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市庄家操纵分析及治理对策建议

我国股市庄家操纵分析及治理对策建议

薛莉[1]2003年在《我国股市庄家操纵分析及治理对策建议》文中指出中国股市自成立以来,大部分个股股价变动的直接驱动力在于“庄家”的操纵,因此整个股票市场的指数走势也在庄家的掌握之中。所谓“股不在好,有庄则灵”绝不仅仅是一种讽刺,而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客观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股市的发展史便是一部庄家操纵史。 本篇论文将对庄家操纵这种投机行为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论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对庄家的概念、范围进行界定,同时将它与类似的证券市场参与者,如做市商、机构投资者等进行比较分析;第二章是对研究投资行为的理论进行回顾;第叁章通过归纳总结大量的新闻材料系统介绍庄家操纵的过程、手法,并用案例辅以说明。同时,对其在操纵中所获得的收益、风险进行定量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庄家操纵模型;第四章揭示了庄家操纵的支撑体系,运用定性与博弈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股票市场中主要的利益集团与庄家之间暗箱操作的形成条件和机理一一分析;第五章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提出对庄家操纵的治理对策。

张长起[2]2003年在《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研究》文中认为国内外关于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的已有研究成果 从微观个体角度和投资角度进行研究的比较多 而从整体角度和宏观角度开展的研究并不多见 中国股票市场十几年的发展历程表明 以转轨经济为背景的中国股票市场是一个特殊的新兴市场 它是在以公有产权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其功能和规制架构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本文在研究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的过程中 立足于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的异化及其特殊性 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运用新古典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 交易费用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和法经济学等理论 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归纳出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的主要表现是功能性风险 规制性风险和人为操纵风险这些风险同成熟股票市场的风险一样 对股市的自身运行和宏观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危害性 基于这种分析 笔者进一步提出了防范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的基本思路全文除导言部分以外共分 8 章导言部分主要提出了论题的研究价值 归纳了研究的基本假设 研究方法篇章结构和主要观点第 1 章对国内外已有的关于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较系统 较全面的回顾与评述 提出了从整体和宏观角度 对中国股票市场自身特有的风险进行研究的必要性第 2 章探讨了关于股票市场风险的一般理论 并把这些理论作为研究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的指导 对股票市场风险的概念 成因和衡量进行了概括并从本文的研究视角对股票市场风险进行了界定第 3 章对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及其背后的深层次矛盾进行了分析 以此搭建起深刻认识中国股票市场风险表现和异化的研究平台 探讨了在强制度变迁下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的源头和基本表现第 4 章从对中国股票市场上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的分析出发 研究由于其主导地位及其一致性行为给中国股票市场带来的功能性风险 指出 以国有上市公司为主体的股市主体 普遍将中国股票市场作为了融资场所 而忽视了其他功能第 5 章从对中国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在宏观上管理国民经济的职能 和作为产权人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的二重性分析出发 指出政府偏重经济职能而在规制安排和监管上的缺陷 形成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规制性风险第 6 章从对中国股票市场存在较严重的结构不合理和市场信息不对称明显的分析出发 指出缺乏对市场参与者间市场博弈的有效制衡 带来了中国股票市场的人为操纵风险 1<WP=4>第 7 章通过对成熟股票市场和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后果的回顾 指出股票市场的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发展 股市的运行和投资者的信心都具有巨大的危害性 所以提出对风险的防范是极具现实性的第 8 章针对中国股票市场因上市公司 政府行为和市场参与者博弈中存在功能性风险 规制性风险和人为操纵风险的特殊状况 提出了从重塑政府职能 强化市场监管和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防范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的基本措施

