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研究

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研究

王连花[1]2012年在《I期子宫内膜癌手术范围和预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临床I期子宫内膜癌手术范围对预后的影响及手术病理分期I期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第一部分:收集131例临床I期子宫内膜癌(采用FIGO1971年临床分期标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临床I期子宫内膜癌手术范围对预后的影响。第二部分:将第一部分131例术后病理分期升高的病例(12例)剔除,对119例手术病理分期I期(采用FIGO,2009年分期标准)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5年生存率并进行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手术病理分期I期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第一部分:(1)临床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131例,行筋膜外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74例(A组),行次广泛或广泛性子宫+双侧附件切除57例(B组),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87%和7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组中未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44例(A1组),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30例(A2组);B组中未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18例(B1组),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39例(B2组)。A1组、A2组、B1组和B2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8%、78%和76%,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A、B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拔除尿管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较A组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慢、住院天数延长。(4)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3%)明显高于A组(16.2%)。(5)A、B两组术后复发或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1)手术病理分期I期119例中,3例失访,死亡10例,存活106例,5年生存率为87%。(2)单因素分析证实深肌层浸润、肿瘤分化、病理类型术前血清CA125、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是预后的影响因素。(3)多因素分析证实深肌层浸润、肿瘤分化、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1)手术方式不是影响临床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扩大手术范围未能显着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降低复发率;行淋巴结切除术对患者生存率无明显影响。(2)临床I期子宫内膜癌扩大手术范围或行淋巴结切除术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3)高危因素组术后复发率高于无高危因素组,高危因素组术后辅助治疗是必要的。(4)术后复发患者中远处转移占有一定的比例,辅助治疗时应考虑复发的这种特点。(5)深肌层浸润、肿瘤分化、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是手术病理分期I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冯妙肖, 桑秀波, 陈说, 孙凯旋, 刘伯亮[2]2016年在《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因素很多,目前这些因素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同。因此,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2004年8月到2014年8月共36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并采用COX回归模型对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肌层浸润深度、FIGO(2009)分期、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宫颈转移、输卵管卵巢转移、淋巴结转移、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影响子宫内膜癌的预后(P<0.05),而身高体重指数(BMI)、发病时绝经情况、糖尿病、高血压,与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无关(P>0.05)。COX回归分析表明,肌层浸润深度、FIGO(2009)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血管间隙浸润为子宫内膜癌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对具有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在接受手术的同时,应采取积极的放化疗。

