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肯定性行动计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行动计划,肯定性,高等教育,美国,少数民族,族裔,阶级。
肯定性行动计划论文文献综述
张蒙蒙[1](2019)在《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美国肯定性行动的争论,在美国已经持续了近半个世纪。该政策鲜明的种族特征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为美国的少数族裔,尤其是美国非裔人群提供了大量工作和教育的机会,为他们带去了缺失已久的正义和他们应得的补偿,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国在教育和工作领域人口的多样性。然而,也正是种族这一特征,使该政策在现阶段举步维艰。反向歧视,让不该受益的人受益,伤害受益人自尊等,这些由种族作为确定受益人的标准所带来的问题在美国异常突出。针对这一现状,有人提出用阶级代替种族作为确定该政策的受益人的新标准。以阶级为基础的肯定性行动,在理论上能够解决很多由种族带来的问题。与种族因素相比较,阶级的外在特征更为隐性,能够很大程度上保护受益人的自尊和隐私。与此同时,它还能将底层白人囊括进受益范围,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种族之间的矛盾。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以阶级为基础的肯定性行动在促进种族在教育领域多样化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其相对应的行政和实施成本也更加高昂。本论文通过对这两种政策的发展史、优点以及不足之处进行多方面的讨论与对比,尝试对这项备受争议但仍被需要的政策寻找一条新的出路。在美国,种族和阶级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制定类似于肯定性行动一类的政策的时候,或许可以二者兼顾,适当地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为确定受益人的标准。(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庄众显[2](2018)在《美国高等教育肯定性行动计划实践中的问题及对中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启动了肯定性行动计划,在就业、教育等领域给予少数族裔,妇女等社会群体一些优待和照顾,以促进最大限度的就业和教育公平。肯定性行动计划不仅提高了少数族裔和妇女的经济地位,而且还促进了少数族裔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肯定性行动计划也违背了美国人一向崇尚的平等原则,易造成反向歧视。同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照顾过剩与照顾不足的问题。所以,关于肯定性计划的争论从未停止过。本文将主要探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肯定性计划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出现的调整替代政策,以及整个肯定性行动计划对中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20期)
谢治菊,李小勇[3](2017)在《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及其对我国弱势群体政策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日益严重的种族歧视和被歧视者的权利诉求,美国在20世纪60、70年代出台了肯定性行动计划,就业领域的配额制和教育领域的校车制是该计划得以贯彻的两种主要形式。该计划是一种补偿计划,是以黑人为代表的少数族裔获得公平份额的保障机制,体现的是实质平等。此计划对弱势群体政策的启示是:政策歧视是弱势群体遭受社会排斥的根源,平等参与是提升弱势群体社会地位的有效手段,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反歧视法案是解决弱势群体社会排斥的关键。(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商钰祺[4](2014)在《肯定性行动计划存在的悖论与争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肯定性行动计划的施行改善了少数族裔及妇女的社会经济状况,但该计划却损害了主体民族的既得利益,因此关于肯定性行动计划的争论从未消退。并且在争论中逐渐凸显出该计划本身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和悖论。(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中)》期刊2014年08期)
郑璐[5](2013)在《处在十字路口的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一文中研究指出肯定性行动计划是美国政府为了消除就业和教育等领域的种族和性别歧视,改善少数民族和妇女的社会经济状况,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实施的各种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近50年来,肯定性行动计划促进了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但同样也带来了教育公平等问题的论争。本文通过回顾肯定性行动计划的发展,提出其存续的有利条件,以及该计划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与需要不断调整,而不是简单地陷入存废之争,这样才能使处在十字路口的肯定性行动计划走向光明。(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教育》期刊2013年Z1期)
张珍珍,郭俊朝,马立武[6](2013)在《“肯定性行动计划”在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领域的兴衰》一文中研究指出"肯定性行动计划"是美国政府为缓和消除在就业、教育等领域的种族和性别歧视,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实施的民族政策。这项政策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实施40多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联邦政府由积极到不积极再到部分州废止。通过梳理"肯定性行动计划"实施的兴衰历程,分析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权利的法律保障问题及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丁坤,张丽[7](2011)在《理想与困境:肯定性行动计划与美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1972年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式推行肯定性行动计划,以消除高校和学术机构中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问题。该计划要求高等院校在新生录取、教职工招募及提拔晋升中对女性和少数民族给予优待,联邦教育政策对女性高等教育的干预从消极应对转向积极保护,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女性对高等教育的全面参与,但受到保守政治风气的影响,肯定性行动逐渐陷入困境。(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李文霄[8](2010)在《肯定性行动计划与美国少数族裔的高等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肯定性行动计划(Affirmative Action)是美国政府为了缓和和消除在就业、教育等领域的种族和性别歧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实施的政策。其正式实施的标志是1965年9月林登·约翰逊总统签署的11246号行政命令。本文试图以肯定性行动计划的争议性(controversial)为切入点来构建其与美国少数族裔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力求从一个较新的角度来诠释肯定性行动计划。