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滩电站水轮机自动化元件的安装与调试(论文文献综述)
郑莉[1](2021)在《中小型智能水电成套装备设计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水利水电一体化工程发展需要,提出集高效水轮机及其控制系统、太阳能提灌系统、水利水电装备的智能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思想。本论文以“智能水利水电成套装备研制及应用”项目为背景,进行智能化的节能环保水利水电装备研制,以促进智能水利水电成套装备研制并产业化。该项目将水利水电技术、太阳能提灌站技术、智能集成泵站、互联网智能化技术四类单项技术进行有机集成与协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农业综合水利水电应用体系,该体系综合性、先进性与实用性强,对成都市周边甚至四川省水利水电发展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旨在打造集高科技、绿色、智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水利水电产业集群,以水利水电信息化带动水利水电一体化、现代化,实现水利水电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效率和效能。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是:(1)采用理论设计与数值仿真分析方法,进行了中小型高效水轮机及其控制系统设计开发,将老旧的发电站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提高机组运行效率,充分利用水能资源,促进节能减排,同时采用高效的控制系统(励磁、调速、机组保护等),利用无人值守的控制模式,实现自动启停、自动调节、自动监测等功能,配上计算机网络,可实现电站的集中管理、集中控制、数据记录。(2)通过采用集成模式、全组装式结构设计和监控系统设计,设计了一种可拆装智能集成泵站,所有零部件标准化且通用,整个结构形式均为螺杆连接,整个装配过程均为在设备现场进行,装配材料及工具数量少且简单,具有节能显着、噪音低、可靠性高、建造速度快、信息化水平高等优点。(3)采用信息化技术、数据智能采集、网络数据传输、基于大数据的数据分析和管理技术,建立了基于云计算的水利水电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各个终端设备通过Zigbee把运行数据传输到本地监控设备进行汇总,监控设备再通过GPRS把本地监控数据送到区域监控中心,最后区域监控中心把数据上传到系统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过数据处理对整个系统进行智能监控和管理。(4)通过智能水利水电成套装备研制及应用产业集群的实施,一方面将整合技术研发资源,进行关键性技术的研发,有利于占领智能水利水电装备一体化领域的战略高地,另一方面可以带动下游原材料企业升级换代,促进上游产业技术更新和节约能源。
王有伟[2](2020)在《水轮机导叶修复自动堆焊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被水流磨蚀的水轮机导叶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构、磨损部位进行分析,采用不同的修复工艺分别进行堆焊修复。结合导叶上不同磨损部位的堆焊修复作业的特点,设计了一款适用于水轮机导叶的自动堆焊修复设备。系统使用模糊PID控制为导叶轴的修复提供稳定的转速;采用PLC步进电机定位控制技术,完成了导叶叶片圆弧过渡段和导叶止水面的堆焊修复。使用Simulink仿真软件对PID控制器的参数加以调整,增加系统的响应速度与稳定性。基于HMI的上位机控制界面组态,下位机PLC程序的编写,及硬件系统的设计与选型,搭建了一套稳定可靠,人机友好的操控系统。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能够控制焊枪在堆焊空间快速响应,精准定位,能够达到对水轮机导叶高效率,高质量修复的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水轮机导叶修复自动堆焊装置控制系统的整体方案提出与整体机械结构的设计。通过分析导叶及磨损部位的结构特点,将磨损部位统分为在导叶轴上和导叶叶片上。提出了导叶轴部磨蚀螺旋堆焊修复,导叶叶片圆弧过渡段焊枪空间曲线移动修复,导叶叶片止水面及其他叶片磨损直线往复修复的自动堆焊修复工艺。2.导叶轴自动堆焊修复的PID控制器的设计与参数整定。通过学习模糊PID控制的原理,结合Simulink仿真软件设计出了模糊PID控制器并调节整定其参数,求得模糊PID控制器的三个参数最优解,通过仿真软件比较了水轮机导叶旋转时的动态特性,对比于模糊控制与PID控制,发现模糊PID控制的响应速度更快、调节时间更短。通过模糊PID调节使水轮机导叶的实际转速始终稳定在设定值,以实现导叶轴磨损部位的自动堆焊。3.系统结合PLC步进电机定位控制的特点,用PLC步进电机定位控制焊枪直线插补运动和圆弧插补运动,实现了焊枪的空间曲线移动用以完成导叶叶片圆弧过渡段的自动堆焊修复。为了实现导叶叶片磨损部位的自动堆焊,以堆焊装置上卡盘端面中心点为原点,建立笛卡尔空间坐标系,通过步进电机步距角、细分数、丝杠机构螺距等信息计算得出焊枪移动1mm,PLC输出脉冲320个。以脉冲数为计数单元,以导叶原尺寸为参考依据,将不同尺寸的导叶圆弧过渡段直线插补段、圆弧插补段起点和终点坐标写入PLC,实现对导叶圆弧过渡段的堆焊修复。导叶叶片上的止水面的堆焊修复通过焊枪往复运动即可修复,最终实现了导叶叶片磨损部位的自动堆焊修复。4.系统上位机HMI控制界面组态,下位机控制器的软件编写及关键硬件选型与设计。