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端体论文_郭丽,郭程瑾,丁长欢,赵妙,李小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端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染色体,小麦,房基,减数,气孔,均等,杂种。

双端体论文文献综述

郭丽,郭程瑾,丁长欢,赵妙,李小娟[1](2014)在《不同磷水平下小麦B染色体双端体植株干物质积累和磷效率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春(CS)及其B染色体组双端体(1BS 7BS和1BL 7BL))为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不同磷水平下各供试材料的干物质积累和磷效率特征。结果表明,与CS相比,丰磷下4BS、6BS、3BL及7BL和低磷下4BS、6BS、7BS、和7BL植株形态及单株干重无明显变化,其他B染色体组双端体植株形态变劣、单株干重降低。丰、低磷下,各双端体单株磷累积量与CS相比多呈减少趋势,表明缺失B染色体长、短臂对小麦的磷素吸收和累积发挥不同程度负调控效应。全磷含量表现为丰磷下4BS和4BL较CS显着增加、5BS较CS显着降低;低磷下5BS较CS显着提高,3BL和5BL较CS显着降低。与CS相比,各双端体植株的磷效率变幅较大,呈与单株磷累积量相反趋势变化,即丰磷下3BS、5BS较CS显着增加,4BS、1BL和4BL较CS显着减少。丰、低磷条件下,多数双端体植株氮钾效率与CS相比也发生不同程度改变。丰、低磷磷下单株干重与磷累积量呈显着正相关,且单株干重与单株叶面积也呈显着正相关。因此,本研究证实,特定B染色体组长、短臂在调控植株抵御低磷逆境中发挥着重要遗传效应,可用单株叶面积作为丰、低磷下植株磷效率的评价指标。(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李浩,王长有,陈春环,符书兰,郭翔[2](2013)在《利用DR147重双端体探究未减数配子产生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小麦的起源经历了两次异源多倍化过程,通过未减数配子结合引起的染色体加倍被认为是普通小麦起源的重要途径。前人研究发现一些四倍体小麦与由羊草、黑麦等近缘种的杂种F_1具有较高结实率,从而推断这些基因型小麦具有未减数配子基因,但其未减数配子产生分子机理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将一套硬粒小麦的重双端体(dDT)转入具何产生未减数配子特性的四倍体小麦DRl47(不包括dDT2B)背景中,并利用胚拯救获得与黑麦杂交获取杂种F_1(2n=20Ⅰ+t_L'+t_s')。对dDT3Bxrye和dDT5Bxrye杂种F_1进行减数分裂观察,发现两类不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一类是MⅠ时,所有染色体随机排列在细胞内,随后发生随机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发生分离,最后产生不均等四分体或多分体;另一类足MⅠ时,所有染色体聚集排列在赤道板上,不发生染色体随机分离,而是形成一个再组核,随后进行正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均等的二分体。故可推断第二类途径是dDT5B和dDT3B与黑麦杂种F_1产生未减数配子的主要细胞学过程,此外,在第一类途径中还观测到了细胞质提前分离,最后形成的四分体包含两个无核和两个有核的子细胞,也可以产生可育的配子。分别利用禾本科着丝粒重复序列(6C6)、黑麦着丝粒重复序列(pAWRCAl)和黑表基因组做探针,通过GISH和FISH验证这些减数分裂产物,发现均等二分体都可观测到20-22个染色体着丝粒信号(包括7个黑麦着丝粒信号),表明这些产物是含有与体细胞相同染色体组成的可育配子。因此,我们首次用GISH和FISH验证了未减数配子产生减数分裂过程,并且3B和5B染色体打断后并未干扰未减数配子的产生。同时,我们将继续研究其他重双端体与黑麦杂种F_1的减数分裂,希望获取末减数配子产生的详细过程及染色体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期刊2013-09-18)

李小娟,蓝岚,李雁鸣,肖凯[3](2006)在《小麦B染色体组双端体旗叶光合能量转换参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旗叶一生中,各供试双端体材料叶绿素含量均于叶片全展前后达到最大值,以后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研究表明,染色体臂1BL,2BL,6BL,7BL,2BS和7BS对叶绿素含量有正效应;1BS,3BS,4BS和5BS对其有负效应。光合能量转换参数Hill反应和光合磷酸化活力也随叶片衰老进程逐渐降低,总的来看,染色体臂1BL,7BL,1BS,4BS,5BS和6BS对上述参数有负效应;2BL,6BL,2BS和3BS对其有正效应。各供试材料光合能量转换参数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叶片老化后期。(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李小娟,赵玉新,肖凯,李雁鸣,赵红梅[4](2000)在《小麦B染色体组双端体旗叶CO_2导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整套“中国春”B组双端体为材料 ,研究了田间条件下不同染色体臂缺失对叶片导度及净光合速率 (Pn)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旗叶一生中 ,气孔导度 (gs)、叶肉导度 (gm)和净光合速率 (Pn)均于叶片全展达到最大值以后逐渐下降 ,胞间CO2 体积比 (Ci)自叶片全展后不断增加。各供试B染色体组双端体材料的叶片导度表现不同 ,染色体臂 1BL、2BL、5BL、6BL、2BS和 3BS对气孔导度 (gs)有正效应 ,7BL和 6BS对gs 有负效应 ;5BL、6BS和 7BS对叶肉导度 (gm)有正效应 ,1BL、6BL、1BS、2BS、4BS和 5BS对gm 有负效应。研究表明 ,gm 是较gs 影响光合作用的更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李小娟,赵玉新,肖凯,李雁鸣[5](1999)在《小麦B染色体组双端体光合性能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对照CK相比,各供试B染色体组双端体材料的旗叶光合性能表现不同,多数B染色体长臂、2BS、7BS对叶绿素含量具有正效应,3BL、4BS、5BS具有负效应,在光合功能上,3BL、1BS、4BS、5BS表现为负效应,5BL、6BL、7BL、2BS、3BS、7BS则表现为正效应,不同部位染色体臂缺失对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的不同效应,可能是由于染色体臂缺失后,光合机构和光合功能相关的基因结构与表达发生改变所致。(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1999年S1期)

