV感染为主,其中LSIL组以16、18、52、58、66型为主,HSIL组以16、58、52、18、33型为主,CC组以16、58、18、52、56型为主。4.HPV单一感染常见亚型在LSIL、HSIL及CC组分布:HPV16型:19.11%、36.84%和69.10%(P<0.05);HPV18型:14.71%、5.85%和7.87%(P>0.05);HPV58型:14.71%、21.64%和7.87%(P<0.05);HPV52型:13.24%、11.11%和3.93%(P<0.05)。5.不同年龄段的HPV感染率呈现U型分布,有<25岁和≥55岁两个高峰年龄段。6.三组患者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分布无显着性差异(P>0.05)。7.CC组与LSIL/HSIL组之间HPV16/18型阳性、孕次、产次、流产次数及是否绝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HPV16、18、58、52、33、31以及45型在LSIL、HSIL及CC组中累积归因率合计分别为48.4%、72.3%和88.3%,归因率排前四位的亚型分别为HPV16、58、18以及52型。结论:1.LSIL、HSIL及CC患者HPV感染率为93.90%,感染类型以单一型、高危型为主,常见的亚型为HPV16、58、18以及52型;HPV阴性也占有一定比例。2.高危型HPV16/18型阳性、孕次≥2次、产次≥2次、流产次数≥2次及绝经是CC发生的危险因素。3.HPV16、18、58、52、33、31以及45型在LSIL、HSIL及CC患者中感染率、归因率及风险值高,建议注射HPV疫苗时优先考虑接种9价疫苗。
尹璐[5](2020)在《细胞免疫化学P16/Ki67双染检测在预测宫颈高级别病变中的意义及对宫颈低级别病变随访的指导价值》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宫颈癌(cervical cancer)是仅次于乳腺癌的危害全球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且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生率日益升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统计数字结果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新增加的宫颈癌病例里面,中国达到了75000例,发病率位居世界第2位,而且发病人群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1]。虽然近几年伴随着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以及宫颈癌疫苗的应用普及,使得宫颈癌发病率以及死亡率都有显着降低,但临床上仍然存在过度诊治和漏诊的现象。当前国内所应用的依旧是三阶梯方法进行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也就是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其在经过多年应用之后也暴露了它的局限性。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不仅需要专业病理科医师于显微镜之下进行观察诊断,若是感染等因素造成细胞形态不典型,则极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和假阳性率,敏感度较低。阴道镜检查和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有创性检查,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的筛查,应用范围相对狭窄,适用于对疑似病例进行确诊。大量的流行病学和生物学资料已证明,持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是子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主要致病因子,也是诱发宫颈癌的重要因素。HPV检测也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筛查的主要方法之一,WHO在2013年发布的宫颈癌防控指南中也明确推荐HPV检测可作为宫颈癌筛查的初筛方法。但其特异性较差,且不能识别是否为一过性感染或者转化性感染,造成过多的阴道镜转诊。因此,临床上仍需要寻找一种简便、准确的预测方法。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是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的总称,目前国际上把SIL划分成两级,分别是低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以及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因为两者在结局与转归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治疗原则方面也有明显区别。LSIL一般被认定是致癌性或者是非致癌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主要以随访的方式进行临床观察;而HSIL则是属于癌前病变,需要接受手术治疗[2]。要预防宫颈癌的发生,关键是提高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检出率。目前临床中对于随访的LSIL患者,以上指标也并不能很好的对疾病的预后及转归进行预测,且对预后及转归的检测指标报道较少,因此,寻找合适的能预测LSIL病变的进展及转归的标记物,对预防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重大的意义。一直以来,国内外对SIL的诊断名称大部分还是以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为主,具体包括三个等级,即CIN I级、CIN II级以及CIN III级。在2014年WHO发布的第四个版本《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并未选择把CINII级病变纳入于HSIL里面,本质上看CINII级就是生物学中CINI级和CINIII级之间的混合体,如果把CINII级病变统一纳入于HSIL里面,则会有过度治疗风险。