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缀白裘》词语例释(论文文献综述)
李颖[1](2020)在《南戏词语考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而有关南戏词语的研究,也是中国古代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全元戏曲》、《南戏大典》、《宋元戏文辑佚》、《南戏拾遗》、《宋元戏文本事》等着作收录了大量南戏文本,大多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戏文及佚曲,其中保存了较多方言俗语,口语化程度较高,对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论文以南戏中较难理解的词语为研究对象,在结构上以词性为类,下列各个词条,从来源、语音、语义等角度对这些词语进行深入分析。论文分为两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南戏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于南戏词语的研究,对南戏词语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进行了充分肯定。第二部分以南戏词语的词性为分类标准,将词条归纳于词性及音节分类之下。总体来看,名词性与动词性词语数量较多。第一,名词性词语收集词条23条,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么采”、“浪猪娘”、“小花男子”等;第二,动词性词语收集词条23条,有代表性的有“爽”、“捅移”、“塌累”、“舔鼻头”、“吹烟子”等词;第三,形容词性词语仅有7条,数量较少,有代表性的有“垒堆”、“肉骨肉细”;第四,其他词语,收“交牙”、“姜姜”两个副词及“把花猫打”等俗语短语。论文意在解决有关语言问题,为相关戏曲文献的整理阅读、相关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为更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对现有《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等辞书失收的词语、漏略的义项、未记录的书证进行补充,对部分辞书或前人溯源不清、解释有误、义项分合不妥之处做一些纠补工作。
袁耀辉[2](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认为《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李泽敏[3](2019)在《《近代汉语大词典》商补》文中研究指明许少峰编撰的《近代汉语大词典》由其《近代汉语词典》修订增补而成,是一本解释唐代至清代古籍中出现的口语词的工具书,在近代汉语词典编纂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本文以《近代汉语大词典》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白维国主编《近代汉语词典》的对比,并参照《汉语大词典》《白话小说语言词典》《明清吴语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等,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研究所得,对《近代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义项、收词、例证、注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商榷和补苴,试图为《近代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以及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绪论部分简述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及其辞书编纂概况以及《近代汉语大词典》研究概况。第二至第六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讨论释义问题,从释义错误、释义还可完善、义例不合三个方面展开;第三部分是讨论义项问题,从义项可补、义项可删、义项分合欠妥三个角度进行论述;第四部分讨论收词问题,分为词条可补、词条可删两部分;第五部分讨论例证问题,分为首例提前、孤证补充两个部分;第六部分讨论注音及引文文字差错问题。结语部分针对《近代汉语大词典》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主要有:第一,释义要做到字字落实,通俗明白,并尽量说明理据;第二,吸收已有成果要认真甄别,不能照搬照录;第三,收词立目要查核原始文献,并避免自相矛盾。
