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曲歌辞论文-梁海燕

舞曲歌辞论文-梁海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舞曲歌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魏,乐府,舞曲,考辨

舞曲歌辞论文文献综述

梁海燕[1](2018)在《舞曲歌辞杂考——以《乐府诗集》所录舞歌及其题序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后汉武德舞歌诗》的性质进行辨析,认为其为世祖庙登歌,非舞歌。考察齐《前舞凯容歌》之题序,指出通行本《乐府诗集》标点有误,"夷蛮之乐虽陈宗庙,不应杂以周舞"是智匠《古今乐录》文字内容,非郭茂倩按语。同时指出,晋之《宣文》《凯容》皆出魏《文始舞》,而非《武始舞》。围绕曹植《鼙舞歌》创作,认为其具有参与朝廷礼乐制作的主观愿望,但因涉违礼,故未进献朝廷。可能入晋之后,始为宫廷乐章,并最终被《宋书·乐志》着录。郭茂倩删略《鼙舞歌序》内容,意在强调其作为宫廷乐章的最终形态。本文还对有关学者推断的汉《鼙舞歌·章和二年中》内容表示质疑,认为曹植新作与汉旧曲的对应情况复杂,并非"忠实再现"。(本文来源于《乐府学》期刊2018年02期)

于东新,张茁[2](2016)在《舞曲歌辞之类型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乐府歌诗的一种,舞曲歌辞与古代的歌舞有着密切关系,它随着歌舞的发展而发展,并出现了很多类型,约略有七种:一是雅舞,是用于朝廷郊庙、朝飨的歌舞。其特点是,舞蹈的规模形式不变,但歌辞多有变化。二是杂舞,是用于宴会上的俗舞。其较早的是巴渝舞,从歌辞内容看,巴渝舞是一种武舞,舞时手执武器,晋时还手执羽铎。叁是盘舞,因舞时用盘而得名,其歌词多为祝福之词。四是辑舞,是执鞞而舞。辑舞歌辞,曹植作《辑舞歌》五篇,为颂圣之作,后世则改为或歌颂妇德,或反映民生疾苦等。五是铎舞,持铎而舞。其歌词以傅玄《云门篇》为范式。六是巾舞,即持巾而舞。由于错讹,其歌辞至今已无法通读。七为拂舞,以尘尾而舞,由于舞者穿轻纱般白色长袖舞衣,故称。其样式有白芝舞,很多诗人参与其歌词的创作,多以描绘舞姿为内容。上述歌舞的演出,南北朝以后则出现各种类型合演的情况,有的还吸收了少数民族歌舞的元素。(本文来源于《乐府学》期刊2016年02期)

王福利[3](2016)在《行体乐府的声辞关系及其在舞曲歌辞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古代众多典籍的记载可知,"行"体乐府之于乐府歌诗则为杂体,之于歌辞则为杂曲歌辞或杂舞曲辞等,之于乐舞则为杂乐、杂舞类。古乐舞分为雅舞和杂舞两类,雅舞从有声无辞到声辞兼备,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由于其与"行"体乐府所属之杂舞性质的隔阻,可以明确雅舞中是并无行体乐府存在的。但尽管在《乐府诗集·舞曲歌辞》目录及内容中未见行体乐府名称的出现,可《宋书·乐志》《晋书·乐志》等史书中却明确记载杂舞曲辞中存在有大量的行体乐府,且六朝至隋,发展到了雅俗杂糅的境地。由"行"体乐府的概念内涵及其实际使用情况看,其乐器的使用不仅仅是指丝器独奏或伴奏那么单纯。(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6年01期)

王媛[4](2011)在《从深度解读到体系建构——评梁海燕《舞曲歌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人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是汉唐乐府歌诗的集大成之作。该书着录赵宋以前之乐章歌谣五千余首,分作十二大类,依次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新乐府辞、杂歌谣辞。"舞曲歌辞"位列总目第七,共五卷,主要是汉至唐五代间朝廷所用舞曲之歌辞。近来出版的梁海燕所着的《舞曲歌辞研究》一书,就是对这一类乐府诗作出的专门性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诗歌研究动态》期刊2011年02期)

梁海燕[5](2006)在《“舞曲歌辞”类目成因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乐府诗集·舞曲歌辞》的作品来源、着录体式、收录标准叁方面的考察、分析,可以发现,“舞曲歌辞”类目的形成兼有音乐属性和资料来源两方面因素。“雅舞”,主要出于郭茂倩对这类歌辞所依附的音乐体系特殊性的认识;“杂舞”,则是基于《宋书·乐志》《南齐书·乐志》中“舞曲”的着录,加以时代延展及同题作品的补辑,最终形成的。(本文来源于《乐府学》期刊2006年00期)

