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孔阳论文_本报记者,陈瑜

导读:本文包含了蒋孔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美学,关系,思想,多层,儒家,同济,唯物史观。

蒋孔阳论文文献综述

本报记者,陈瑜[1](2019)在《蒋孔阳:面向未来的美学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要“金饭碗”】蒋孔阳最初是学经济的,大学毕业后按部就班进入银行工作。这份一年能拿18个月工资的工作,是当时人们梦寐以求的“金饭碗”。但他反而自嘲自己整天是坐以待“币”,乏味难耐。1948年,林同济先生邀请他来到上海海光图书馆担任文学方面的编译(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12-29)

罗曼[2](2019)在《蒋孔阳“生成—创造”性思维对其美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蒋孔阳"生成-创造"性思维对其美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得蒋孔阳更关注美与其他事物相比所具有的独特特质。因此,他的美学首先立足于在美的动态变化中寻找美学研究的切入点和出发点;其后,他又继续在不断变化和生成的关系中探寻美的本质;而在明确了美的本质的核心"美在创造中"之后,蒋孔阳最终将美学研究的对象落实为艺术。自此,蒋孔阳将生成-创造性思维贯彻于美学研究的始终,蒋氏美学也最终实现了从生成到创造的转变。(本文来源于《知与行》期刊2019年05期)

陈保志[3](2018)在《蒋孔阳人生论美学思想新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蒋孔阳是我国实践美学的杰出代表,其美学思想体系不仅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的思维基因,更受到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德国古典美学的显着影响。蒋孔阳在融会中西、借鉴古今的基础上,发展了当代中国美学,建立了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以人类实践活动为逻辑前提、以"美是多层累的突创"为根本特征的实践-创造论美学。同时,蒋孔阳美学始终立足人生实践,关怀人的生存体验,其思想最终落脚于人的存在和人生发展上,在美中追求人的自由的实现,在人生中找寻美的理想,最终凝汇成一种独特的人生论美学。(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张玉雯[4](2018)在《从儒家“入世”思想看蒋孔阳的“审美人格”主体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人格"普遍被认为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具有审美特性,达到了美的境界。审美人格是关于人格发展状态的预设和期待,它应该包容人格所有美好的方面,并成为人格发展的较高境界。"1在蒋孔阳的美育理论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审美人格"的含义,但是他认为美感教育能够影响人的精神面貌与内心的气质,这两者所散发出来的都是我们认为很"虚"的东西。但是这种在美感教育下形成的独特审美气质与面貌是"审美人格"的重要体现。本文将会通过儒家的"入世"思想来论述蒋孔阳先生的"审美人格"主体论。(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期刊2018年10期)

孙书敏[5](2017)在《21世纪50年代蒋孔阳的实践美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期,蒋孔阳提出"美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美学思想。这个思想既与朱光潜"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致,也与李泽厚一样,试图从实践角度揭示美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蒋孔阳在大讨论时期已经运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理论来建立自己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并在其中强调美是人的自由的活动,认为美是在主体与客体循环中生成的。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活动论美学的性质,已经突破了抽象的形而上学路径,孕育着生成论美学的萌芽。(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7期)

郭霞[6](2017)在《蒋孔阳美学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蒋孔阳美学思想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蒋孔阳的美学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实践论美学。他的实践论美学思想以“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围绕主体的人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围绕客体的现实提出了“美是自由的形象”;围绕主客体关系提出了“美在创造中”,这样突破了主客二元对立的固有思维模式,建构了一个变化发展的美论体系。同时他的美学思想也是“为人生”的人生论美学,“为人生”是美的最终目的,美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本文在细读原着的基础上,追溯了蒋孔阳美学思想形成的时代渊源和理论渊源,概括了人是世界的美的本体论、美是恒新恒异的实践创造论、亲近自然的美学教育方法、美感教育是教育目标的四个主要内容,总结出蒋孔阳美学思想整体性、创造性、开放性、历史感、民族性的特点,并对蒋孔阳先生的美学思想作出了客观的评价。重点是肯定了蒋孔阳美学思想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人文关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对美学学科的知识借鉴等方面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借鉴蒋孔阳美学思想的有益成分,以期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体现人的审美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重视美感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保持民族特色的理念维度和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共同发展、理论灌输与人文关怀相协调、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美、充分利用新媒体展现技术美的实践维度,从这两个方面得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当今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极大的挑战,为应对这一困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本论文本着从前人思想中汲取有益成分的精神,对蒋孔阳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从中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理论,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期刊2017-03-01)

