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级PCVSAT使用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鲁玮骏[1](2021)在《中国省以下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及其影响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间财政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政府间纵向权利结构分布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是财政资金在各级政府间分配的约束规则,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中国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是央地财政关系的延伸,是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有研究关于中国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其影响效应的代表性文献非常稀缺,使得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其影响效应的研究成为一个亟待打开的“黑箱”。本文试图通过回答下述三个层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中国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其影响效应这个“黑箱”。第一层面的问题,现行的中国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财政收入分配实践具有哪些特征事实?第二层面的问题,现行的省以下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实践是否合理?如果不合宜,又应该按照什么原则进行分配?第三层面的问题,现行的省以下政府间财政管理体制的安排又会对社会经济主要方面,包括经济增长、环境质量和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怎样产生影响?第二章通过梳理和评述六个方面的现有文献,清晰展现该领域现有研究的整体面貌、回归估计方法、数据样本选择、内生性问题解决方法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本文后续的研究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和极高的参考价值。第三章通过系统性梳理了中国31个省区市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关系的制度安排,并测算了省市县三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四个主要税种税收收入的分配情况,以及省市两级财政收入集中度和支出责任比重的特征事实,对第一层面的问题进行了回答。即尽管当前中国各省区市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关系形式复杂多样,但是在2002年之后总体上还是体现了分税的特征,同时表现出明显的“财力上收、事权下沉”的特点。第四章结合国发[1993]85号和国发[2002]26号两个文件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指导意见,首次提炼和揭示了两个可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财税体制改革所提出的“财力协调、区域均衡”要求的省以下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原则,分别为“上级政府支出责任比重越大,则其财政收入集中度越高”(第一原则)和“上级政府所辖区域人均财政收入不平衡程度越大,则其财政收入集中度越高”(第二原则)。此外还进一步逐级检验了省本级与地级市、市本级与县级、省市两级与县级政府之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四个主要税种收入分配的落实情况,对第二层面的问题进行了回答。第五章至第七章分别通过在县级层面研究考察省以下收入分成、省对下转移支付规模对县域经济增长、县域环境质量和县域内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对第三层面的问题进行回答。理论上,通过理论模型的构建揭示了省以下收入分成、省对下转移支付“两只手”共同宏观治理县域经济增长、县域环境质量和县域内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实证上,基于1997-2009年中国26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和1930个县级单位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处理内生性的SYS-GMM和工具变量GMM方法,考察了县级收入分成程度、省对下转移支付规模对县域经济增长、县域环境质量和县域内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和渠道机制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县级收入分成程度提高会抑制县域经济增长、降低县域环境质量、扩大县域内城乡收入差距。第二,县级收入分成程度提高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对县域环境质量的恶化效应、对县域内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加剧效应,都会随着省对下转移支付规模提高而削弱。