利用组态软件,设计了一套适用于导叶修复自动堆焊的操控界面,并设置了手动硬件按钮操控盒,与触摸屏互为备份。本着自动堆焊装置的性能要求,兼顾经济性,选出了关键部件,并设计了控制器PLC与其执行部件的电路连接图,组成了一套可靠稳定的控制系统。5.水轮机导叶修复自动堆焊装置控制系统的调试。利用离线模拟软件检测了梯形图程序的逻辑性,并通过触摸屏端和硬件按钮手动控制盒,对涉及变频电机、步进电机进行启停、正反转点动控制,验证了硬件系统电路连接。通过不同导叶的修复自动堆焊试验,确定了焊机的电压、电流、送丝速度、保护气体流量等关键参数。试验表明系统满足水轮机导叶修复自动堆焊的控制要求。本文设计的水轮机导叶修复自动堆焊装置控制系统定位精度高,运行稳定,易于实现。对水轮机导叶修复的自动化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持,为企业提高了效益,具有较高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张慧琳[3](2020)在《基于PCC调速器的轴流转桨式水轮机协联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西平班水电站采用的轴流转桨式水轮机常见于中低水头的水电站。水轮机组在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机械结构磨损,水文情况变化等各样原因导致机组协联关系与出厂时协联关系不匹配,机组运行振动明显,效率降低是普遍的问题。在协联关系优化中如何获得真机的能量指标与调速器数学模型,如何测取准确的计算参数以达成协联关系优化的试验要求受到行业内设计方、制造方,使用方的普遍关注。鉴于此,本文针对PCC调速器的轴流转桨式水轮机协联优化的现场试验提出了一套与平班水电站实际情况相匹配的试验方案。本文首先介绍了广西平班水电站地质水文,装机容量及电站机组运行现状,再对其采用的PCC调速器系统结构、硬件配置,PID控制算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根据现场的试验要需求确定了平班水电站1-3#机组的水头H、有功功率P、指数流量Q等参数的测量方法。基于数字协联装置及其插值的基本原理确定了优化试验的数值计算方法,依据试验结果优化了PCC调速器的程序逻辑。在现场试验中,获取了机组准确的数学模型,为接下来的协联试验打下科学的试验基础。采用相对效率试验法解决未知参数的问题,使用指数试验法和固定导叶工况法进行协联工况点调节,得到符合电站机组实际工况的协联关系,并通过试验中的数据记录总结出机组最佳运行效率区间,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试验方案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丁韬[4](2020)在《水轮发电机温度异常诊断及处理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能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水力发电是我国电力能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水力发电的有效开发可以节约非再生资源,减少污染物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它对生态文明的影响作用巨大,其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对生态、环境、经济等领域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所以大力发展水利发电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选择。故障诊断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工作。水电站系统故障的原因较多,在发现故障时,需要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故障识别以及故障处理,所以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在水轮机组出现故障时,如何结合现有设备进行分析处理,更是重中之重。水轮发电机组作为水电站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况对水电站的运行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电力设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水轮发电机组的各项技术指标也在不断地优化,市场对于大容量机组的需求也在提高,而随之产生因热负荷和电磁负荷增大导致的发电机温度异常的技术问题也凸显出来。如何有效控制机组温度是水力发电技术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通过水电站在检修时发现发电机出现温度异常现象的具体实例,探索水轮发电机温度异常的解决方案,确保水轮发电机运行安全可靠。首先对发电机温度异常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然后根据机组的实际情况对机组进行故障诊断。通过试验来验证分析的结果,最终提出解决方案。此电站通过三次分析与处理,最终找到机组故障的原因。在机组技术改造完成后,又对机组进行了相关试验,最终圆满解决机组温度异常的问题。