国内外用P16标记对临床较难处理的CINII级病变的宫颈标本进行更明确的鉴别,P16阳性时可诊断为HSIL;P16阴性则可诊断为LSIL,使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及客观性更高,CIN分级更准确,减少了因主观判断而出现的过度治疗或延误治疗等问题[3-4]。P16作为典型的抑癌基因,能够作为LSIL和HSIL之间诊断区分的重要指标,而相关文献报道也认为P16是SIL预后观察的关键评价指标。HPV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主要病因,P16蛋白过度表达体现出HPV感染之后使得宿主细胞出现变异,可见P16能够充当宫颈癌变程序启动的关键分子生物学标志物[5-6]。Ki67是细胞增殖活性最可靠的指标之一,虽然并未参与宫颈致癌,然而针对疾病分级与评估却具备良好的预测意义。CIN级别越高,细胞增殖越活跃,Ki67表达越强。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具有抑制肿瘤作用的P16与细胞增殖标记物Ki67应该是相互排斥的,但若在同一细胞中检测到过量表达的P16和Ki67,则说明细胞周期调控出现了异常,对于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和宫颈癌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P16/Ki67双染阳性率随着宫颈疾病诊断的加重而不断增加,同时,P16/Ki67在预测LSIL转归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临床工作中过度治疗的发生[7]。目的:分析验证细胞免疫化学P16/Ki67双染检测在HSIL预测中的意义及对低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随访的指导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在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自愿行宫颈癌筛查的患者,选取液基细胞学(LCT)诊断为≥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女性患者315例,且均采取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检测,其中因细胞量不足、细胞学不满意无法行P16/Ki-67双染剔除11例,最终有效标本数量为304例,均采取细胞免疫化学P16/Ki67双染检测,以阴道镜活检作为金标准。另选取20例液基细胞学检查没有发现恶性细胞以及上皮内病变细胞(NILM),行P16/Ki-67免疫细胞双染检测。并对阴道镜组织学确诊的90例LSIL患者随访观察两年时间,主要检测高危型HPV以及LCT,间隔半年随访一次。在随访到第24个月的时候,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和/或宫颈搔刮术。如果随访当中活检病理显示有HSIL或宫颈癌,则终止随访,HSIL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宫颈癌住院进一步治疗。结果:(1)20例液基细胞学没有发现上皮内病变细胞或者是恶性细胞(NILM)标本中P16/Ki67双染结果均为阴性;(2)意义未明确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病例中预测HSIL+(相当于CINII+)的敏感性为66.67%、特异性为95.92%、阳性预测值为50.00%、阴性预测值为97.92%;(3)LSIL病例当中预测HSIL+(相当于CINII+)的敏感性为91.89%、特异性为95.16%、阳性预测值为91.89%、阴性预测值为95.16%;(4)HSIL病例当中预测HSIL+(相当于CINII+)的敏感性为93.48%、阳性预测值为93.48%;(5)ASCUS及以上病例中预测HSIL+(相当于CINII+)的敏感性为90.22%、特异性为94.34%、阳性预测值为87.37%、阴性预测值为95.69%;(6)对90例LSIL患者随访观察2年,P16/Ki67双染阴性组的转归结局显着优于双染阳性组(P<0.05)。结论:(1)P16/Ki67免疫细胞双染检测可以显着提高HR-HPV阳性的液基细胞学(LCT)诊断为≥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患者中HSIL+检出的预测值,有望成为HPV筛查的有效辅助方法。(2)对预测LSIL的转归有一定的意义,可用于LSIL的随访分流管理,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张冬萍[6](2020)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淋巴囊肿发生及合并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三大常见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根治术后淋巴囊肿发生及合并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自2017年1月—2019年1月因妇科恶性肿瘤行腹腔镜下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的351例患者,根据有无淋巴囊肿的发生分为淋巴囊肿组和无淋巴囊肿组,对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中情况、术后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病理情况进行比较。发生淋巴囊肿感染的2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又分为单纯抗生素组与抗生素联合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组,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切除淋巴结数目(P=0.000)、切除淋巴结范围(P=0.001)、引流管留置时间(P=0.013)、术后有无放疗(P=0.005)、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P=0.000)以及三酰甘油的水平(P=0.004)是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淋巴囊肿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切除淋巴结数目是淋巴囊肿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切除淋巴结数目每增加10个,淋巴囊肿发生风险增加0.995倍(OR值为1.995)。