第三,省以下收入分成的影响效应具有强烈的异质性特征,且省对下转移支付规模在其中起到了缓解效应的作用,必须谨慎对待。本文通过回答上述三个层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中国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并初步搭建了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影响效应的研究框架,为解释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现象提供了全新的经验证据,为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亟待开展的中国省以下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改革提供政策建议和改革方向。
赵嘉琪,郑志远,杜海信,敖艳梅[2](2018)在《CMACAST系统市县级维护及数据解码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提高市县两级气象部门CMACAST数据接收及处理能力,结合国家局、省气象局下发的CMACAST安装使用指南为依据,本文着重介绍了CMACAST接收服务器的安装、使用,并对MICAPS解码程序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为市县两级气象部门信息网络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肖波,曾颖,王萍,黄跃辉,刘娇平[3](2015)在《CMACast系统县级站设备管理及维护》文中认为结合冷水江市CMACast系统县级站设备管理和维护情况,详细介绍了CMACast系统县级站的组成、日常管理、故障处理等内容,为基层台站CMACast系统的日常维护管理提供了参考。
纪新建,刘彬,刘强,李会群[4](2012)在《CMACast系统县级站的安装与维护》文中研究指明结合滨州市CMACast系统县级站的安装和运行情况,对CMACast系统进行了介绍,对比了市级站与县级站的运行模式,详细阐述了县级站硬件组成和网络环境、卫星天线的安装与寻星、操作系统的恢复和备份、应用软件安装配置及今后的维护注意事项等内容。
黎直[5](2011)在《9210工程到CMACast系统卫星天线使用经验》文中研究指明介绍利用闲置的VSAT2.4mX2.6m的偏馈天线代替PC-VSAT单收站1.2mku波段天线和代替CMACastC波段正馈华达1.8m天线,提高了接收效率的方法和经验。以及如何使用LNB放大器快速寻星和对抗雨衰及馈线损耗的方法。
董向东[6](2009)在《卫星远程教学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卫星远程教学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远程教育方式,已经成为创建学习型社会,推进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及干部教育进程中无法取代的重要手段,必然会在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结合党校卫星远程教学实践及应用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探究卫星远程教学方式的独特优势、取得的良好效果,试图探索适合党校特色的干部网络教育的有效途径。
杨鹏鹏[7](2008)在《远程教学系统在党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中央2003年4月份召开了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会议解决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扩大干部培训规模,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培养跨世纪领导人才,是关系到能否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大战略课题。党校教研队伍是党校干部教育的一线战斗部队,为了完成干部教育任务,不仅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精干的教学管理指挥部门,还需要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的装备部门。作为一位基层党校信息化建设的骨干教师,在工作中深刻地体会到现代远程教学在党员干部培训中的优越性,但因党校系统远程教学体系的构建起步较晚,尤其是在基层党校,由于多种原因,比如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从理论和技术角度对远程教学体系的建设还不到位、不成熟,因而也导致应用中的局限性。在此,以近年来本校的远程教学建设应用和发展为例,对党校远程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应用作一浅略探讨。其目的是提出多媒体远程课堂和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校园网建构方案,建立“天地网合一”的现代远程教学系统,以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基层党校的教学改革,为党校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远程教育的基层应用和党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点借鉴作用。