姜莉[4](2018)在《连云港方言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连云港方言词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连云港方言词汇的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数量达到一万余条的连云港方言词汇语料库。在收集整理的语料库基础上,从词汇学的角度,对连云港方言词汇构词特点、重叠形式、方言义位的语义场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连云港方言词汇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分析,试图探求连云港方言词汇的特点及规律。此外,结合政区沿革、地理因素、历史移民、方言接触等多方面因素,探讨连云港方言词汇的过渡性特点及其原因。论文除了绪论以外,共有六个章节,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回顾了方言词汇研究的历史,多角度介绍了方言词汇的研究现状,描述了连云港地区地理、人文等方面的基本情况,阐明了选择连云港方言词汇进行研究的原因。连云港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在方言特点上必然存在一些江淮官话的普遍特点,同时又处于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分界线上,也会受到中原官话的影响,此外,又因为历史移民等方面的因素,与吴方言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整体看,连云港方言词汇呈现出多样性、交融性、包容性、过渡性等诸多特征。目前,关于连云港方言词汇的研究,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只有个别文章局限于零散材料的分析,内容大多比较浅显,仅停留在举例描写层面,缺乏在语言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以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最重要的语料来源,结合能够搜集到的记录当地方言词汇的其他相关材料,对连云港方言词汇进行筛选、复核、整理,建立连云港方言词汇语料库,在此基础上,运用汉语词汇学、语义学、方言地理学等相关理论,结合研究内容,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定量定性相结合等方法,多角度分析连云港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相关方言之间的异同,以期深入挖掘连云港方言词汇的多方面特点以及在不同地区方言接触过程中的演变规律。第一章主要是连云港方言词汇的构词研究。连云港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在构词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既可以表现在构词词素选择上的同中有异,又会表现出构词方式上的具体不同。本节主要选取连云港方言词汇构词上比较突出的方面,即词缀和高频词素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连云港方言词汇中存在着丰富的词缀,既有与普通话共用,但是在构词能力、搭配范围、使用频率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差别的,又有连云港方言中特有的,表现鲜明地方特色的。从整体来看,连云港方言中的词缀表现出前缀少、后缀多的特点,而且一些常见的后缀体现出构词能力强弱有别、可搭配的词语范围广狭不同,以及一些对立的后缀,如“-AA”与“-不AA”成组使用的情况,表现出更多区别于普通话的复杂特点。在连云港方言数量众多的后缀中,“子”缀的构词能力最强,既可以附加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量词性成分后,又可以附加在副词性、代词性成分后。在“子”缀所能搭配的词语范围、标记同类事物概念的词语选择等方面都与普通话存在较大的差异,存在一些明显区别于普通话和其他地区的特色词语和特色用法。连云港方言中的“头”缀,虽然在构词能力、构词范围、使用频率等方面不如“子”缀,但是在本方言中也是属于使用比较广泛、特点鲜明的一个词缀,在读音、具体构词、实际使用等方面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甚至有些用法明显是受到吴方言的影响。在构词词素方面,也表现出突出的特点,很多动物类、数字类词素在连云港方言中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构造出很多连云港方言中的特色词语,此外,还有一些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一些词素如“心”“人”“花”等也具有丰富的构词,不仅如此,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词素,如“鬼”“神”等,也表现出很多独特的构词现象。第二章主要是连云港方言重叠形式的研究。在连云港方言中,既有数量较多的重叠构词,又有类型丰富的重叠构形。本章主要从连云港方言中重叠构词和构形两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两种不同性质的重叠形式的各自表现。在构词方面,连云港方言中重叠词以形容词为最多,与普通话一致,但是在具体的构词方面却表现出很多不同于普通话的特点,特别是构词类型方面,有很多普通话中没有的重叠构词形式,如“A不A”式、“ABCC”式、“AABC”式、“A不BB”式、“ABCB”式、“ABAB”式等。