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荞麦淀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球磨研磨,荞麦淀粉,结构,性质
荞麦淀粉论文文献综述
郎双静,王立东[1](2019)在《球磨研磨对荞麦淀粉结构及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球磨研磨对荞麦淀粉颗粒结构及性质的影响,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快速黏度分析仪等先进仪器及分析手段研究球磨处理前后荞麦淀粉颗粒大小及分布、颗粒形貌、晶体结构、热力学性质及糊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球磨研磨处理后淀粉颗粒粒径增大,平均径由11.99μm增大到18.52μm,粒径分布主要集中在10.0~45.0μm范围内;颗粒形貌由光滑颗粒变成粗糙不均颗粒,颗粒呈扁平状,颗粒晶体结构受到严重破坏,由多晶态向无定形态转变;淀粉热焓值及糊化温度下降,黏度值降低,球磨研磨荞麦淀粉具有良好的冷糊及热糊稳定性,可应用到高浓低黏体系中。研究为荞麦淀粉物理改性及技术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期刊2019年04期)
张可,修琳,赵城彬,郑明珠,许秀颖[2](2019)在《预糊化处理对荞麦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热烫和微波预糊化处理对荞麦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为荞麦面制品的开发及在主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水洗法提取荞麦淀粉,利用热烫和微波对其进行预糊化处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荞麦淀粉颗粒形貌,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荞麦淀粉焓变(ΔH),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扫描荞麦淀粉红外光谱图,通过流变仪测定剪切速率对荞麦淀粉剪切黏度和剪切应力的影响,并采用Herschel-Bulkley方程进行拟合分析,得到稠度系数K、流动特征指数n、屈服应力τ0。利用十八角度激光散射联用系统测定荞麦淀粉分子质量分布情况,得到重均分子量Mw、数均分子量Mn、分子质量分布系数Mw/Mn及均方根旋转半径Rz。【结果】经过热烫和微波处理后,荞麦淀粉颗粒表面变得粗糙且出现凹坑,ΔH从10.870J/g降至9.388和8.896J/g,红外光谱中波数995与1 022cm-1峰强的比值从0.78上升至0.81和0.85。随剪切速率的增加,3种荞麦淀粉剪切黏度均下降,剪切应力均增加,但预糊化处理荞麦淀粉的以上2个指标均低于未经处理的荞麦淀粉。热烫和微波预糊化处理后,荞麦淀粉的τ0从0.744 4Pa分别升高至1.667 4和1.913 2Pa,K从28.058 7Pa·sn分别降至12.808 7和8.862 1Pa·sn,n从0.409 1分别降至0.388 9和0.376 2,Mw/Mn从1.279分别升至1.317和1.365,Rz从392.5nm分别降至365.8和335.4nm。预糊化处理使淀粉颗粒拥有更紧密的晶区结构,淀粉分子链断裂,分子间作用力变大,分散程度增强。【结论】2种预糊化处理均可以改变荞麦淀粉的理化特性,但以微波处理的影响更显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葛林丽[3](2018)在《荞麦淀粉基脂肪替代品的优化制备及其在低脂狮子头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健康和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脂肪替代品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淀粉基脂肪替代品由于其价格低廉、来源广泛、产品性能好而得到广泛应用。荞麦淀粉的平均粒径较小,利用荞麦淀粉制备脂肪替代品较其他淀粉有更大优势。我国是荞麦生产和出口大国,但对荞麦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对荞麦淀粉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荞麦的深加工利用,而且还可以为人们的营养保健提供更多种类的脂肪替代品。本课题以荞麦淀粉为原料,研究了荞麦淀粉基脂肪替代品的制备方法,分析了荞麦淀粉基脂肪替代品的特性,最后探讨了荞麦淀粉基脂肪替代品在低脂狮子头中的应用。