王元骧[7](2016)在《“审美关系”评析——兼论蒋孔阳的“美是多层累的突创”说》一文中研究指出美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事物的价值属性,价值是通过评价来把握的,所以我们不能像古典美学那样仅从客观方面,或像现代美学那样仅从主观方面,而只能是从主客体的辩证关系中来理解。但审美主体作为社会性的个人,是在社会中所形成并由社会所规定的,这就决定了在具体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关系虽然是在个人、心理的层面上发生,但从根本上说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现象。所以对于审美关系,我们只有把微观的个人、心理的视角和宏观的社会、文化的视角结合起来去进行研究,才能确保它的客观真理性而避免走向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刘阳军[8](2016)在《略论蒋孔阳美学的性质、意义及其他——兼向阎国忠先生请教》一文中研究指出蒋孔阳美学的性质和意义这一本质地关涉其自身之理解和阐释取向的问题,是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的基础性问题。蒋孔阳美学奠立在唯物史观这一革命性哲学根基之上,并由此获得和确立了基本取向甚至定向。由此哲学根基来透视和评估,蒋孔阳美学的性质和意义大致可从如下叁个基本点来澄清和阐明:一、以马克思"存在论革命"即"感性的活动"(或实践)或"对象性的活动",而非某种抽象的、天真的假设或假定为基础,来进行美学思考和探索;二、实质地击穿了形而上学美学"意识的内在性"封闭建制,直面和贯穿"对象领域";叁、在思想路径上不再沿袭形而上学美学的"知识论路向",而走上"生存论路向"。这为实践美学一脉的探索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6年08期)

江飞[9](2016)在《“创造美学”与“美学创造”——蒋孔阳“创造论”实践美学思想综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蒋孔阳以"创造"作为核心范畴构筑了自己的"创造论"实践美学体系,主要包括美论、美感论和艺术论叁部分,提出了"美在创造中""美是多层累的突创""美感与美同时诞生、同步存在""美感是多种因素的因缘汇合"等诸多具有创造性的命题和学说,不仅在实践美学的阵营中标新立异、贡献卓着,而且实现了对实践美学的新的"美学创造",以"生成论"突破本质论,以"关系论"突破实体论,以"综合比较论"实现创新,以"人本论"服务人生,在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印记,已经并将继续为建设中国现代美学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学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黄定华[10](2015)在《蒋孔阳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蒋孔阳作为当代美学大家,其美学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影响,他的美学思想关注社会人生,强调审美的社会功利性等方面与他所受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关,而他对于自由的理解和审美超越性的强调,则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成就其美学思想的民族和本土特色。研究蒋孔阳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对考察20世纪中国美学家的美学思想具有典型意义。(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蒋孔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蒋孔阳"生成-创造"性思维对其美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得蒋孔阳更关注美与其他事物相比所具有的独特特质。因此,他的美学首先立足于在美的动态变化中寻找美学研究的切入点和出发点;其后,他又继续在不断变化和生成的关系中探寻美的本质;而在明确了美的本质的核心"美在创造中"之后,蒋孔阳最终将美学研究的对象落实为艺术。自此,蒋孔阳将生成-创造性思维贯彻于美学研究的始终,蒋氏美学也最终实现了从生成到创造的转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蒋孔阳论文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陈瑜.蒋孔阳:面向未来的美学家[N].文汇报.2019

[2].罗曼.蒋孔阳“生成—创造”性思维对其美学的影响[J].知与行.2019

[3].陈保志.蒋孔阳人生论美学思想新释[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张玉雯.从儒家“入世”思想看蒋孔阳的“审美人格”主体论[J].散文百家.2018

[5].孙书敏.21世纪50年代蒋孔阳的实践美学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17

[6].郭霞.蒋孔阳美学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D].北方民族大学.2017

[7].王元骧.“审美关系”评析——兼论蒋孔阳的“美是多层累的突创”说[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8].刘阳军.略论蒋孔阳美学的性质、意义及其他——兼向阎国忠先生请教[J].上海文化.2016

[9].江飞.“创造美学”与“美学创造”——蒋孔阳“创造论”实践美学思想综论[J].中国美学研究.2016

[10].黄定华.蒋孔阳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J].宜春学院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一2((·线绘画》说话,他的表现①蒋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

标签:;  ;  ;  ;  ;  ;  ;  

蒋孔阳论文_本报记者,陈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