王金栋[3]2006年在《中国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制度因素分析》文中提出我国股票市场正式成立于1990年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融资渠道。但因为市场成立时间较短,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市场操纵行为也比较严重。由于无论从上市公司家数、股票市值总值和流通市值总值看,还是从作为衡量操纵行为严重程度的主要指标—换手率看,A股市场的影响均远远大于B股市场,所以,本文主要以A股市场操纵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对我国A股市场操纵行为现状、特征及危害的分析,建立了关于我国股票市场操纵行为内在机理的数理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反操纵制度的缺陷如何影响模型变量,并进而影响市场操纵行为的问题做了解释,在借鉴世界各国股票市场反操纵制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完善我国股票市场反操纵制度的相关建议。全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 导论。就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定义、分类、技术手段、文献综述、本文的研究框架和创新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概括,作为全文研究的基础。 第二章 中国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现状、特征及危害分析。对我国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现状和特征做了系统的归纳分析,并对其危害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分析。分析表明,一方面,我国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有其特殊性;另一方面,通过分别从投资者角度、上市公司角度和社会资源角度考察,市场操纵行为均存在严重的危害性。 第叁章 中国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内在机理。首先,根据我国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特殊性,建立了无监管条件下关于我国股票市场操纵行为内在机理的数理模型。其次,把监管因素纳入了研究范围,建立了监管条件下关于我国股票市场操纵行为内在机理的数理模型。最后,把对市场操纵者的分析推广到了合谋者。通过模型的建立,我们得出了模型变量与我国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中国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制度因素分析。从我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投资者结构、证券监管体系和证券法律法规四方面论述了我国股票市场反操纵制度的缺陷,并根据第叁章得出的模型变量与我国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之间的关系,对它们是如何作用于各个变量,进而如何影响市场操纵行为的问题进行了解释。 第五章 国外反操纵制度的借鉴。以我国现存的反操纵制度及相关制度为基础,对世界各国比较成功的反操纵制度及相关制度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介绍,借以为我国股票市场反操纵制度及其相关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

孙刚[4]2002年在《中国股票市场“泡沫现象”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文中认为中国股市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时刻伴随着泡沫现象。由于股市功能定位的偏差、政府的过度干预、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监管不力和缺乏做空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国股市的发展始终不能走上正轨。股票市场作为泡沫经济的重要载体,对于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股票市场的畸形发展,降低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对泡沫的治理却也不能草率行事,一旦挤出泡沫的手段过于强硬,很可能会刺破泡沫,导致经济的衰退,同样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从对股市泡沫现象成因的分析入手,分析泡沫形成的实质和中国股市泡沫的现状,并提出各种治理对策和作用效果。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股票市场泡沫的概述;第二章,股票市场泡沫的效应;第叁章,中国股市泡沫的度量及成因;第四章,中国股市泡沫治理对策探讨。文章按照以下思路展开:第一部分介绍了泡沫的经济学定义和泡沫经济的主要载体,并通过对股市泡沫一般成因的研究,按照股市泡沫生成的本质特征,对股市泡沫进行分类,而后介绍了一些股市泡沫的度量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股市泡沫对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在这里重点强调了股市泡沫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危害。第叁部分回到中国股市,从国内着名经济学家对“市盈率是否高估”的争论入手,探讨中国股市泡沫的度量和特殊成因(成因中包含了泡沫生成机理理论在我国股市的反映)。第四部分在说明了政府需要治理,并应采取温和的手段治理股市泡沫的基础上,对货币政策、增加股市供给、增加股市信息供给、建立做空机制等四种手段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

张文[5]2006年在《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实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为研究主题,以市场制度安排为出发点,在一个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从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两个角度对我国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实现问题进行探讨。论文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准则,采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动态比较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制度与制度变迁的作用分析贯穿整个资源配置过程,以寻求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缺陷的制度解释。本文对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界定,运用数据分析和经济计量方法,从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资源配置两个层面,对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实现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接下来,构建了一个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实现研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并将之运用到对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实现状况的理论解释之中。在这个制度分析的研究框架内,文章首先运用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理论工具,剖析了我国股票市场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缺陷的内在机理和外在表征。在此基础上,论文重点分析了市场制度缺陷下,我国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行为选择倾向,以及市场主体的这些行为选择对资源配置功能实现的影响和制约。 总体而言,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实现状况不佳,大量资源被错配和浪费,存在着较严重的功能缺失问题,其根源在于我国股票市场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中的种种缺陷,尤其是市场制度变迁路径缺陷中的“多元冲突”和政府对市场的超强行政化干预问题。在市场的种种制度缺陷下,我国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倾向于作出有悖市场效率的行为选择,导致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发挥受限。因此,优化和提升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根本途径就在于修改市场制度变迁路径,从以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体转变为以市场内生性制度演进为主体,同时,以现代产权制度为目标,深化产权制度创新;以强化惩戒机制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制度。

