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系统肿瘤论文_张怡安,刘澎

导读:本文包含了淋巴系统肿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淋巴,肿瘤,淋巴瘤,系统,恶性肿瘤,白血病,骨髓。

淋巴系统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张怡安,刘澎[1](2019)在《骨髓增殖性肿瘤与淋巴系统肿瘤》一文中研究指出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与淋巴系统肿瘤的相互致病关系并未被完全阐明。随着MPN治疗技术的进步,JAK抑制剂(如芦可替尼)的发现及临床应用,患者生存时间得到了延长。然而,JAK抑制剂同样存在药物治疗相关风险。为了了解MPN这一慢性疾病与其他血液系统肿瘤的伴发现象以及继发性MPN的疾病特征及预后,文章就MPN与淋巴系统肿瘤之间的关系做一文献回顾。(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郭莉,丁珊珊,梁霄,李姗,胡欣[2](2018)在《吡喃阿霉素联合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效果观察及对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吡喃阿霉素联合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效果及对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诊断为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吡喃阿霉素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化疗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炎性因子TNF-α和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喃阿霉素联合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具有很大的临床实践价值。(本文来源于《肿瘤药学》期刊2018年02期)

徐蕊,王捷,李静,杨欢杰,陈渤松[3](2017)在《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淋巴系统肿瘤的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后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为实现甲氨蝶呤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中心及儿科中心147例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记录患者用HD-MTX化疗前后的相关信息,用单因素法分析患者使用HD-MTX化疗后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包括民族、年龄、联合化疗、疗程数、化疗前血小板(PLT)、化疗前谷丙转氨酶(ALT)、化疗前谷草转氨酶(AST)、体重指数(BMI)、体表面积和甲氨蝶呤给药剂量(P<0.05)。骨髓抑制发生情况:化疗前PLT异常的患者高于化疗前PLT正常的患者,体表面积大的患者高于体表面积小的患者;肝功能损伤发生情况:儿童患者高于成人患者,单用HD-MTX化疗患者高于联合化疗患者,化疗3次以上的患者高于化疗2次以下的患者,化疗前肝功能异常患者高于化疗前肝功能正常患者,体表面积小的患者高于体表面积大的患者,甲氨蝶呤给药剂量大的患者高于甲氨蝶呤给药剂量小的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生情况:汉族患者高于维吾尔族患者,成人患者高于儿童患者,BMI大的患者高于BMI小的患者,体表面积大的患者高于体表面积小的患者。结论临床使用HD-MTX时,应对患者的民族、年龄、体表面积、BMI、联合化疗、疗程数、给药剂量、化疗前肝功能和血常规等影响因素多加关注,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7年22期)