马志明[5](2020)在《基于LabVIEW的发电机效率测试方法及其应用》文中认为发电机效率是发电机能量转化的重要的参数,也是检验发电机设备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水轮机效率计算的必要参数。发电机效率测试一般在电厂建设时或检修过程中进行,到目前为止发电机效率的现场测试仍然难以实现。本文提出一种现场发电机效率的测试方法,基于激光技术下时间测量的方法,通过测量发电机轴系受力所产生的扭转偏移,来实现效率的非接触式测试。为了保证所提出的测试方法的精度,本文针对各项参数进行了相对误差分析,发现振动是影响计算结果精度的重要因素,而发电机运行时总是伴随着振动,这种振动成为影响发电机效率测试精度的干扰因素。为此,论文对发电机振动产生的噪声进行了分析,从已有的噪声滤过方法中选择小波分析方法,并针对噪声的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所选择的噪声滤过方法是可行的。论文还对所提出的测试方法进行了完善,选择以LabVIEW为软件开发平台,设计了测试系统的逻辑框图,将测试系统分为参数设置、数据读取、数据计算和结果输出四个功能模块,通过设计模块的逻辑连接搭建完成了发电机效率测试系统,并模拟现场测试数据进行了仿真计算。
刘进雄,乐建华[6](2019)在《水轮机进口蝶阀拒动原因查找及系统改造方法》文中研究表明水轮机进口蝶阀是水轮机组的重要保护,本文对蝶阀拒动情况的原因采用因果图分析后,对可能存在的原因进行排查、筛选,确定了因安装场地受限导致力矩不足是导致不能正常关闭的原因,采用增加重锤重量和增设关阀液压回路后,彻底消除了不能正常关闭的现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刘江红,王东泽,夏远洋,王奎,梅沈锋[7](2019)在《大型水轮发电机剪断销剪断及处置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型水轮机剪断销作为水轮机导水机构的保护装置,若发生剪断将影响机组的安全与稳定运行,减少机组可利用小时数。基于多年运行检修实践经验和剪断销的作用机理,对剪断销被剪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典型剪断销剪断相关应急处置措施进行总结,以期提高水轮发电机组的运行与检修工作质量,完善相应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康凯[8](2017)在《二滩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问题分析与改造》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对能源尤其是电力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这也促进了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随着电网规模的逐渐增大,以及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对发电企业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以及电能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发电企业计算机监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滩水电站装机3300MW,是20世纪中国最大的水电站,目前二滩水电站依然是西南电网的主力电站,承担着调峰、调频等重要职责。二滩水电站从1998年开始投运,计算机监控系统也同期投运,至今已运行了十余年。自二滩水电站之后,国内相继建成一批大型甚至巨型水电站。本文从二滩水电站原计算机监控系统出现的缺陷、设备性能无法满足电力标准要求,以及系统的不可扩展性开始分析,分析了二滩水电站原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的必然性。接下来通过对计算机监控系统网络结构、上位机、下位机、AGC/AVC系统、水情通信、调度通信的改造技术可行性进行研究,找到了符合实际要求且安全可行的改造方案,并分析了改造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列举了二滩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的技术创新点。最后通过分析改造后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技术优势,以及与原监控系统对比得到的性能提升指标,对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工作进行了评估,总结提炼了大型水电站计算监控系统安全改造技术策略。
李浩良,吕峰,林肖男[9](2010)在《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十年设备改造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总结了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运行十多年来设备改造的成果,对设备运行发现的问题、改造的原因和方法以及改造的结果作了系统的介绍。
