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大气污染治理规划及其Web实现

延安市大气污染治理规划及其Web实现

石小雨[1]2003年在《延安市大气污染治理规划及其Web实现》文中认为在现代化建设和环境污染都高速发展的今天,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控制污染的相应研究问题也备受重视。 本论文以着名的革命圣地延安为应用背景,研究了大气环境污染的治理规划问题,并以延安市为例子作了实际应用。 本论文把国际上流行的“总量控制”思想运用于延安市的大气污染治理规划当中,使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 作为研究治理规划的基础,本文首先研究了大气扩散问题和适合有如延安般具体情况的河谷城市大气污染模式预测问题。然后在这些研究和相关统计调查资料的基础之上,对延安市现有污染源分块处理,进而实现治理规划。 本论文在对不同优化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给出了经过修正的大气污染治理规划的优化模型,并运用非线性规划中的序列二次规划算法进行求解,以延安市为应用对象进行了实例计算。 论文在理论工作的基础之上,另外还开发了一个名为“大气污染治理软件”的小型应用软件。该软件可用于模式预测和规划的计算,并展示了本论文所用规划方法应用于延安市的计算实例。 软件开发中运用了COM思想和技术,具体使用了ActiveX控件技术,实现了软件在浏览器中应用的Web方式。

王敏[2]2009年在《基于FEEEP系统分析的延安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当代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等已发展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引起有关国际组织、政府及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并形成了专门以此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可持续发展学。其中,关于区域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既是可持续发展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亦成为诸如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陕北延安地区是矿产资源富集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西部大开发以来,能源开发速度和规模逐步提升,推动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经济发展尚未摆脱以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的外延式发展模式。选取延安市为研究对象,对市域的人口、食物、资源、环境、经济等进行系统分析,探寻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规律,旨在为实现市域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提供科学依据,在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入延安市域实地调研与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文章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地域分工理论等为指导,运用定性与定量、静态与动态、理论与实证分析等方法与现代科技手段,首先分析论述了延安市FEEEP系统发展现状,接着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构建出了能系统反映研究对象的灰色关联指标体系,并运用指标体系定量分析各子系统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及其与系统的关联程度,得出了影响系统发展的主导因素及协调关系,进而通过演算所得出的协调度、协调发展度两大指标,分析评价了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及演化趋势。结果表明:代表区域发展水平的协调度存在着波动变化,系统协调度指数均在0.5以上,但自2002年出现逐年下降趋势。到2007年,除经济系统与人口系统、食物系统与人口系统之间协调度处于初级协调发展水平之外,其他子系统之间均处于中级协调发展状态;代表系统发展趋势的协调发展度指数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反映出各子系统均处于良好发展态势。最后,依据延安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探寻了相应的发展机制与模式,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文章对以下主要问题做了系统地分析与研究:(1)延安市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区位、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评价了市域可持续发展优劣势。分析表明,延安市已发展成为陕西乃至全国能源产量增长较快的地区,2000年至2007年原油产量约占全省的50%,煤炭产量也占到全省总产量的10%左右。能源工业已经成为延安市的支柱产业,而能源资源开发及其所带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与制约该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关于延安市FEEEP系统协调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采用灰色系统方法测算系统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对特征指标的影响程度,以反映FEEEP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性。从实证的角度探寻影响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子和作用强度,揭示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在FEEEP五个子系统中,经济与能源之间的关联度最高,这是由其单一的能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决定的。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存在着波动变化,协调度指数基本在0.5以上,大致的变化趋势是从2000年到2002年逐步提高,达到最大值,此后又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属于勉强协调发展型。(3)关于延安市FEEEP复合系统协调发展度分析。协调发展度是反映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它揭示出系统的协调程度和发展水平。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延安市FEEEP协调发展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进入2000年,环境系统与能源系统处于濒临失调发展的阶段,其他子系统两两之间的协调关系均处于初级协调发展水平。截至2007年,除经济系统与人口系统、食物系统与人口系统之间协调度处于初级协调发展水平之外,其他均处于中级协调发展水平。该项研究的创新之处为:(1)在量化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新的尝试。对延安市乃至自然经济条件相似的资源富集地区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2)在延安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即逐步转变以能源开发为主的单一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新兴科技产业,实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思路;尝试提出了延安市协调发展模式,即资源开发型模式——现实增长模式;旅游业依托型发展模式——中长期发展模式;生态环境恢复重建模式——根本实现模式。叁种模式各有侧重,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助于实践中有层次、分阶段协调推进。