从构词音节数量比例来看,连云港方言中重叠构词以三音节、四音节为主,但是在构词类型方面,四音节重叠词构词类型最为丰富,表现出与普通话较大的差异。在重叠构形方面,主要通过不同词性的重叠构形类型分布以及不同重叠构形的适用对象两个角度对连云港方言词汇中的重叠构形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构词重叠与构形重叠分类分析的基础上,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重叠形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种性质重叠形式的异同表现。从整体上来看,连云港方言中构词重叠与构形重叠数量丰富,内部表现各具特点,都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和广泛的使用度。第三章主要是连云港方言义位的语义场研究。本章主要从能够突出连云港方言特点的同义义场、反义义场、多义义场、分类义场等几种语义场来重点分析方言与普通话的语义差异。连云港方言中同义义场分布广泛,与普通话相比,表现出义位数量不同,义位关系不同等方面的特点。特别是有些表示当地特有的动植物、食品以及某些性状及动作类义场,在连云港方言中不仅有专门的义位表示,还经常会有多个不同的义位来表示,而在普通话中有些找不到相对应的义位,存在语义的空缺。通过重点分析本方言中比较有特点的一些同义义场,对连云港方言同义义场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深入探求连云港方言中同义词丰富的原因及同义词形成的方式等问题。反义义场主要通过对语料库中筛选出的区别于普通话的,比较有特点的反义义场及其不同类型作出分类分析,探讨连云港方言中反义义场在义位的构成及音节的对应等方面表现出的方言特点。多义义场主要在掌握的语料范围内,选取连云港方言与普通话存在差异的多义义场,对比了方言与普通话多义义场的异同,在这基础上,重点探讨本方言多义义场一些富有方言特点的义位,以及多义义场内部义位之间联系的相似性相关性基础方面的独特表现。由于受当地特殊地理、生活习惯、饮食偏好等因素影响,连云港方言词汇中既存在与普通话一致的一些常见义位,同时也存在多样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义位,通过筛选能突出体现连云港方言特点的一些分类义场,如称谓类义场、饮食类义场、语言动作类义场以及渔盐类义场,对其进行重点分析,详细探析这些承载了丰富地方色彩的方言义位特点。第四章为连云港方言与其他方言词汇比较研究。本章分两节,第一节为连云港方言词汇与江苏省内相关代表点方言词汇的比较;第二节为连云港方言词汇与官话方言区代表点方言词汇的比较。通过在共时层面上,将连云港方言词汇与相应地区词汇进行横向有针对性的重点比较,深入考察连云港方言与相应方言区代表点方言词汇的内部一致性和差异性表现,进而归纳出连云港方言词汇的特点,以及受周边地区语言接触渗透影响的具体词汇表现。此外,也通过词汇的内部比较,梳理出连云港方言与其他相应方言的远近亲疏关系,为方言的分区提供词汇方面的依据。第五章为连云港方言词汇的历时比较研究。连云港方言词汇中保留了数量较多的古语词。连云港方言与其他方言一样,都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历着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具体在词汇方面,既有对古语的继承,也有在古语基础上的不断演变发展。本章一、二两节主要从承传词和变异词两个角度对连云港方言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古语词进行分类探讨分析,联系古代文献资料用例,明确其沿用时期,详细从音节数量,词义演变不同类型表现,不同历史时期传承与变异的比重统计,古语词表义内容等方面梳理连云港方言中古语词传承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六章为连云港方言词汇过渡性特点及原因探析。连云港方言受自身地理位置、方言归属、政区沿革、人口迁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影响,在方言中表现出融合多地方言词汇的鲜明过渡性特点。本章主要借鉴地理语言学的视角,在对连云港方言词汇作综合考量的基础上,选择明显受南方或北方方言影响的词、词素结合地理分布等方面特点进行重点分析,并从某些词语的搭配关系、某些语义场内的义位构成等方面深入挖掘连云港方言词汇的过渡性特点。结合连云港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的隶属和更迭以及历史上的移民因素等方面,详细探讨非语言因素对连云港方言词汇的影响,探寻连云港方言词汇与相应地区远近亲疏关系表现不同的原因。
