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脂肪细胞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胞膜,脂肪,流动性,细胞,乳剂,脂肪酸,甘油。
脂肪细胞膜论文文献综述
朱维[1](2018)在《柿单宁特征结构单元基于细胞膜脂质筏受体抑制前脂肪细胞3T3-L1分化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室前期研究结果表明,柿单宁特征结构单元A-ECG dimer和A-EGCG dimer可能是柿单宁抑制脂肪细胞分化的关键结构单元,但其作用机制不详。本文旨在进一步探究柿单宁特征结构单元A-ECG dimer和A-EGCG dimer基于细胞膜脂质筏受体抑制前脂肪细胞3T3-L1分化的分子机制。利用细胞体系以及体外合成荧光脂质体比较了四种柿单宁特征结构单元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强度和差异并关联其抑制前细胞脂肪细胞分化的活性。利用分子动力学理论技术和超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等实验分析技术探究了柿单宁特征结构单元A-ECG dimer和A-EGCG dimer对细胞膜脂质筏结构的破坏作用,对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IR)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receptor,IGF-1R)在脂质筏的分布和活化的影响,以及探究了脂质筏内胆固醇以及受体67 kDa Laminin receptor(67LR)是否为A-ECG dimer和A-EGCG dimer抑制前脂肪细胞3T3-L1增殖分化的靶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柿单宁特征结构单元抑制前脂肪细胞3T3-L1的成脂分化与其对细胞膜的干扰能力的相关性。我们在3T3-L1细胞体系中发现四种柿单宁特征结构单元A-ECG dimer,A-EGCG dimer,A-EC dimer和B-EC dimer抑制前脂肪细胞3T3-L1分化的能力显着不同。其中,A-ECG dimer和A-EGCG dimer抑制细胞分化的能力最显着,A-EC dimer也能一定程度抑制细胞分化,但效果远远不如A-ECG dimer和A-EGCG dimer,而B-EC dimer对细胞分化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基于此,我们比较了四种二聚体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发现A-ECG dimer和A-EGCG dimer能够破坏细胞膜表面的形态,引起细胞膜的凹陷和穿透。同时,A-ECG dimer和A-EGCG dimer还能够显着降低细胞膜的流动性,增加细胞膜的水合性以及通透性。而A-EC dimer和B-EC dimer对细胞膜的作用不明显甚至没有作用。我们发现四种柿单宁特征结构单元抑制前脂肪细胞3T3-L1成脂分化的能力与其对细胞膜的干扰能力高度正相关。采用化学计量软件分析了四种二聚体的分子化学性质,比较了四种二聚体的疏水性,表面极性拓扑区域以及氢键形成能力,发现A-ECG dimer和A-EGCG dimer具有更大的疏水性参数,更易与细胞膜作用;其次,其形成氢键的能力远高于A-EC dimer和B-EC dimer。四种二聚体分子的这种化学性质差异或许导致了其与细胞面膜相互作用的差异。2.柿单宁特征结构单元和体外合成的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ipalmitoyl phosphatidylcholine,DPPC)脂质体的相互作用与其抑制前脂肪细胞3T3-L1的成脂分化效果的相关性。为了进一步验证四种二聚体与细胞膜相互作用的差异,我们体外合成了DPPC脂质体来模拟细胞膜,利用荧光猝灭,荧光偏振,超滤法,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等探究了四种二聚体在磷脂膜的聚集、分布、定位以及与细胞膜的亲和力。A-ECG dimer和A-EGCG dimer不仅能够聚集在脂质体表面,还可通过分子中的特定基团插入脂质体内部,从而猝灭脂质体内部的荧光探针;而A-EC dimer和B-EC dimer基本只能作用于脂质体表面,只猝灭定位于脂质体表面的荧光探针。DSC方法也证明了A-ECG dimer和A-EGCG dimer不仅能够改变脂质体表面的分子性质还能改变脂质体内部的分子性质,而A-EC dimer和B-EC dimer只改变脂质体表面的分子性质。