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成人学习理论支持下的第三代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党校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种类型,远程教育利用最先进的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能够轻松的建立起合乎成人学习特征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从而充分发挥创造性,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才能达到远程教育培养党校学员创新精神和提高能力素质的目标。其次,从技术方面,通过分析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系统的网络结构、硬件构成和软件系统,了解党校远程教学系统建设和运行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寻找不足,遵循党校教育规律,以构建远程教学系统,实现全国党校现代远程教育的普及。研究了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如流媒体技术、VOD技术的理论和特点,分析了多媒体远程课堂特点,探讨了流媒体技术支持下多媒体远程教学系统建设的可能性。最后,在具体应用研究中,分析了中央党校远程教学九年来在党校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举足轻重的地位,表明深入开发远程教学应用领域的迫切需要。以我校远程教学系统为例,论述了采用数据库、流媒体技术和IP组播技术相结合,能够较好地解决多媒体信息在网络中传输问题,克服了传统文件下载传输方式的不足,实现了视频节目的实时流式传输,满足了学校师生通过软件检索视频节目信息、点播视频节目和实时收看所点播视频节目的需要,以及学员点播教学视频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的需求,实现了由卫星数据接收系统接收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在局域网上发布、网络信息和教学课件资源以数字化模式进入到每个教室、开展多媒体远程课堂教学、高效率地共享资源、天地网合一的完善校园网系统。市县党校可以参照该方案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软件和信息资源,根据各自的情况建设多媒体远程系统实施教学,从而实现党校远程教学的最优化。网上党校是一个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更加开放的,双向交流更充分的,能够面向个人用户提供自主学习、面向区县党校提供资源共享的系统。针对研究结论中交互性不高、学习支助服务系统较陈旧的弱点,作为党校远程网络的进一步应用,将继续建设“网上党校”远程教学系统,培养学员“终身学习”理念。总之,对于各级党校来说,远程教学建设既是一个新的事物、新的工作、新的任务,同时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地方党校对远程教学建设工作的态度和行动都是非常积极的,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中央党校和地方党校要共同努力,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办好远程教学,真正使远程教学体系日趋完善。
向勇[8](2006)在《基于GIS和MICAPS的农业气象基础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文中指出GIS和MICAPS技术的引入,已使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进入了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成为空间分布广、时间序列长的多类型气象观测数据集成管理和应用的强有力工具。本研究针对气象数据的特点以及农业气象基础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阐述了建立基于GIS和MICAPS的农业气象基础信息系统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并从系统的开发环境、开发模式、开发方法、数据库设计、系统分析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介绍了系统的整个开发过程。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是采用集成二次开发方式,基于ArcGIS Engine组件式GIS平台和MICAPS平台,运用微软最新的.NET技术,以Visual Basic.NET作为开发语言,以Visual Studio.NET等软件作为开发工具,以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作为数据库平台。系统采用了C/S两层模式结构和面向对象机制原理,用系统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将整个系统结构化、模块化,从系统的分析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系统由GIS功能模块、农业气象信息查询模块和农业气象信息综合处理模块三部分组成。