本研究的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首先,研究了荞麦淀粉基脂肪替代品的制备,并对不同DE值荞麦淀粉基脂肪替代品的凝胶性质进行分析。依据中温α-淀粉酶、高温α-淀粉酶、真菌α-淀粉酶酶解荞麦淀粉DE值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选择中温α-淀粉酶为实验用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得到酶解法制备荞麦淀粉基脂肪替代品的模型回归方程:DE=4.33+0.74A+0.98B+1.57C+1.54D+0.20AB+0.48AC+0.46AD+0.32BC+0.090BD+0.74CD-0.76A2-0.41B2-1.22C2-0.64D2,R2=0.9951。依据模型回归方程,在不同酶解条件下分别制备出DE值为0.98、2.18、3.15、5.05、7.07的样品,并对其凝胶性质进行分析,发现DE值为0.98的样品不适合作为脂肪替代品。对不同DE值荞麦淀粉脂肪替代品的分子量、结构特征及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分子量测定结果表明,荞麦淀粉基脂肪替代品中的大分子聚合物含量随DE值的增大而减少。对荞麦淀粉基脂肪替代品的微观观察发现,荞麦淀粉基脂肪替代品颗粒呈形态不一、表面有损伤、不规则的碎石块状。荞麦淀粉基脂肪替代品的晶体结构呈A型。DE值为2.18的荞麦淀粉基脂肪替代品的持水性和持油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溶解度和膨润度以及冻融稳定性均优于DE值为3.15、5.03和7.07的荞麦淀粉基脂肪替代品。因此,确定DE值为2.18的荞麦淀粉脂肪替代品应用于低脂狮子头中。将DE值为2.18的荞麦淀粉基脂肪替代品以不同比例替代狮子头中的脂肪,研究不同脂肪替代率对低脂狮子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脂肪替代率的增大,狮子头的蒸煮损失率显着下降。脂肪替代率在20%~40%范围内,荞麦淀粉基脂肪替代品对低脂狮子头有良好的保色作用。狮子头的脂肪替代率与其质构特性和感官特性显着相关,且随脂肪替代率的增大,狮子头的质构各指标都呈下降趋势,而狮子头的柔嫩度在增大,切片结构、细腻性、多汁性都变差。狮子头的感官特性和质构特性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狮子头的柔嫩度与硬度、胶粘性与切片结构、弹性与多汁性、咀嚼性与细腻性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416、0.8376、0.9025、0.8196。以蒸煮损失率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得到复配稳定剂的配比:海藻酸钠:结冷胶:淀粉=1:0.1:1.5。以硬度和感官得分为标准,采用响应面优化低脂狮子头的加工工艺,得到低脂狮子头的最佳工艺条件:用盐量1.6%,稳定剂用量2.0%,加热时间100 min,脂肪替代比28%。在此条件下制备出的低脂狮子头与传统狮子头相比,脂肪含量降低了 19.1%,热量减少了 107kcal,蒸煮损失率和感官得分相差不大。(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5-15)
付丽红,李晓斌,刘洋,程昊,潘琛[4](2018)在《不同添加剂对荞麦淀粉糊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食品添加剂和pH对荞麦淀粉糊特性的影响,为荞麦淀粉加工和产品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以荞麦淀粉为研究对象,探索NaCl、黄原胶、CMC、蔗糖和pH对淀粉老化度、黏度和质构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荞麦淀粉老化度均随4种添加剂浓度增大而降低,黏度随添加剂浓度增大而增大,其中添加黄原胶和CMC能有效抗老化和增大黏度;pH为7时荞麦淀粉老化度最低为30.93%,黏度最低为1.54 mPa·s。质构方面,添加蔗糖显着提高荞麦淀粉凝胶的硬度指标(P<0.05),而添加黄原胶呈降低趋势;添加CMC能显着提高淀粉凝胶的咀嚼性(P<0.05)。因此,通过适量添加食品添加剂或控制加工环境的酸碱度可改善荞麦淀粉糊特性,从而达到改善产品特性和延长货架期作用。(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李丽,李刚凤,谭沙,朱苗,张盛贵[5](2018)在《醋酸酯变性淀粉对荞麦挂面烹煮、质构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荞麦-小麦混合粉为原料,研究木薯醋酸酯淀粉、马铃薯醋酸酯淀粉在不同添加量下对荞麦挂面品质的影响。两种醋酸酯淀粉均可显着降低荞麦挂面的烹煮损失,提高吸水率(p<0.05)。