淋巴囊肿合并感染的发生率为17.85%,大肠埃希菌为淋巴囊肿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发生率为31.2%。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囊肿的直径及患者合并糖尿病(P=0.000)与淋巴囊肿发生感染密切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囊肿直径(>5cm)是淋巴囊肿合并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OR=4.375,P=0.041)。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单纯抗生素与联合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两种方案治疗淋巴感染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660,P=0.001)。结论:妇科恶性肿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发生淋巴囊肿的相关因素有切除淋巴结数目、淋巴切除范围、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辅助放疗、患者的BMI及三酰甘油;大肠埃希菌是淋巴囊肿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直径>5cm是囊肿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穿刺引流联合抗生素治疗效果较佳,可作为其推荐治疗方式。
崔一冰[7](2019)在《20世纪英国癌症三级预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史的勃兴与全球癌症问题的日益突出,英国作为最早建成的“福利国家”,公共卫生政策和预防医学研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因此,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医学、社会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视域研究英国的癌症问题变得尤为重要。论文选取20世纪英国癌症三级预防作为个案,将其置于政府、产业部门、社会组织和个人四个层面进行综合考量,历史地“深描”英国癌症三级预防的形成、演进和特征。“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根据癌症病理发展的不同时期,将预防分为一级“病因学预防”、二级“临床前期预防”以及三级“临床预防”三种类型。这三级预防分别从狙击致癌因子、筛查诊断癌症临床前期表现以及控制术后复发等三方面实现对癌症的预防控制。三级预防是英国癌症预防控制的核心内容,其在降低英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和延长患者寿命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回顾英国癌症三级预防的演进历程,20世纪是癌症三级预防建设的关键时期。19世纪,受英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影响,人们在平均寿命、生活方式和疾病健康观念等方面均发生了显着地变化,癌症作为一种“文明病”逐渐成为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医学社会化的转型是癌症疾病观“现代化”的直接结果,使癌症的病因解释逐步摆脱了纯医学的解释路径,并让医学界开始重新思考外部环境与生活方式对癌症发病产生的影响。“公共卫生运动”和“妇幼保健运动”催生了通过阻断致癌因子来预防“生活方式癌”的癌症一级预防观念的形成。一级预防是真正符合“上医治未病”预防医学思想的预防策略。但是,随着“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和“大英帝国癌症运动”等癌症研究机构对癌症医学研究的深入,缺乏学理依据的病因学一级预防开始向临床预防过渡。医学界在癌症的临床前期,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预防方法来实现预防癌症的发展和恶化的目的。此外,针对癌症已患病人,医生则是通过手术、化疗、综合治疗方案以及姑息疗法等措施来实现对癌症复发和术后伤残的三级预防。本文通过对英国癌症三级预防的研究,希冀建构一幅20世纪以来英国癌症防控实践活动中的“临床医学模式”向“临床—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再由“临床—生物医学模式”向“临床—生物—社会医学模式”的二次转向的图景。其次,“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和“大英帝国癌症运动”作为英国最重要的癌症医学研究机构,其在癌症病因、病理结构、临床治疗等方向上的研究为英国癌症三级预防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本文关注的重点。最后,健康教育特别是防癌教育贯穿了英国癌症三级预防的各阶段和各个层面,其主体涉及民众个体、社会组织和政府三方面,内容更是包括防癌意识的培养、建立在流行病学基础之上的癌症等登记制度以及控烟等多个方面,其开展的纵深直接影响着英国癌症预防体系建设的成败,也是本文重点着墨的内容。
邱玥[8](2019)在《介入栓塞化疗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介入栓塞化疗治疗ⅠB2ⅡB期宫颈癌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从200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收治的共158例ⅠB2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研究分为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将ⅠB2ⅡA期宫颈癌患者,根据初始治疗方式,分为直接手术组(组1)和介入栓塞化疗+手术组(组2)两组,比较两组的术中情况、术中并发症、术后病检、术后辅助治疗情况及生存率;第二部分将ⅡB期宫颈癌患者,根据初始治疗方式,分为同步放化疗组(组A)、介入栓塞化疗+手术组(组B)、单纯放疗组(组C),分析比较三组的生存率、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同时对存活的宫颈癌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调查。