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论文_胡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玻色子,相互作用,模型,哈密,量子,能级,质子。

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胡静[1](2019)在《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新算法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包括不区分质子中子的玻色子模型IBM-1和区分质子中子的玻色子模型IBM-2)是非常重要的原子核结构理论模型,该模型已经应用到核结构研究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基于SIU(3)基底发展计算一般形式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哈密顿量的新算法,并利用Mathematica软件编撰新算法的计算程序.通过对利用新算法数值求解得到的IBM-1和IBM-2在O(6)极限下的能谱结构和利用群代数理论得到的一些解析结果进行比较,证实该算法程序可以在合理的计算时间内非常精确地给出符合解析公式的数值结果.进一步利用新算法程序求解IBM-2中常Q形式哈密顿量,并利用该哈密顿量对典型X(5)临界点核152Sm的低激发动力学结构进行理论描述.结果表明,给定参数情形下的IBM-2常Q哈密顿量可以很好地再现X(5)临界点对称性的动力学结构,并可以合理地解释152Sm中基态带、β振动带和γ振动带的能级结构,进一步肯定了这个简单常Q形式哈密顿量的应用价值,同时也体现了新算法在求解IBM-2中较好的计算效率.(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旭[2](2019)在《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对双转子的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是描述原子核低激发能谱的成功理论模型之一.本文以区分质子中子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为基础,特别针对不区分质子和中子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所不能描述的偶偶核中的1~+态,研究双转子模型在区分质子和中子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的实现,并用该模型来描述稀土区和超铀区偶偶核的低激发能谱和电磁跃迁性质.本文在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IBM-II)的SU(3)耦合基下,利用转子在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的SU(3)实现,构建了IBM-II中的双转子模型,并在SU(3)耦合基下编制了计算程序.以稀土区156Gd为例,利用所编制的程序对该核素的低激发能级,E2跃迁约化几率,低激发态电四极矩,M1跃迁约化几率,以及低激发态磁矩进行了初步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模型对156Gd的低激发能级,E2跃迁约化几率,低激发态电四极矩,M1跃迁约化几率,以及低激发态磁矩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基本符合.虽然本理论模型所得到1~+态的能量位置并不与实验一一对应,但在2–4 MeV能区给出了与实验有对应的众多1~+激发态,并在靠近3 MeV处得到两个较强的M1跃迁.该结果至少与实验上在该能区所观测到的最强M1跃迁的实验结果符合,且基态到各1~+态的M1约化跃迁几率之和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从而说明本模型能较好描述大形变核素的低激发谱及电磁性质.以后还可进一步考虑本文暂忽略的描述转子的四阶项来定量改进2–4 MeV能区1~+激发态的拟合结果.(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A.Jalili,Majarshin,H.Sabri,潘峰[3](2018)在《推广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基于对偶代数结构的量子相变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将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推广为包含f-和p-玻色子的情形。利用仿射型■代数方法,通过对偶代数结构数值计算了多分量玻色型对力问题。利用对偶关系解析构建了与哈密顿量及其基底相联系的,由幺正的粒子数守恒和非粒子数守恒算符构成的准旋代数。在经该模型对~(106-116)Cd偶偶核素实验能谱拟合的基础上,计算了基态和低激发态中各种玻色子占有率,准γ带中相邻能级摇摆等几个能特征该区域核素形状相变的序参量。从而展示了这些中重质量核从振动到γ-不稳定运动的形状相变行为。(本文来源于《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2018年04期)

于向茹[4](2018)在《相互作用玻色子费米子模型中的形状相变与形状共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相互作用玻色子费米子模型框架下,对奇质量原子核中的形状相变和形状共存现象展开了平均场研究。在玻色子核心耦合上一个j=11/2单费米子的假定下,我们研究了偶偶核心处于U(5)-SU(3),U(5)-(?),U(5)-O(6)以及(SU)3-(?)形状相变时耦合系统中的单粒子效应。具体来说,我们分析了这些相变过程中的单粒子势能位形以及经典序参量的演化行为。结果表明不同形状相变中的单粒子效应不同。例如,当玻色子核心经历U(5)-SU(3)或者U(5)-(?)相变时,耦合系统中单粒子态的相变特征不是加强就减弱;而在U(5)-O(6)相变过程中,所有单粒子态的相变特征均减弱,唯独K=7/2单粒子态的相变特征相对于偶偶核心在所有类型相变中基本保持不变。此外,单粒子效应还会明显地改变(SU)3-(?)相变以及其它相变中临界点的位置。更有意思的是,研究表明形状共存可以非常清晰地出现在耦合系统的临界区中,这一点可以作为奇质量核中形状相变的鉴别信号。针对更为现实参数情形的分析进一步表明,形状相变和形状共存现象可能存在于A=150和A=190质量区中的一些奇质量核中。(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李秋月[5](2016)在《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量子相变中的能谱简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框架下,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出现在相变临界区中的能级简并特征。在大玻色子数情况下,揭示了U(7)5(8)和SU(7)3(8)准动力学对称性之间的能级交叉可以诱导出近似的能级简并现象,该现象主要出现在该模型的一级相变线附近。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一近似简并现象在有限N情况下残留特征初步地可以由150Nd的低激发结构所证实。此外,本文揭示了在相似的动力学机制下能级近似简并也出现在U(7)5(8)-SO(7)6(8)相变临界点附近,且受到有限N效应的影响更小。(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左岩[6](2016)在《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的激发态量子相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框架下,采用相干态技术与IBAR数值对角化程序系统地研究了该模型中L~Π=0~+激发态的量子相变。通过对比U(5)-SO(6)过渡区与U(5)-SU(3),SU(3)-SO(6)等过渡区中的激发态量子相变特征,发现各种各样的激发态量子相变广泛地存在于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同时给出了这些激发态量子相变中的能谱分界线在大N极限下的控制参数依赖公式;进一步证实了各种激发态类型及其之间的相变行为可以利用d玻色子占有率作为有效序参量来鉴别,进而表明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的动力学相图可以进一步向激发能方向拓展。另外,本文也初步讨论激发态量子相变与混沌动力学之间的潜在关系。(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汪红,石筑一,童红[7](2015)在《共轭核(N=Z)低激发谱特征的微观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唯象和微观玻色子相互作用模型(IBM)中,由于存在中子-质子自由度,它们对激发能的相对贡献率始终没有研究清楚.本研究提出:假定处在同一大壳层上中子数和质子数相等(N=Z)的共轭核中,它们对低激发态应该贡献出相等的激发能,这就绕开了对它们能量分摊评估的一大难题.本文采用28~50核子大壳层的实验能级值,对6个偶-偶核,64 Ge6832,Se34,72 Kr7636,Sr38,80Zr40和84 Mo42,的低激发能谱作了理论计算,计算能谱很好地再现了复杂的实验测量谱,支持上述推测.据此得到的能级值,中子-质子间等效相互作用强度参数等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步显哲[8](2014)在《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U(5)?O(6)过渡区的E0跃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是描述原子核低能集体性质的成功代数理论,该模型的哈密顿量由s和d玻色子算符构造,并用U(6)群的生成元来表达.在U(5), SU(3), O(6)叁种动力学极限下,模型的哈密顿量有精确解,可以通过群表示论得到相应能谱和本征态的解析解.当哈密顿量由不同群链下的算符来构造时,可在任一极限的基底下对角化哈密顿量,从而可讨论原子核从一种形状到另一种形状的相变行为.本文运用本组在SU(3)基底下所建立的程序分析了consistent-Q哈密顿量在U(5)(?)O(6)过渡区的性质,研究了控制参量变化时物理量在过渡区的变化行为,并着重讨论了E0跃迁强度的变化规律.最后对102-110Pd同位素的能谱,E2跃迁几率和电单极跃迁强度进行了拟合计算.(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4-06-30)

