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季风指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季风,指数,东亚,夏季,高原,大气,春旱。
季风指数论文文献综述
张顺谦,王春学,甘薇薇[1](2019)在《一种改进的高原季风指数及其与四川春旱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16年四川150个气象站的春旱日数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小波分析,以及合成分析等方法,通过对Div_PMI的改进定义了一个新的高原季风指数Div_PMI2,并分析了高原冬季风异常造成四川春旱异常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四川大部地区春旱日数呈弱的减少趋势,但春旱常发区(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及川西南山地)呈显着增加趋势;与几种代表性高原季风指数比较,Div_PMI2能够更好地反映高原冬夏季风的转换时间和相对强弱,56年内该指数冬(夏)季均为正(负)值,没有出现相反的情况,并且与四川平均春旱日数有更高的相关性和更为相似的周期振荡特征;环流分析表明,当高原冬季风偏强时,春季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孟加拉湾和高原高度场偏高、西太平洋副高偏东,导致北方冷空气偏弱、高原低值系统发展受阻、西南暖湿气流不能输送到四川,加之对流层中层被下沉气流所控制,水汽向外辐散,由此导致该地区出现晴朗少雨天气,发生春旱。(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侯美亭[2](2019)在《国际“季风指数”主题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篇论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张萌[3](2019)在《中国“季风指数”主题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篇论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YE,Mao,CHEN,Haishan[4](2019)在《东亚夏季风主模态的再认识及其热力驱动因子:基于25个季风指数的比较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79-2016年ERA-Interim、NCEP和JRA-55叁套再分析资料对25个常用东亚夏季风指数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探讨各类季风指数与降水、环流异常的联系及其热力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指数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指数表征东亚夏季风的年际模态,与低纬环流异常和EAP遥相关型关系密切,对应夏季降水的经向叁级型分布,主要受热带海温异常的影响;而第二类指数表征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模态,与中高纬环流异常和EU遥相关型紧密相关,对应夏季降水的经向偶极型分布,其异常信号主要位于极区和欧亚大陆中高纬,体现了欧亚大陆热力异常对东亚夏季气候的影响。(本文来源于《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期刊2019年04期)
张少波,吕世华,赵勇,杨显玉[5](2019)在《基于风场季节变率的高原季风指数算法的改进及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青藏高原季风,现有研究分别从近地层的热低压、气旋式环流切变以及风场的涡度和散度等角度定义了高原季风指数,但现有指数均更多地关注高原空间场的对比,而没有考虑风场的冬、夏转换特征。因此,在之前的工作中,基于风场季节变率指数,从高原近地层冬、夏风场对比的角度定义了一种新的高原季风指数,这里对该指数进行改进和简化,以便于其的进一步推广。为了验证改进的效果,使用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计算高原季风指数,并比较了不同高原季风指数年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差异及其与夏季降水相关的差异。结果表明:(1)改进后的高原季风指数物理含义清楚,弥补了原指数计算复杂的不足。(2)物理基础的差异使得新指数在8月达到峰值,不同于其他指数在6月达到峰值。整体而言,不同高原季风指数和高原降水的年变化特征均有较高的一致性。(3)新指数能够较好地表征高原季风与高原夏季降水东、西反相的相关系数分布特征,且不同于其他指数在高原一致的相关系数分布特征,对于高原地区降水,尤其是高原东南部人口相对密集地区的降水预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庞轶舒,马振峰,杨淑群,杨小波[6](2017)在《盛夏高原季风指数的探讨及其对四川盆地降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考虑盛夏时期高原环流场与高度场的变化特征,提出了新的高原季风指数。通过相关统计、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与其他高原季风指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指数能较好响应盛夏高原热力的年际变化,反映高原盛夏风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指数研究分析盛夏时期高原季风对四川盆地降水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盛夏高原季风偏强时,对流层中层印度半岛-孟加拉湾地区高度场偏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东北亚阻塞高压异常偏强,东亚/太平洋(EAP型)遥相关波列呈"+-+"分布。低层印度半岛-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高压外围的异常反气旋环流,将来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输送至我国南方地区;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与东北亚阻塞高压之间的异常偏北气流和我国东北地区的异常东北风使北方冷空气南下。冷暖气流汇集于四川盆地,水汽辐合上升运动增强,导致该地降水偏多。(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7年04期)