结果:(1)第一部分:各期别介入栓塞化疗均可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组2的手术时间短于组1的手术时间(2.88±0.22h vs 3.11±0.21h),组2术中出血量少于组1术中出血量(104.55±14.60ml vs140.22±24.99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47.83%vs 24.24%)、宫旁浸润率(32.61%vs 15.15%)、肿瘤直径>4cm的患者占比(47.83%vs 21.21%)、深间质浸润≥1/2的患者占比(43.48%vs 18.18%),组1均大于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切缘阳性率(4.35%vs 0.00%)、淋巴脉管浸润率(21.74%vs 15.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1术后进行辅助治疗的比例高于组2(86.96%vs 5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3、5年总生存率(OS)及无瘤生存率(DFS)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第二部分:组A的3年OS为94.4%、DFS为88.5%;组B的3年OS为92.1%、DFS为88.1%;组C的3年OS为72.2%、DFS为66.7%,两组间分别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组A的5年OS(88.5%)、5年DFS(79.7%)均高于组C的5年OS(58.2%)、5年DFS(42.9%),P<0.05;组A的5年OS、DFS与组B的5年OS(82.3%)、DFS(74.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B的5年OS、DFS均高于组C,P<0.05。调查发现组A、组B及组C在功能领域方面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恶心呕吐症状方面,组A症状重于组B、组C,P<0.05。在便秘与腹泻症状方面,组A症状重于组B、组C,组C症状重于组B,P<0.05。在性生活质量方面,组B高于组A、组C,P<0.05;在泌尿系统症状方面,组B症状较组A、组C重,P<0.05。结论:介入栓塞化疗治疗宫颈癌近期疗效显着,改善了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宫颈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有一定意义,但并未明显改善生存预后,且有掩盖术后病理因素的风险,选择时需慎重,不能作为常规的治疗方式。
刘宏宇[9](2019)在《20072018年某市宫颈癌患者住院费用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宫颈癌患者住院费用的变化情况及影响住院费用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某市20072018年宫颈癌患者住院费用的分析,总结有效控制宫颈癌住院费用的方法和措施,为控制宫颈癌患者住院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患者疾病经济负担、合理利用医疗服务资源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某市20072018年因患宫颈癌而入院治疗的患者的所有与住院费用相关的数据。本研究主要对宫颈癌患者基本情况、住院费用的变化趋势、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Excel 2010对所有数据进行筛选和整理,将最终的有效数据导入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对患者基本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对住院费用的变化趋势采用趋势分析法并运用灰色系统建模软件7.0.1(GSTA 7.0.1)对住院费用进行关联度分析及费用预测;对住院费用的单因素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对住院费用的多因素分析采用递归系统模型。结果:1、本研究纳入某市20072018年宫颈癌住院患者共计13040例。从社会人口学特征来看,患者平均年龄为50.67±11.367岁,患者主要集中在3565岁之间,45岁以下的患者占比逐渐增多。94.9%的患者为在婚状态,51.8%的患者为企事业单位人员,65.5%的患者来自市辖区。从就诊及住院情况来看,85.2%的患者在三甲级及以上医院进行治疗,实际住院天数的中位数为14.5天。从疾病特征及治疗情况来看,84.4%的患者病理诊断为鳞癌,73.0%的患者有伴随疾病,69.1%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从医疗付费方式来看,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共占60.9%。2、20072018年宫颈癌住院患者人数和住院总费用总体上均呈上涨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43%、20.29%。20072016年住院费用中位数呈波动上涨趋势,2017年和2018年的住院费用中位数有所下降,分别为13511.56元、13647.60元。实际住院天数的中位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7年的20天减至2018年的10天。3、从宫颈癌住院患者各单项费用总体变化趋势来看,耗材费、诊断费、治疗费、综合医疗服务费、药费均呈现上涨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56%、13.54%、8.38%、6.59%、1.70%。药费方面,20072012年药费逐渐上涨,20132018年药费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治疗费和综合医疗服务费方面,2018年的环比增长率均最高,分别为55.98%、62.5%;诊断费方面,从20072015年,诊断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而20162018年诊断费呈现负增长趋势;耗材费方面,20112018年间耗材费变动幅度较大,年均增长率为23.83%。