而静态猝灭与超滤法都表明A-ECG dimer和A-EGCG dimer的与脂质体的亲和力远远高于A-EC dimer和B-EC dimer,其中,A-ECG dimer与脂质体的结合常数是B-EC dimer与脂质体的结合常数的160倍。而荧光偏振的结果也说明A-ECG dimer和A-EGCG dimer显着降低细胞膜的流动性,而A-EC dimer和B-EC dimer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不显着。从结果来看,四种二聚体与脂质体作用的趋势是A-ECG dimer>A-EGCG dimer>A-EC dimer>B-EC dimer,这与其抑制前脂肪细胞3T3-L1成脂分化的能力高度正相关。3.分子动力学模拟验证柿单宁特征结构单元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以及构效关系分析。为了进一步探究四种二聚体与细胞膜作用的差异以及分子机制,我们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从原子角度对这种作用差异进行构效分析。结果发现,四种二聚体主要是通过氢键与磷脂双分子层结合,而A-ECG dimer和A-EGCG dimer比A-EC dimer和B-EC dimer能够与磷脂膜形成更多的氢键,而且A-EC dimer和B-EC dimer基本只能与磷脂膜表面的氧原子O7,O9,O10,O11形成氢键,而A-ECG dimer和A-EGCG dimer不仅能够与磷脂膜表面氧原子形成氢键,分子中的没食子酰基还能够插入到磷脂膜内部,与磷脂膜内部的氧原子O14,O16,O33,O35形成氢键。A-ECG dimer和A-EGCG dimer与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更低的结合能,说明其与磷脂膜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其次,能量分解发现A-ECG dimer和A-EGCG dimer分子中的两个没食子酰基贡献了总结合能的50%。分析二聚体对磷脂膜性质的影响发现A-ECG dimer和A-EGCG dimer显着降低了磷脂膜的横向扩散以及脂质的有序排列。理论模拟的结果完全验证了我们前两章的实验结果。四种二聚体与磷脂膜作用的趋势是A-ECG dimer>A-EGCG dimer>A-EC dimer>B-EC dimer。A-ECG dimer和A-EGCG dimer中的没食子酰基对其与磷脂膜的相互作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分子中的两个没食子酰基插入到磷脂膜内部,与磷脂膜内部的氧原子O14,O16,O33,O35形成氢键,从而一定程度上显着的改变了磷脂膜的性质。4.柿单宁特征结构单元A-ECG dimer与A-EGCG dimer通过结合细胞膜脂质筏胆固醇破坏脂质筏结构抑制前脂肪细胞3T3-L1的分化。基于A-ECG dimer和A-EGCG dimer显着的干扰细胞膜作用,而脂质筏作为细胞膜上募集传递各种信号的重要微区域,我们继续探究了A-ECG dimer和A-EGCG dimer对脂质筏的影响。体外合成的“类脂质筏”(Lipid rafts-like)脂质体结果表明A-ECG dimer和A-EGCG dimer能够显着与“类脂质筏”脂质体作用。在3T3-L1细胞体系,通过荧光探针标记和激光共聚焦观察,发现A-ECG dimer和A-EGCG dimer能够减少脂质筏胆固醇,破坏脂质筏完整结构。通过与脂质筏胆固醇结合试剂(β-MCD和Filipin)抑制3T3-L1细胞分化的机制做对比,发现A-ECG dimer和A-EGCG dimer抑制细胞分化的机制与β-MCD和Filipin完全一致,都是通过干扰细胞周期,阻碍细胞有丝分裂,抑制下游靶基因PPARγ,SREBP1C,C/EBPα的表达,下调FAS,SCD1等脂肪生成相关基因,减少细胞内脂肪的积累,最终阻碍前脂肪细胞的终端分化。A-ECG dimer和A-EGCG dimer与β-MCD和Filipin能够协同抑制细胞分化进一步说明A-ECG dimer和A-EGCG dimer可能是作用于脂质筏胆固醇,破坏了脂质筏结构,从而抑制了细胞分化。我们采用理论模拟的方法来验证上述的实验结果,对构建的POPC/POPE/CHOL磷脂双分子层进行了100ns的非限制性动力学模拟,发现A-ECG dimer和A-EGCG dimer与POPC/POPE/CHOL磷脂双分子层的相互作用强于单独的POPC/POPE磷脂双分子层,并且二聚体能够同时与磷脂膜上的胆固醇形成多重氢键。