两种醋酸酯淀粉的添加量与荞麦挂面硬度、内聚性、胶着性极显着负相关,而与荞麦挂面的弹性呈极显着正相关,但与咀嚼性无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高嘉星,张国权,方丝云,杨宇[6](2017)在《荞麦淀粉-小麦淀粉混配体系理化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不同种淀粉混配与原淀粉理化特性的差异,以甜荞麦粉和高筋小麦粉及30%荞麦粉-70%小麦粉混粉为原料,采用Osbrone法分离淀粉,分析3种淀粉颗粒组成、颗粒结构、溶解度及膨胀度、淀粉糊特性、热特性等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与荞麦淀粉和小麦淀粉相比,混配淀粉致密度最差、结晶度最高、晶体崩解所需的能量最大;混配淀粉比单一淀粉更难糊化;热焓值更高;混配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在温度较高时升高的最缓慢;颗粒形貌、淀粉晶型无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7年20期)
姜益军,张建明,陈智丽,王盼云,杨锁华[7](2017)在《不同乳酸菌制剂对金荞麦单贮及金荞麦和玉米淀粉混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乳酸菌制剂对金荞麦单独青贮,以及金荞麦与玉米淀粉混合青贮过程中的乳酸菌菌数、理化指标变化趋势及青贮效果的影响。以人工栽植的初花期金荞麦为青贮原料,选择3种复合乳酸菌制剂进行青贮。结果表明,金荞麦和玉米淀粉混合青贮的青贮品质明显优于金荞麦单贮,添加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屎肠球菌的菌粉组合对于金荞麦青贮品质的提升要显着优于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菌粉组合和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菌粉组合。综上,金荞麦不适宜单独青贮,需要配合一定比例的玉米淀粉进行混合青贮,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和屎肠球菌的复合乳酸菌制剂更有利于金荞麦青贮品质的提升。(本文来源于《中国奶牛》期刊2017年09期)
江扬[8](2017)在《超高压法制备RS_4型荞麦抗性淀粉及其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荞麦与其它大宗粮食作物相比,其营养与功能活性有很多突出的优势,其中荞麦淀粉作为一种新型淀粉资源,含有丰富的天然抗性淀粉。本文采用超高压协同交联酯化方法制备RS4型荞麦抗性淀粉,以抗性淀粉的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初步确定了 RS4型荞麦抗性淀粉制备的较优工艺。阐释了超高压处理对荞麦抗性淀粉的理化性质及加工品质的影响,解析RS4型荞麦抗性淀粉的消化特性。并将RS4型荞麦抗性淀粉应用于焙烤食品中,开发出品质优良的苏打饼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超高压协同交联酯化制备RS4型荞麦抗性淀粉工艺过程中,压力对荞麦抗性淀粉形成的影响最显着,其次为淀粉乳浓度、超高压处理时间和pH,在压力440MPa、时间28min、淀粉乳液浓度30%、pH为11.2的条件下制备荞麦抗性淀粉,可明显提高RS4型抗性淀粉含量,达到45.3%。2、荞麦淀粉经超高压处理后其颗粒之间距离缩小,颗粒与颗粒之间聚集包裹,颗粒的表面有破损痕迹,部分颗粒出现了凹陷或不规则状态,这种致密的结构状态也是抗性的来源之一。而超高压处理仅对淀粉颗粒的无定形区晶体结构产生影响,微晶区结构影响较小,其X-射线衍射图谱仍为A型,但衍射图谱的峰位置以及峰强度发生了一些变化,形成部分小分子聚合体,造成淀粉的相对结晶度上升。同时,其溶解度和膨胀度分别从0.32%降到0.13%, 210.4%降到140.7%。冻融稳定性较原荞麦淀粉有所提高,析水率由13.42%下降到8.57%。淀粉悬浮液糊化后胶体回复性能较好,硬度大幅度下降;热性能呈现降低的变化。表明超高压处理对荞麦淀粉的凝胶质构特性、热性能等均具有明显改善作用,有利于淀粉质食品的品质改善。3、体外消化特性测试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前后的荞麦淀粉消化速率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原荞麦淀粉的消化速率均高于超高压处理荞麦抗性淀粉的消化速率。从而表明超高压处理后荞麦淀粉颗粒变小,结晶度变大,可能有利于血糖指数的降低,是一种潜在低血糖指数食物开发的原料。4、将超高压处理后的荞麦淀粉应用于苏打饼干中,通过科学配比,在荞麦抗性淀粉的添加量为28%、酵母的添加比例2%、膨松剂的添加比例0.18%、醒发时间60min、焙烤时间1Omin时,可有效改善荞麦产品口感差的不足。同时,由于添加了超高压处理的荞麦抗性淀粉,不仅起到了改善饼干口感、密度和保水率等感官品质的作用,而且具有抗消化性功能特点,均优于市售其他苏打饼干产品。(本文来源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期刊2017-05-27)