马永静[3]2017年在《microRNA-205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促癌作用及分子机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microRNA-205高表达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并提示不良预后研究背景:在全世界范围内,尤其在欧美国家,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在中国妇女中,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及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子宫内膜癌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淋巴结切除术(或淋巴结清扫术)作为子宫内膜癌系统手术分期的组成部分,其在手术治疗疗效及对患者生存获益方面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尤其在术前诊断为临床Ⅰ期的患者中,既包括大部分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低的低风险患者,也包括少部分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的高危患者。为了将可能从淋巴结切除术中获益的高危患者的手术效果最大化,而对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低的低风险患者,能否避免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术所引起的手术并发症,我们需要术前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尤其是术前诊断为临床Ⅰ期的患者进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分层评估。术前子宫内膜组织活检病理参数如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对预判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其准确性仍有待提高。最近的一些研究一致地显示在子宫内膜癌中miR-205表达上调并且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然而miR-205能否作为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指标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本研究尝试探讨miR-205在子宫内膜癌诊断性刮宫术活检标本中的表达是否能在术前即预测并筛检出子宫内膜癌尤其是术前诊断为临床Ⅰ期的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的高危患者;同时进一步验证miR-205作为子宫内膜癌预后分子标记物的作用。方法:我们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同时检测了 36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诊刮术活检组织以及子宫切除术后的石蜡切片组织标本中miR-205的相对表达。以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诊刮术活检组织标本中miR-205的相对表达,以及联合诊刮术活检标本中组织分类及分化程度作为预测因子,研究其在所有子宫内膜癌患者及术前诊断为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预测并筛检淋巴结转移高危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并应用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miR-205作为预测指标的效能。除此之外,还应用(Kaplan-Meier method,乘积极限法),Log-rank检验以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相比,miR-205在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诊刮术活检组织以及子宫切除术后的石蜡组织切片标本中一致地表现为高表达,均有统计学差异。2.与Ⅰ型(子宫内膜样癌)、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相比,术前诊刮术活检组织以及子宫切除术后的组织切片标本中均发现miR-205在Ⅱ型(特殊类型,如浆液性癌)、低分化及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中相对表达水平更高,均有统计学差异。3.在术前诊断临床分期为Ⅰ期的患者中,以miR-205表达升高≥14.5倍预测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72.5%,84.2%,4.56和0.32,总体准确性为83.0%;以R0C评估miR-205作为预测指标的效能,结果曲线下面积=0.821(P=0.004;95%置信区间,0.666-0.975)。如果将术前诊刮术活检组织miR-205的表达与组织类型及分化程度两项参数联合起来预测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效能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2.7%,83.8%,5.19和0.20,总体准确性为83.7%。4.同时,miR-205在子宫内膜癌诊刮术活检组织以及子宫切除术后的石蜡组织切片标本中的高表达均提示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结论:在本研究数据条件下,子宫内膜癌患者诊刮术活检组织标本中miR-205的高表达能够以较高的准确性预测术前诊断为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风险。当并联结合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诊刮术标本中组织分型及分化程度两项参数时,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由此表明,miR-205在子宫内膜癌术前活检标本中的高表达增加了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淋巴结转移风险分层评估的准确性。此外,本研究再次显示miR-2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高表达预示着患者的不良预后。第二部分microRNA-205通过靶向PHLPP2在子宫内膜癌中发挥促癌作用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癌在美国是发病率第一位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在我国北京、上海等较发达城市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上升,超越宫颈癌,成为妇女生殖器官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75%左右子宫内膜癌可以得到早期诊断,而且子宫内膜癌中80%以上为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因此大部分子宫内膜癌经过及时的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较好。然而有小部分(约15%-25%)分化差、侵袭性强的子宫内膜癌,如Ⅰ型低分化,晚期及Ⅱ型(如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腺鳞癌等)子宫内膜癌,即使患者接受了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内分泌等治疗,仍然会出现复发、转移以及对化疗、内分泌治疗的耐药现象,导致治疗失败,患者只能获得短期生存,最终仍会死于复发、耐药及病情进展。这部分患者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差,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研究表明分子靶向治疗在癌症治疗领域如黑色素瘤、肺癌及乳腺癌中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在子宫内膜癌中,对于特殊类型、恶性程度高及易复发转移的这些病例,在常规治疗效果差的情况下,探索研究新的、潜在的可用于靶向治疗的分子靶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应用前景。