魏培娜[5](2017)在《清代民间宝卷词汇例释》文中指出清代民间宝卷,是指刊刻或抄写于清代(主要是清康熙以后至清末)的民间文学宝卷。宝卷存本大多为手抄本,少数为刻本。宝卷文本所用的语言是宋元以来形成的白话,因其多用方音演唱,其中有很多的方言词、俗语词、谚语、俗语等,对这些词汇的考释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了解清前期至清末的语言状况。文章旨在运用排比归纳法、演绎法、审辨字形、比类综合、因声求义、探求语源、方言佐证、比较法等训诂学、词汇学方法对清代民间宝卷中出现的方言俗语词、普通词汇、俗语等进行考释,以展示清前期至清末的语言面貌。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论述本文的选题来源,介绍目前国内有关宝卷的研究现状,并说明本文的研究内容、论文的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论文主体,共有三章。第一章对清代民间宝卷中的词汇进行例释,分别对称谓类、名物类、性质状态类、行为动作类以及其他类几个类别的词语进行考释。第二章对清代民间宝卷中的熟语进行分析,主要是对成语、俗语、谚语、古语、歇后语等进行论述。第三章探析了清代民间宝卷与辞书编纂的关系,主要以《汉语大词典》及《汉语大词典拾补》为参照,阐述清代民间宝卷词汇研究在辞书编纂方面的价值,分为提前书证和补充书证。第三部分为结语,总结前文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今后还需继续探究的地方。
陈婷婷[6](2017)在《刘清韵剧作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考察明清两代众多的女性戏曲作品时,不难发现,刘清韵在明清女性戏曲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戏剧作品不容忽视。但是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刘清韵的剧作处于被埋没的状态中,甚至迄今还有几部作品无人标点过。对于刘清韵的相关研究,二三十年代只有零星的研究,八十年代起研究才逐渐增多。从研究成果的形式来看,以期刊文献、硕博论文居多,有些着作中设章节讨论,个案研究专着至今未出现。现今的相关研究几乎都集中在她的生平、剧作的内容概述、创作来源及评述等方面,在剧作艺术特征方面却很少涉及。刘清韵剧作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鉴于刘清韵传奇研究的现状,所以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立足于所掌握的文献资料,以刘清韵现存的戏剧作品为研究对象,从排场、脚色、语言、舞台艺术等几方面入手,希望从中窥探、呈现出刘清韵戏剧创作的艺术特征。第一章:刘清韵剧作的排场安排。刘清韵剧作排场设置主要体现在场面布设、场次连缀两方面。首先是戏中梦戏的场面布设,主要是通过十场梦境戏的插入来实现。其次,运用倒叙式叙事结构与插叙式叙事结构来调节叙述节奏,给读者带来多样的审美感受。第二章:刘清韵剧作的脚色设置。在脚色设置方面,刘清韵剧作有两个显着特点。一是脚色设置变例,出现了脚色设置追求单一与脚色出场突破传统两种倾向。二是“丑”脚的灵活使用,“丑”脚的设置特别能凸显刘清韵对其作品的设计是经过精心编排的。第三章:刘清韵剧作的语言特征。本章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刘清韵剧作中大量运用江淮方言,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宾白分量的增加,突出说白叙述功能,同时说白还有激发曲词、丰富曲情的效果。第四章:刘清韵剧作的舞台艺术。此章着力对戏服、道具作一番系统的探讨。在戏服方面,其内涵非常丰富,具体表现为具有程式性与识辨性、丰富性与个别性。刘清韵剧作的道具种类繁多,也很有特点,主要体现在具有贯串前后情节,紧密上下剧情、说明人物身份,展现个性差异两方面。由此可见,刘清韵对排场、脚色、语言、舞台艺术等方面非常重视。
吴小萱[7](2017)在《《清末上海石印说唱鼓词小说集成》词语研究 ——从辞书学视角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国内对鼓词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也多集中在概念的阐释、书目的整理和汇总、某一部或某一系列鼓词文本的研究和地方鼓词特点的挖掘等方面。研究鼓词语言,特别是从辞书学的视角考察其词汇情况的成果还不多见。李豫主编的《清末上海石印说唱鼓词小说集成》是近年来国内出版的首部影印百年前上海地区书局刊行说唱鼓词小说的大型丛书,为研究近代鼓词小说提供了第一手原始资料。本文以此为主要语料,在广泛阅读其他明清小说戏曲等材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词义考释方法,参考各地方言使用情况,努力挖掘其中的古词古义,并对现有相关辞书的收词、释义等进行补充和订正。绪论部分简要介绍鼓词及其研究概况,介绍《清末上海石印说唱鼓词小说集成》内容及其研究价值。第二部分主要是词语考释。择取《清末上海石印说唱鼓词小说集成》中的特殊词语,以《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近代汉语大词典》《白话小说语言词典》等为参照物,分别从词条增补、义项增补、释义订正和特殊词语考释等四个方面对相关辞书进行订补。具体来说,就是增补了辞书中一些未见收录的词条,补充了辞书中一些未曾关注到的义项,订正了辞书中的一些释义错误,最后还考释了几组特殊词语。另外,还择要收录了其他说唱鼓词作品中具有一定价值的词条并稍作考释,可以看作是各个方面的扩展。第三部分是在全面考察《清末上海石印说唱鼓词小说集成》语言情况的基础上,归纳了其中的词语使用特点:第一,同素异序现象比较普遍;第二,同义词、近义词或词义相关的词数量众多;第三,为追求押韵、协调平仄常常改变语序。第四部分通过具体实例探讨了在词语考释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第一,语料的搜集应尽量完善;第二,要重视用方言佐证词义;第三,不要忽略字面普通词语。文末有附词条索引,便于读者检索。