理论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A-ECG dimer和A-EGCG dimer与脂质筏胆固醇的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技术,发现A-ECG dimer和A-EGCG dimer通过结合脂质筏胆固醇,破坏脂质筏结构,阻碍了由脂质筏介导的胰岛素受体(IR)以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受体(IGF-1R)从非脂质筏区域向脂质筏区域的迁移以及抑制了受体在脂质筏区域的自身磷酸化。5.柿单宁主要特征单元A-ECG dimer和A-EGCG dimer抑制前脂肪细胞3T3-L1的成脂分化与脂质筏受体67LR的相依性关系。67LR已知为细胞膜表面EGCG的分子受体。通过是否用anti-67LR抗体预处理细胞,比较处理前后A-ECG dimer和A-EGCG dimer对细胞周期,增殖,胰岛素信号通路以及细胞终端分化的影响。A-EGCG dimer通过67LR途径干扰了细胞的周期,抑制了细胞有丝分裂,胰岛素信号通路(IRS1/PI3K-AKT/MEK-ERK)的活化,以及细胞的终端分化。A-ECG dimer也能干扰细胞的周期,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胰岛素信号通路(IRS1/PI3K-AKT/MEK-ERK)的活化,以及细胞的的终端分化,但此过程并不依赖于67LR途径。分子对接结果发现A-EGCG dimer和EGCG类似,其中一个没食子酰基插入到蛋白的疏水口袋,与Trp176、Arg180、Arg184形成叁个氢键,而A-ECG dimer是一个邻苯二酚环插入疏水口袋与His169形成一个氢键。而整个氨基酸序列中,回文序列169-180号残基参与到小分子抑制剂与67LR的相互作用中。而我们的对接结果表明,EGCG和A-EGCG dimer的没食子酰基能够与该结合位点作用而A-ECG dimer的邻苯二酚环作用有限。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何家骥,梁小青,梁启龙,魏进旺[2](2018)在《ω-3鱼油脂肪乳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ω-3鱼油脂肪乳对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后大鼠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法制备急性CO中毒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ω-3鱼油脂肪乳组和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的空气。尾静脉采血,用双球直管式技术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指数及红细胞刚性指数,荧光偏振法测定大鼠红细胞膜偏振度。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鱼油脂肪乳组大鼠1、7、14d大鼠低切全血黏度明显降低(P<0.01)。鱼油脂肪乳大鼠红细胞比容(HCT)较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变化,7、14天时较生理盐水组大鼠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鱼油脂肪乳大鼠红细胞变形指数(DI)及红细胞刚性指数(IR)较生理盐水组大鼠1、7、14天时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乳组大鼠红细胞膜偏振度(P)较生理盐水组大鼠显着减小(P<0.05)。结论:鱼油脂肪乳可提高一氧化碳中毒大鼠红细胞变形性和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性,提高红细胞膜流动性,改善微循环减轻组织缺氧状态。(本文来源于《甘肃医药》期刊2018年10期)
王玮,王振苗,黄兴全,谢小谢,贾评[3](2018)在《脂肪细胞膜相关蛋白与妊娠期糖尿病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脂肪组织内脂肪细胞膜相关蛋白(APMAP)表达与体内炎症反应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并与糖耐量正常(NGT)孕妇进行比较,探讨脂肪组织内APMAP的表达对GDM患者转归和预后判断的影响。方法以就诊孕周匹配行剖宫产的GDM和NGT孕妇各40例为研究对象,测定受试者生化、血脂水平、外周血炎症指标。结果干预组脂肪组织APMAP的表达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明显正相关(r=0.54,P=0.01);对照组脂肪组织APMAP的表达与胰岛素抵抗指数无明显相关性(r=0.31,P=0.58)。