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历史剧论文_黄亚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现代历史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历史剧,革命战争,艺术,郭沫若,新编,柳琴,汉传。

现代历史剧论文文献综述

黄亚清[1](2018)在《历史叙事与现代国家形象——“十七年”新编历史剧再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为现代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提供精神资源。以中国现代文化道路的选择为基点,重新讨论"十七年"新编历史剧,可从"内容""方式""效果"叁个维度展开。一、利用历史故事阐释人民本位的立场,促使传统历史剧成为现代国家形象转型的文化资源;二、围绕人民当家作主的文化诉求,传统历史叙事在继承与改写中的时代要求及内在矛盾;叁、有着深厚民间基础与讲演文学优势的历史剧,在现代国家形象传播中经历的解读与评判,是否抵达了预期?当下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加深,历史剧应该为"文化中国"的建构添砖加瓦。(本文来源于《文化艺术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李云龙[2](2018)在《论现代对历史剧的争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与历史剧争论由来已久,从历史题材被纳入了剧作创作素材来源开始,历史剧与历史的关系就一直争论不休。历史剧究竟要表现历史还是要再现历史?历史剧怎样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历史剧的艺术创作与史学精神等都是历史剧重要的争论焦点。如何处理历史剧与历史的关系是进行历史剧创作的关键之一,其争论的本质其实都是历史剧的真实与虚构的问题。本文通过争议辨析和案例分析,并结合纪录片创作中对于真实性的争论,透视分析历史剧争论的本质问题(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8年20期)

翩翩[3](2016)在《舞剧《杜甫》:历史剧也有现代感》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重庆市委宣传部重点资助扶持剧目、重庆巿文化委员会重大文艺创作项目——重庆市歌舞团原创舞剧《杜甫》日前在北京演出,其惊美的舞蹈、精良的制作得到了京城观众和业界专家的好评。该剧讲述了杜甫从求官、做官到弃官,即入世、(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6-09-29)

余永春[4](2016)在《郭沫若历史剧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变奏》一文中研究指出毋庸置疑,郭沫若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那历时八十余载的社会、政治生活不可谓不丰富:“创造社”的灵魂、北伐战争的将领、抗战时期的文化领袖、鲁迅先生的继承者、建国后国家领导人。他在诗歌、史剧创作等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影响重大。同时他又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激进、叛逆与保守、顺从合于一身。他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对最高领袖的歌颂等等都引起了极大争议。因此可以说,研究郭沫若是解读文学与时代、文学与政治、文学与人民如何互动的一个合适的文化标本。全文内容共分叁章,另有绪论与结语。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从现代性与民族性两个视角来研究郭沫若史剧活动的合理性与意义。接着梳理了学术界有关郭沫若历史剧的研究现状。最后简述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理论重点以及两者之间在现当代中国的关系。第一章介绍郭沫若文艺思想的发展与演变。第一节讨论并比较了浪漫主义与表现主义在郭沫若早期文艺体系中的位置。两者混杂而成的“泛表现”思想可以说是他早期文艺思想的核心。而表现主义“激情批判”的力度与“破旧立新”的理想追求是郭沫若20年代中期文艺思想转变的一个关键因素。第二节从对劳苦大众的认同、文艺思想的自然发展与马列主义思想的影响等叁个因素来考察郭沫若文艺思想的转向。他后期文艺思想可分为四个阶段。在这些阶段郭沫若曾先后提出过“文学=革命”、“人民本位”、“政治第一,文艺第二”等重要文艺观点。这些观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走向。第二章侧重于内容角度,郭沫若历史剧创作其主题之演变与时代精神的变动是互为映照的。这显现出他自身对政治与文艺看法的转变轨迹:从追求现代游移到强调传统。第二节探究郭沫若如何以“古人之骸骨”喊出不同时代的最强音。“红萧”、“屈原”、“蔡文姬”等叁人在某种意义上对应着在不同时代的郭沫若。这些人物形象及其功能的嬗变展现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大时代中的一个侧影。第叁章从艺术形式的角度来分析郭沫若史剧中现代性与民族性两种因素的纠葛。第一节讨论郭沫若历史剧的语言。郭沫若从原则性与审美性两个层次对史剧语言提出要求,认为“古今通用”最为理想。他历史剧的语言既有诗词歌赋的诗性美,也有大众化语言的鲜活性,浓郁的民族风采满溢纸上。第二节结合剧本与演出来考察郭沫若史剧创作与民族戏曲之间的深厚渊源。他的历史剧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自觉借鉴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从而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气派。然而,戏曲艺术中的某些“遗形物”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融了话剧的现代精神。最后结语部分总结了郭沫若历史剧中所蕴藏着的现代性与民族性因素,指出他的一生实质上十分自觉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在现代性与民族性所构筑的张力空间中并未寻得平衡,而是心甘情愿地作时代的弄潮儿。(本文来源于《闽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刘鹏[5](2014)在《时代主旋律创作中的人文关注——新编历史剧《叁断胭脂案》、现代柳琴戏《水远路长》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娱乐形式多样化、西方强势文化冲击我国戏剧市场的现状之下,传统艺术形式如何通过既富有我国民族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正是在这样的追求之下,江苏省第五届戏剧节参演剧目《叁断胭脂案》、《水远路长》的创作、演出体现了在新时代要求下戏剧人的精神追求,反映了人民群(本文来源于《剧影月报》期刊2014年03期)