马旭平[3]2013年在《我国采油矿区土壤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石油作为重要的一种能源,消耗量在日益增大。石油工业是一个高污染高消耗产业,随着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在石油的勘探、开采、炼制、贮运和使用过程中,落地油、油泥等石油类污染物对土壤造成了污染,破坏了土壤结构。对采油矿区的土地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石油在土壤中的大量存在严重影响整个土壤生态系统,所以认识采油矿区土壤的石油污染问题,已成为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我国采油矿区土壤污染与水、大气污染有着不同的特点,论文总结了我国主要采油矿区土壤污染防治的概况,从污染途径、污染来源、污染危害等方面总结出石油矿区土壤污染具有污染范围广、污染源具有多样性、污染周期长等特点。对于采油矿区土壤污染防治,我国有关机构和采油企业采取了一些防治措施,但是这些措施仍然无法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我国采油矿区在污染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论文通过分析国外采油矿区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提出对我国采油矿区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借鉴以解决污染防治中存在的诸多缺陷。论文主要分析了我国采油矿区土壤污染的概况、污染防治的现状,从污染防治法律的角度研究石油污染在采油矿区给土壤造成的污染,造成的损害。通过对国外主要国家采油矿区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和治理措施的分析。提出完善我国采油矿区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构想。目前,我国采油矿区土壤污染防治法律规定原则性强,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污染治理主体规定不明确,不能满足土壤污染防治的需要。对采油矿区土壤污染的严重局面如何解决,应当从法律制度的角度去规制。建立采油矿区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应当摒弃不合时宜的立法理念,立法过程中应当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建立我国采油矿区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构建,一是建立采油矿区土壤污染防治综合生态管理制度,采用矿区土地污染防治制定明确的防治目标;二是明确主体责任制度,明确政府、企业的治理责任;叁是对公众参与制度进行加强完善;四是明确土壤污染防治标准;最后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保险制度。所以研究采油矿区的土壤污染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窦宏江[4]2011年在《基于GIS方法对延长石油装备制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项目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着眼于开发活动的项目层次,不能充分考虑多个建设项目的累积、间接和协同作用对环境的影响,其缺乏战略眼光,因此很难从根本上有效地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做出全局的评价。而GIS技术的出现以及应用,为环境影响评价走向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延长石油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是延长石油集团为满足延长油田装备和石油机械等现代化石油工业生产需求而配套的制造基地,为保证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求下应时建立的。该项目是陕西省重点项目,也是延长石油支持延安经济发展投资建设的十大重点项目之一,此项目不仅是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行动表现,更是从实践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而GIS环境评价方法与该项目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我国石油企业装备制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理论与方法,而且为延长石油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出新途径。论文主要包括六章内容,第一章提出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意义等;第二章系统的介绍了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动态及实践经验;第叁章着重介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GIS方法的内容、研究进展及技术路线;第四、五章对延长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分析了延长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的社会环境状况、区域环境质量现状、标准等,然后对该项目进行了环境风险分析和环境风险管理分析;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及改进建议。本文通过论证分析,提出了延长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新模式,该方法主要是将地理信息系统与模型库结合分析,得出了该项目的实施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但是,仍应该在项目在运行中及运行后注意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物四个方面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可以通过对四个方面污染的技术处理和人为控制,从而将污染降为最小等建议。

刘静[5]2015年在《武汉城市圈镇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申报获批使得武汉城市圈的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环境状况备受关注。为了研究武汉城市圈近几年来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响应情况,本文通过构建武汉城市圈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环境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对武汉城市圈2008年—2012年的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在对两大体系的时空发展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响应模型,并进行了时空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从时间角度来看,2008年至2012年武汉城市圈城镇化水平发展态势良好,各城市的城镇化综合水平逐年稳步上升。武汉城市圈总体的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变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呈现"U型"变化曲线。资源环境压力系统呈现"倒U型"变化特征,资源环境绩效系统呈现均匀下降,而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武汉城市圈的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由"胁迫"到"促进"变化的发展趋势。资源环境压力与资源环境载荷对城镇化的发展呈现由负响应向正响应转变的特征,城镇化的发展对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载总体上呈现由"胁迫"向"促进"变化的发展趋势。资源环境绩效对城镇化的发展具有正响应的特征,但是响应指数和响应度正在逐年下降,并且有变为负值得趋势,即城镇化的发展促进资源环境绩效水平的上升但是二者之间的影响程度减小在减小,表现为"弱促进"特征。(2)从空间角度来看:武汉城市圈圈域城镇化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武汉市的城镇化水平远远高于其他8个城市,占据绝对优势。而武汉城市圈圈域各城市的生态环境水平并未呈现如城镇化水平那般差距大,与城镇化水平发展基本呈现负相关状态。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格局总体上体现为"两端高,中间低"。从响应指数的变化发展来看,可将9个城市分为两类。一类是武汉、黄石、咸宁和潜江,这四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表现为由"负响应"向"正响应"或"正响应"态势,城镇化的发展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另一类是鄂州、黄冈、孝感、仙桃和天门,这五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发展具有"负响应"特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仍在下降,城镇化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弱促进"向"强胁迫"变化。

宋倩[6]2012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史地知识的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的人类社会由于追求发展的迅速,充满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人类社会的教育体系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型人才。但是目前地理教育的现状与现今对人才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地理学科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以及人地环境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把它称为是一门“开放的复杂巨大系统”。古语云“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体现了地理学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见在现今的地理教学中,更加应该要求地理教师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而现行的高中地理学科,其所涉及内容丰富,无论是何种教材,无论是在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方面,都揉和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内容,甚至很难完全地把其中的知识严格地为历史和地理分家,这就体现了人们常说“史地难分家”,因而,恰当的将历史知识融合于地理教学,对理解地理知识含义增加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以及应对高考综合考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经过深入的调查,与文献的翻阅收集,运用了调查访问法,文献阅读法,试卷分析法,教材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手法,结合了对中外古今的地理教育情况与地理教育理论的了解,知道要使地理课堂生动有趣,需要有历史知识的渗透,要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就需要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要在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也需要历史知识。从当今的中学地理教材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分析调查从中提炼出最适宜当今地理教育的方法,注重史地两科知识的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注重史地两科知识的整合,变单一型的专才教育为综合型的通才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把各个学科知识在地理教育中穿插揉和,从而更好地对当今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 延安市大气污染治理规划及其Web实现[D]. 石小雨. 西北工业大学. 2003

[2]. 基于FEEEP系统分析的延安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敏. 陕西师范大学. 2009

[3]. 我国采油矿区土壤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D]. 马旭平. 江西理工大学. 2013

[4]. 基于GIS方法对延长石油装备制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窦宏江. 西安石油大学. 2011

[5]. 武汉城市圈镇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研究[D]. 刘静.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6]. 高中地理教学中史地知识的整合研究[D]. 宋倩. 辽宁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延安市大气污染治理规划及其Web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