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显性突变体论文-刘明明

负显性突变体论文-刘明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负显性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Oryza,sativa,L.),类病斑,als1,基因定位

负显性突变体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明[1](2019)在《水稻类病斑半显性突变体als1的基因定位与互补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防御系统来抵御病原菌的侵入与生长。植物病害影响植株的养分吸收、光合作用、生长发育等代谢活动,因而植物产量、品质也会受到影响。类病斑突变体往往能够增强植株对病原菌的抗性,这对于植物的育种以及抗病机制的研究极为重要。本研究经甲基磺酸乙酯(ethylmethane sulfonate,EMS)诱变水稻籼型叁系恢复系缙恢10号,获得了一个叶片和叶鞘均产生类病斑的突变体als1(apoptosis leaf and sheath 1),对als1突变体进行了表型分析、细胞学观察、防御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组织化学分析、遗传分析、生理指标测定、基因的表达部位分析、光诱导分析、光合色素含量测定等研究,并利用分子标记对该突变体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和精细定位,同时进行了候选基因的功能互补验证。本研究为水稻抗病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突变体als1表型分析突变体als1在苗期表型与野生保持一致,从四叶期开始在倒四叶叶尖和叶鞘出现褐色的斑点,随着植株生长斑点数逐渐增多直至布满所有叶片及叶鞘,进入成熟期叶片逐渐从叶尖开始至叶片中上部呈现枯萎。在野生型作对照情况下,突变体als1的株高、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穗长以及千粒重显着降低,另外,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以及每穗实粒数都极显着降低,并且结实率极显着降低。2突变体als1的光诱导反应分蘖期,将野生型叶片和突变体als1未出现锈斑的叶片用锡箔纸进行遮光,观察锈斑的出现是否受光的诱导。结果显示,遮光处理的叶片未出现锈斑,再将野生型和als1叶片遮光部位恢复光照后,als1叶片锈斑重新产生,而野生型并无变化。3光合色素含量分析光合色素含量测定表明:在突变体中,类胡萝卜素(car)、总的叶绿素(Total Chl)、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与野生型相比,都表现出显着降低。4细胞学观察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叶片横切面,在白光下,野生型叶肉细胞呈现嫩绿色,在紫外光下,细胞排列整齐几乎没有胼胝质的积累,而突变体als1在白光下叶肉细胞呈现棕色,在紫外光下,细胞排列松弛破坏严重,并且有大量的胼胝质沉积。说明突变体中叶肉细胞的结构遭受破坏。5组织化学分析对分蘖期野生型和突变体als1的叶片进行二氨基联苯胺(3,3,-Diaminobenzidine,DAB)和台盼蓝染色。DAB染色结果显示,在突变体als1叶片锈斑部位及其周围有大量深褐色聚集物沉淀,而在野生型叶片几乎没有出现深褐色聚集物。台盼蓝染色后,突变体als1叶片锈斑部位及其周围呈现出深蓝色,野生型叶片表现均匀的浅蓝色分布。表明突变体als1锈斑的周围有大量活性氧(ROS)积累,并且als1叶片出现细胞死亡现象。6生理指标的测定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als1中保护酶系统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酶活分别在倒一叶、倒二叶以及倒叁叶均呈现极显着降低。除H_2O_2在倒叁叶中几乎没有上升,·OH、O_2~-在倒一叶、倒二叶以及倒叁叶中均显着上升。同时,H_2O_2在倒一叶和倒二叶也明显上升。表明突变体als1存在大量活性氧的爆发。7防御反应相关基因表达据报道,类病斑突变体中植物的防御反应往往被激活。在野生型与突变体als1中,参与防御反应的相关基因定量表达分析表明:氧胁迫相关蛋白基因POX22.3和POC1、植物次级代谢产物途径相关蛋白基因OsPAL4、获得性免疫相关蛋白基因NH1都明显上调。在水稻的叶片和叶鞘中,病原相关蛋白基因PR1a、PR1b、PR2、PR10表达量均明显上调。表明在突变体als1中抗性反应被激活。8遗传分析利用EMS诱变缙恢10号得到稳定遗传的突变体als1,并与西大1A进行杂交,F_1代与突变体als1表型一致,F_2代发生性状分离,其中类病斑突变体植株2198株,正常植株688株。其遗传分离比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3:1的比例。表明突变体als1受一对显性核基因控制。9基因定位及目的基因互补验证利用F_2代群体中正常植株进行基因定位。最终将目的基因定位于第7染色体标记DD-1和DD2-1之间,物理物理距离242kb,此区间内有11个候选基因。通过基因克隆并测序,发现只有Os07g0488400的编码框发生了单碱基突变,导致编码氨基酸的改变。为了进一步确定候选基因Os07g0488400是否为我们的目的基因:ALS1。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在野生型中超量表达突变体Os07g0488400的编码框,得到的转基因T_0代植株出现了突变体als1的表型,且基因测序突变位点为双峰。这一结果证实了Os07g0488400是目的基因ALS1。10 ALS1基因表达分析取突变体als1孕穗期根、茎、叶、鞘、穗,进行定量分析发现,ALS1基因主要在叶片和叶鞘中表达。另外,对不同病变程度的突变体叶片进行定量发现,病变程度越深ALS1表达水平越高。11稻瘟病抗性分析与激素测定利用HPLC法,测定野生型和突变体中总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含量。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als1中SA含量显着升高,JA含量极显着升高。说明ALS1基因参与SA和JA介导的防卫反应。为了进一步说明突变体als1对稻瘟病的抗性,在五叶期,对突变体als1和野生型均接种ZA31和ZB15两个稻瘟病菌。发现突变体als1对两种菌株均表现出抗病性,稻瘟病病斑总面积明显少于野生型。(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7)