张艳[6]2003年在《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文中提出证券市场信息是交易者据以正确预期基础资产价值变动有关的信息,从广义上讲,应该定义为一切能够在不同强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与事件的信息。信息博弈是参与证券市场博弈的各个主体在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和信息接受与反馈在内的证券市场信息运行体系中,围绕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行的博弈。 证券市场的运行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信息的处理过程。发行者根据宏观经济及自身信息确定发行证券,并按法律披露一定的信息,投资者收集宏观及微观信息并加以分析和处理形成投资决策及投资行为,投资行为产生的结果又形成新的信息,从而进入新一轮的信息处理过程。 证券市场有分散风险、收集信息、企业监控、直接融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几大经济功能,本质却在于证券市场的信息功能。首先,直接融资的效率取决于证券市场信息功能的完善与否。其次,证券市场对分散风险、企业评价与监控的有效性取决于证券价格的有效性。价格发现和证券市场的监控功能取决于证券价格的信息含量,从根本上讲,监控功能即信息功能。最后,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也有赖于证券市场信息的有效性。这一点实质上是以上两点的综合,如果证券价格的信息含量较高,投资者根据证券价格信息所作出的投资决策就会引导资金及资源向需要融资且效率较高的公司流动,而且,投资者也能对融资的公司实行有效监控,以保证所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实质上就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随着我国加入WTO,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国内市场都将渐次开放,迎接国标同行更为激烈的竞争和冲击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带来更大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的风险和挑战,如何规避风险,迎接挑战,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是现阶段的重大任务。这就使加强证券市场信息监管,完善信息监管制度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证券市场信息运行体系由信息源、信息通道和信息反馈叁部分有机构成。信息源是整个证券市场信息产生的源头和运行的起点。信息源中的博弈包括: 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层次的信息博弈,其博弈行为有:上市公司经理层与所有者之间以及股东之间围绕提供真实信息进行的博弈。股东对经营者形成监督的基本条件就是要获取真实的信息,而出于对信息搜寻成本和效益比较的考虑,小股东出现“搭便车”的行为,放弃了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客观上就为经营者(经理层)在信息源提供不完全、甚至虚假信息创造了条件。 上市公司上市过程中的信息博弈。其具体的信息博弈行为有: 第一,上市选择过程中绩差和绩优企业的“劣驱良”博弈。不论是在审批制下还是在核准制下,公司上市仍然实行额度控制。由于公司上市不是采取市场选择机制,造成了绩差企业、绩优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博弈。当监督成本较高而监督所获收益相对较小时,政府选择不监督的策略,这就给绩差企业进行业绩包装提供了可能。当绩差企业进行业绩包装的造假成本远远小于其造假所获收益时,绩差企业会选择进行业绩伪装。这样,绩差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驱逐绩优企业的同时,信息源头的虚假业绩信息披露就产生了。 第二,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定价的信息博弈。在信息严重不对称情况下,以筹资和收益最大化为目的定价机制决定了上市公司在财务状况业绩公布中的捏造信息和盈利预测信息严重脱离实际的博弈行为。包含综合信息的新股发行价,如果定位不合理,实际上在信息源就造成了对投资者的信息误导。 第叁,公司上市后财务状况与业绩公布中的信息博弈以及投资信息公布违背承诺的博弈行为。 此外,还包括在信息源头利用信息占有和垄断优势进行的内幕消息获取与利用中的信息博弈行为。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通道中的信息博弈包括证券市场信息搜寻中大小股东之间的博弈,信息传递中代理者与信息提供者串谋的信息博弈,证券交易中信息加工的博弈,这里面又包含信息欺诈博弈、“散户跟风”信息博弈、机构监管者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与违规者之间的信息博弈,上市公司配股中的信息一博弈,预期行为的博弈以及中介机构的信息博弈行为等。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反馈中的博弈包括股市变动中投资者如何对股价变动作出反应而在彼此之间进行博弈;机构投资者对股市变动作出的反应,通过传播真真假假的股价信息、行为信息、和政策信息引诱中小投资者,散户对上述信息做出反应,采取跟风博弈:政府对市场变动信息做出反应、调整政策,投资者对政府政策做出反应、调整交易行为的博弈;以及证券监管机构对交易主体的行为和市场交易状态做出反应,采取监管措施,交易主体对监管举措做出反应,采取违规或不违规的抉择等。 证券市场上信息提供、信息传递与加工以及信息反馈构成信息运行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反复进行、周而复始,成为一个循环过程:信息博弈也在这一循环过程中反复地不断地进行。 信息运行及运行中博弈的每一次循环,都不是上一循环的简