4、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得出,20072018年间各单项费用与住院费用之间的关联度由强到弱依次为:药费(0.9876)、治疗费(0.9447)、诊断费(0.8367)、综合医疗服务费(0.8307)、耗材费(0.7965)。5、通过GM(1,1)模型预测得出,20192023年的宫颈癌患者住院费用及各单项费用均呈现上涨趋势,按其年均增长率的大小依次排序为:耗材费(8.36%)、治疗费(7.23%)、诊断费(6.18%)、综合医疗服务费(4.36%)、住院费用(1.94%)、药费(0.25%)。6、通过秩和检验得出,患者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户口所在地、医院等级、入院途径、实际住院天数、病理诊断、伴随疾病、是否手术、医疗付费方式各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通过递归系统模型方法分析得出,按照各影响因素总效应大小排名前五名的分别是是否手术、实际住院天数、伴随疾病、医院等级、患者年龄。结论:1、宫颈癌患者平均年龄为50.67±11.367岁,且呈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因患病可能会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疾病经济负担,该年龄段的女性是宫颈癌防控的重点对象。2、20072018年间,宫颈癌住院患者人数和住院总费用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92023年的费用预测结果也表明住院费用及各单项费用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说明宫颈癌的疾病经济负担较为严重。3、20072018年间,药费和诊断费均呈现先上涨后下降的趋势,治疗费、耗材费、综合医疗费均呈现波动上涨的趋势,各单项费用与住院费用之间的关联度由强到弱依次为:药费、治疗费、诊断费、综合医疗服务费、耗材费。体现了新医改对住院费用的变动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要进一步理顺各项价格关系,优化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的总体结构。4、影响宫颈癌住院费用的关键因素主要为:是否手术、实际住院天数、伴随疾病、医院等级、患者年龄。针对以上因素采取相应的控费措施,切实缓解宫颈癌患者疾病经济负担。
王宇[10](2016)在《子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子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年轻女性子宫颈癌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受到了越来越多医学工作者的重视。传统的子宫颈癌治疗方式以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根治性放疗为主,使患者丧失生育能力,甚至影响性功能及内分泌功能,严重影响生存质量,尤其是年轻患者往往难以接受其并发症。目前随着子宫颈癌筛查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宫颈癌患者能够在早期得到诊治。肿瘤的治疗原则是延长患者生存期同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对于年轻女性子宫颈癌患者的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同时保留患者生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出现越来越多的关于早期子宫颈癌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报道,该术式成功保留患者生育功能,极大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但该术式的安全性、适应症及预后等仍有待进一步的临床观察研究。本文共收集16例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年轻女性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资料,全面分析该术式的适应症、方式选择及预后等,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研究对象和方法本项研究资料收集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3年03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年龄小于35岁并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年轻女性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共10例。其中1例行“宫颈广泛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患者术后常规病理结果提示盆腔淋巴结转移,遂二次手术行“宫颈癌根治术”,其余9例患者均成功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同时其中将6例行“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并成功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另收集与病例组同一月份、同一期别、同一病理类型行“宫颈癌根治术”的年轻患者病历资料6组,从各组随机抽取1例病历资料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共6例患者。所有收集病例共16例,术前均有我院妇科主任医师妇科检查结果、宫颈活检病理结果及盆腔磁共振等相关检查明确临床诊断,术后有我院病理学结果证实,确诊为子宫颈癌IA1期至IB1期(肿瘤直径≤2cm)。本文所有收集子宫颈癌患者分期方法均依据2010年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子宫颈癌临床分期。术后患者均定期于我院门诊复查,相关检查结果完善。本项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随访截止时间为2015年12月1日。