干预组脂肪组织APMAP的表达与炎症因子呈明显正相关(r=0.52,P=0.02);对照组脂肪组织APMAP的表达与炎症因子无明显相关性(r=0.21,P=0.40)。结论 APMAP检测在评估GDM患者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意义,为进一步解释GDM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黄婧婧,马宇航,王育璠[4](2017)在《脂肪细胞膜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细胞膜相关蛋白(APMAP)是一种新型整合膜蛋白,在人体内多种组织器官中表达,能够促进前脂肪细胞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从而维持脂肪细胞的正常生理代谢功能,并在脂肪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表明APMAP与人体内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与妊娠期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有关。该文对APMAP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总结,综述近年来关于APMAP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7年11期)
陈哲,赵施施,林婷婷,刘巧艳,董娇娇[5](2017)在《长链脂肪乳剂逆转布比卡因导致的心肌细胞膜流动性降低》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长链脂肪乳剂对布比卡因所致心肌细胞膜流动性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NBD-C6-HPC特异性荧光探针标记心肌细胞膜脂质,借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光脱色荧光恢复技术检测布比卡因及长链脂肪乳剂对心肌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结果:对照(Con)组和1%体积分数长链脂肪乳剂(LCT)组比较,细胞膜流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布比卡因1 000μmol/L(Bu-1000组)细胞膜的荧光恢复率与Con组、LCT组、布比卡因100μmol/L(Bu-100)组比较显着降低(P<0.01);Bu-1000组细胞膜的扩散系数显着低于Con组(P<0.05)和LCT组(P<0.01)。布比卡因1 000μmol/L+1%体积分数长链脂肪乳剂(Bu-1000+LCT)组细胞膜荧光恢复率(P<0.05)及扩散系数(P<0.01)显着高于Bu-1000组。布比卡因100μmol/L+1%体积分数长链脂肪乳剂(Bu-100+LCT)组细胞膜扩散系数(P<0.01)显着高于Bu-100组。结论:长链脂肪乳剂能够逆转布比卡因导致的心肌细胞膜流动性降低。(本文来源于《温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左俊华[6](2014)在《细胞膜荧光染料用于定量检测体内外细胞增殖和肝脂肪酶在肿瘤细胞耐药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的重要生命特征。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用来补充体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细胞增殖是指细胞在周期调控因子的作用下通过DNA复制、RNA转录和蛋白质合成等复杂反应而进行分裂的一系列过程。细胞增殖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肿瘤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和药代动力学等研究领域。目前,检测细胞增殖的技术主要包括:(1)渗透实验。这种方法用来染细胞膜破损的细胞,活细胞不会被台盼蓝染成蓝色。然后通过细胞计数器手动计数细胞数目。此方法快速、便宜、仅仅需要一少部分细胞。细胞传代、冻存、或其它实验可以用这种方法。或者也可以通过流式细胞仪来计数细胞数目。检测前可以染PI排除死细胞。(2)直接增殖测定。这种方法利用DNA整合来测定细胞增殖。此方法利用整合到DNA中的放射性或非放射性的核酸类似物来检测。