郑伟[8](2015)在《从空间到时间:早期和现代吴语中的一类时间表达词》文中指出文章主要讨论历史文献资料和现代方言(尤其是吴语)中身体部位词"头、首、手、脚"和方位词"底"用作时间表达词的语法现象。文章指出,从表示空间范畴的身体部位词、方位词演变为时间表达范畴是认知隐喻的结果,同时也符合语法化的一般规律。
方一新,刘哲[9](2015)在《近二十年的古汉语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1990年至2012年《中国语文》、《语言研究》所刊登的有关古汉语词汇的文章作了梳理。首先将文章分门别类,回顾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内容、特点。其次,比较了2000年前后十年的文章。意在通过对比,管窥近二十年间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发展、变化和研究趋向。最后,文章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张大强[10](2013)在《海州方言中吴方言词语例释及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海州方言属于江淮方言中的通泰地区海伊小区,其中存在众多的吴方言词语。在《明清吴语词典》里,这些吴方言词语与海州方言词语在词性、词义方面差异不大。这种情况,是明初以来大量江浙人迁至海州地区与当地居民大杂居小聚居后产生的新方言景观。
二、《缀白裘》词语例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缀白裘》词语例释(论文提纲范文)
(1)南戏词语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南戏词语研究概况 |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2 南戏名词性词语分析 |
2.1 双音节名词性词语 |
1.【么采】 |
2.【挑生】 |
3.【懦懦】 |
4.【桃婆】 |
5.【查痕】 |
2.2 多音节名词性词语 |
1.【浪猪娘】 |
2.【小旗婆】 |
3.【硬骹儿】 |
4.【脸脑皮】 |
5.【劈面冤】 |
6.【扁担花】 |
7.【么花队】 |
8.【清贫话】(清平话、升平话、太平话) |
9.【收花主】 |
10.【锦胭脂】 |
11.【瓦子胭脂】 |
12.【合锅素面】 |
13.【黑杀日子】 |
14.【小花男子】 |
15.【儿童态度】 |
16.【贪镘厥儿】 |
17.【牙齿婆】 |
3 南戏动词性词语分析 |
3.1 单音节动词性词语 |
1.【炕】 |
2.【刚】 |
3.【煎】 |
4.【缠】 |
5.【光】 |
6.【爽】 |
7.【枭】 |
8.【彭】 |
3.2 双音节动词性词语 |
1.【眷录】 |
2.【尚雏】 |
3.【捅移】 |
4.【磨抢】 |
5.【钻铅】 |
6.【塌累】 |
7.【刬削】 |
8.【列骸】 |
3.3 多音节动词性词语 |
1.【生倒见】 |
2.【舔鼻头】 |
3.【下盒子】 |
4.【吹烟子】 |
5.【立杀等杀】 |
6.【村沙势沙】 |
7.【吃人装配】 |
4 南戏形容词性词语分析 |
4.1 双音节形容词性词语 |
1.【忄敝抝】 |
2.【蓝参】 |
3.【垒堆】 |
4.【(?)甲】 |
5.【鲰生】 |
4.2 多音节形容词性词语 |
1.【良良姜姜】 |
2.【肉骨肉细】 |
5 南戏其他词语分析 |
5.1 副词 |
1.【交牙】 |
2.【姜姜】 |
5.2 俗语短语 |
1.【寒灰拨焰】 |
2.【皮风发燥】 |
3.【好脚好日】 |
4.【一日不称,一日不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选题缘起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说明 |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
2.7 小结 |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
4.1 俗语词概述 |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
4.5 小结 |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
5.8 小结 |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
7.3 小结 |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
8.1 语言学价值 |
8.2 文化学价值 |
8.3 小结 |
第九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近代汉语大词典》商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及其辞书编纂概况 |
1.2 《近代汉语大词典》研究概况 |
2 关于释义 |
2.1 释义错误 |
2.2 释义待善 |
2.3 义例不合 |