对所有病例统计其围手术期资料、术后无瘤生存期及孕产情况等项目,将病例组及对照组术后无瘤生存期进行Log-rank检验(α=0.05),结果与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资料相比较,全面评价年轻女性早期子宫颈癌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注意事项。结果该研究分析了16例年轻女性早期子宫颈癌患者,年龄29±6岁,既往均有性生活史及孕史,第1次性生活史年龄为20±4岁,术前怀孕次数为2±1次,术前宫颈高危型HPV(人乳头瘤病毒)分型检查HPV16均为阳性(100%),2例患者合并HPV18阳性。9例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患者成功保留子宫(90%)。3例子宫颈癌IA1期患者均为体检发现,行“宫颈锥切术”,术后恢复好,术后随访时间14±14月,复查均无肿瘤复发表现。2例子宫颈鳞癌IB1期患者术前因肿瘤直径(2cm)较大行新辅助化疗后实行“腹腔镜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广泛性宫颈切除术”,术后均巩固性化疗4次,1例患者术后11月肿瘤复发,最后因肿瘤广泛转移去世。其余4例子宫颈癌患者直接行“腹腔镜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广泛性宫颈切除术”,术后随访至今平均时间为24月,复查均无肿瘤复发表现。9例成功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患者,术后有3例患者试孕,各成功自然妊娠1次,2例孕早期无明显诱因自然流产,1例成功妊娠至足月并剖娩1活男婴。1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术中未输血、无周围脏器损伤,成功保留生育功能的9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宫颈狭窄等并发症。病例组与对照组术后无瘤生存期比较t=0.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轻女性早期子宫颈癌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与行宫颈癌根治术相比术后短期(本文随访时间19±16月)内无瘤生存期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
二、年轻宫颈癌患者延误诊断的原因分析及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年轻宫颈癌患者延误诊断的原因分析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育龄期宫颈HSIL初次锥切术后病灶复发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子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 |
4 随访 |
5 诊断标准 |
6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44例育龄期宫颈HSIL初次锥切术后病灶复发病例基本特征 |
2.3 单因素分析 |
2.4 多因素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的年轻化趋势 |
3.2 子宫颈初次锥切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
3.3 育龄期宫颈HSIL初次锥切术后病灶复发年限分析 |
3.4 育龄期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初次锥切术后复发的处理 |
3.5 本研究的优势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宫颈HSIL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2)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子宫穿孔的分类 |
1.1.1 依据有无外源性因素分类 |
1.1.2 依据子宫肌壁穿透程度分类 |
1.1.3 依据是否伴有周围脏器损伤分类 |
1.2 各期妇女子宫的特点 |
1.2.1 未成年女性子宫的特点 |
1.2.2 成年女性子宫的特点 |
1.2.3 绝经后女性子宫的特点 |
1.2.4 宫腔积液子宫的特点 |
1.2.5 哺乳期子宫的特点 |
1.2.6 被恶性肿瘤侵袭子宫的特点 |
1.2.7 瘢痕子宫的特点 |
1.2.8 放置宫内节育器子宫的特点 |
1.2.9 其他特殊类型子宫的特点 |
1.3 子宫穿孔的高危因素 |
1.4 诊断标准 |
1.5 治疗方案 |
1.5.1 保守治疗 |
1.5.2 手术治疗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子宫穿孔的年龄分布特点 |
3.2 子宫穿孔的分类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3.2.1 子宫穿孔的分类 |
3.2.2 子宫穿孔类型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
3.3 子宫穿孔的发病因素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3.3.1 子宫穿孔的病因 |
3.3.2 子宫穿孔发病因素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
3.3.3 子宫穿孔发病因素与穿孔类型之间的相关性 |
3.4 子宫穿孔的临床表现 |
3.5 子宫穿孔的诊断手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3.5.1 子宫穿孔的诊断手段 |
3.5.2 子宫穿孔的诊断手段与发病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
3.6 子宫穿孔患者入院时的收治情况 |
3.7 子宫位置与子宫穿孔情况的相关因素分析 |
3.7.1 子宫位置与子宫穿孔部位的具体情况 |
3.7.2 子宫穿孔部位与发病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
3.8 子宫穿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3.8.1 子宫穿孔的手术方式 |
3.8.2 促宫缩药物的使用情况 |
3.8.3 子宫穿孔手术方式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
3.8.4 子宫穿孔手术方式与穿孔部位之间的相关性 |