比如:Brdu免疫化学染色法需要将细胞或组织标本经过变性处理,这就影响了标本的结构,使标本不适合下游实验,也使得染色结果及程度过分地依赖于不同实验所应用的不同条件。(3)细胞代谢法。这种方法是将四唑盐加入细胞培养基内,这些四唑盐可以被活细胞转化为有颜色的甲瓒,用酶联免疫分析仪测定其光吸收值可间接反映活细胞数量。此方法已广泛用于各种细胞增殖的检测,生物活性因子的活性检测,大规模的抗肿瘤药物筛选,细胞毒性试验等。常用荧光染料DAPI可染色细胞核,但一般用来染死细胞。有研究利用细胞膜荧光染料PKH26对肿瘤细胞染色后,根据肿瘤细胞PKH-Pos和PKH-Neg或PKHhigh和PKHlow来分离恶性肿瘤干细胞,但是这种定性检测不能定量分析出细胞分裂次数。PKH26染细胞时需要经过多次洗涤细胞的过程及加入不同的试剂,因此染色比较复杂和费时。而且,它虽然可以用来在体内外对细胞进行示踪,但是,不能用来做冰冻切片和特殊的爬片技术。荧光染料CFSE可以对组织及淋巴器官中的淋巴细胞进行示踪及定位。有研究用CFSE检测人和鼠体内外检测淋巴细胞增殖,CFSE稳定地标记细胞内的分子,细胞每分裂一次,荧光强度减半。通常,淋巴细胞标记CFSE后,其分裂8次后流式仍然可以检测到。因细胞分裂次数不同淋巴细胞分化程度就不同,通过带有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的细胞表面分子、胞内蛋白及细胞因子。进而,利用合适的细胞表面标志物可以在一群复杂的细胞中对特定的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分裂次数同时进行量化。在利用CFSE标记细胞时,要特别注意表型分析过程中荧光的选择以避免光谱的重迭。降低CFSE染细胞时的浓度将会减少检测时调节补偿的问题,但同时也限制了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细胞分裂次数。细胞膜荧光染料DiO染活细胞后可以直接用流式细胞仪的定量测定荧光强度,而且荧光衰减很慢,有研究表明染色组织常温保存2年后仍可观察到荧光。因此,本课题在同一群肿瘤细胞中定量测定了各亚群细胞分裂次数,同时保持细胞完整性,可继续进行细胞功能的测定,也可提取细胞蛋白和RNA进行测定。有研究指出APOBEC3G,、CD133、 LIPC和S100P在功能上调节大肠癌的肝转移,其阳性预示着大肠癌存在肝转移。另一项研究显示非小细胞肺癌中LIPC表达水平可能具有一个独立的预后价值。因此,本实验利用这种新的DiO染色方法研究了LIPC在肿瘤细胞耐药中的机制。主要方法及结果1DiO的研究1.1DiO和DiD同属亲脂性羰花青染料。它们是由两个对称的环,每个环连接一个长的碳氢链,环中间由奇数个次甲基连接构成。双环结构及连接双环的次甲基数目的不同决定了荧光分子的特性。碳氢链的长短决定了它们与膜脂质双层结构的亲疏性。DiO的最大吸收和释放波长分别是484nm和501nnm,DiD的最大吸收和释放波长分别是644nm和665nm。1.2MTT测定DiO染色后细胞的增值情况。结果显示DiO染色后Lovo、 SW480、 SW620、 CT26、 HepG2细胞在1、2、3天不影响其增殖P>0.05。1.3将DiO染色后的HEPG2细胞与没有染色的CT26细胞1:1混合培养一周,然后用抗人EPCAM抗体染色,由于EPCAM是抗人抗体,HepG2强表达人EPCAM,而小鼠细胞CT26不表达人的EPCAM.流式结果显示在EPCAM阴性细胞中很少有DiO阳性细胞。此实验证明DiO在体外培养的细胞间很少互相转移(8%±0.096%)。1.4将DiD染色后的HEPG2细胞注射到小鼠皮下,当有明显的肿瘤形成时,取下皮下瘤,用抗人EPCAM抗体染色,同样我们观察到在EPCAM阴性细胞中很少有DiD阳性细胞(4.5%±0.08%)。证明DiD在体内细胞间很少互相转移。1.5设M为平均荧光强度,N细胞数目,S表示细胞分裂次数。假定DiO荧光没有衰减,并且细胞每分裂一次,荧光平均分配到两个子代细胞中。那么可以推出M初*N初=M末*N末,log2M初/M末=S=log2N末/N初,即S=log2M初-log2m末,因为初始荧光强度是一定的,因此S和M末可进行对数曲线拟合获得细胞分裂标准曲线。我们用DiO染色细胞后,平均铺于六孔板中,用不同的血清浓度的培养基培养,以控制其处于不同的生长速度。一周后消化每孔细胞,计数每孔细胞数目,检测每孔细胞平均荧光强度。用R软件得到对数拟合公式,并且用excel做出对数拟合曲线。结果显示,Lovo、 SW480、CT26、 HepG2、SW620的拟合公式分别为S=-1.7930810g2M末+16.41884,S=-2.615610g2M末+16.37847,S=-2.774491og2M末+29.27126,S=-1.4299log2M末+18.82296,S=-1.715331og2M末+13.34059.R2分别为0.7871,0.8867,0.9044,0.9033和0.9853。