贾延宁[7]2010年在《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在股权再融资活动中的股价操纵行为研究》文中提出再融资活动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作的效率直接关系到证券市场的成功与否。然而由于我国的特殊经济制度和经济背景与资本主义国家有巨大差异,因此诞生之初就存在众多制度安排不合理之处。最终导致我国股市再融资运作效率低下,股价操纵行为极其严重,严重扰乱了我国的资本市场的经济秩序。经济活动的基础是经济制度,股市同样如此。股市中的股价操纵行为严重削弱了证券市场运作赖以生存的经济制度基础,只有从制度层面研究我国的股市,才能从根源上解决我国股市再融资活动中的股价操纵行为。在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文重点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寻租理论以及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投资者行为偏差理论对后股权分置时代我国股市再融资活动中股价操纵行为进行研究。本文以2005至200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主要选取市场化指数、信息有效性、股权结构、股本规模以及换手率和户均持股数等指标对再融资活动中股价操纵行为分类别进行配股和增发的实证研究发现:(1)从本文选择的事件窗口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来看,增发活动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远远超过配股活动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而且两者都为正超额收益率。(2)股价操纵程度与信息对称性呈显着的负相关性,说明操纵者利用信息不对称对股价进行操纵,等待利好消息发布后,获利出逃。另外,从两者的公告效应可以看出,两种再融资活动明显存在信息提前泄漏的迹象。(3)流通盘比例与股价操纵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流通股大小与股价操纵呈现显着地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后股改时代中小投资者“用脚投票”的权利获得提升,而股价操纵的流通盘有扩大的可能,因为股改后大股东对二级市场和上市公司达到双重控制成为可能。(4)户均持股数与股价操纵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换手率与股价操纵也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任何的操纵必然会导致流通股份向操纵者账户流动的趋向,而且还伴随有换手率的急剧上升,这也为监管层控制操纵现象提供了参考。(5)市场化进程与股价操纵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股权集中程度与股价操纵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完善的竞争市场是一种有效的外部公司治理机制,能够有效的约束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所引起的管理者代理行为,对大股东获取私有收益的行为也能够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很好的抑制了操纵者在二级市场的股价操纵行为。从本文的结论可以看出,我国虽然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但是再融资活动中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对立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大股东依然可以通过自身的资金和信息优势剥削小股东。长期来看,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公司治理结构发生变化,股权集中度越来越趋向于合理的范畴,大股东也更加愿意做大上市公司价值,各方面的监督约束也逐步到位。