张少波,吕世华,奥银焕,马迪[7](2016)在《基于风场季节变率的高原季风指数的定义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1979-2012年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地面降水同化资料,利用高原地区风场的变化特征,定义了一个新的基于风场标准化季节变率的高原季风指数IPM_(zhang)。与现有的季风指数IPM_(tang)、IPM_(qi)和IPM_(xun)进行比较后,得到以下结论:各个指数均可反映高原地区的季风活动特征及其与高原及周边地区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IPM_(qi)和IPM_(zhang)在高分辨率数据下的表现优于IPM_(tang)和IPM_(xun),显着相关区域覆盖了高原大部分地区。相较于IPM_(qi),IPM_(zhang)的相关系数略低,但其在高原东南部地区更为显着,表明IPM_(zhang)能够更好的反映高原东南部地区的夏季降水。合成分析表明受高原热低压强度变化影响,在季风偏强年IPM_(tang)和IPMxun的异常水汽辐合主要在高原中部,IPM_(qi)则存在于高原各个地区,只有IPM_(zhang)的异常水汽辐合在高原东南部,从而有利于高原东南部的降水偏多。简言之,新定义的高原季风指数能够较好的表征高原季风与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对于高原地区降水,尤其是高原东南部人口相对密集地区的降水预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青藏高原与复杂山地天气气候》期刊2016-11-01)
张少波,吕世华,奥银焕,马迪[8](2015)在《基于风场季节变率的高原季风指数的定义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1979-2012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地面降水同化资料,利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风场的变化特征,定义了一个新的基于风场标准化季节变率的高原季风指数IPMzhang,并与现有的季风指数IPMtang、IPMqi和IPMxun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指数都能够反映高原地区的季风活动特征及其与高原及周边地区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IPMqi和IPMzhang指数在高分辨率数据下的表现优于IPMtang和IPMxun指数,显着相关区域覆盖了高原大部分地区。相较于IPMqi,IPMzhang指数的相关系数略低,但其在高原东南部地区更为显着,表明IPMzhang能够更好地反映高原东南部地区的夏季降水。受高原热低压强度变化的影响,在季风偏强年IPMtang和IPMxun的异常水汽辐合主要在高原中部,IPMqi则存在于高原各个地区,只有IPMzhang在高原东南部,有利于高原东南部的降水偏多。表明IPMzhang指数能够较好地表征高原季风与高原及周边地区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对于高原地区降水,尤其是高原东南部人口相对密集地区的降水预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5年04期)
方晓,房一禾,王囝囝,张影,张运福[9](2015)在《东亚季风指数定义的分类及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季风指数的定义方法很多,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采用了不同的要素场。归纳了前人对于东亚冬、夏季风指数定义的不同类别,包括气压场类、风场类、环流场类、温度场类、水汽场类和综合类;同时还总结了定义东亚季风指数时所采用的不同方法,以及不同东亚季风指数的适用范围,以期对东亚季风指数形成完整的认识。(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5年01期)
刘海峰,廉毅,陈长胜[10](2010)在《东亚季风指数与极涡指数的遥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绕极涡旋、副热带高压以及两者之间的西风急流,是构成北半球对流层中部大气环流的叁大系统,它们分别代表了北方冷气团、南方暖气团和它们之间的行星锋带的活动。研究前冬北半球极涡活动的异常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活动强度的遥相关,将有助于揭示东亚气候年际和年代际变率,为预测东亚夏季风的强度趋势变化进而预测东亚地区夏季降水趋势奠定一定的基础。本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1~2002年12种极涡指数,NCEP/NCAR提供的1951~2002年全球17层大气的逐日再分析资料(高度、温度、相对湿度、水平风场),水平网格2.5o×2.5o,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61~2000年全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相关分析、EOF分析、REOF分析和谐波分析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的结果为:(1)通过分析不同极涡指数的相关性和不同纬度夏季风指数与中国降水的相关,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和35°N东亚季风指数作为分析对象。(2)对不同季节的极涡指数和不同纬度的季风指数进行年代际和年际分量的尺度分离,发现具有明显的不同尺度周期振荡,包括年代际和年际振荡,且年代际分量都较年际分量的变化重要。(3)对前冬季我指数与东亚夏季风指数计算线性,发现前冬极涡与东亚夏季风的遥相关关系主要存在年际尺度上,而年代际尺度上的相关并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09-03)
季风指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季风指数论文参考文献
[1].张顺谦,王春学,甘薇薇.一种改进的高原季风指数及其与四川春旱的关系[J].气象科技进展.2019
[2].侯美亭.国际“季风指数”主题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篇论文[J].气象科技进展.2019
[3].张萌.中国“季风指数”主题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篇论文[J].气象科技进展.2019
[4].YE,Mao,CHEN,Haishan.东亚夏季风主模态的再认识及其热力驱动因子:基于25个季风指数的比较分析(英文)[J].AtmosphericandOceanicScienceLetters.2019
[5].张少波,吕世华,赵勇,杨显玉.基于风场季节变率的高原季风指数算法的改进及对比[J].气象学报.2019
[6].庞轶舒,马振峰,杨淑群,杨小波.盛夏高原季风指数的探讨及其对四川盆地降水的影响[J].高原气象.2017
[7].张少波,吕世华,奥银焕,马迪.基于风场季节变率的高原季风指数的定义及应用[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青藏高原与复杂山地天气气候.2016
[8].张少波,吕世华,奥银焕,马迪.基于风场季节变率的高原季风指数的定义及应用[J].高原气象.2015
[9].方晓,房一禾,王囝囝,张影,张运福.东亚季风指数定义的分类及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5
[10].刘海峰,廉毅,陈长胜.东亚季风指数与极涡指数的遥相关分析[C].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