孙晓莎[9](2017)在《荞麦黄酮对小麦淀粉特性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荞麦黄酮作为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植物提取物,能够对小麦淀粉的营养、食用和储存品质等特性产生影响。本文研究了荞麦芦丁和槲皮素对小麦淀粉多种特性的影响,包括糊化特性、凝胶特性、老化和消化特性,并对其相互作用方式进行初步探讨,对调控淀粉类食品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为荞麦中功能性成分的利用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研究了荞麦芦丁和槲皮素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凝胶特性和老化特性的影响。由电镜结果可知,芦丁和槲皮素使小麦淀粉糊化进程减慢;由RVA、电镜、DSC和凝沉性结果可知,芦丁和槲皮素使小麦淀粉老化速度加快,且芦丁添加组的老化速度较快;流变、TPA和凝胶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芦丁和槲皮素降低了小麦淀粉凝胶的黏性和弹性,其中芦丁对弹性变化的影响较大,而槲皮素对黏性变化的影响较大;TPA测定结果表明芦丁和槲皮素降低了小麦淀粉凝胶的硬度,增加了凝胶的黏聚性,表现为凝胶强度的增加;槲皮素和芦丁均使小麦淀粉颗粒的吸水能力发生变化,且槲皮素影响程度较大。小麦淀粉溶解度和膨润力随着加入芦丁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但只有高浓度的槲皮素能够显着增加溶解度和膨润力。由冻融稳定性结果可知,芦丁和槲皮素的加入增加了小麦淀粉冻融过程的析水率。透明度测定结果表明,透明度随着芦丁和槲皮素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次研究了荞麦芦丁和槲皮素对小麦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在芦丁和槲皮素与小麦淀粉的混合体系中,随着α-淀粉酶水解时间的增加,游离芦丁和槲皮素均呈不断变化的趋势;而随着葡萄糖苷酶水解时间的延长,游离芦丁和槲皮素含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可知两种荞麦黄酮和小麦淀粉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其次,芦丁和槲皮素对α-淀粉酶活和葡萄糖苷酶活均有抑制作用,且使小麦淀粉老化0-7d时快消化淀粉显着减少,老化3-7d时的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显着增加,说明芦丁和槲皮素能抑制淀粉消化酶的活性,同时与小麦淀粉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增加抗性淀粉含量,降低小麦淀粉消化率,抑制人体对小麦淀粉的吸收。最后,从荞麦芦丁和槲皮素与小麦淀粉之间的相互作用入手,研究了两种荞麦黄酮分别与小麦淀粉相互作用机理。芦丁和槲皮素在小麦淀粉糊化后游离含量减少,随着老化时间延长,游离含量不断变化,且芦丁和槲皮素增大了小麦淀粉粒径,说明两种荞麦黄酮可能与小麦淀粉之间形成氢键。红外分析结果表明芦丁或槲皮素与小麦淀粉之间并没有形成共价键,但形成了氢键,证实了上述推测。此外,芦丁和槲皮素显着降低了小麦淀粉的pH,改变了混合体系的离子分布。在直链淀粉与碘的颜色反应中,槲皮素的添加使吸光度显着降低,但槲皮素对支链淀粉、芦丁对直链和支链淀粉与碘的颜色反应均无显着影响,可能是因为槲皮素通过疏水相互作用进入小麦直链淀粉螺旋内腔中,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槲皮素增强了老化小麦淀粉的V型结晶峰,证明了上述推测。总的来说,荞麦芦丁和槲皮素与小麦淀粉的结合方式为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此外,两者对混合体系离子分布和水活度的改变也是影响小麦淀粉特性发生改变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期刊2017-05-01)