沈光华,童一中,沈革志[6](1992)在《普通小麦多子房基因单体分析的染色体定位及双端体分析的染色体臂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普通小麦——“中国春”的单体系统和多子房小麦杂交,确定控制多子房性状的基因数目及关键染色体。通过单体分析,初步确定多子房性状分别受染色体5D和6B上的2个非互补的同效异位被动隐性基因所控制,分别用m_1和m_2表示。 继续用“中国春”双端体5DL、6BL和6BS分别与多子房进行正反交,在5DL、6BL与多子房的正反交F_1植株上均出现多子房表型。由此确定,控制多子房性状的m_1、m_2基因分别位于染色体5D和6B的短臂上(5DS、6BS)。(本文来源于《遗传学报》期刊1992年06期)

双端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普通小麦的起源经历了两次异源多倍化过程,通过未减数配子结合引起的染色体加倍被认为是普通小麦起源的重要途径。前人研究发现一些四倍体小麦与由羊草、黑麦等近缘种的杂种F_1具有较高结实率,从而推断这些基因型小麦具有未减数配子基因,但其未减数配子产生分子机理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将一套硬粒小麦的重双端体(dDT)转入具何产生未减数配子特性的四倍体小麦DRl47(不包括dDT2B)背景中,并利用胚拯救获得与黑麦杂交获取杂种F_1(2n=20Ⅰ+t_L'+t_s')。对dDT3Bxrye和dDT5Bxrye杂种F_1进行减数分裂观察,发现两类不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一类是MⅠ时,所有染色体随机排列在细胞内,随后发生随机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发生分离,最后产生不均等四分体或多分体;另一类足MⅠ时,所有染色体聚集排列在赤道板上,不发生染色体随机分离,而是形成一个再组核,随后进行正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均等的二分体。故可推断第二类途径是dDT5B和dDT3B与黑麦杂种F_1产生未减数配子的主要细胞学过程,此外,在第一类途径中还观测到了细胞质提前分离,最后形成的四分体包含两个无核和两个有核的子细胞,也可以产生可育的配子。分别利用禾本科着丝粒重复序列(6C6)、黑麦着丝粒重复序列(pAWRCAl)和黑表基因组做探针,通过GISH和FISH验证这些减数分裂产物,发现均等二分体都可观测到20-22个染色体着丝粒信号(包括7个黑麦着丝粒信号),表明这些产物是含有与体细胞相同染色体组成的可育配子。因此,我们首次用GISH和FISH验证了未减数配子产生减数分裂过程,并且3B和5B染色体打断后并未干扰未减数配子的产生。同时,我们将继续研究其他重双端体与黑麦杂种F_1的减数分裂,希望获取末减数配子产生的详细过程及染色体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端体论文参考文献

[1].郭丽,郭程瑾,丁长欢,赵妙,李小娟.不同磷水平下小麦B染色体双端体植株干物质积累和磷效率特征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

[2].李浩,王长有,陈春环,符书兰,郭翔.利用DR147重双端体探究未减数配子产生机理[C].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2013

[3].李小娟,蓝岚,李雁鸣,肖凯.小麦B染色体组双端体旗叶光合能量转换参数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6

[4].李小娟,赵玉新,肖凯,李雁鸣,赵红梅.小麦B染色体组双端体旗叶CO_2导度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

[5].李小娟,赵玉新,肖凯,李雁鸣.小麦B染色体组双端体光合性能的初步研究[J].河南科学.1999

[6].沈光华,童一中,沈革志.普通小麦多子房基因单体分析的染色体定位及双端体分析的染色体臂定位[J].遗传学报.1992

论文知识图

不依赖与DNA结合成环状的AraC家族转录...2 多态性 EST-SSR 标记 Xcau12 在中国春...利用STS标记BE498849和BE473825对簇...双端体阳性材料(红色箭头...pHv29-F和pHv29-R对小麦-簇毛麦双一15WDAI基因特异标记引物对中国春第3同...

标签:;  ;  ;  ;  ;  ;  ;  

双端体论文_郭丽,郭程瑾,丁长欢,赵妙,李小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