研究目的:本部分研究在第一部分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拟进一步探讨:1.miR-205在人子宫内膜癌细胞及人正常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2.miR-205在人子宫内膜癌细胞中发挥什么样的生物学功能;3.miR-205发挥功能可能的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验证miR-205是否有希望成为子宫内膜癌潜在的靶向治疗的靶点。实验方法:FQ-PCR(荧光定量PCR)检测叁株人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HEC-1-A及AN3CA)和人正常子宫内膜上皮细胞(CP-H058)中的内源性miR-205的表达水平。转染miR-205 mimics或者miR-205 inhibitor上调或者敲低人子宫内膜癌细胞中miR-205的表达,CCK-8实验及平板克隆实验测试调控miR-205的表达后细胞增殖活力的改变;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miR-205过表达或者低表达对子宫内膜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调或者下调miR-205的表达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接下来,经生物信息学数据库预测并参考文献筛选出 PHLPP2(pleckstrin homology domain leucine-rich repeat protein phosphatase 2,具有PH结构域富含亮氨酸的磷酸酶2)为miR-205的靶基因;转染miR-205 mimics或者miR-205 inhibitor增强或者降低人子宫内膜癌细胞中miR-205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验证miR-205是否靶向结合并作用于PHLPP2的3'非翻译区;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法)检测PHLPP2蛋白表达的变化。此外,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HLPP2在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结合第一部分miR-205在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二者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叁株子宫内膜癌细胞中miR-205的相对表达均高于正常人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叁株子宫内膜癌细胞内源性miR-205的相对表达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Ishikawa、HEC-1-A及AN3CA。2.外源性上调Ishikawa和HEC-1-A细胞中miR-205的表达(转染miR-205 mimics寡核苷酸),与转染阴性对照相比,能够促进这两种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P<0.01)及侵袭能力(P<0.01)。3.外源性下调AN3CA和HEC-1-A细胞中miR-205的表达(转染miR-205 inhibitor),与转染阴性对照相比,能够抑制这两种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活性(P<0.01)及侵袭性(P<0.01)。4.Ishikawa细胞中转染miR-205 mimics,与转染阴性对照相比,降低了Ishikawa细胞的凋亡率。AN3CA细胞中转染miR-205 inhibitor,与转染阴性对照相比,增加了 AN3CA细胞的凋亡率。5.经TargetScan7.1和miRBase数据库预测发现PHLPP2 mRNA的3'非翻译区含有miR-205的结合序列。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在Ishikawa细胞中转染miR-205 mimics过表达miR-205,作用于PHLPP2mRNA的3'-非翻译区(野生型,包含miR-205结合位点正常序列),与转染阴性对照相比,能够降低相对荧光素酶活性。而在Ishikawa细胞中转染miR-205 mimics过表达miR-205,作用于PHLPP2 mRNA的3'-非翻译区(突变型,miR-205的结合位点含突变点),与转染阴性对照相比,不能改变荧光素酶活性。同样地,在AN3CA细胞中转染miR-205 inhibitor 下调 miR-205 的表达,作用于 PHLPP2 mRNA 的 3'-非翻译区(野生型,包含miR-205结合位点正常序列),与转染阴性对照相比,能够增高相对荧光素酶活性。而在AN3CA细胞中转染miR-205 inhibitor下调miR-205的表达,作用于PHLPP2 mRNA的3'-非翻译区(突变型,miR-205的结合位点含突变点),与转染阴性对照相比,不能改变相对荧光素酶活性。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与转染阴性对照相比,在Ishikawa细胞中转染miR-205 mimics能降低PHLPP2蛋白表达水平,而在AN3CA细胞中转染miR-205 inhibitor升高了PHLPP2蛋白表达水平。证实miR-205直接靶向结合在PHLPP2mRNA的3'-非翻译区,在转录后水平负性调控PHLPP2的表达。6.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显示PHLPP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着低于其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和100%,P<0.01。7.结合第一部分实验结果miR-2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HLPP2表达与miR-205表达呈负相关(r=-0.823,P=0.0001)。结论:1.人子宫内膜癌细胞中miR-205的相对表达高于人正常子宫内膜上皮细胞;miR-205高表达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降低其凋亡率。2.miR-205通过直接靶向作用于PHLPP2在子宫内膜癌中发挥促癌作用。3.相对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HLPP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显着下调,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HLPP2表达与miR-205表达呈负相关。4.miR-205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癌患者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靶标。本研究的创新点:1.发现miR-205在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诊刮术活检组织标本中的高表达能够以较高的准确性预测术前诊断为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风险。当并联结合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诊刮术标本中组织分型及分化程度两项参数时,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为未来进一步优化或者更精准地制定Ⅰ期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手术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2.体外实验证实miR-205在子宫内膜癌中发挥癌基因的作用,并且这种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侵袭,抑制其凋亡的生物学功能是通过直接靶向作用其靶基因PHLPP2实现的。同时,揭示了 PHLPP2在子宫内膜癌中失活的一种表观遗传调控的新机制。3.发现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HLPP2表达与miR-205表达呈负相关,提示二者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关系。不足及展望:1.miR-205作为一个有希望的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子,其预测价值需要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的进一步证实。2.有待继续深入研究miR-205在子宫内膜癌中激活的上游机制以及PHLPP2被miR-205靶向抑制后下游效应分子或者信号通路活化的机制及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3.本研究未实施动物体内实验检验miR-205在子宫内膜癌异种移植肿瘤中的生物学功能,从而进一步验证其作为子宫内膜癌靶向治疗靶标的可能性。有待进一步开展裸鼠体内实验。