周建庆,卢小丽,杨曦,黄晓燕,毛海燕[2](2013)在《RNA干扰沉默E637K负显性突变基因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干扰RNAs(siRNAs)沉默E673K-hERG突变基因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Western blot筛选特异的E637K-hERG负显性突变基因靶向siRNAs,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siRNAs干扰前后电流的变化。结果特异的siRNAs作用E637K-hERG后,蛋白质条带明显下调。而WT-hERG蛋白质条带无变化。siRNAs干扰WT/E637K-hERG后,不仅使激活电流和尾电流的电流幅度都较干扰前明显增大,而且使激活电流和稳态失活电流的电向分别向正向移动了9.62mV和17.41mV,减慢了通道电流失活速度。而siRNAs干扰WT-hERG前后电流幅度和特性无明显变化。结论siRNAs能有效抑制E637K-hERG的蛋白表达和改变WT/E637K-hERG的通道电流特性。(本文来源于《心电与循环》期刊2013年02期)

卢小丽[3](2012)在《RNA干扰沉默E637K负显性突变基因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长QT综合征(LQTS)是导致儿童和青少年猝死的主要病因,作为遗传性疾病,目前的治疗方法均具有局限性,且不能根治,个体化基因治疗是最有效的根治方法之一。在我国主要以由hERG基因突变引起的LQT2多见,开展hERG基因的研究,对LQTS特异性的治疗,心脏性猝死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旨在研究以呈负显性机制的E673K-hERG突变基因为靶点,探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沉默E673K-hERG突变基因的效果及作用机制,从而实现基因表达的主动调控,为LQTS特异、安全和有效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和新途径。材料与方法:1.将WT-hERG和(或)E637K-hERG质粒以及pRK5-GFP转染至HEK293细胞中,构建WT-hERG、E637K-hERG和WT/E637K-hERG细胞模型。2.用siRNA对WT-hERG、E637K-hERG和WT/E637K-hERG细胞模型进行干预。3.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siRNA干扰不同细胞模型前后通道Ikr电流的变化。结果: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瞬时转染后大约45%-60%HEK293细胞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表明细胞模型构建成功。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kr电流如下:1. siRNA对hERG通道Ikr电流幅度的影响:siRNA干扰WT/E637K-hERG后,hERG通道Ikr的激活电流和尾电流的电流幅度都较干扰前明显增大,分别增加了68.71%和65.92%;而siRNA干扰WT-hERG前后Ikr激活电流和尾电流的电流幅度没有明显变化。siRNA干扰E637K-hERG前后,均未检测到Ikr电流。2.siRNA对hERG通道Ikr电流特性的影响: siRNA干扰WT/E637K-hERG后, Ikr激活电流的最大半激活电压(V1/2)和稳态失活电流的最大半失活电压(V1/2)与干扰前比较,分别向正向移动了9.62mV和17.41mV;但siRNA干扰WT-hERG前后激活电流的(V1/2)和稳态失活电流的(V1/2)与干扰前比较没有明显的变化。虽然siRNA干扰WT/E637K-hERG和WT-hERG前后Ikr电流的失活时间常数没有明显的差异,但siRNA干扰WT/E637K-hERG后减慢了通道Ikr电流失活速度。siRNA干扰WT/E637K-hERG和WT-hERG前后Ikr电流的失活恢复和去失活恢复时间常数没有明显影响。结论:本实验首次发现了siRNA有效地沉默了E637K-hERG,使WT/E637K-hERG通道Ikr电流幅度增大,并且纠正了WT/E637K-hERG通道Ikr电流的特性,使尾电流及稳态失活的的电向正向移动,并且减慢通道失活的速度,但对WT–hERG通道电流没有明显的作用。实现了基因的主动调控,为LQTS特异、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2-04-12)