GIS功能主要包括视图管理、图文互查及属性数据处理、属性管理、图形操作、地理坐标的动态显示、信息查询、空间分析及制图输出等,采用ArcGIS Engine的接口技术来实现,具体技术路线:①对于部分简单的GIS功能,可以调用ArcGIS Engine提供的工具按钮实现,②对于工具按钮不具备的功能,则通过调用ArcGIS Engine对象库中的函数进行编程加以实现;农业气象信息查询模块功能包括数据的采集与输入、编辑与更新、存储与管理、空间查询、显示与输出等,采用基于动态链接库的混合编程实现;而农业气象信息综合处理模块功能主要是气象信息的图形可视化,采用OLE(Object Linking and Embedding,对象链接与嵌入)自动化技术实现。各功能模块相互独立,信息共享,具有较强的移植性。提供了一个功能实用、运行稳定,用户界面友好、便于操作的农业气象基础信息系统。同时为系统将来的升级、功能扩展、完善和后期WebGIS的建立与开发提供了方便。最终实现农业气象信息的信息化、网络化和多用户共享。 本系统的开发、研制和面向对象的使用,达到了预期要求,初步满足了应用需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及应用潜力。为高校利用农业新技术服务于“三农”提供一个有效的窗口,这将使广大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能更加科学地利用气象条件和农业气候资源,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业生产潜力,从而创造出更好的农业经济效益。
包云轩[9](2005)在《褐飞虱降落过程的动力气象学研究》文中指出迁飞性害虫的发生和灾变与其虫源性质、迁飞规律、起飞降落机制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起飞降落机制是这些因子中作用最大的一个,也是决定危害或灾变程度最关键的因素之一。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是危害我国和亚洲一些国家及地区水稻的重要害虫,具远距离迁飞性和突发性。在我国,每年冬春季仅局限于两广南部、台琼诸岛和云南南部的热带地区存活与危害;春夏之交开始北迁并陆续降落与危害江南大部;盛夏北迁至江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夏末秋初开始回迁,危害全国各水稻主要生长区。每年这种周期性的北迁南返与降落危害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尤其是大发生年,情况更为惨重。由于褐飞虱降落过程是其一系列迁飞行为中最复杂的,除了要考虑害虫本身的生理生态机制外,还要考虑导致降落的环境背景(特别是大气背景),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褐飞虱降落机制(特别是动力气象学机制)尚无系统的研究。因此,从研究褐飞虱降落的动力气象学机制着手,全面揭示其降落规律,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和数值预报技术对褐飞虱的迁入时段、降落区域和危害趋势作出实时预警,为农业部门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研究了褐飞虱降落的动力气象学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以GIS为平台,对我国1991~2000年、2003年褐飞虱南、北迁过程中降落规律的地学研究表明:北迁降落峰次多,持续时间长,降落区域广,降虫量也多;南迁降落峰次少,历时短,降落区域小,降虫量也少。北迁降落一般从4月上旬开始,8月下旬结束;南迁降落通常从9月上旬开始,10月下旬结束。南、北迁降落最频繁的地区都是湘、鄂、皖、赣相邻的地区,其次是黔东北稻区。 2.褐飞虱降落过程中的大气环流型、大气动力场和气象要素场构成了控制或影响该害虫降落的动力气象学背景。影响害虫降落的500hPa大气环流型有7种、700hPa大气环流型有7种、850hPa大气环流型有7种、地面天气系统有5种、不同高度综合大气环流格局有4类9型。 3.应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GRADS气象绘图软件,结合NCEP北半球网格点数值预报与客观分析产品、PCVSATTM接收的实时资料对1991~2000年、2003年期间我国境内发生的38个褐飞虱南、北迁重大降落过程的大气动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系统分析影响褐飞虱降落的大气动力场,选取能反映动力特征的涡度平流
张木望,张建中,廖其平[10](2005)在《卫星单向接收站的日常维护与定期检测》文中研究说明根据1999~2004年湖北省各地气象部门卫星单向接收站(单收站)运行情况,指出了加强单收站日常维护的必要性,对单收站主要的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测项目进行了归纳。重点分析了PCVSAT及其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常见故障,揭示了各类故障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排除方法。
二、县级PCVSAT使用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县级PCVSAT使用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省以下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及其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思路 |
1.2 创新之处 |
1.2.1 理论创新 |
1.2.2 实证创新 |
1.2.3 方法创新 |
1.3 结构安排 |
2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财政分权的决定因素 |
2.3 财政分权的影响效应 |
2.4 “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