梁美婷[4]2013年在《早期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例资料的分析及总结,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5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共73例,回顾性分析这73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SPSS19.0的系统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经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及单因素分析。并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比较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随访期间,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3年生存率为87.3%,本研究对12个可能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在分析的12个危险因素中,仅年龄(χ~2=17.595,P=0.000)、手术-病理分期(χ~2=27.379,P=0.000)、病理类型(χ~2=12.452,P=0.000)、组织分化级别(χ~2=54.362,P=0.000)、肌层浸润深度(χ~2=18.012,P=0.000)、淋巴结切除术(χ~2=8.414,P=0.004)、雌孕激素受体表达(χ~2=7.316,P=0.007)、术后辅助治疗(χ~2=11.707,P=0.001)为影响早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相关因素,经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发现,其中手术-病理分期、肿瘤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级别、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切除术均对其预后的产生显着影响。结论:早期子宫内膜癌3年生存率较高,手术-病理期别晚、肿瘤分化差、特殊病理类型、深肌层浸润、未行淋巴结切除术为影响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

马爱平[5]2008年在《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并比较绝经前后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是否有差异。方法:1995年1月~2003年12月广西肿瘤医院妇瘤科收治的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54例。我们对其中139例有完整病史资料和随访资料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按是否绝经分为2组:未绝经组54例,绝经组85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率统计采用Life Table方法,单因素分析采用lon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绝经前后临床病理差异采用x~2检验。结果:总1,3,5,8年生存率为90%,78%,69%,57%。单因素分析表明:是否绝经、手术病理期别、病理分级、组织类型、肌层浸润、ER、PR、手术方式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手术病理期别、病理分级、组织类型、肌层浸润、ER、PR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因素。未绝经组与绝经组相比,组织学分级低(P=0.035)、深肌层浸润少见(P=0.023)、ER阴性率低(P=0.016)、生存率高(P=0.010)。上述各项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与高危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能进一步改善其预后。未绝经子宫内膜癌者的预后较好,与临床病理特点有关。根据踩说木咛迩榭?选择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才能提高患者预后。

邹果芳, 胡红波, 胡卫忠, 邓雪莲[6]2008年在《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索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及各因素间关系,系统评估其预后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及各因素间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临床分期、宫颈受累情况、腹腔细胞学情况、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淋巴结处理、术后辅助治疗、附件转移、淋巴管转移情况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情况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类型、宫颈受累情况、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是子宫内膜癌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

王志启, 王建六, 魏丽惠[7]2007年在《子宫内膜腺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腺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选取1992年3月至2004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组、腺鳞癌组以及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和透明细胞癌组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腺鳞癌患者9例,占同期210例内膜癌患者的4.3%。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组与腺鳞癌组肿瘤分期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和透明细胞癌患者肿瘤分期明显晚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P<0.05)。腺鳞癌组深肌层及浆膜层浸润较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组多,分别为6/9和32.6%(62/190),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腺鳞癌组与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组患者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18例(9.5%)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1例(1/9)腺鳞癌患者以及4例(4/11)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和透明细胞癌患者因癌死亡,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因癌死亡比例明显低于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和透明细胞癌患者(P<0.05),而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组与腺鳞癌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生存分析显示接受手术治疗的腺鳞癌患者,其预后与肿瘤分期相关(P<0.05)。结论子宫内膜腺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与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无明显区别,而与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和透明细胞癌不同。

张文哲[8]2016年在《不全手术分期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相关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子宫内膜癌是来源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的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叁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趋势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有所上升,且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国内外研究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手术及术后辅助放化疗日渐完善,但是对于不全手术分期子宫内膜癌的报道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对不全手术分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不全手术分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科诊治的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不全手术分期子宫内膜癌的患者163例,对该组所有患者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详细查阅记录,并建立临床随访资料Excel数据库,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关系分析。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描绘生存曲线,估计生存率,Log-rank检验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各组生存曲线分布比较,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本组163例不全手术分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为1-68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33.4±20.483个月,患者5年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5个月。2本组163例患者的发病年龄为27-78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5.96±12.687岁,中位数年龄56岁,其中<56岁者80例(49.1%),≥56岁者83例(50.9%)。体重指数BMⅠ<30 Kg/m2者113例(69.3%),≥30 Kg/m2者50例(30.7%)。3本组病例中单纯阴道出血者103例(63.2%);阴道异常排液者17例(10.4%);阴道出血及排液者15例(9.2%);下腹胀痛者10例(6.1%);以月经紊乱就诊者7例(4.3%);无症状或触及下腹包块者11例(6.8%)。绝经前患者54例(33.1%),绝经后患者109例(66.9%)。合并高血压者41例(25.2%),合并糖尿病者9例(5.5%),同时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者14例(8.6%),合并心脏病者12例(7.4%),合并脑梗者3例(1.8%),合并不孕者18例(11.0%)。子宫内膜样癌139例(85.3%),其中腺癌137例,腺棘细胞癌2例。非子宫内膜样癌24例(14.7%),包含小细胞癌1例,黏液腺癌1例,浆液性乳头状腺癌20例,混合细胞癌2例。高分化子宫内膜癌54例(38.8%),中分化子宫内膜癌52例(37.4%),低分化子宫内膜癌33例(23.8%)。无/浅肌层浸润125例(76.7%),深肌层浸润38例(23.3%)。卵巢转移32例(22.2%)。宫颈受累36例(22.1%)。不全手术分期子宫内膜癌Ⅰ期94例(57.7%),Ⅱ期23例(14.1%),Ⅲ期20例(12.3%),Ⅳ期26例(15.9%)。只行手术治疗者74例(45.3%),行手术+放疗者25例(15.4%),行手术+化疗者44例(27.0%),行手术+放疗+化疗者20例(12.3%)。4我院不全手术分期子宫内膜癌的5年生存率为83.4%。5单因素分析显示,绝经状态、病理类型、组织分级、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宫颈受累、肿块大小、卵巢转移、治疗方法是影响不全手术分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相关因素。6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分级、宫颈受累、肌层浸润是影响不全手术分期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7对于Ⅰ期、Ⅱ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切除与否并不能显着改善其5年生存率。结论:1我院不全手术分期子宫内膜癌的总体5年生存率为83.4%。2绝经状态、病理类型、组织分级、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宫颈受累、肿块大小、卵巢转移、治疗方法是影响不全手术分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相关因素。3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分级、宫颈受累、肌层浸润是影响不全手术分期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4对于Ⅰ期、Ⅱ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切除与否并不能显着改善其5年生存率。