3.9 子宫穿孔的住院时间、预后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3.9.1 子宫穿孔的住院时间、预后 |
3.9.2 子宫穿孔住院时间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
3.9.3 子宫穿孔住院时间与发病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
3.9.4 子宫穿孔住院时间与穿孔类型之间的相关性 |
3.9.5 子宫穿孔住院时间与穿孔部位之间的相关性 |
3.9.6 子宫穿孔住院时间与手术方式之间的相关性 |
第4章 讨论 |
4.1 子宫穿孔的发病年龄与机制 |
4.2 子宫穿孔类型与发病原因及年龄的关系 |
4.3 子宫穿孔的部位与发病因素的关系 |
4.4 子宫穿孔的临床表现 |
4.5 主要辅助诊断手段 |
4.6 治疗方案的选择 |
4.6.1 手术治疗 |
4.6.2 辅助治疗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多重HPV感染与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2.1 宫颈细胞学检查及诊断标准 |
2.2.2 宫颈HPV检测 |
2.2.3 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 |
2.2.4 宫颈锥切术 |
2.2.5 诊断标准 |
2.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HPV 感染人群中多重HPV 感染的构成情况 |
3.2 不同年龄段HPV 感染人群中多重HPV 感染率比较 |
3.3 多重HPV感染的常见类型比例 |
3.3.1 几种常见HPV类型在不同宫颈病理结局中合并多重感染的占比情况 |
3.3.2 不同高危型HPV型别合并多重感染的占比情况 |
3.4 多重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 |
3.4.1 影响宫颈病变结局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4.2 影响宫颈病变结局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3.4.3 非HPV16/18型高危型 HPV 的多重感染对宫颈病变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3.5 宫颈 TCT 筛查结果正常情况下不同类型 HPV 感染对宫颈病变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多重HPV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 |
4.2 多重HPV感染与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
4.3 多重HPV感染在HPV初筛中的潜在意义 |
4.4 不足和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及子宫颈癌中人乳头瘤病毒亚型的分布及归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主要研究内容 |
1 资料与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颈癌的防治 |
1 子宫颈癌的致病因素及一级预防 |
2 子宫颈癌的二级预防 |
3 子宫颈癌的三级预防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5)细胞免疫化学P16/Ki67双染检测在预测宫颈高级别病变中的意义及对宫颈低级别病变随访的指导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1.引言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阴道镜检查及活检病理 |
5.随访 |
6.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患者的基本情况 |
2.检测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诊治现状 |
参考文献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6)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淋巴囊肿发生及合并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妇科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特点 |
1.1.1 宫颈癌 |
1.1.2 子宫内膜癌 |
1.1.3 卵巢癌 |
1.2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1.2.1 宫颈癌 |
1.2.2 子宫内膜癌 |
1.2.3 卵巢癌 |
1.3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淋巴囊肿的治疗及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一般临床资料 |
2.2.1 患者基本特征 |
2.2.2 患者的手术情况 |
2.2.3 术后治疗原则 |
2.3 发生淋巴囊肿及并发感染的检查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淋巴囊肿形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1 淋巴囊肿形成的单因素分析 |
3.1.2 淋巴囊肿形成的多因素分析 |
3.2 淋巴囊肿合并感染的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 |
3.2.1 淋巴囊肿合并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
3.2.2 淋巴囊肿合并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
3.3 淋巴囊肿合并感染的疗效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手术造成淋巴囊肿的因素 |
4.2 淋巴循环系统的生理意义 |
4.3 淋巴结清扫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
4.4 患者的BMI在淋巴囊肿形成中的意义 |
4.5 淋巴囊肿感染的高危因素 |