张侃君[10](2008)在《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及其动模试验新技术》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以长江三峡电站为代表的一大批装设有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水电工程已投入运行和开工建设。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将逐渐成为我国水力发电的主要力量,其安全运行与否将直接影响电网的稳定性。并且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对继电保护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发性能优异的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是我国继电保护技术人员的重要任务。论文围绕着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的研发以及若干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包括:动态物理模型系统的构建、保护原理和技术的研究与改进等展开相应的工作。论文对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保护系统方案进行了论述,包括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保护原理方案、装置硬件方案和软件方案。保护系统方案考虑了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设计、结构、工艺和运行等诸方面的特点,并且借鉴了相关保护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经验。通过合理的组屏、完善的保护配置、成熟原理和新技术的有效结合、基于高性能处理器的硬件平台和模块化的软件结构,使保护系统在满足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运行要求的同时,具有较强的通用性。文中对特大型水轮发电机动态物理模型系统进行了介绍。该动态物理模型系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个对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进行结构模拟的试验系统,其主要元件和子系统的结构、参数、性能与原型机组相同或基本一致。在模型系统中进行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动态物理模型系统为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运行、故障分析、参数设置、相关保护性能的检验和改进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物理试验研究平台。单元件横差电流保护作为发电机最重要的主保护之一,对定子绕组匝间短路和分支断线故障可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横差不平衡电流和故障横差电流作为单元件零序横差电流的组成部分,这两种电流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对横差保护定值的选择,保护判据的改进都是至关重要的。论文对特大型水轮发电机单元件横差不平衡电流的产生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采用动模试验、数字仿真试验和真机试验对发电机处于各种运行工况下的单元件横差不平衡电流进行了研究。另外,对发电机各种内部故障的单元件故障横差电流变化规律也进行了探讨。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单元件横差电流保护的算法、判据和定值整定方法提出了改进方案。试验结果显示,与原有方案相比,改进方案在具有较好可靠性的基础上,大幅度的提高了保护的灵敏度,并实现了保护可靠性、快速性、灵敏性和选择性的良好统一。目前,在各种励磁回路接地保护中,乒乓切换式保护和低频电压注入式保护由于自身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是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当乒乓切换式保护切换电路中的元件参数选取不合适,以及接地电阻数值发生变化时均会影响保护的性能;另外,该保护在发电机处于空转和停机状态时无法检测励磁回路接地故障。低频电压注入式保护的注入源采用专门的低频电压源,其体积较大、价格昂贵,无法根据保护现场实际情况对注入电压频率进行方便的调节。针对这些问题,文中对乒乓切换式保护切换电路参数的选择、电路结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保护的实现方式也提出了改进方案。并且,结合乒乓切换式保护和低频电压注入式保护的优点,提出一种新型保护——外加电源切换式保护,保护在三峡电站的运行情况表明,保护运行可靠,精度和灵敏度均可以满足实际需要,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为了在确保机组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机组的运行效益,论文对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的各种反时限特性保护进行了研究。包括对保护的各种动作特性曲线和保护算法的性能进行对比,以及对整定计算、保护应用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根据研究结果形成适合于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的最佳反时限特性保护方案。论文还对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的综合动模试验和低频电压注入式定子单相接地保护动模试验进行了介绍。试验结果验证了保护功能的灵敏性和可靠性,以及保护系统的运行稳定性。最后,论文总结了主要研究成果,并阐述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二滩电站水轮机自动化元件的安装与调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滩电站水轮机自动化元件的安装与调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型智能水电成套装备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项目概况 |