2.5 转移支付的作用 |
2.6 分配制度和指标度量 |
2.7 小结 |
3 中国省以下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关系及特征事实 |
3.1 分配制度 |
3.2 收入分成 |
3.3 收支匹配 |
4 中国省以下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理论与证据 |
4.1 问题提出 |
4.2 理论模型 |
4.2.1 模型假定 |
4.2.2 模型推导 |
4.3 经验策略和数据说明 |
4.3.1 经验策略 |
4.3.2 内生性问题 |
4.3.3 数据说明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省级面板回归结果 |
4.4.2 地市级面板回归结果 |
4.5 本章结论与启示 |
5 中国省以下收入分成、转移支付和县域经济增长 |
5.1 问题提出 |
5.2 理论模型 |
5.2.1 基本假定 |
5.2.2 模型推导 |
5.3 经验策略和数据说明 |
5.3.1 经验策略 |
5.3.2 内生性问题 |
5.3.3 数据说明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4.1 基准回归结果 |
5.4.2 稳健性检验 |
5.4.3 异质性分析 |
5.4.4 影响机制 |
5.5 本章结论和启示 |
6 中国省以下收入分成、转移支付和县域环境质量 |
6.1 问题提出 |
6.2 理论模型 |
6.2.1 基本假定 |
6.2.2 模型推导 |
6.3 经验策略与数据说明 |
6.3.1 经验策略 |
6.3.2 内生性问题 |
6.3.3 数据说明 |
6.4 实证结果分析 |
6.4.1 基准回归结果 |
6.4.2 稳健性检验 |
6.4.3 异质性分析 |
6.4.4 影响机制 |
6.5 本章结论和启示 |
7 中国省以下收入分成、转移支付和县域内城乡收入差距 |
7.1 问题提出 |
7.2 文献回顾和理论框架 |
7.2.1 文献回顾 |
7.2.2 理论框架 |
7.3 经验策略与数据说明 |
7.3.1 经验策略 |
7.3.2 内生性问题 |
7.3.3 数据说明 |
7.4 实证结果分析 |
7.4.1 基准回归结果 |
7.4.2 稳健性检验 |
7.4.3 异质性分析 |
7.4.4 影响机制 |
7.5 本章结论和启示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CMACAST系统市县级维护及数据解码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CMACAS T安装与应用 |
1.1 CMACAS T系统运行环境要求 |
1.2 CMACAS T系统安装步骤 |
1.3 系统配置 |
1.3.1 安装net-snmp软件 |
1.3.2 配置网卡地址 |
1.4 小站接收软件安装 |
1.4.1 程序运行 |
1.4.2 易出现的错误情况 |
2 MICAP S数据的解码与应用 |
3 总结与讨论 |
(3)CMACast系统县级站设备管理及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简介 |
2 县级站的硬件构成 |
3 日常管理 |
3.1 卫星接收天线 |
3.2 卫星接收设备的运行环境 |
3.3 防雷维护 |
4 故障处理 |
4.1 系统不入锁 |
4.2 授权信息异常 |
4.3 网络异常,无法接收数据 |
4.4 小站数据丢失严重 |
4.5 数据接收服务器系统故障 |
4.6 软件升级 |
5 小结 |
(4)CMACast系统县级站的安装与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系统简介 |
2 县级站的硬件构成和网络环境 |
3 卫星天线的安装与寻星 |
4 软件的安装和使用 |
4.1 系统镜像恢复与备份 |
4.2 应用软件配置 |
4.3 软件的加密和授权 |
4.4 系统与Micaps之间的衔接 |
4.5 系统升级 |
5 系统维护的注意事项 |
5.1 系统防雷 |
5.2 资料的定期清理 |
5.3 电磁干扰 |
5.4 室外设备的维护 |
(5)9210工程到CMACast系统卫星天线使用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闲置天线、高频头的利用 |
1.1 代替PC-VSAT系统(单收站)1.2 m天线 |
1.2 代替CMAcast华达1.8m天线 |
2 放大器的应用 |
2.1 对抗雨衰 |
2.2 寻星经验技巧 |
2.3 改善SPD插入损耗 |
(6)卫星远程教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PCVSAT卫星远程教学网络的优势 |
1. VSAT终端与PC机的无缝连接[1] |
2. 星状TDM/TDMA技术和全网状的FDMA SCPC相结合的混合网络。[2][3] |
3. 合并式电视会议视频终端Polycom |
三、党校卫星远程教学网络应用 |
1. 由DVB多媒体广播支持的广播教学平台 |
2. 由POLYCOM视频终端支持的电视会议教学平台 |
3. 由DAMA10000支持的话音教学平台[5] |
4. 由校园网支持的个性化学习平台 |
四、卫星远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1. 扩大了教学规模 |
2. 丰富了教学内容 |
3. 增强了教学效果 |
4. 改革了教学方法 |
5. 提高了教学效率 |
6. 扩大了对外交流 |
(7)远程教学系统在党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
二、研究的有关概念 |
(一) 远程教育 |
(二) 媒体与技术 |
三、研究的现状 |
(一) 国外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
(二) 国内远程教育现状 |
(三) 党校系统远程教学的现状和特点 |