3 关于义项 |
3.1 义项可补 |
3.2 义项可删 |
3.3 分合欠妥 |
3.3.1 义项当合 |
3.3.2 义项当分 |
3.3.3 可分可合 |
4 关于收词 |
4.1 词条可补 |
4.2 词条可删 |
5 关于例证 |
5.1 首例提前 |
5.2 孤证补充 |
6 关于注音及引文校勘 |
6.1 注音订正 |
6.2 引文校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词语索引 |
附录:前人有关订正《近代汉语大词典》的成果汇录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连云港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方言词汇研究概述 |
一、方言词汇的界定 |
二、方言词汇研究历史回顾 |
三、汉语方言词汇的研究现状 |
四、连云港方言词汇的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二、语料来源 |
三、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
四、标音符号说明 |
五、主要调查合作人 |
第三节 连云港地区概况 |
一、位置、区划、人口 |
二、地理、资源、文化 |
三、历史沿革 |
第一章 连云港方言词汇的构词研究 |
第一节 连云港方言词汇的词缀研究 |
一、连云港方言词汇的前缀 |
二、连云港方言词汇的后缀 |
三、不同类别的词附加后缀问题 |
四、连云港方言词缀的特点 |
第二节 连云港方言中的“子”缀 |
一、不同词性成分附加“子”缀的分布 |
二、“子”缀词的义类分布 |
三、连云港方言特色“子”缀词 |
四、“子”缀的的语法功能 |
五、“子”缀的区别词义功能 |
六、“子”缀的辅助作用 |
七、“子”缀在省内主要代表点及毗邻地区表现比较 |
第三节 连云港方言中的“头”缀 |
一、词缀“头” |
二、“头”与其他结构组合使用情况 |
第四节 连云港方言词汇中的高频词素和特色词素 |
一、动物类词素 |
二、鬼神类词素 |
三、数字类词素 |
四、“人”词素 |
五、其他类词素 |
第二章 连云港方言的重叠形式研究 |
第一节 连云港方言的构词重叠 |
一、双音节重叠词 |
二、三音节重叠词 |
三、四音节重叠词 |
第二节 连云港方言的构形重叠 |
一、名词的重叠构形 |
二、形容词的重叠构形 |
三、动词的重叠构形 |
四、副词的重叠构形 |
五、量词的重叠构形 |
第三节 不同重叠构形的类型分布 |
一、AA式、AAA式、AAAA式 |
二、ABB式、AAB式、ABA式 |
三、AA子、一AA式、一AA子式 |
四、AABB式、AABC式、ABAB、A里AB式 |
五、连云港方言中重叠构形比例分析 |
六、重叠构形与重叠构词类型差异比较 |
第三章 连云港方言义位的语义场研究 |
第一节 同义义场 |
一、同义义场的界定 |
二、同义义场分析 |
三、连云港方言同义词数量分布特点 |
四、连云港方言中同义词丰富的原因 |
五、连云港方言中同义词形成的方法 |
第二节 反义义场 |
一、极性反义义场 |
二、互补反义义场 |
第三节 多义义场 |
一、方言义位数多于普通话的多义义场 |
二、方言与普通话义位存在差异的多义义场 |
三、方言中特有的多义义场 |
第四节 分类义场 |
一、称谓类义场 |
二、表“人”义场 |
三、饮食类义场 |
四、烹饪类义场 |
五、渔业类义场 |
六、盐业类义场 |
七、语言动作类义场 |
八、动物交配、产子类义场 |
第四章 连云港方言词汇与其他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
第一节 连云港与江苏省内相关代表点方言词汇的比较 |
一、连云港与江苏省内代表点方言词汇比较表 |
二、连云港与江苏省内代表点方言词汇对比分析 |
三、连云港与江苏省内代表点方言词汇内部相似性分析 |
四、连云港与江苏省内代表点方言词汇内部差异性分析 |
五、连云港与江苏省内代表点方言词汇亲疏关系分析 |
第二节 连云港与官话区其他方言词汇的比较 |
一、连云港与官话区代表点方言词汇比较表 |
二、连云港与官话区代表点方言词汇对比分析 |
三、连云港与官话区代表点方言词汇异同情况分析 |
四、连云港与官话区代表点方言词汇亲疏关系分析 |
第五章 连云港方言词汇的历时比较研究 |
第一节 连云港方言词汇与上古、中古汉语词汇的比较 |
一、连云港方言与上古、中古汉语相同的词——承传词 |
二、连云港方言与上古、中古汉语不同的词——变异词 |
第二节 连云港方言词汇与近代汉语词汇的比较 |
一、连云港方言与近代汉语相同的词——承传词 |
二、连云港方言与近代汉语不同的词——变异词 |
三、来源于近代汉语通过词汇化而形成的方言词 |
第六章 连云港方言词汇的过渡性特点及原因探析 |
第一节 连云港方言词汇过渡性特点的表现 |
一、带有南北方言过渡性特征的词与词素 |
二、词语搭配方面所表现的过渡性特点 |
三、某些语义场所表现的过渡性特点 |
第二节 连云港方言词汇过渡性特点原因探析 |
一、地理环境因素 |
二、行政区划的隶属与更迭 |
三、移民因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清代民间宝卷词汇例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说明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来源 |
一、关于宝卷 |