徐亮亮[4](2009)在《热休克因子1正显性突变体对防治帕金森病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α-synuclein聚集与细胞毒性在帕金森病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热休克蛋白是具有细胞保护功能的一类分子伴侣家族,它们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细胞中。最近研究证明一些热休克蛋白能够抑制α-synuclein的聚集与毒性。在真核细胞中,热休克因子1(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 1,HSF1)是细胞内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的主要调节因子,它在非应激条件下被包含HSP90等的抑制性复合体抑制以非活化形式存在,只有在受到应激时才会暂时活化。对HSF1进行缺失突变和点突变等改造可使HSF1在正常条件下具有组成性活性,即在非应激条件下诱导激活细胞内热休克蛋白的表达。本论文的重点是研究HSF1的正显性突变体对α-synuclein聚集及毒性的影响。实验证明在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内过表达α-synuclein与EGFP融合蛋白——α-syn-EGFP,可以形成α-synuclein免疫阳性的聚集体,并且引起细胞死亡。HSF1正显性突变体能够在SH-SY5Y细胞内激活多种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如HSP70、HSF27和HSP90等。共表达HSF1(+)能够显着降低α-synuclein的蛋白水平,抑制α-synuclein免疫阳性包涵体的形成,并且能够显着减少α-synuclein过表达引起的细胞毒性。此外,HSF1正显性突变体还能显着抑制神经毒素6-羟基多巴胺引起的细胞凋亡。这些数据表明HSF1(+)能够在过表达α-synuclein和6-羟基多巴胺诱导的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这提示我们HSF1(+)可能在防治帕金森病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9-06-01)

负显性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s(siRNAs)沉默E673K-hERG突变基因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Western blot筛选特异的E637K-hERG负显性突变基因靶向siRNAs,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siRNAs干扰前后电流的变化。结果特异的siRNAs作用E637K-hERG后,蛋白质条带明显下调。而WT-hERG蛋白质条带无变化。siRNAs干扰WT/E637K-hERG后,不仅使激活电流和尾电流的电流幅度都较干扰前明显增大,而且使激活电流和稳态失活电流的电向分别向正向移动了9.62mV和17.41mV,减慢了通道电流失活速度。而siRNAs干扰WT-hERG前后电流幅度和特性无明显变化。结论siRNAs能有效抑制E637K-hERG的蛋白表达和改变WT/E637K-hERG的通道电流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负显性突变体论文参考文献

[1].刘明明.水稻类病斑半显性突变体als1的基因定位与互补验证[D].西南大学.2019

[2].周建庆,卢小丽,杨曦,黄晓燕,毛海燕.RNA干扰沉默E637K负显性突变基因效应的研究[J].心电与循环.2013

[3].卢小丽.RNA干扰沉默E637K负显性突变基因效应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2

[4].徐亮亮.热休克因子1正显性突变体对防治帕金森病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标签:;  ;  ;  ;  ;  ;  

负显性突变体论文-刘明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