张英兰[9]2016年在《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预后分析及早期筛查》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癌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5年总体生存率大多报道为80%以上,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体预后相对较好。本研究回顾分析了北京协和医院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探讨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及其相关因素,筛选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其进一步分析,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收治的38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生存率,Kaplan-Meier法筛选危险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病理类型、年龄及手术分期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子宫内膜癌尤其早期患者的病理学筛查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如何更加简便而准确地使病理学更好地为临床提供参考。研究结果:385例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90.4%。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生存率与年龄、绝经、阴道出血、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类型、术后辅助治疗、淋巴结转移和腹腔细胞学有关(P<0.05)。行淋巴结剔除和未行淋巴结剔除患者的生存率按期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接受辅助治疗和未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分期、病理类型、年龄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值分别为2.146、2.233、2.596),非子宫内膜样癌、手术病理分期晚和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预后差。小结1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等于90.4%,说明子宫内膜癌患者总体预后良好。2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绝经、阴道出血、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术后辅助治疗、腹腔细胞学阳性及淋巴结转移对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有影响。3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理类型及手术病理分期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非子宫内膜样癌、手术分期晚、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预后差。4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应当仔细评估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实行个体化治疗,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研究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无创组织学及细胞学的方法筛查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方法。研究方法:选择62例有异常阴道出血或B超提示子宫内膜异常需行诊断性刮宫的妇女,术前使用一种特制的带有负压吸引装置的子宫内膜取样器进行宫腔细胞学采样,与诊断性刮宫后病理结果对比,在取材满意度、诊断符合率、出血量及疼痛程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子宫内膜取样器取材满意率为98.4%,细胞学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分别达到83.3%,93.9%,91.8%;子宫内膜取样器中组织物获得率91.9%,通过取样器获得组织学的患者与其细胞学联合,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达到84.6%,95.8%,93.4%。操作中出血量平均为(1.2±0.9)ml;诊断性刮宫取材满意率为100%,出血量平均为(6.3±8.3)ml。结论:可以通过子宫内膜取样器获得子宫内膜的宫腔细胞学及组织学标本,从而做到简单、安全、可靠地筛查子宫内膜病变。

赵祎琪, 邓泽文, 郄明蓉, 曾玺, 袁铭蔚[10]2017年在《226例晚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与其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情况及生存资料,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方法:收集并分析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手术并经术后病理组织学证实为FIGOⅢ期及Ⅳ期子宫内膜癌患者226例的临床病理及生存资料,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晚期子宫内膜癌预后[无进展生存(PFS)、总体生存(OS)]的相关因素。结果:中位OS时间为76月(95%CI 61.5~90.5),中位PFS时间为68月(95%CI 55.4~80.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4岁、低分化、非子宫内膜样癌、有淋巴脉管浸润、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阳性、腹水细胞学阳性、术后残留癌灶直径>1 cm是影响PFS及(或)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术后行不同的辅助治疗是PFS及(或)OS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对于具有晚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的患者,因其预后较差,术后放化疗有助于提高其生存率,应重视术后辅助治疗与随访监测。

参考文献:

[1]. I期子宫内膜癌手术范围和预后研究[D]. 王连花. 福建医科大学. 2012

[2].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因素分析[J]. 冯妙肖, 桑秀波, 陈说, 孙凯旋, 刘伯亮. 解剖科学进展. 2016

[3]. microRNA-205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促癌作用及分子机制[D]. 马永静. 山东大学. 2017

[4]. 早期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分析[D]. 梁美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13

[5].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因素分析[D]. 马爱平. 广西医科大学. 2008

[6]. 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J]. 邹果芳, 胡红波, 胡卫忠, 邓雪莲.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8

[7]. 子宫内膜腺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研究[J]. 王志启, 王建六, 魏丽惠.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7

[8]. 不全手术分期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相关分析[D]. 张文哲. 河北医科大学. 2016

[9]. 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预后分析及早期筛查[D]. 张英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

[10]. 226例晚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与其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 赵祎琪, 邓泽文, 郄明蓉, 曾玺, 袁铭蔚.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7

标签:;  ;  ;  ;  ;  ;  ;  ;  ;  ;  

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