由此得出测定荧光强度可以定量测定活细胞亚群的分裂次数。1.6将DiO染色的Lovo和HepG2细胞N1个置于六孔板培养,当细胞生长到80-90%时收集4/5细胞,计数这部分细胞数目,计为N,并且测定其荧光强度M。剩下的1/5细胞继续培养。当细胞生长再次生长到80-90%,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平均荧光强度接近自发荧光强度时结束本实验。然后计算出从细胞染色后假设细胞不进行收集和流式测定而一直培养到每次收集时间点时的细胞总数目Nn=(5N/4)×5n-1(n为收集细胞的次数)。细胞分裂次数S=log2Nn/N1。最后用R软件得到末期荧光强度和分裂次数的对数拟合公式,并且用excel做出对数拟合曲线。Lovo和HepG2的拟合公式分别为S=-1.28089log2M末+14.00148,S=-1.08121og2M末+11.56886(由于每次染色时的M初不同,因此得到的公式与1.3有差异)。R2值分别为0.99、0.99。表明DiO在一定时间内荧光强度的衰减不影响对细胞分裂次数的分析。2DiO体内及体外应用2.1将DiO染色后的HEPG2细胞用阿霉素化疗一周后,用人CD133抗体行流式检测,发现化疗后细胞增殖显着减慢,CD133百分比显着降低(p<0.05)。并且发现细胞在化疗后分成了DiO荧光强度明显不同的两群细胞,进一步对比不同化疗组两群细胞间CD133的表达情况,发现DiO荧光强度低的这群细胞中CD133百分比降低更明显。因此,我们推断,CD133+细胞对化疗更敏感。2.2将DiO染色后CT26注射小鼠皮下,分别在3、9、14天取小鼠皮下瘤,测定其DiO荧光强度。2.3将DiO染色后CT26分别注射小鼠皮下和脾被膜,3天后分离皮下瘤、脾脏瘤以及肝脏,流式检测肿瘤细胞荧光强度。脾脏和肝脏内CT26细胞的荧光强度显着低于皮下CT26细胞的荧光强度,脾脏内CT26分裂速度大约是皮下的7倍,说明CT在不同组织中分裂速度差异显着。肝脏转移瘤细胞的荧光强度低于脾脏,似乎可以推断分裂快的细胞更容易发生器官间的转移。2.4为了排除是由于在不同器官内CT26分裂速度本身就不同,我们用DiO染CT26叁天后注射小鼠肝被膜,在3、4、5、9、10天处死不同小鼠,分别分离其肿瘤注射部位肝叶,其余肝叶(转移瘤)。测定肿瘤细胞平均荧光强度。我们发现转移肿瘤的荧光强度显着低于注射部位肿瘤荧光强度,进一步证实在同一个器官中分裂快的CT26细胞容易转移。3细胞化疗耐药中LIPC的作用3.1肿瘤细胞株LIPC的表达不同细胞株中脂肪酶生物活性的检测,发现HepG2脂肪酶活性最高。PCR及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细胞株中LIPC的表达,发现HepG2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最高。因此,我们选择HepG2来进行表达敲低研究。3.2构建稳定表达LIPC shRNA的HepG2细胞株慢病毒感染HepG2后培养48-72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荧光,并且流式细胞检测EGFP绿色荧光阳性细胞数,阳性率均大于90%.Western Blot检测敲低LIPC后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3.3MTT增殖实验MTT增殖实验检测HepG2shCON和HepG2shLIPC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shLIPC组的增殖显着减慢(p<0.05)。3.4叁维基质胶培养测定克隆形成叁维基质胶培养检测HepG2shCON和HepG2shLIPC两组间克隆形成率,结果显示shLIPC组克隆形成明显减少。3.5阿霉素和5-FU化疗后测定其增殖情况HepG2shCON和HepG2shLIPC两组中分别加入0.03、0.1、0.3uM阿霉素或者0.2uMm、2uM5-FU,发现HepG2shLIPC组增殖显着减慢(p<0.05)。说明下调LIPC后,出现化疗抵抗。3.6CD133染色后流式测定消化对数生长期的HepG2shCON和HepG2shLIPC细胞,流式检测CD133在细胞膜上的表达,发现HepG2shLIPC组CD133+细胞百分比显着降低(p<0.05)。进一步给细胞膜固定打孔后流式检测细胞内CD133含量时,同样发现HepG2shLIPC组CD133+细胞百分比显着降低(p<0.05)。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浓度化疗药物加入细胞增殖实验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SNK法。结论1肿瘤细胞DiO染色后不影响细胞增殖;DiO染肿瘤细胞后,在体外培养中,细胞与细胞之间荧光染料很少相互转移;DiO染肿瘤细胞后,体内种植生长8天,细胞与细胞之间荧光染料很少相互转移。