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音乐作品论文-魏一璠

早期音乐作品论文-魏一璠

导读:本文包含了早期音乐作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王西麟,音乐主题材料研究,和声,配器

早期音乐作品论文文献综述

魏一璠[1](2018)在《王西麟早期音乐作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王西麟,作为当代驰名的作曲家之一,他所创作的多数交响乐作品及影视音乐等多种体裁的作品得到世界乐坛的赞誉,他不仅将民族民间音乐内化成自己的音乐语言,而且通过与西方的作曲技法的结合,形成其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其中以1963年创作的交响组曲《云南音诗》和1979年创作的室内乐组曲《太行山音画》这两部作品最具代表性。本文主要对这两部作品的结构框架和创作技法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全文共分为叁个章节:第一章,概述,一共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对作曲家生平经历进行简单介绍,第二节对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简单介绍;第二章,作品结构与主题分析,一共分为两节,第一节对《云南音诗》的四个乐章进行分析,第二节对《太行山音画》的叁个乐章进行分析,以作品的结构框架为顺序,分别对每一个乐段的发展进行细致分析,包括乐句结构,主题材料来源,乐句的调式调性等多个方面;第叁章,作品和声与配器手法的运用,一共分为两节,第一节对作品中的和声运用进行归纳总结,第二节对作品的配器手法进行分析,以文字与谱例片段相结合的形式对每个乐器组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进行说明,概括总结出作曲家的配器风格。两部作品分别展现了云南和山西音乐的地域特色,描绘出了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作曲家通过总结民间音乐音调和节奏等多方面的特点使创作的旋律既符合地方音乐特色又便于音乐结构的发展,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时间跨越十六年,在创作技法和思维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体现出作曲家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敢于创新的实践精神,对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音乐学院》期刊2018-05-23)

马巍[2](2018)在《从《天问》《摩梭人家》《梅》中,看早期中国电子音乐作品的技术路线与艺术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简述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和不同阶段的技术特点和艺术表现,引出中国电子音乐发展境况。随着中国电子音乐的飞速发展,引发了更多的思索。技术的进步催生着电子音乐的发展,而音乐的表达方式和构思却是任何种类音乐所不可丢失的,这也是本文分时的两大方面,作品的技术路线和艺术表现。本文通过采访张小夫,吴粤北,贾国平叁位教授,并收集相关基础资料作为依据,比较分析叁位作曲家的作品。从作品介绍,曲式结构特点,技术路线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对中国早期的电子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在中国电子音乐早期创作中,作品的数目并不多,而这叁部作品有各自鲜明的特点,有其时代的代表性,本文还引申分析了同时期的一些作品,总结发现早期电子音乐创作的特点。发现不同时期由于技术的发展会展现出不同的效果,但不论在何种技术的支持下,作曲家们都选择根植中国文化的内容为切入点,进一步展开,并在作品中融入民族特色,形成中国电子音乐的语汇,这种带有民族色彩的思维方式成为了中国电子音乐学派的重大推动力,而技术是电子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技术的运用有其时代的特点,但技术的延续性也是值得思考与学习的。同时这也是本文分析的目的所在。(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8-04-01)

谢意浓[3](2018)在《用空间塑造声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择对卢西埃早期两首重要电子音乐作品《空间—为变化的大小共鸣环境而作》(Chambers for moving large and small resonant environments,1968)与《我正坐在屋内----为人声与磁带而作》(“I am sitting in a room”for voice and electromagnetic tape,1969)进行分析与研究。这两首作品的特点是利用空间声学特性来创作声音,再将其组合,从而进行音乐创作。环境空间,或者说环境声场通常作为音乐表演效果的一种辅助支持,但是在卢西埃的音乐中,他将这种“支持”作为音乐中最重要的技术和特点。笔者将分别从两首作品的创作背景、技术手法、创作意义等方面进行剖析与比较,以此来探究卢西埃利用空间声学与房间共振来塑造、改变声音,从而创作音乐的这一手法的价值与意义,以及探索他在电子音乐创作中的创新性和艺术性,总结出卢西埃在20世纪电子音乐的发展道路上所作出的伟大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院》期刊2018-03-01)

李俊祺[4](2016)在《萨蒂早期音乐作品中的和声技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埃里克·萨蒂(Eric Satie,1866—1925)是十九世纪末法国作曲家,他早期创作的音乐作品极具实验性与先见性。在调性方面,他有意淡化和声调性,采用旋律调性;在调式方面,传承中古调式、挖掘异域调式、构建中古合成调式;在和弦方面,大量使用高迭和弦,大胆尝试四度迭置和弦及混合结构和弦、复合和弦;在和声进行方面,“改造”传统和声终止式,创用平行四度迭置和弦、同低音和弦等等,综上种种探索,集中反映出萨蒂的”突出和声色彩“的审美思想,并将这种审美思想化为可见的物质化形式——调式色彩、和弦色彩,故此形成萨蒂的个性风格。(本文来源于《武汉音乐学院》期刊2016-06-30)

李卉[5](2016)在《音乐与诗歌的交融》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日本着名作曲家武满彻,是20世纪中期以来,亚洲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将西方的作曲技法同日本的传统艺术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音乐风格。而作为现代音乐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未停止过对新兴艺术形式的探索,在电子音乐的领域,武满彻也以自己的方式,创作了一系列与日本文化紧密结合,展现独特世界观的作品。本文以分析武满彻的电子音乐作品为主,同时结合日本同时代作曲家的创作,从选材、取材、技术等角度入手,分析武满彻在电子音乐创作中做出的创新,以及日本的作曲家们为电子音乐做出的贡献。通过这些分析,来探讨如何将电子音乐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如何将西方新兴的技术同东方的文化相结合,并且有机地融合到创作中,创作具有自己风格的电子音乐作品。(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6-04-01)