梁海燕[6](2005)在《舞曲歌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为研究对象,采取“历史还原”的思维方式,结合音乐学、舞蹈学、音乐文学文献学的研究成果进行舞曲歌辞的综合性研究。第一章“《乐府诗集·舞曲歌辞》收录情况考论”,是对舞歌作品的文献考察。首先考述了历代文献中有关上古至唐五代以来舞歌作品的着录情形。其次,对《乐府诗集》的舞歌着录情形、着录特点进行分析,探明“舞曲歌辞”的立目原因。最后,对《乐府诗集·舞曲歌辞》进行订补,使其对舞歌的着录更趋完备。第二章“《武德舞歌诗》与汉代祭仪文化”,重在对雅舞及雅舞歌的祭仪文化内涵进行发掘。文章首先确定了《后汉武德舞歌诗》是合登歌、舞歌于一体的祭仪乐歌的身份,进而对《武德舞》及《武德舞歌诗》的创制、实施、沿用情形进行考察,从中揭示出汉代祭仪文化的传承、演变特点。第叁章“魏晋南北朝舞乐、舞歌的雅、杂互渗”。对《巴渝舞》、《鞞舞》、《拂舞》及其舞歌进行个案研究,从舞乐的创制实施、体制结构、渊源流变等方面,审视此期舞乐、舞歌中的雅、杂互渗现象。第四章“清乐舞曲在唐代的流传及影响”。对唐代宫廷《清乐伎》中清乐舞曲的留存情形进行考索。之后,选取《白纻舞》、《前溪舞》为清乐舞曲个案研究代表,藉之考察了清乐舞曲在唐代的流变及唐人旧题清乐舞歌创作情况。第五章“唐代着名舞曲及其舞歌杂考”,通过对唐代盛兴的《垂手》、《绿腰》、《柘枝》、《剑器》等着名舞乐的个案考察,展示舞乐曲调风格、主题思想、表演体制等对唐人舞歌及非舞歌创作产生的多方影响,揭示唐代舞乐、舞歌对“盛唐之音”的出现所起的促动作用。本文依据舞曲歌辞的时代特征,大致依照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叁个时段进行研究。每一时段选取极具代表性的舞乐、舞歌作品,结合舞乐表演进行个案考察。既可纵向观其历史迁变,也可横向察其时代特性。(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5-05-01)

舞曲歌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乐府歌诗的一种,舞曲歌辞与古代的歌舞有着密切关系,它随着歌舞的发展而发展,并出现了很多类型,约略有七种:一是雅舞,是用于朝廷郊庙、朝飨的歌舞。其特点是,舞蹈的规模形式不变,但歌辞多有变化。二是杂舞,是用于宴会上的俗舞。其较早的是巴渝舞,从歌辞内容看,巴渝舞是一种武舞,舞时手执武器,晋时还手执羽铎。叁是盘舞,因舞时用盘而得名,其歌词多为祝福之词。四是辑舞,是执鞞而舞。辑舞歌辞,曹植作《辑舞歌》五篇,为颂圣之作,后世则改为或歌颂妇德,或反映民生疾苦等。五是铎舞,持铎而舞。其歌词以傅玄《云门篇》为范式。六是巾舞,即持巾而舞。由于错讹,其歌辞至今已无法通读。七为拂舞,以尘尾而舞,由于舞者穿轻纱般白色长袖舞衣,故称。其样式有白芝舞,很多诗人参与其歌词的创作,多以描绘舞姿为内容。上述歌舞的演出,南北朝以后则出现各种类型合演的情况,有的还吸收了少数民族歌舞的元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舞曲歌辞论文参考文献

[1].梁海燕.舞曲歌辞杂考——以《乐府诗集》所录舞歌及其题序为中心[J].乐府学.2018

[2].于东新,张茁.舞曲歌辞之类型考论[J].乐府学.2016

[3].王福利.行体乐府的声辞关系及其在舞曲歌辞中的应用[J].文学遗产.2016

[4].王媛.从深度解读到体系建构——评梁海燕《舞曲歌辞研究》[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1

[5].梁海燕.“舞曲歌辞”类目成因考[J].乐府学.2006

[6].梁海燕.舞曲歌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

标签:;  ;  ;  ;  

舞曲歌辞论文-梁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