二、词汇研究价值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内容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三节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一、语料来源 |
二、研究方法 |
三、说明 |
第一章 清代民间宝卷词语例释 |
第一节 称谓类词语 |
一、亲属称谓 |
二、职业称谓 |
三、社交称谓 |
第二节 名物类词语 |
一、衣食住行类 |
二、社会生活类 |
三、天地万物类 |
四、抽象事物类 |
第三节 性质状态类词语 |
一、形容人的性质状态类词语 |
二、形容物的性质状态类词语 |
第四节 行为动作类词语 |
第五节 其他类词语 |
第二章 熟语考释 |
第三章 宝卷词汇研究与辞书编纂 |
第一节 提前《汉语大词典》最早书证 |
第二节 为《汉语大词典》补充书证 |
一、为无证词条补充书证 |
二、为孤证词条补充书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6)刘清韵剧作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刘清韵的创作情况 |
二 刘清韵戏曲的研究综述 |
三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刘清韵剧作的排场安排 |
第一节 戏中梦戏的布设 |
一 预兆梦 |
二 启示梦 |
三 神幻梦 |
第二节 多样的场次连缀 |
一 用倒叙造悬念、表情志 |
二 以插叙缓进程、表观念 |
第二章 刘清韵剧作的脚色设置 |
第一节 脚色设置的变例 |
一 脚色设置追求单一 |
二 脚色出场突破传统 |
第二节 “丑”的辅助作用 |
一 推动型——串联剧作情化 |
二 衬托型——突出正面人物 |
三 过客型——调节戏剧气氛 |
第三章 刘清韵剧作的语言特征 |
第一节 江淮方言的运用 |
一 词汇 |
二 口头语 |
三 俗语 |
第二节 宾白分量的增加及作用 |
一 突出说白叙述功能 |
二 激发曲词丰富曲情 |
第四章 刘清韵剧作的舞台艺术 |
第一节 内涵丰富的戏服 |
一 程式性与识辨性 |
二 丰富性与个别性 |
第二节 功能多样的道具 |
一 贯串前后情节,紧密上下剧情 |
二 说明人物身价,展现个性差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前言 |
黄碧签 |
炎凉券 |
氤氲钏 |
后记 |
(7)《清末上海石印说唱鼓词小说集成》词语研究 ——从辞书学视角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鼓词简介 |
1.2 鼓词研究概况 |
1.3 《集成》内容及其研究价值 |
1.4 说明 |
2 《集成》词语考释 |
2.1 词条增补 |
2.2 义项增补 |
2.3 释义订正 |
2.4 特殊词语考释 |
3 《集成》词语使用的特点 |
3.1 同素异序现象比较普遍 |
3.2 同义词、近义词或词义相关的词数量众多 |
3.3 为追求押韵、协调平仄常常改变词素顺序 |
4 词语考释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4.1 语料的搜集应尽量完善 |
4.2 要重视用方言佐证词义 |
4.3 不要忽略字面普通词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词目索引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从空间到时间:早期和现代吴语中的一类时间表达词(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头 ( 首) ”构成的时间表达词 |
三、“手”构成的时间表达词 |
四、“脚”构成的时间表达词 |
五、“底”构成的时间表达词 |
六、余论和结语 |
(10)海州方言中吴方言词语例释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一) 食品类 |
(二) 颜色类 |
(三) 动物类 |
(四) 动作类 |
(五) 性质状态类 |
(六) 其他词语 |
三 |
四、《缀白裘》词语例释(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戏词语考释[D]. 李颖.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3]《近代汉语大词典》商补[D]. 李泽敏. 宁波大学, 2019(06)
- [4]连云港方言词汇研究[D]. 姜莉. 山东大学, 2018(12)
- [5]清代民间宝卷词汇例释[D]. 魏培娜. 闽南师范大学, 2017(01)
- [6]刘清韵剧作艺术研究[D]. 陈婷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2)
- [7]《清末上海石印说唱鼓词小说集成》词语研究 ——从辞书学视角的考察[D]. 吴小萱. 宁波大学, 2017(02)
- [8]从空间到时间:早期和现代吴语中的一类时间表达词[J]. 郑伟. 语言研究集刊, 2015(02)
- [9]近二十年的古汉语词汇研究[J]. 方一新,刘哲. 中国语文, 2015(01)
- [10]海州方言中吴方言词语例释及成因分析[J]. 张大强.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