俞若愚[6](2016)在《电子音乐创作形式的创新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艺术形式逐渐多元化,音乐艺术的创作也变得越来越丰富。电子音乐作为当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中叶兴起至今也经历了无数的变革。音乐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艺术,电子音乐更是与声学、电子技术和现代科技等息息相关。本文将对美国当代作曲家阿尔文·卢西埃及其60-7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两首电子音乐作品,即《为独奏者而作的音乐一一为脑波分析器和打击乐而作》(1965) (Music for a Solo Performer for enormously amplified brain waves and percussion)、《“我正坐在一个房间”——为人声与磁带而作》(1970) ("I am sitting in a room" for voice and electromagnetic tape)进行研究。《为独奏者而作的音乐》是阿尔文·卢西埃利用脑波分析器提取人类脑波中的阿尔法信号(alpha waves)作为音乐素材,并设计了一套利用脑波信号驱动打击乐的声音装置,并以此创造出乐的一个实时演出作品。《“我正坐在一个房间”》是阿尔文·卢西埃在1969年创作的一首磁带音乐作品。卢西埃在一个房间中利用两台录音机反复循环播放和录制作曲家的一段演说内容,由于房间的共鸣和混响的迭加,使原本的录音逐渐由清晰相模湖转变。这个作品缓慢而清晰地呈现了此音频的变化过程。本文别从创作背景、使用设备、电子技术、美学价值等多个方向对《为独奏者而作的音乐》和《“我正坐在一个房间”》这两首作品进行逐一分析,并对两首作品进行综合比较。以此来探讨这两首作品在创作理念、电子技术、美学思想等方面的创新性和独创性。最后总结出阿尔文卢西埃在电子技术、声学现象和装置艺术等电子音乐领域所做出的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6-04-01)

陈莉娜[7](2014)在《拉威尔早期钢琴音乐作品风格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拉威尔是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早期的钢琴作品在吸收传统音乐精华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了自身的音乐风格,为印象主义音乐开辟了新的发展之路,并成为了连接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纽带。本文从拉威尔的生平出发,重点剖析了其早期钢琴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以期为大众更好地了解其人及演奏其作品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大舞台》期刊2014年07期)

刘戈[8](2011)在《试论马思聪早期小提琴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马思聪先生是我国着名的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他一生作品数量众多,特别是小提琴作品的创作成绩尤为突出。本文以马思聪早期的小提琴作品为研究对象,从曲调、和弦构成、和声织体等方面对其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可以窥见他的早期音乐风格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理念,以期对欣赏、演奏马思聪早起小提琴音乐作品提出有益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罗丹阳[9](2011)在《复调技法在早期中国音乐作品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音乐文化历史的长河中,复调音乐在经历了漫长的单音音乐阶段之后,在民间多声部音乐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中国数代作曲家的勤奋实践以及他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为我国当代音乐创作中复调思维的深化与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大舞台》期刊2011年09期)

郑艳[10](2010)在《巴拉基列夫早期音乐作品释读《俄罗斯民歌大幻想曲》与《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一文中研究指出有些作曲家的命运是这样的:他们的音乐或许曾被忽略,然而他们的历史意义却丝毫无损,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影响力愈来愈被广泛承认。巴拉基列夫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俄国作曲家,尽管他在创作中将相对中性的作品风格类型与令人难以捉摸的个性融为一体,但他依然对十九世纪晚期俄国的音乐进程产(本文来源于《音乐爱好者》期刊2010年08期)

早期音乐作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简述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和不同阶段的技术特点和艺术表现,引出中国电子音乐发展境况。随着中国电子音乐的飞速发展,引发了更多的思索。技术的进步催生着电子音乐的发展,而音乐的表达方式和构思却是任何种类音乐所不可丢失的,这也是本文分时的两大方面,作品的技术路线和艺术表现。本文通过采访张小夫,吴粤北,贾国平叁位教授,并收集相关基础资料作为依据,比较分析叁位作曲家的作品。从作品介绍,曲式结构特点,技术路线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对中国早期的电子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在中国电子音乐早期创作中,作品的数目并不多,而这叁部作品有各自鲜明的特点,有其时代的代表性,本文还引申分析了同时期的一些作品,总结发现早期电子音乐创作的特点。发现不同时期由于技术的发展会展现出不同的效果,但不论在何种技术的支持下,作曲家们都选择根植中国文化的内容为切入点,进一步展开,并在作品中融入民族特色,形成中国电子音乐的语汇,这种带有民族色彩的思维方式成为了中国电子音乐学派的重大推动力,而技术是电子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技术的运用有其时代的特点,但技术的延续性也是值得思考与学习的。同时这也是本文分析的目的所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早期音乐作品论文参考文献

[1].魏一璠.王西麟早期音乐作品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8

[2].马巍.从《天问》《摩梭人家》《梅》中,看早期中国电子音乐作品的技术路线与艺术表现[D].中央音乐学院.2018

[3].谢意浓.用空间塑造声音[D].中国音乐学院.2018

[4].李俊祺.萨蒂早期音乐作品中的和声技法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6

[5].李卉.音乐与诗歌的交融[D].中央音乐学院.2016

[6].俞若愚.电子音乐创作形式的创新与探索[D].中央音乐学院.2016

[7].陈莉娜.拉威尔早期钢琴音乐作品风格探析[J].大舞台.2014

[8].刘戈.试论马思聪早期小提琴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9].罗丹阳.复调技法在早期中国音乐作品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1

[10].郑艳.巴拉基列夫早期音乐作品释读《俄罗斯民歌大幻想曲》与《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J].音乐爱好者.2010

标签:;  ;  ;  ;  

早期音乐作品论文-魏一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