1.2 项目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趋势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中小型高效水轮机及其控制系统研制 |
2.1 中小型高效水轮机的研究及应用 |
2.1.1 适用于不同水头的中小型高效水轮机研究 |
2.1.2 新型中小型高效水轮机选型研究 |
2.2 水轮机转轮叶片型线研究与应用 |
2.3 中小型水轮机转轮优化改造 |
2.3.1 水电站概况 |
2.3.2 转轮优化目标 |
2.3.3 转轮及叶片优化设计 |
2.3.4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2.3.5 转轮生产制造及试运行 |
2.4 本章小结 |
3 可拆装智能集成泵站设计 |
3.1 泵房的便拆组装技术及工艺 |
3.1.1 可拆装智能集成泵站(房) |
3.1.2 高效提灌站机组 |
3.2 新型机械电子式软启动控制技术及工艺 |
3.3 泵站综合监控技术 |
3.4 应用实施 |
3.5 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水利水电装备智能化改造及智能化管理系统 |
4.1 主要研究内容 |
4.2 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和运行 |
4.3 系统设计语言 |
4.4 数据字段 |
4.4.1 数据采集 |
4.4.2 综合参数统计、计算与分析 |
4.4.3 水电站所涉及的数据字段 |
4.5 流程导图 |
4.6 通信 |
4.7 集成管理系统 |
4.7.1 总体设计 |
4.7.2 数据采集 |
4.7.3 数据中心 |
4.7.4 大数据管理平台 |
4.7.5 网络安全 |
4.7.6 大屏展示系统 |
4.7.7 太阳能提灌数据采集管理APP软件 |
4.8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水轮机导叶修复自动堆焊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堆焊设备现状及应用 |
1.2.1 国内堆焊设备现状 |
1.2.2 堆焊技术应用 |
1.2.3 PLC步进电机定位控制技术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3.1 导叶修复自动堆焊工艺分析 |
1.3.2 导叶修复自动堆焊实现方法 |
1.3.3 水轮机导叶修复自动堆焊装置调试及焊接试验 |
1.4 水轮机导叶修复自动堆焊装置控制系统设计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水轮机导叶修复工艺分析及其自动堆焊控制方案 |
2.1 水轮机导叶堆焊修复工艺分析 |
2.1.1 导叶轴部磨损的堆焊工艺分析 |
2.1.2 导叶叶片部磨损的堆焊工艺分析 |
2.1.3 导叶堆焊修复关键参数的确定 |
2.2 水轮机导叶自动堆焊装置整体控制方案 |
2.3 水轮机导叶自动堆焊装置机械结构设计方案 |
2.3.1 焊枪的横向移动螺旋堆焊结构 |
2.3.2 焊枪的空间曲线运动的支持结构 |
2.4 水轮机导叶修复自动堆焊控制要求 |
2.4.1 堆焊装置控制系统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
2.4.2 堆焊装置控制系统精确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轮机导叶轴堆焊的模糊 PID 控制设计与研究 |
3.1 基于PLC的模糊PID控制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
3.1.1 模糊PID控制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
3.2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3.2.1 模糊控制器的输入输出变量 |
3.2.2 模糊控制器隶属函数赋值 |
3.2.3 模糊控制规则的确立 |
3.2.4 去模糊化 |
3.3 基于Simulink的控制系统仿真与研究 |
3.3.1 导叶轴转速控制的系统动态特性 |
3.3.2 模糊PID控制器参数整定与仿真 |
3.3.3 模糊PID控制响应速度与稳定性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导叶叶片堆焊修复的焊枪运动控制 |
4.1 插补控制原理 |
4.2 导叶叶片修复自动堆焊焊枪运动控制 |
4.2.1 水轮机导叶圆弧过渡段修复自动堆焊 |
4.2.2 水轮机导叶叶片止水面修复自动堆焊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轮机导叶修复自动堆焊装置软硬件设计 |
5.1 基于HMI的上位机组态 |
5.1.1 HMI控制界面的设计 |
5.2 基于PLC的下位机硬件设计 |
5.2.1 PLC输入输出点位设计及选型 |
5.2.2 步进电机选型及速度控制 |
5.2.3 传感器的选型与参数的校核 |
5.2.4 PLC与变频器及驱动器控制电路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控制系统功能调试与试验 |
6.1 梯形图软件模拟调试 |
6.2 PLC控制功能的点动调试 |