四、研究的创新 |
第二章 党校远程教学的理论支持 |
一、建构主义与远程教育关系理论 |
(一) 建构主义思想与远程教育的关系 |
(二) 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现代远程教育 |
二、成人学习理论 |
(一) 成人学习原理 |
(二) 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
(三) 成人学习的障碍 |
三、三代远程教学理论 |
(一) 三代信息技术 |
(二) 三代远程教育 |
第三章 党校远程教学技术支持 |
一、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简介 |
(一) 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的结构 |
(二) 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硬件简介 |
(三) 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络软件简介 |
二、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 |
(一) 流媒体技术 |
(二) 视频点播VOD 技术 |
三、多媒体远程课堂 |
(一) 传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概述 |
(二) 传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功能特点 |
(三) 新一代网络中控系统介绍 |
第四章 党校远程教学的应用研究 |
一、远程教学在党校教育中的作用 |
(一) 有利于党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
(二) 有利于队伍建设和师资水平的提高 |
(三) 有利于学员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 |
二、远程教学在党校教育中的地位 |
(一) 搞好党校教学的重要手段 |
(二) 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
(三) 党校长远发展的重要支点 |
三、远程教学系统课程内容主要来源 |
(一) 主要频道课程 |
(二)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课程 |
四、天地网合一,实现党校远程教学系统的数字化应用 |
(一) 天地网合一的远程教学结构 |
(二) 天网建设 |
(三) 地网建设 |
(四) 开展灵活多样的使用形式,实现远程教学的最优化 |
第五章 党校远程教学评价 |
一、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 |
(一) 对学习者的评价 |
(二) 对学习资源的评价 |
(三) 对远程教学支撑平台的评价 |
(四) 对学习支持与服务系统的评价 |
二、结论与反馈 |
(一) 学员的学习效果较好 |
(二) 学习资源丰富 |
(三) 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规范友好 |
(四) 学习支持与服务系统安全合理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论文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8)基于GIS和MICAPS的农业气象基础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GIS和MICAPS的应用现状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二章 基于GIS和MICAPS的农业气象基础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开发的目标与原则 |
2.2 系统软硬件环境 |
2.3 系统开发方案 |
2.4 开发方案的选择 |
2.5 系统的开发平台 |
2.6 系统设计路线 |
2.7 系统的结构 |
第三章 基于GIS和MICAPS的农业气象基础信息系统的详细设计 |
3.1 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 |
3.2 数据库的建立 |
3.3 系统的开发. |
第四章 基于GIS和MICAPS的农业气象基础信息系统的功能实现 |
4.1 数据管理 |
4.2 数据查询 |
4.3 专题地图分析 |
4.4 空间分析 |
4.5 扩展功能 |
第五章 基于GIS和MICAPS的农业气象基础信息系统的应用 |
5.1 农业害虫的动态显示系统——以白背飞虱为例 |
5.2 白背飞虱重大迁入过程的动力气象学背景研究——2003年个例分析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和待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褐飞虱降落过程的动力气象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褐飞虱的迁飞规律及降落机制研究 |
1. 褐飞虱的分布与为害 |
2. 褐飞虱的虫源地 |
2.1 境外虫源 |
2.2 国内虫源 |
3. 褐飞虱的迁飞规律 |
3.1 起飞迁出 |
3.2 空中运行 |
3.3 降落扩散 |
4. 褐飞虱降落机制的研究 |
4.1 动力机制 |
4.2 大气背景 |
4.3 其他环境机制 |
第二章 GIS及其在农业病虫测报中的应用 |
1. GIS及其功能简介 |
2. GIS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农业病虫害测报中的应用思路 |
3. GIS在农业病虫害测报中的应用现状及主要成果 |
3.1 森林病虫害测报 |