本论文共分四章,另加绪论和结语部分,基本思路如下:绪论首先叙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然后回顾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情况,指出了这些研究已解决的和尚需继续研究的问题,由此明确了肯定性行动计划与少数族裔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基础和继续该专题研究的价值及可行性。第一章主要阐释了肯定性行动计划在争议中的诞生,即该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首先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对少数族裔自我意识增强的催化作用以及联邦政府特别是约翰·肯尼迪、林登·约翰逊两位总统的应对措施。接下来分析了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移民和国籍法》使得有着不同国籍、不同教育背景的移民大量涌入美国,挑战着美国既成的民族政策、教育政策。最后指出了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美国政府为了争夺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不得不更好的兑现其自由、平等的建国理念,为弱势群体融入主流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源于此,冷战时期的历任总统才积极地推行肯定性行动计划。第二章到第四章探究了肯定性行动计划在争议中发展的状况。第二章阐释了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介入及其立场: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在“马科·德夫尼斯诉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案”、“加州大学校务委员会诉巴蒂案”、“格鲁特诉博林杰案”及“格拉斯诉博林杰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立场以及社会各界对判决结果的反应。并以此为基础,对肯定性行动计划做了法理学上和哲学上的思考;第叁章论述了行政部门的政策取向:着重分析了叁位在政策上最具代表性的总统的政策,分别是:里根总统以削减教育财政支出为手段来推行其教育上的新保守主义政策,使肯定性行动计划处于低潮期。克林顿总统面对日益高涨的要求废除肯定性行动计划的呼声,陷入了“两难处境”,最终提出了“完善但不中止”的政策。小布什在肯定性行动计划继续推行与否的问题上则态度暧昧,一方面,他对联邦最高法院于2003年6月就白人学生状告密歇根大学在招生上对白人学生实施“反向歧视”两宗案例的判决表示赞赏,因为该判决考虑了学校的多样化,但另一方面他又极力推广他的“肤色色盲”的“肯定性进入”计划;第四章分析了社会各阶层以及特定群体的不同声音:首先分析了肯定性行动计划与美国自由、平等和崇尚个人主义的理念之间的矛盾。随后分析了肯定性行动计划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实施到底应该以族裔还是以阶层为划分标准、抑或两者都不可行。接下来的两节分别分析了亚裔和犹太裔学生是否是肯定性行动计划的受害者,以及黑人学生对肯定性行动计划的态度。结语部分分析了该政策的未来——在“争议”中将走向何方?着重分析了在“霍普伍德诉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法学院案”和加州“209提案”通过后,民众以“反向歧视”为由不断挑战着肯定性行动计划在高校中的继续存在,那么肯定性行动计划在美国高校是否还有存在的土壤。第一位非洲裔美国总统奥巴马宣称肯定性行动计划将成为“逐渐衰微的工具”,这是否会实现,何时会实现。鉴于历史上联邦最高法院九位法官判决的僵持与争议,美国历史上首位拉丁裔联邦最高法院女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的上任是否会在未来的少数族裔高等教育案例的判决中起最富影响力的作用。笔者认为,鉴于前文对肯定性行动计划“争议性”的探析,该政策的前景难以确定。(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1)
李志杰[9](2010)在《“肯定性行动计划”政策:利益分析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肯定性行动计划(affirmative action)"是美国民权运动、反战运动等社会政治运动的产物,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肯定性行动计划"的实施,扩大了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机会,推动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启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援助政策的先河。该政策在促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以及政策对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肯定性行动计划"在实践中面临重重阻力,步履维艰,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前景不容乐观。(本文来源于《大学教育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杨超[10](2008)在《近年来国内关于“肯定性行动计划”的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肯定性行动”,亦称“肯定性行动计划”,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以总统行政命令的形式发布的一项政府政策,其直接的法律依据是《1964年民权法案》,主要内容是保障黑人等少数族裔在就业、升学等方面免受歧视,享受平等待遇。后来该计划又不断被行政命令、国会立法(本文来源于《世界历史》期刊2008年04期)
肯定性行动计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启动了肯定性行动计划,在就业、教育等领域给予少数族裔,妇女等社会群体一些优待和照顾,以促进最大限度的就业和教育公平。肯定性行动计划不仅提高了少数族裔和妇女的经济地位,而且还促进了少数族裔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肯定性行动计划也违背了美国人一向崇尚的平等原则,易造成反向歧视。同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照顾过剩与照顾不足的问题。所以,关于肯定性计划的争论从未停止过。本文将主要探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肯定性计划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出现的调整替代政策,以及整个肯定性行动计划对中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肯定性行动计划论文参考文献
[1].张蒙蒙.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2].庄众显.美国高等教育肯定性行动计划实践中的问题及对中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启示[J].戏剧之家.2018
[3].谢治菊,李小勇.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及其对我国弱势群体政策的启示[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4].商钰祺.肯定性行动计划存在的悖论与争议分析[J].文学教育(中).2014
[5].郑璐.处在十字路口的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J].中国民族教育.2013
[6].张珍珍,郭俊朝,马立武.“肯定性行动计划”在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领域的兴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
[7].丁坤,张丽.理想与困境:肯定性行动计划与美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8].李文霄.肯定性行动计划与美国少数族裔的高等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
[9].李志杰.“肯定性行动计划”政策:利益分析的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0
[10].杨超.近年来国内关于“肯定性行动计划”的研究述评[J].世界历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