6.3 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功能调试 |
6.4 自动堆焊修复试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附件 |
(3)基于PCC调速器的轴流转桨式水轮机协联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工程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轴流转桨式水轮机的特点及协联特性 |
1.2.2 PCC调速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PCC的双调型调速器 |
2.1 双调型调速器调速系统结构 |
2.2 PCC的硬件配置 |
2.2.1 PCC主机简介 |
2.2.2 测频模块 |
2.2.3 双机冗余配置 |
2.3 软件结构 |
2.4 双调型调速器的控制算法 |
2.4.1 位置型数字PID控制算法 |
2.4.2 增量式数字PID算法 |
2.4.3 增量式数字PID算的优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协联优化试验的参数测定 |
3.1 水轮机现场试验标准依据 |
3.2 协联关系 |
3.3 协联测试参数 |
3.3.1 流量的测量 |
3.3.2 工作水头测取 |
3.3.3 功率的测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轴流转桨式水轮机数学协联模型 |
4.1 协联装置的发展历程 |
4.1.1 纯机械协联装置 |
4.1.2 机械电气协联装置 |
4.1.3 模拟协联装置 |
4.1.4 数字协联装置 |
4.2 数字协联的基本原理 |
4.2.1 一次插值模型 |
4.2.2 二次插值模型 |
4.3 PCC调速器程序优化 |
4.4 机组调节系统数学建模现场试验 |
4.4.1 水轮机调速器测试系统信号通道率定 |
4.4.2 调速器测频回路校验 |
4.4.3 永态转差系数B_p校核试验 |
4.4.4 调节器PID参数值校验(静态) |
4.4.5 导叶开启动作特性 |
4.4.6 接力器静态时间常数T_Y测定 |
4.4.7 人工频率死区检查校验(动态) |
4.4.8 水轮机水流时间常数T_W辨识(动态) |
4.4.9 甩负荷试验 |
4.4.10 调速系统数学模型参数整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协联关系优化的现场试验 |
5.1 试验原理 |
5.2 求取最优协联关系 |
5.3 协联试验的技术方案 |
5.3.1 试验设备 |
5.3.2 试验水头选取 |
5.3.3 机组运行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5.3.4 试验方法 |
5.4 协联关系分析 |
5.4.1 水轮机协联优化试验数据综合分析 |
5.4.2 试验结果评价 |
5.5 振动分析 |
5.5.1 机组摆度分析 |
5.5.2 机组水平振动分析 |
5.5.3 机组垂直振动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成果 |
6.2 现状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水轮发电机温度异常诊断及处理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水轮发电机温度异常的故障诊断研究 |
2.1 故障诊断的理论研究 |
2.1.1 故障诊断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
2.1.2 故障诊断的基本思想 |
2.1.3 故障诊断的常用方法 |
2.2 水轮发电机温度异常的常见故障和解决方法 |
2.2.1 发电机异常运行导致温度异常 |
2.2.2 发电机三相电流不平衡 |
2.2.3 通风冷却系统 |
2.2.4 短路、振动、绝缘损坏 |
2.3 水轮发电机温度限制 |
2.3.1 温度测量设备 |
2.3.2 发热部件的测温 |
2.3.3 发电机主要部位温度限制 |
2.4 水轮发电机冷却系统 |
2.4.1 发电机冷却方式 |
2.4.2 三种冷却方式的比较 |
3 某水电站机组温度异常的诊断分析及解决方案 |
3.1 水电站背景资料介绍 |
3.2 机组温度异常初次处理 |
3.2.1 故障原因初判 |
3.2.2 排查结果 |
3.2.3 排查后技术分析与措施 |
3.2.4 初步处理结果 |
3.2.5 机组温度异常第一次处理意见 |
3.3 机组温度异常第二次处理 |
3.3.1 初次处理结果反馈 |
3.3.2 进相温度及风场计算的分析 |
3.3.3 增加测温设备 |
3.3.4 改造风板 |
3.3.5 机组温度异常第二次处理结果及意见 |
3.4 机组温度异常第三次处理 |
3.4.1 发电机通风试验方案制定 |
3.4.2 发电机通风试验过程及结果 |
3.4.3 发电机温度异常第三次处理结果及意见 |
4 水轮发电机温度异常处理方案的实践及效果 |
4.1 发电机通风系统 |
4.1.1 发电机通风计算 |
4.1.2 机组改造后发电机通风试验 |
4.2 技术整改后机组温度考核 |
4.2.1 水轮机组发电机温升试验 |
4.2.2 水轮机组发电机效率试验 |
4.3 发电机温度异常改造后结论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LabVIEW的发电机效率测试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工作 |
第二章 水轮发电机效率及轴系扭矩测量方法分析 |
2.1 发电机效率的测定方法 |
2.1.1 效率的直接测定方法 |
2.1.2 效率的间接测定方法 |
2.2 轴系扭矩测量方法 |
2.2.1 平衡力法 |