张恒[6](2014)在《评历史剧《楚汉传奇》在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剧是艺术作品,它的特质在于审美,这种审美是基于现代语境意义上的审美。《楚汉传奇》在现代语境中对历史图景进行了独特的诠释,这种张扬导演审美个性的创作方式,将成为历史剧创作的一种趋势。(本文来源于《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桂渝芳[7](2013)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下的“历史剧工业”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戏说类历史剧和革命剧在中国久演不衰,究其原因是,文化工业生产机制受到后现代主义文化影响,两者合流,使历史剧创作沦为"历史剧工业"生产,其伪个性化特征是:解构理性,追求感官刺激,反映人的本能,对受众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历史剧尤其是革命历史剧应有一个严肃的创作态度。(本文来源于《荆楚学刊》期刊2013年04期)

卢燕娟[8](2013)在《“历史的精神”与中国的现代——抗战时期历史剧再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抗战与整个中国现代文化道路选择的视野中,重新讨论抗战时期的历史剧热潮,试图揭示历史剧所呈现的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在抗战中所发生的一次重要转折:从晚清以降的民族失败主义,转向从民族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中寻找国家获得独立并走向现代的内驱力,通过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重新发掘和阐释来重构现代国族认同。这种反思和调整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传统经典如何在现代国家认同的构建中成为有效的历史资源?随意改写和尊重继承之间的原则和尺度一旦把握失当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3年04期)

李颖[9](2012)在《传统戏剧艺术的现代生态传播——从新编历史剧《景阳钟变》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部新编历史剧,《景阳钟变》继承了传统并有所创新,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它的成功传播,表明了以昆曲为代表的传统戏剧艺术的生态环境正发生改变。传统戏剧艺术的生态传播是指与它的信息传播相关的诸多联系,以及由联系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和氛围。当下社会中传统戏剧艺术的生态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是传统艺术对社会责任主动担当的表现。从生态传播角度分析我国的传统戏剧艺术,其主要的生态影响因子显示,传统戏剧艺术的传播将显现更大的潜力与魅力。(本文来源于《戏剧文学》期刊2012年12期)

孔育新[10](2012)在《中国现代农民革命战争历史剧叙事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农民革命战争历史剧中基本呈现四种叙事模式:其一是贼寇祸乱模式,将农民战争视为匪寇,这种自古代农民战争历史剧以来的叙事模式在抗战的环境下又有新的含义;其二是豪杰之士拯救模式,将农民起义视为忠臣、豪士替天行道、重整朝纲的行为;其叁是昏君失德模式,由于君王的昏庸而导致革命的失败;其四是亢龙有悔模式,主要出现在抗战后期中共将郭沫若"甲申叁百年祭"作为整风文献后,在解放区出现的李自成系列历史剧,重点叙述在革命胜利后由于革命领导人骄傲自满、脱离群众而引起的溃败的历史教训,用来资鉴现实。值得注意的是,后两种叙事模式主要出现在左翼革命作家的历史剧创作中。(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02期)

现代历史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与历史剧争论由来已久,从历史题材被纳入了剧作创作素材来源开始,历史剧与历史的关系就一直争论不休。历史剧究竟要表现历史还是要再现历史?历史剧怎样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历史剧的艺术创作与史学精神等都是历史剧重要的争论焦点。如何处理历史剧与历史的关系是进行历史剧创作的关键之一,其争论的本质其实都是历史剧的真实与虚构的问题。本文通过争议辨析和案例分析,并结合纪录片创作中对于真实性的争论,透视分析历史剧争论的本质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代历史剧论文参考文献

[1].黄亚清.历史叙事与现代国家形象——“十七年”新编历史剧再讨论[J].文化艺术研究.2018

[2].李云龙.论现代对历史剧的争论[J].艺术评鉴.2018

[3].翩翩.舞剧《杜甫》:历史剧也有现代感[N].中国文化报.2016

[4].余永春.郭沫若历史剧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变奏[D].闽南师范大学.2016

[5].刘鹏.时代主旋律创作中的人文关注——新编历史剧《叁断胭脂案》、现代柳琴戏《水远路长》浅析[J].剧影月报.2014

[6].张恒.评历史剧《楚汉传奇》在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表现[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

[7].桂渝芳.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下的“历史剧工业”批评[J].荆楚学刊.2013

[8].卢燕娟.“历史的精神”与中国的现代——抗战时期历史剧再讨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

[9].李颖.传统戏剧艺术的现代生态传播——从新编历史剧《景阳钟变》谈起[J].戏剧文学.2012

[10].孔育新.中国现代农民革命战争历史剧叙事模式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2

论文知识图

过桥票上则印有影片的发行年份和附录1999年安徽省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创作主要成果文学艺术扬州戏曲文学奖评选索引索引特载在上海文艺创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标签:;  ;  ;  ;  ;  ;  ;  

现代历史剧论文_黄亚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