2肿瘤细胞DiO染色后测定荧光强度可定量检测细胞分裂次数,并且DiO染肿瘤细胞后在12天内荧光强度的衰减不影响对细胞分裂次数的定量分析。3DiO染肿瘤细胞后体外化疗实验中,CD133阳性细胞对化疗更敏感;DiO染肿瘤细胞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分裂快的肿瘤细胞更容易转移。4HepG2细胞下调LIPC后,细胞增殖减慢,细胞克隆形成率减低,细胞对化疗产生抵抗,CD133表达下降,增殖减慢,但对化疗更耐药;CD133+细胞增殖快,促进肿瘤体内外生长。(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4-04-25)
马建林,马立宁,刘时武,张家明,苏哲坦[7](2014)在《脂肪乳剂灌胃诱导家兔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及其流动性改变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并比较脂肪乳剂灌胃和高脂饲料喂养诱导家兔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及其流动性改变的效果。方法:选择40只家兔,随机分为脂肪乳剂灌胃组(n=20)和高脂饲料喂养组(n=20),分别给予脂肪乳剂连续灌胃2周和高脂饲料喂养8周。两组动物分别在实验前后采用酶法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红细胞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LDL-C)、红细胞膜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HDL-C)、共轭双烯(MCD)、红细胞丙二醛(RMDA)、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RSOD)及红细胞膜流动性(M-Flu)。结果:与实验前比较,实验后两组家兔血TC、LDL-C、MLDL-C、MCD、RMDA的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或P<0.05);而RSOD、M-Flu、MHDL-C的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或P<0.05),两组间实验前、后上述各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脂肪乳剂灌胃在建立高脂血症家兔模型的同时,还可诱导红细胞膜发生脂质过氧化损伤,流动性降低,其效果同高脂饲料喂养组相当。(本文来源于《心脏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李关阳[8](2011)在《脂肪细胞膜的免疫机制及对动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方法脂肪细胞膜的免疫分为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被动免疫是给动物注射脂肪细胞膜抗体,利用抗体去破坏动物的脂肪细胞,使这些脂肪细胞不能再生,以使脂肪组织中的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变小,储存脂肪的能力降低,从而降低体内的脂肪含量。主动免疫是利用同种动物的脂肪细胞膜蛋白,把他连接到载体蛋白上,以此作为抗原,对动物进行免疫。(本文来源于《养殖技术顾问》期刊2011年07期)
周筱燕,郜蕊,梁湘珍,陈静[9](2009)在《不同膳食脂肪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膳食脂肪对血脂和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方法基础组(10只)喂饲基础饲料,玉米油组(10只)喂饲基础饲料加10%玉米油和1.5%的胆固醇,猪油组(10只)喂饲基础饲料加10%猪油和1.5的胆固醇,各组大鼠分别饲养,自由摄食和饮水,10周后,测定大鼠体重、红细胞膜流动性、血浆总胆固醇和叁酰甘油、红细胞膜及肝脏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各组大鼠体重增加和血浆叁酰甘油含量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猪油组血浆总胆固醇明含量、红细胞膜和肝脏中的MDA水平明显高于玉米油组(P<0.05),而红细胞膜流动性较玉米油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玉米油有降低血胆固醇、防止膜脂质过氧化及维持红细胞膜良好流动性的作用,猪油则相反。(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09年09期)