2.2.2 能量转化法 |
2.2.3 传递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激光时间原理的水轮发电机效率测试方法 |
3.1 激光与时间测量技术 |
3.2 效率测试原理 |
3.3 测试装置 |
3.3.1 激光发射元件 |
3.3.2 激光接收元件 |
3.3.3 时间数字转换器 |
3.4 测试设备及步骤 |
3.4.1 测试设备 |
3.4.2 测试步骤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轮发电机效率测试的误差分析及措施 |
4.1 单因素误差分析 |
4.1.1 内外轴径误差分析 |
4.1.2 激光发射元件垂直距离误差分析 |
4.1.3 主轴旋转角速度误差分析 |
4.1.4 时间间隔测量误差分析 |
4.1.5 机组振动误差分析 |
4.2 振动引起的误差 |
4.2.1 振动特点 |
4.2.2 振动类型 |
4.3 振动误差的控制措施 |
4.3.1 振动噪声滤过方法 |
4.3.2 振动噪声滤过方法选择 |
4.4 振动噪声滤过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LabVIEW的效率测试计算系统 |
5.1 LabVIEW软件平台 |
5.1.1 开发环境 |
5.1.2 LabVIEW的应用领域 |
5.2 发电机效率测试的系统构成 |
5.2.1 参数设置模块 |
5.2.2 测量数据读取模块 |
5.2.3 数据计算模块 |
5.2.4 结果输出模块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B 硕士阶段参与项目情况 |
(6)水轮机进口蝶阀拒动原因查找及系统改造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因果图法原因分析 |
2 改造方案比选及实施 |
2.1 在原蝶阀重锤上焊接永久配重块 |
2.2 结合机组小修,对原先蝶阀关阀回路增加液压关阀功能 |
2.3 更换蝶阀填料 |
3 处置情况及试验结果 |
3.1 永久配重措施实施情况 |
3.2 蝶阀液压系统改造情况 |
(7)大型水轮发电机剪断销剪断及处置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剪断销的作用 |
1.1 剪断销的作用 |
1.2 剪断销剪断后的现象特征 |
2 剪断销被剪断的原因分析 |
2.1 信号误报 |
2.2 剪断销本身质量缺陷 |
2.3 设计安装原因 |
2.4 剪断销过力矩剪断 |
3 剪断销剪断时应急处置分析 |
3.1 剪断销报警时无其他异常报警 |
3.2 剪断销报警时振动摆度有明显异常 |
3.3 剪断销报警时振动摆度严重超标 |
4 结论及建议 |
(8)二滩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问题分析与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及现状 |
1.2.1 国内水电站监控系统发展方向 |
1.2.2 国外水电站监控系统发展方向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二滩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 |
2.1 系统概述 |
2.2 主要功能模块简介 |
2.2.1 现地处理单元(LPU) |
2.2.2 计算机监控系统网络 |
2.2.3 操作员站(OS) |
2.2.4 调度通信系统 |
2.2.5 AGC/AVC系统 |
2.2.6 历史数据系统(IMS) |
2.2.7 水情通信系统 |
2.2.8 远控接口系统 |
2.2.9 监控系统电源 |
第3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问题分析 |
3.1 系统缺陷多,技术服务不及时 |
3.1.1 操作员站 |
3.1.2 现地控制器 |
3.1.3 监控系统网络 |
3.1.4 历史数据系统 |
3.1.5 监控系统延伸 |
3.1.6 远动通信系统 |
3.1.7 AGC/AVC工作站 |
3.1.8 监控系统出现的几起异常现象 |
3.2 设备服役时间长,部分产品已淘汰 |
3.3 设备性能较差,部分指标不满足电力标准要求 |
3.3.1 设备性能 |
3.3.2 部分指标不满足电力标准要求 |
3.4 系统不开放、扩展性差 |
3.5 二滩水电站与桐子林监控系统对接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 |
4.1 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 |
4.1.1 改造范围 |
4.1.2 网络改造分析 |
4.1.3 AGC/AVC系统改造分析 |
4.1.4 下位机改造分析 |
4.1.5 上位机改造分析 |
4.1.6 水情通信系统改造分析 |
4.1.7 调度通信系统改造分析 |
4.1.8 技术可行性分析结论 |
4.2 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关键点及难点 |
4.2.1 改造工作关键点 |
4.2.2 改造工作难点 |
4.3 先进技术的应用实践 |
4.3.1 电源配置 |
4.3.2 监控骨干网络 |
4.3.3 时钟同步网络 |
4.3.4 上位机系统 |
4.3.5 下位机系统 |
4.3.6 AGC/AVC系统 |
4.3.7 电力二次安全防护 |
4.3.8 技术管理 |
4.3.9 强大的后台功能 |
4.4 技术特点及创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监控系统改造评估 |
5.1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