郭慧敏,杨修仕,刘叁才,李进才,任贵兴[10](2017)在《基于NIRS法快速检测荞麦蛋白质与淀粉含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荞麦蛋白质与淀粉含量的方法,本研究以217份荞麦样品为试验材料,采用最小二乘回归预测和交叉验证构建近红外预测模型。分析表明:前处理采用多元散射校正法(MSC),维数(Rank)分别为5和5,光谱区间6803.9~6094.2/cm所建立的荞麦蛋白质与淀粉含量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其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481和0.9167,交叉验证均方根(RMSECV)分别为0.68和2.08,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4.39和3.46,均大于3.0,外部验证相关系数均大于0.96。本试验所建立的蛋白质与淀粉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稳健性,可用于荞麦品质的快速测定。(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荞麦淀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热烫和微波预糊化处理对荞麦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为荞麦面制品的开发及在主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水洗法提取荞麦淀粉,利用热烫和微波对其进行预糊化处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荞麦淀粉颗粒形貌,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荞麦淀粉焓变(ΔH),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扫描荞麦淀粉红外光谱图,通过流变仪测定剪切速率对荞麦淀粉剪切黏度和剪切应力的影响,并采用Herschel-Bulkley方程进行拟合分析,得到稠度系数K、流动特征指数n、屈服应力τ0。利用十八角度激光散射联用系统测定荞麦淀粉分子质量分布情况,得到重均分子量Mw、数均分子量Mn、分子质量分布系数Mw/Mn及均方根旋转半径Rz。【结果】经过热烫和微波处理后,荞麦淀粉颗粒表面变得粗糙且出现凹坑,ΔH从10.870J/g降至9.388和8.896J/g,红外光谱中波数995与1 022cm-1峰强的比值从0.78上升至0.81和0.85。随剪切速率的增加,3种荞麦淀粉剪切黏度均下降,剪切应力均增加,但预糊化处理荞麦淀粉的以上2个指标均低于未经处理的荞麦淀粉。热烫和微波预糊化处理后,荞麦淀粉的τ0从0.744 4Pa分别升高至1.667 4和1.913 2Pa,K从28.058 7Pa·sn分别降至12.808 7和8.862 1Pa·sn,n从0.409 1分别降至0.388 9和0.376 2,Mw/Mn从1.279分别升至1.317和1.365,Rz从392.5nm分别降至365.8和335.4nm。预糊化处理使淀粉颗粒拥有更紧密的晶区结构,淀粉分子链断裂,分子间作用力变大,分散程度增强。【结论】2种预糊化处理均可以改变荞麦淀粉的理化特性,但以微波处理的影响更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荞麦淀粉论文参考文献
[1].郎双静,王立东.球磨研磨对荞麦淀粉结构及性质的影响[J].农产品加工.2019
[2].张可,修琳,赵城彬,郑明珠,许秀颖.预糊化处理对荞麦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葛林丽.荞麦淀粉基脂肪替代品的优化制备及其在低脂狮子头中的应用[D].扬州大学.2018
[4].付丽红,李晓斌,刘洋,程昊,潘琛.不同添加剂对荞麦淀粉糊特性的影响[J].食品科技.2018
[5].李丽,李刚凤,谭沙,朱苗,张盛贵.醋酸酯变性淀粉对荞麦挂面烹煮、质构特性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8
[6].高嘉星,张国权,方丝云,杨宇.荞麦淀粉-小麦淀粉混配体系理化特性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7
[7].姜益军,张建明,陈智丽,王盼云,杨锁华.不同乳酸菌制剂对金荞麦单贮及金荞麦和玉米淀粉混贮的影响[J].中国奶牛.2017
[8].江扬.超高压法制备RS_4型荞麦抗性淀粉及其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7
[9].孙晓莎.荞麦黄酮对小麦淀粉特性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7
[10].郭慧敏,杨修仕,刘叁才,李进才,任贵兴.基于NIRS法快速检测荞麦蛋白质与淀粉含量的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