穆娟,赵明峰,李玉明,耿莉,邓琦[4](2017)在《PEG-rhG-CSF对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治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临床治疗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血液病,目前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仍以干细胞移植及多疗程的化疗为主。治疗过程常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其中感染和出血为此类患者最常见的死因。成人中性粒细胞<0.5×109/L,称重度粒细胞减少症或粒细胞缺乏症,具有极高的感染风险。有报道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 G-CSF)预防肿瘤治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效果理想,但是尚无报道PEG-rh G-CSF用于治疗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治(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薛军[5](2016)在《造血和淋巴系统实体肿瘤染色体标本制作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人体造血和淋巴系统实体肿瘤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制备的方法和成功率。方法采用经过添加特定成分的RPMI1640培养基对2014~2016年的400例造血系统实体肿瘤和600例淋巴系统实体肿瘤标本进行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备,每份标本经过常规低渗、预固定、固定到最后的滴片处理,G显带后在Applied imaging染色体核型自动分析系统上观察处理所得铺展分散良好、长短适中的分裂象的数量和比例。结果 400例造血系统实体肿瘤标本中有392例培养成功,8000个分裂象中铺展分散良好、长短适中的为5790个(占72.38%),分散不良但不影响分析结果的为2050个(占25.63%),分散差,无法分析的为120个(占1.5%);600例淋巴系统实体肿瘤中有595例培养成功,12000个分裂象中铺展分散良好、长短适中的为9554个(占79.62%),分散不良但不影响分析结果的为2346个(占19.55%),分散差,无法分析的为100个(占0.83%)。结论本室针对造血和淋巴系统实体肿瘤标本制备的染色体质量佳,能收获到较多的铺展分散良好、长短适中的分裂象,有利于异常染色体的检出,能满足临床染色体核型分析的需要。(本文来源于《分子影像学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6](2015)在《《胃肠肝胰肿瘤淋巴系统解剖与临床》书讯》一文中研究指出哈尔滨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的王云祥教授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王锡山教授主编的《胃肠肝胰肿瘤淋巴系统解剖与临床》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2011年和2013年,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王云祥教授已编写了《淋巴管结构与癌转移》和《妇科肿瘤淋巴系统解剖与临床》两部专着,本书为其第叁部专着。本书主要是介绍胃肠肝胰的淋巴系统解剖学和临床肿瘤学研究的新进展、新资料和新技术,系统地论述各器官淋巴(本文来源于《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王宏胜,翟晓文,陆凤娟,李军,苗慧[7](2014)在《培门冬酶一线治疗儿童淋巴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门冬酰胺酶是目前治疗儿童淋巴系统肿瘤的重要组成药物,但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的不良反应较多,培门冬酶(pegasparaginase,PEG-Asp)是近年国内新上市的门冬酰胺酶制剂。本研究观察PEG-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或)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ymphoblastic lymphoma,LBL)中作为一线应用药物的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2008年4月—2013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科住院使用门冬酰胺酶治疗的ALL和LBL患儿共211例,其中PEG-Asp一线治疗患儿42例,非PEG-Asp一线治疗组169例(包括L-Asp一线治疗组116例,诱导期使用L-Asp、巩固期使用PEG-Asp组53例)。分析CCLG 2008及NHL-BFM 90方案使用期间PEG-Asp一线治疗组和非PEGAsp一线治疗组儿童ALL和(或)LBL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42例PEG-Asp一线治疗患儿中ALL 35例,治疗1个疗程诱导缓解后完全缓解率为97.1%,其中高危ALL为83.3%;LBL 7例,无Ⅰ、Ⅱ期患儿,Ⅲ、Ⅳ期患儿经1个疗程完全治疗缓解率为57.1%。与诱导期使用L-Asp治疗组患儿比较,1个疗程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儿34例,PEG-Asp一线治疗组5例;以L-Asp作为一线治疗组16例;诱导期使用L-Asp,巩固及强化期使用PEG-Asp组13例。死亡31例,3组分别为3例、18例、10例。死于复发22例,疾病未缓解死亡4例,因并发症死亡5例。PEG-Asp一线治疗组和非PEG-Asp一线治疗组之间复发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冬酰胺酶相关不良反应127例,PEG-Asp一线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事件20例,发生率为47.6%,非PEG-Asp一线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107例,发生率为63.3%,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消化道反应、高血糖和胰腺炎。除过敏反应发生率PEG-Asp一线治疗组低于非PEG-Asp组外(P=0.03),两组间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L和(或)LBL患儿中以PEG-Asp替代L-Asp作为一线治疗近期疗效满意,过敏反应发生率低,治疗时仍需监测与干预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癌症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谭栩,陈建斌,杨泽松,韩风,李招权[8](2014)在《黑热病误诊为肝硬化及淋巴系统恶性肿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29岁。因反复发热、肝脾增大、球蛋白增高2年余,淋巴结进行性增大伴鼻出血1年余收入我院。患者2年前间断发热、肝脾增大、叁系减少、球蛋白增高,经病毒学及CT等检查被诊断为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并行脾脏切除术,术后活检未见肝硬化。1年前再次反复发热,伴盗汗、鼻出血,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进行性肿大。患者发病前有在四川西昌工作史。入院查体:皮肤黏膜无瘀点、瘀斑,双颌下、双颈部可扪及数枚肿大淋巴结,直径约1.0~1.5 cm。肝肋下15(本文来源于《疑难病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邓双双,傅卫军,姜华,侯健[9](2013)在《5种糖皮质激素体外抗淋巴系统肿瘤细胞系的相对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5种糖皮质激素体外对淋巴系统肿瘤细胞系的相对抗肿瘤活性,并与糖皮质激素的抗炎等效剂量关系进行比较。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和台盼蓝计数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泼尼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和地塞米松处理淋巴系统肿瘤细胞系(U266、RPMI 8226、NCI-H929、Jurkat、和Raji)24h后的细胞半数生长抑制率和细胞半数死亡率,并计算5种激素的相对抗肿瘤活性。结果:泼尼松体外未显示抗肿瘤活性,其余4种糖皮质激素对淋巴系统肿瘤细胞系的抑制强度依次为:甲泼尼龙、泼尼松龙、地塞米松和氢化可的松,抗肿瘤等效剂量比:U266细胞7.2∶6.8∶4.2∶1.0,NCI-H929细胞6∶4∶3∶1.0,RPMI 8226细胞7.8∶6.7∶3.3∶1.0,Raji细胞5.7∶3∶1.2∶1.0,Jurkat细胞5.3∶3∶1.4∶1.0;糖皮质激素对淋巴系统肿瘤细胞系的杀伤强度与抑制强度一致,抗肿瘤等效剂量比:U266细胞2.3∶2∶1.8∶1.0,NCI-H929细胞8.8∶1.6∶1.1∶1.0,RPMI 8226细胞9.8∶1.9∶1.2∶1.0,Raji细胞17.7∶3.2∶1.9∶1.0,Jurkat细胞4.2∶1.9∶1.2∶1.0。结论: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与抗淋巴系统肿瘤的等效剂量关系并不一致,这一结果值得在淋巴系统肿瘤化疗中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临床血液学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朱明霞,克晓燕[10](2012)在《microRNA在淋巴细胞发育分化及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microRNA(miRNA)是一类普遍存在的长度为21-25 nt的小分子非编码RNA,通过与靶基因mRNA 3'非编码区不完全互补结合,抑制翻译,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miRNA参与了多种正常细胞发育及肿瘤发生的调控,在淋巴细胞的发育分化以及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miRNA可作为有效的肿瘤生物标记应用于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预后判断以及对治疗反应的预测。本文就miRNA在淋巴细胞发育分化中的作用及miRNA与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淋巴系统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吡喃阿霉素联合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效果及对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诊断为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吡喃阿霉素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化疗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炎性因子TNF-α和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喃阿霉素联合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具有很大的临床实践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淋巴系统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1].张怡安,刘澎.骨髓增殖性肿瘤与淋巴系统肿瘤[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9