3.2 草原病虫害测报 |
3.3 农作物病虫害测报 |
4. 讨论 |
第三章 PCVSAT~(TM)和MICAPS及其应用 |
1. PCVSAT~(TM)简介及应用 |
1.1 VSAT简介 |
1.2 PCVSAT~(TM)简介 |
1.3 气象业务中的PCVSAT~(TM) |
1.4 PCVSAT~(TM)的应用 |
2. MICAPS简介及应用现状 |
2.1 MICAPS简介 |
2.2 MICAPS系统的特点 |
2.3 MICAPS系统的优势 |
2.4 MICAPS系统的应用 |
3. PCVSAT~(TM)与MICAPS的集成及其在农业病虫测报上的应用 |
3.1 PCVSAT~(TM)与MICAPS的集成 |
3.2 PCVSAT~(TM)与MICAPS集成系统在农业病虫测报上的应用 |
第四章 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及其应用 |
1. MM5模式简介 |
2. MM5模式的实现原理 |
2.1 基本原理 |
2.2 基本方程 |
2.3 解法分析 |
3. MM5模式的主要功能模块及其运行过程 |
3.1 TERRAIN |
3.2 REGRID |
3.3 REWINS |
3.4 LITTLE-R |
3.5 INTERPF |
3.6 INTERPB |
3.7 GRAPH |
3.8 NESTDOWN |
3.9 MM5 |
3.10 MM5模式的后处理 |
4. MM5模式的主要应用 |
4.1 在气象上的应用 |
4.2 在非气象领域的应用 |
中篇 褐飞虱降落规律及其动力气象学机制的研究 |
第五章 基于GIS的褐飞虱降落规律的研究 |
1. 资料来源 |
2. 原理和方法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1991~2000年中国褐飞虱降落的时空变化规律 |
3.1.1 褐飞虱降落的时间变化规律 |
3.1.2 褐飞虱降落的空间变化规律 |
3.2 褐飞虱南、北迁重大降落过程 |
3.2.1 北迁重大降落过程 |
3.2.2 南迁重大降落过程 |
4. 结论与讨论 |
4.1 褐飞虱降落规律的GIS研究的初步结论 |
4.2 影响降落的因素浅析 |
第六章 褐飞虱降落的大气环流型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 |
1.1.1 虫情资料 |
1.1.2 气象资料 |
1.2 方法 |
1.2.1 个例筛选 |
1.2.2 虫情分析 |
1.2.3 天气图的选择 |
1.2.4 影响褐飞虱降落的宏观大气环流形势和主要天气系统的分型 |
2. 研究结果分析 |
2.1 500hPa等压面影响褐飞虱降落的宏观大气环流形势和主要天气系统分型 |
2.2 700hPa等压面影响褐飞虱降落的宏观大气环流形势和主要天气系统分型 |
2.3 850hPa等压面影响褐飞虱降落的宏观大气环流形势和主要天气系统分型 |
2.4 影响褐飞虱降落的地面天气系统分型 |
2.5 对不同高度影响褐飞虱降落的大气环流格局的综合分类定型 |
2.5.1 低涡切变类 |
2.5.2 西风槽类 |
2.5.3 热带气旋影响类 |
2.5.4 高压控制类 |
3.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七章 褐飞虱降落的大气动力学机制研究——2003年个例分析 |
1.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 |
1.1.1 虫情资料 |
1.1.2 气象资料 |
1.2 方法 |
1.2.1 PCVSAT~(TM)简介 |
1.2.2 GIS技术及其版本介绍 |
1.2.3 MM5模式简介 |
1.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褐飞虱降落的GIS分析 |
2.2 褐飞虱降落的大气动力场分析 |
2.2.1 涡度平流场 |
2.2.2 K_i指数场 |
2.2.3 S_i指数场 |
2.2.4 水平流场 |
2.2.5 涡度场 |
2.2.6 散度场 |
2.2.7 垂直速度场 |
3. 研究结论与讨论 |
3.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3.2 大气动力场对褐飞虱降落作用的讨论 |
第八章 褐飞虱降落的大气动力场统计特征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 |
1.1.1 虫情资料 |
1.1.2 气象资料 |
1.2 方法 |
1.2.1 个例筛选 |
1.2.2 GIS版本及虫情时空分析 |
1.2.3 气象数据处理和分析 |
1.2.4 MM5模式版本、参数设置、运行、输出、结果显示和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水平流场对褐飞虱降落的影响 |
2.2 K_i指数场对褐飞虱降落的影响 |
2.3 S_i指数场对褐飞虱降落的影响 |
2.4 涡度平流场对褐飞虱降落的影响 |
2.5 涡度场对褐飞虱降落的影响 |
2.6 散度场对褐飞虱降落的影响 |
2.7 垂直气流场对褐飞虱降落的影响 |
3.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九章 气象要素场对褐飞虱降落影响的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 |
1.1.1 虫情资料 |
1.1.2 气象资料 |
1.2 方法 |
1.2.1 虫情数据处理与分析 |
1.2.2 个例筛选与分析 |
1.2.3 气象数据处理和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风场对褐飞虱降落的影响 |
2.2 气压场对褐飞虱降落的影响 |
2.3 降水分布对褐飞虱降落的影响 |
2.4 温场对褐飞虱降落的影响 |
2.5 湿度场对褐飞虱降落的影响 |
3.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十章 褐飞虱迁飞参数的数值模拟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2.1 虫情分析与个例筛选 |