戴连荣,钟维维[9](2014)在《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高阶项效应的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引入了一种新的高阶项,并对过渡区原子核量子相变进行了研究.首先对能量曲面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阶项可以描述原子核基态的叁轴形变.接着应用到192Pt核和188 Os核中,计算了电四极B(E2)跃迁值.结果表明高阶项效应十分明显.(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李盛新[10](2014)在《叁Q项诱导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叁轴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叁Q项诱导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叁轴形变的有限N动力学。通过对包含的叁Q项的哈密顿量进行经典分析,可以发现叁Q项在大N极限下诱导出稳定的叁轴形变,而传统截止到两体项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并不存在稳定的叁轴形变。我们通过对角化方法数值求解出有限N情况下包含叁Q项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哈密顿量,得到了不同参数情况下激发能与电四极跃迁几率,据此分析了叁轴形变在现实玻色子数情况下的动力学特征。(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是描述原子核低激发能谱的成功理论模型之一.本文以区分质子中子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为基础,特别针对不区分质子和中子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所不能描述的偶偶核中的1~+态,研究双转子模型在区分质子和中子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的实现,并用该模型来描述稀土区和超铀区偶偶核的低激发能谱和电磁跃迁性质.本文在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IBM-II)的SU(3)耦合基下,利用转子在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的SU(3)实现,构建了IBM-II中的双转子模型,并在SU(3)耦合基下编制了计算程序.以稀土区156Gd为例,利用所编制的程序对该核素的低激发能级,E2跃迁约化几率,低激发态电四极矩,M1跃迁约化几率,以及低激发态磁矩进行了初步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模型对156Gd的低激发能级,E2跃迁约化几率,低激发态电四极矩,M1跃迁约化几率,以及低激发态磁矩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基本符合.虽然本理论模型所得到1~+态的能量位置并不与实验一一对应,但在2–4 MeV能区给出了与实验有对应的众多1~+激发态,并在靠近3 MeV处得到两个较强的M1跃迁.该结果至少与实验上在该能区所观测到的最强M1跃迁的实验结果符合,且基态到各1~+态的M1约化跃迁几率之和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从而说明本模型能较好描述大形变核素的低激发谱及电磁性质.以后还可进一步考虑本文暂忽略的描述转子的四阶项来定量改进2–4 MeV能区1~+激发态的拟合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胡静.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新算法及其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9

[2].张旭.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对双转子的描述[D].辽宁师范大学.2019

[3].A.Jalili,Majarshin,H.Sabri,潘峰.推广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基于对偶代数结构的量子相变研究(英文)[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8

[4].于向茹.相互作用玻色子费米子模型中的形状相变与形状共存[D].辽宁师范大学.2018

[5].李秋月.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量子相变中的能谱简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6].左岩.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的激发态量子相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6

[7].汪红,石筑一,童红.共轭核(N=Z)低激发谱特征的微观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8].步显哲.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U(5)?O(6)过渡区的E0跃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9].戴连荣,钟维维.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高阶项效应的定性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10].李盛新.叁Q项诱导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叁轴动力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5(a),N=10(b),N=40(c)时在推广的Ca...从左到右依次为N之10时的d玻色子占有...从左到右依次为N=10,有U(5)项时4梦...二10(a),N=20(b),N=40(e)时o乡的能...同位素的叁个轴转动惯量间比值...=5(a),N=10(b),N=26(e)时在推广的...

标签:;  ;  ;  ;  ;  ;  ;  

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论文_胡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