王叙华[8]2006年在《中国证券公司生存危机研究》文中指出2001年6月,中国股市触摸到2245点后开始步入调整期。大盘持续下跌,至2004年底流通市值的缩水高达10000余亿元,至少有100余家上市公司股价跌破发行价,400余支股票市值低于净资产值,投资者平均亏损幅度高达60%。股市长期低迷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导致机构投资者巨额亏损和企业融资困难;二是导致银行坏帐增多,风险加大;叁是导致证券公司生存状况持续恶化。股市的长期低迷,使中国证券公司固有的问题暴露无疑。2004年底,中国证券公司资产净额仅960余亿元,而不良资产却高达487亿元,资产不良率超过51%。可以说,我国的证券公司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自2004年初南方证券被托管以来,被关闭或托管的证券公司已达20余家;另据中国证监会估计,整个证券行业涉及挪用保证金超过600亿元以上,委托理财规模达2000亿元以上。乐观估计,如果依靠政府援助和财政出资解决证券公司的危机至少需要花费1000亿元。针对以上情况,有关部门已意识到事态之严重,于2004年下半年先后出台了《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关于证券公司开展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证券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管理办法》等法规对证券公司进行整顿。目前,部分问题券商已浮出水面,但券商危机能否从根本上化解还是未知数。证券公司是证券市场中最重要的媒体,是一国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健康发展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国金融系统的效率和作用,因此解决我国证券公司的生存危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此,本文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中国证券公司生存危机的表现及危害,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度剖析。是什么原因导致尚在发展初期的中国证券公司面临这种全行业性危机呢?为全面透彻分析券商生存危机产生原因,笔者将证券公司生存空间划分为四个区域,并细致分析了每个区域的外部环境因素、证券公司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约束条件下的证券公司行为模式。在此基础上,得出应对证券公司危机的解决对策。结构安排上,本文侧重点放在对中国证券公司生存危机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以及危机解决方案的提出上。论文共分叁篇。第一篇包括一章,指明我国证券公司正在面临严峻生存危机这一事实。概述了我国证券公司的面临生存危机的历史由来,界定何谓证券公司面临生存危机、分析其表现及危害。第二篇包括第叁章到第六章共四章内容,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对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生存危机的状况和深层原因加以分析。首先,本文采用分析矩阵,按外部约束条件和企业内部制度成熟与否两个维度将券商生存空间划分为四个区域——中国证券公司的理想生存状态、中国证券公司的外部环境缺陷、中国证券公司的自身缺陷、证券公司面临综合性危机。然后分别对中国证券公司的外部环境缺陷、中国证券公司的自身缺陷、证券公司面临综合性危机叁种情况加以详细分析。分析表明,从外部原因看,证券市场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问题,其中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对证券公司的生存危机所造成的影响极为重大。从中国证券公司面临生存危机的自身原因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治理结构和证券公司的所有制问题两个方面。在对叁种情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本文还对证券公司的多种违规行为做出了实证分析,并指明了证券公司面临危机状态下采取种种违规行为的理论根源。第叁篇是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生存危机的化解对策,共四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发达国家的证券公司危机概况以及他们的处理经验,并分析了国外经验对中国的启示;以第二篇的分析为基础,针对性地提出了综合治理对策,这些对策主要包括:特殊时期的政府保护性干预措施、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的处理、健全和完善中国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鼓励中国证券公司的所有制多元化、大力发展民营和外资证券公司、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中的政府监管、强化中国证券公司的风险控制等等。中国目前暴露出来的证券公司违规行为问题导致了部分证券公司的关停并转,整个证券公司行业的信用处于危机之中,进而威胁到证券市场的生存,更严峻的是,整个金融体制也将因此面临着相当大的困境,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我们相信,随着我国证券市场改革的深入、证券公司治理结构和证券市场监管的逐步完善,我国证券公司必能渡过本次危机。