[2].郭莉,丁珊珊,梁霄,李姗,胡欣.吡喃阿霉素联合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效果观察及对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肿瘤药学.2018

[3].徐蕊,王捷,李静,杨欢杰,陈渤松.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淋巴系统肿瘤的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

[4].穆娟,赵明峰,李玉明,耿莉,邓琦.PEG-rhG-CSF对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治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7

[5].薛军.造血和淋巴系统实体肿瘤染色体标本制作与分析[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6

[6]..《胃肠肝胰肿瘤淋巴系统解剖与临床》书讯[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5

[7].王宏胜,翟晓文,陆凤娟,李军,苗慧.培门冬酶一线治疗儿童淋巴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2014

[8].谭栩,陈建斌,杨泽松,韩风,李招权.黑热病误诊为肝硬化及淋巴系统恶性肿瘤1例[J].疑难病杂志.2014

[9].邓双双,傅卫军,姜华,侯健.5种糖皮质激素体外抗淋巴系统肿瘤细胞系的相对活性[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3

[10].朱明霞,克晓燕.microRNA在淋巴细胞发育分化及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发生中的作用[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2

论文知识图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部分成员)决定纳米粒子在肿瘤间质转运的因素1糖皮质激素对淋巴系统肿瘤细胞系...4 CT 平扫图像 图 5 核医学功能图像 图...4.2部分病理照片流式细胞仪检侧结肠I}转移淋巴?

标签:;  ;  ;  ;  ;  ;  ;  

淋巴系统肿瘤论文_张怡安,刘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