杨艳丽,刘梅芳,陈康[10](2008)在《脂肪细胞细胞膜穴样凹陷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膜穴样凹陷是细胞膜表面特异性内陷结构,小窝蛋白是其结构蛋白。细胞膜穴样凹陷分布广泛,脂肪细胞是含量最丰富的细胞。新近的研究表明,脂肪细胞细胞膜穴样凹陷是营养物质进入的门户,也是营养物质代谢转化的平台。本文对脂肪细胞细胞膜穴样凹陷特有的功能加以综述。(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08年24期)
脂肪细胞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ω-3鱼油脂肪乳对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后大鼠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法制备急性CO中毒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ω-3鱼油脂肪乳组和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的空气。尾静脉采血,用双球直管式技术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指数及红细胞刚性指数,荧光偏振法测定大鼠红细胞膜偏振度。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鱼油脂肪乳组大鼠1、7、14d大鼠低切全血黏度明显降低(P<0.01)。鱼油脂肪乳大鼠红细胞比容(HCT)较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变化,7、14天时较生理盐水组大鼠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鱼油脂肪乳大鼠红细胞变形指数(DI)及红细胞刚性指数(IR)较生理盐水组大鼠1、7、14天时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乳组大鼠红细胞膜偏振度(P)较生理盐水组大鼠显着减小(P<0.05)。结论:鱼油脂肪乳可提高一氧化碳中毒大鼠红细胞变形性和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性,提高红细胞膜流动性,改善微循环减轻组织缺氧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脂肪细胞膜论文参考文献
[1].朱维.柿单宁特征结构单元基于细胞膜脂质筏受体抑制前脂肪细胞3T3-L1分化的分子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2].何家骥,梁小青,梁启龙,魏进旺.ω-3鱼油脂肪乳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J].甘肃医药.2018
[3].王玮,王振苗,黄兴全,谢小谢,贾评.脂肪细胞膜相关蛋白与妊娠期糖尿病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8
[4].黄婧婧,马宇航,王育璠.脂肪细胞膜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
[5].陈哲,赵施施,林婷婷,刘巧艳,董娇娇.长链脂肪乳剂逆转布比卡因导致的心肌细胞膜流动性降低[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
[6].左俊华.细胞膜荧光染料用于定量检测体内外细胞增殖和肝脂肪酶在肿瘤细胞耐药中的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4
[7].马建林,马立宁,刘时武,张家明,苏哲坦.脂肪乳剂灌胃诱导家兔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及其流动性改变的实验研究[J].心脏杂志.2014
[8].李关阳.脂肪细胞膜的免疫机制及对动物的影响[J].养殖技术顾问.2011
[9].周筱燕,郜蕊,梁湘珍,陈静.不同膳食脂肪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9
[10].杨艳丽,刘梅芳,陈康.脂肪细胞细胞膜穴样凹陷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