谢卫军[9]2006年在《道德风险与中国证券市场均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信息经济学的道德风险概念出发,全面梳理了与道德风险相关的金融理论,剖析了现代金融理论中的道德风险缺陷,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中违法违规现象的主要特征,指出股市低迷、效率低下的根源在于中国资本市场产生基础不成熟、产权制度缺陷、监管制度缺陷、股权分置缺陷、政府干预机制缺陷、交易制度缺陷等制度缺陷。深刻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上各行为主体存在的道德风险现状和产生原因,指出中国证券市场的危机是一种复合危机,并提出了证券市场生态治理的基本方法。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博弈特征以及博弈行为的典型表现,指出中国证券市场正处于“柠檬”均衡状态,“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最终会使得该种均衡下的证券市场只能是一个弱小的证券市场;并建立了博弈基础上证券市场违规的动态监管均衡模型。在宏观层面探讨了一个存在道德风险和制度缺陷的市场能否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通过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资本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均衡关系的因果关系、上市公司基本面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VAR模型反映了中国股市与经济增长长期波动的影响,误差修正模型的差分滞后项反映了股票价格指数与经济短期波动的影响,不论就长期还是短期而言,经济增长越强劲,股市反而越可能疲弱,这恰好印证了中国“宏观热,股市冷”的独特现象,且这些系数的绝对值较大,表明长期及短期负向因果的力度不可小视。根据这一怪异现象,提出了“股市逆转之迷”(Stock Reversion Puzzle)。进一步对资本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均衡关系进行的实证发现,不论是在整个考察期还是在第一阶段或第二阶段,交易率、换手率、资本化率等衡量股票市场发展的变量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基本上都存在负向线性关系。上市公司基

周瑞芳[10]2003年在《证券交易市场操纵行为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证券交易市场操纵行为为研究对象,围绕市场操纵行为的判断与监管为中心展开论述,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实证分析、法社会学分析、法的经济分析以及历史分析等方法,并借助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和评价国内外有关市场操纵的立法利弊,从经济学角度和法学角度给出反对市场操纵的理由,对其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并依其行为方式的不同予以类型化;分析我国证券交易市场操纵行为的原因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证券交易市场操纵行为的事前预防机制与事后救济机制进行探讨。本文的核心主题在于研究中国证券交易市场操纵行为,尤其是由于我国证券交易市场独有的特点,在证券投资基金违法违规参与操纵市场的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如何使基金逐渐良性运作以实现阳光下的利润,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并且,笔者结合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论证了随着证券市场的变化,需要从信息披露、大宗交易、持股预警披露、基金行为规范以及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的操守责任几个方面着手,构建积极有效的证券预防机制,将市场操纵行为遏制在初期阶段,将其可能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限度;同时,构建完善的民事赔偿责任制度,亦是惩戒市场操纵行为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证券市场有序运转的必由之路。以此事前预防与事后救济双重角度实现对市场操纵行为的规制,进而维护我国证券交易市场的有序运行,保证其公平与公正。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七章:第一章说明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和研究方向;第二章从经济学和法学两个方面介绍了规制市场操纵的基础理论;第叁章界定市场操纵的概念并做出类型划分,并探讨基金操纵行为;第四章在对我国证券交易市场操纵行为的原因与特点进行分析之后,基于事前预防的考虑,着力研究操纵行为的预防与监管机制;第五章主要从实体法的角度分析了市场操纵的民事责任;第六章对本文内容进行了总结。

参考文献:

[1]. 我国股市庄家操纵分析及治理对策建议[D]. 薛莉. 南京理工大学. 2003

[2].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 张长起. 复旦大学. 2003

[3]. 中国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制度因素分析[D]. 王金栋.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 中国股票市场“泡沫现象”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D]. 孙刚. 厦门大学. 2002

[5]. 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实现研究[D]. 张文. 暨南大学. 2006

[6].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D]. 张艳. 四川大学. 2003

[7]. 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在股权再融资活动中的股价操纵行为研究[D]. 贾延宁. 石河子大学. 2010

[8]. 中国证券公司生存危机研究[D]. 王叙华. 复旦大学. 2006

[9]. 道德风险与中国证券市场均衡[D]. 谢卫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10]. 证券交易市场操纵行为法律问题研究[D]. 周瑞芳. 清华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  ;  

我国股市庄家操纵分析及治理对策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