4.6 淋巴囊肿及感染的治疗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20世纪英国癌症三级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概念的厘定 |
二、学术史的梳理与研究 |
三、研究的思路与学术价值 |
四、研究的框架与内容 |
第一章 癌症控制的早期尝试 |
第一节 医学界对癌症的早期认识与诊疗实践 |
第二节 医学社会化转型与英国癌症预防的起步 |
第三节 “文明病”与癌症预防内涵的延展 |
小结 |
第二章 “新健康主义”与癌症病因学预防的建立 |
第一节 “生活方式癌”与“新健康主义”的诞生 |
第二节 “新健康主义”与社会健康提升计划 |
第三节 “新健康主义”的外延与病因学预防的新突破 |
小结 |
第三章 “三早”原则与癌症二级预防 |
第一节 “大英帝国癌症运动”的建立与癌症防控模式的转型 |
第二节 大众防癌教育与“三早”原则的推广 |
第三节 大众防癌教育、病灶自检与癌症二级预防的早期特点 |
第四节 高危筛查、社会普查与癌症二级预防的演进 |
小结 |
第四章 手术、化疗和综合疗法与癌症的三级预防 |
第一节 根治性乳房切除手术的式微与肿瘤外科手术的转型 |
第二节 化疗与第三级预防事业的发展 |
第三节 基因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姑息疗法 |
小结 |
第五章 三级预防视域下英国政府“控烟运动” |
第一节 吸烟致癌与“控烟运动”的兴起 |
第二节 “二手烟”问题与“控烟运动”的发展 |
第三节 地方“控烟运动”的复杂性与挑战 ——以北爱尔兰地区的控烟实践为例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介入栓塞化疗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术前介入栓塞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疗效分析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介入栓塞化疗的近期临床疗效 |
3.2 手术病理及术后补充辅助治疗 |
3.3 不良反应 |
3.4 不同治疗方式生存率比较 |
4 讨论 |
1、介入栓塞化疗的应用意义 |
2、介入栓塞化疗的近期疗效 |
3、介入栓塞化疗对手术的影响 |
4、术前介入栓塞化疗与直接手术的远期疗效比较 |
第二部分 术前介入栓塞化疗治疗ⅡB期宫颈癌的疗效及生活质量分析 |
1 引言 |
2 资料方法 |
2.1 资料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放疗不良反应对比 |
3.2 三种治疗模式生存率比较 |
3.3 ⅡB期宫颈癌生活质量调查 |
4 讨论 |
4.1 同步放化疗、术前介入栓塞化疗与单纯放疗比较 |
4.2 生活质量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录 |
导师评阅表 |
(9)20072018年某市宫颈癌患者住院费用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研究意义 |
(二)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资料来源 |
3、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1、宫颈癌患者的基本情况 |
2、2007~2018年宫颈癌住院患者人数和费用变化趋势 |
3、宫颈癌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四)讨论 |
1、宫颈癌患者的基本情况 |
2、宫颈癌住院患者人数的变化趋势 |
3、宫颈癌患者住院费用的变化趋势 |
4、宫颈癌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 |
(五)结论 |
(六)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10)子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一览表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年轻女性早期子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年轻宫颈癌患者延误诊断的原因分析及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育龄期宫颈HSIL初次锥切术后病灶复发相关因素分析[D]. 唐奕仕.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2]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临床病例分析[D]. 刘晓青. 吉林大学, 2021(01)
- [3]多重HPV感染与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D]. 陈瑜沙.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及子宫颈癌中人乳头瘤病毒亚型的分布及归因分析[D]. 邓琇文.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5]细胞免疫化学P16/Ki67双染检测在预测宫颈高级别病变中的意义及对宫颈低级别病变随访的指导价值[D]. 尹璐.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淋巴囊肿发生及合并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疗效分析[D]. 张冬萍. 兰州大学, 2020(01)
- [7]20世纪英国癌症三级预防研究[D]. 崔一冰. 上海大学, 2019(02)
- [8]介入栓塞化疗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分析[D]. 邱玥.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9]20072018年某市宫颈癌患者住院费用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D]. 刘宏宇.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10]子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临床分析[D]. 王宇. 郑州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