5.2 与原监控系统比较 |
5.2.1 新旧监控系统技术对比分析 |
5.2.2 新监控系统投产后性能指标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及其动模试验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研究 |
1.3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4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故障及保护性能的研究方法 |
1.5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2 700MW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设计方案 |
2.1 引言 |
2.2 保护总体设计方案 |
2.3 保护原理方案 |
2.4 基于高性能微处理器的保护系统硬件方案 |
2.5 基于模块化结构的保护系统底层软件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3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动态物理模型及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动模系统的构建原则 |
3.3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动模系统的结构、参数和特性 |
3.4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内部故障主保护的动模试验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单元件零序横差电流及保护研究 |
4.1 引言 |
4.2 横差不平衡电流的产生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 |
4.3 横差不平衡电流研究 |
4.4 不平衡电流对发电机运行的影响分析 |
4.5 发电机内部故障时横差电流的试验研究 |
4.6 单元件横差电流保护的分析和改进研究 |
4.7 本章小结 |
5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励磁回路接地保护研究 |
5.1 引言 |
5.2 乒乓式励磁回路接地保护若干问题的研究 |
5.3 乒乓式励磁回路接地保护方式的改进与分析 |
5.4 一种新型注入式励磁回路接地保护的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反时限保护研究 |
6.1 引言 |
6.2 反时限过负荷保护研究 |
6.3 反时限负序电流保护(转子表层过负荷保护)研究 |
6.4 反时限过励磁保护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7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试验 |
7.1 引言 |
7.2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的综合动模试验 |
7.3 低频电压注入式定子绕组接地保护动模试验 |
7.4 本章小结 |
8 全文总结 |
8.1 总结 |
8.2 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工作 |
附录3 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内部故障主保护方案及整定值 |
附录4 论文所涉及几种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的基本参数 |
附录5 发电机保护系统综合动模试验录波图 |
四、二滩电站水轮机自动化元件的安装与调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型智能水电成套装备设计技术研究[D]. 郑莉. 四川大学, 2021(02)
- [2]水轮机导叶修复自动堆焊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王有伟.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基于PCC调速器的轴流转桨式水轮机协联优化[D]. 张慧琳. 广西大学, 2020(02)
- [4]水轮发电机温度异常诊断及处理的探索与实践[D]. 丁韬. 西华大学, 2020(01)
- [5]基于LabVIEW的发电机效率测试方法及其应用[D]. 马志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水轮机进口蝶阀拒动原因查找及系统改造方法[J]. 刘进雄,乐建华. 中国设备工程, 2019(20)
- [7]大型水轮发电机剪断销剪断及处置措施研究[J]. 刘江红,王东泽,夏远洋,王奎,梅沈锋. 水电与新能源, 2019(01)
- [8]二滩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问题分析与改造[D]. 康凯. 华北电力大学, 2017(03)
- [9]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十年设备改造综述[A]. 李浩良,吕峰,林肖男. 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2010), 2010
- [10]特大型水轮发电机保护系统及其动模试验新技术[D]. 张侃君.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