1.2.2 模式简介 |
1.2.3 褐飞虱主要迁飞参数的确定 |
2. 结果分析 |
2.1 虫源地和降落区 |
2.2 迁飞路径 |
2.3 迁飞速率 |
2.4 迁飞高度 |
2.5 迁飞历时 |
2.6 迁飞距离 |
3. 讨论 |
下篇 基于GIS、MM5和MICAPS的褐飞虱降落过程的研究及预警 |
第十一章 基于GIS、MM5和MICAPS的褐飞虱降落规律及其气象背景的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 |
1.1.1 虫情资料 |
1.1.2 气象资料 |
1.2 方法 |
1.2.1 虫情数据处理与分析 |
1.2.2 气象数据处理与分析 |
1.2.3 个例筛选与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时间变化规律 |
2.2 空间变化规律 |
2.3 南、北迁迁入量最多、危害最严重的降落过程 |
2.4 气象背景分析 |
2.4.1 大气环流形势 |
2.4.2 低空迁飞流场 |
2.4.3 卫星云系 |
2.4.4 垂直气流场 |
2.4.5 降水分布 |
3.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十二章 迁飞性害虫实时迁入峰预警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
1. 系统研发的基本原理 |
1.1 散度与连续性方程 |
1.1.1 散度 |
1.1.2 连续性方程 |
1.2 涡度与涡度方程 |
1.2.1 涡度 |
1.2.2 涡度方程 |
1.3 垂直速度 |
2. 系统软件设计技术 |
2.1 软件运行环境 |
2.2 系统网络结构 |
2.3 技术框架 |
2.3.1 参数设置模块的设计 |
2.3.2 环流背景分析模块的设计技术 |
2.3.3 MICAPS数据预处理技术 |
2.3.4 昆虫轨迹起止条件的判断 |
2.3.5 轨迹计算原理 |
2.3.6 轨迹输出技术 |
2.4 系统运行流程 |
2.5 数据接口 |
2.5.1 背景场数据 |
2.5.2 轨迹计算数据接口 |
2.5.3 轨迹输出计算接口 |
2.6 系统文件结构 |
3. 系统工作流程及应用示例 |
3.1 系统安装 |
3.1.1 将光盘上的两个文件夹拷到硬盘上 |
3.1.2 修改系统目录的可读写属性 |
3.1.3 安装注册软件 |
3.2 系统启动 |
3.3 系统帮助文档的使用 |
3.4 “关于”窗口 |
3.5 用户登录 |
3.5.1 登录窗口 |
3.5.2 用户权限 |
3.6 系统工作流程图 |
3.7 系统参数设置 |
3.7.1 数据路径的设置 |
3.7.2 框区设置 |
3.7.3 轨迹起落点判断条件设置 |
3.8 害虫迁飞的天气背景分析 |
3.9 云图和探空曲线 |
3.9.1 卫星云图 |
3.9.2 探空曲线 |
3.10 轨迹顺推计算 |
3.10.1 初始时间设置 |
3.10.2 计算轨迹起始点和降落点的条件设置 |
3.10.3 查找轨迹起点 |
3.10.4 插值计算 |
3.10.5 轨迹计算 |
3.10.6 850hPa和925hPa轨迹显示 |
3.10.7 两层叠加显示 |
3.11 轨迹逆推计算 |
3.12 系统退出 |
4. 研发体会 |
第十三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和待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卫星单向接收站的日常维护与定期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PCVSAT主要的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测项目 |
1.1 日常维护 |
1.2 定期检测 |
2 PCVSAT常见故障处理 |
2.1 PCVSAT无射频信号时可能出现的故障 |
2.2 PCVSAT有射频信号时可能出现的故障 |
2.3 接收卡和高频头故障 |
3 几点建议 |
四、县级PCVSAT使用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省以下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及其影响效应研究[D]. 鲁玮骏. 浙江大学, 2021
- [2]CMACAST系统市县级维护及数据解码应用研究[J]. 赵嘉琪,郑志远,杜海信,敖艳梅. 吉林农业, 2018(22)
- [3]CMACast系统县级站设备管理及维护[J]. 肖波,曾颖,王萍,黄跃辉,刘娇平. 农业灾害研究, 2015(04)
- [4]CMACast系统县级站的安装与维护[J]. 纪新建,刘彬,刘强,李会群. 山东气象, 2012(03)
- [5]9210工程到CMACast系统卫星天线使用经验[J]. 黎直.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1(S2)
- [6]卫星远程教学应用研究[J]. 董向东. 电化教育研究, 2009(04)
- [7]远程教学系统在党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杨鹏鹏. 山东师范大学, 2008(08)
- [8]基于GIS和MICAPS的农业气象基础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D]. 向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6(08)
- [9]褐飞虱降落过程的动力气象学研究[D]. 包云轩. 南京农业大学, 2005(12)
- [10]卫星单向接收站的日常维护与定期检测[J]. 张木望,张建中,廖其平. 湖北气象,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