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防制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制剂,生物防治,线虫,病害,霉菌,角斑病,香蕉。
生防制剂论文文献综述
苗雨,崔娟,高宇,史树森[1](2019)在《3种生防制剂与毒死蜱混配对暗黑鳃金龟幼虫的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生防制剂与毒死蜱混配对化学防治暗黑鳃金龟幼虫的替代效果。[方法]将白僵菌、绿僵菌、烟碱肥分别与毒死蜱按比例混配,对暗黑鳃金龟幼虫进行防治效果试验。[结果]3种生防制剂与毒死蜱混配防治暗黑鳃金龟幼虫,相对于单独施用生防制剂防治效果均有显着提高,其中白僵菌与绿僵菌可部分替代毒死蜱,达到化学农药减施的目的。施用7.2 kg/hm~2白僵菌+3.6 kg/hm~2毒死蜱防治效果为81.69%,与单独施用7.2 kg/hm~2毒死蜱无显着差异;施用7.2 kg/hm~2绿僵菌+3.6 kg/hm~2毒死蜱和3.6 kg/hm~2绿僵菌+3.6 kg/hm~2毒死蜱防治效果分别为85.58%和80.23%,均与7.2 kg/hm~2毒死蜱单独施用的防治效果无显着差异。田间试验中施用7.5 kg/hm~2白僵菌+7.5 kg/hm~2毒死蜱、7.5 kg/hm~2绿僵菌+7.5 kg/hm~2毒死蜱防治效果显着高于单独施用9.0 kg/hm~2毒死蜱。[结论]生产上建议使用绿僵菌+毒死蜱混配制成的毒土防治暗黑鳃金龟幼虫,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可减少化学农药(毒死蜱)用量15%以上。(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9年07期)
李冠霖,徐洋,邢鹏杰,高婷婷,冀瑞卿[2](2019)在《木霉对不同香菇菌丝体生长阶段的致病性及生防制剂对其的抑制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种木霉病原菌对不同香菇菌丝体生长阶段的致病性生防制剂的反应来研究木霉致病性及其防治方法。通过绿色木霉与不同香菇菌株的对峙培养结果显示,绿色木霉对不同香菇菌株的抑制效果不同,表现为对菌株‘9602’的抑制率最大;哈茨木霉则表现为不同的抑制效果,其中,对菌株‘L26’的抑制率最大。生防制剂对两种木霉的防治试验结果显示,培养48 h时的枯草芽孢杆菌杀菌剂在浓度为0.01 g/mL时对两种木霉的菌丝生长具较好的抑制效果,对绿色木霉的抑制率为76%;对哈茨木霉的抑制率为72%。多粘类芽孢杆菌对两种木霉的抑制作用也表现出差异,多粘类芽孢杆菌菌剂对哈茨木霉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绿色木霉明显,当浓度达到0.001 g/mL时对两种木霉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哈茨木霉的抑制率为75%,高于绿色木霉(抑制率为38%)。综上所述,尽管不同木霉菌株的致病性有差异,但总体表现为木霉对香菇菌丝具较强的致病性。两种生防药剂对不同木霉菌株具有不同的防治效果,为生防制剂在食用菌病害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9期)
陈井生,宫远福,李海燕,于吉东,林志伟[3](2018)在《生防制剂禾力素不同处理方式对大豆胞囊线虫病及根腐病防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生物制剂禾力素对大豆生长及对根部病害的影响,采用包衣、叶面喷施及纳米富硒包衣3种禾力素处理方式,测定了不同时期各处理对大豆植株生理活性和大豆胞囊线虫及根腐病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防菌剂禾力素不同处理方式对大豆幼苗生长均有一定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大豆幼苗的生理活性,叶绿素、蛋白质、可溶性总糖含量与对照相比,种子包衣处理分别增加了1.53,0.83和0.82 mg·g~(-1);纳米富硒包衣处理分别增加了1.48,0.69和0.26 mg·g~(-1);禾力素叶面喷施处理则分别增加1.14,0.37和0.36 mg·g~(-1)。禾力素不同处理方式对大豆胞囊线虫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种子包衣处理防病效果大于纳米富硒包衣处理,大于叶面喷施,其4个生育时期的平均防效为54.77%、33.43%和25.95%。(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耿琦,余洋,刘绒梅,田圆圆,李玺洋[4](2018)在《淡紫灰链霉菌S3-5田间防效初探及生防制剂助剂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s)是引起玉米灰斑病的病原真菌,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lavendulae)S3-5为课题组前期研究筛选出的尾孢菌拮抗菌株。为探究S3-5在田间对玉米灰斑病的防治效果,并研制有效防控玉米灰斑病的生防制剂,该研究进行田间试验,并对S3-5稳定剂及紫外保护剂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初步应用S3-5孢子悬液于田间栽培品种正红311上,发现其对玉米灰斑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喷施两次的效果更显着(P<0.05);最佳稳定剂为2.5%甲基纤维素,最佳紫外保护剂为0.3%异维C钠。可为S3-5制剂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测试》期刊2018年06期)
程璐[5](2018)在《烟草角斑病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其生防制剂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草角斑病近年在东北烟区呈上升趋势,是烟叶生长后期的重要病害,对烟叶的产量及品质有严重影响。本文从阜新地区具有明显角斑病症状的烟草叶片上分离纯化出病原菌,通过培养性状、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生理生化性质等研究,经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病原菌为Pseudomonas syringae pv.tabaci,阜新(FX)分离株,对FX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此外,进行了生物杀菌剂筛选及田间防治应用研究。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辽宁省阜新地区,采集具有明显烟草角斑病症状的感病叶片,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得到菌株FX,与标准菌株烟草角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abaci 216)和烟草野火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abaci DN)比对。分离出的菌株FX经柯赫氏法则回接烟草叶片,病斑呈不规则多边形,边缘受叶脉限制,与对照菌株216接种后产生的症状一致,为典型的烟草角斑病;病原菌经电镜观察菌体大小约为0.5~0.7×1.5~2.0μm,端生鞭毛1根;经葡萄糖、乳糖、蔗糖、硝酸盐还原、精氨酸脱羧酶、淀粉、明胶等生理生化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与对照菌株216反应结果一致;对菌株FX进行基因组DNA提取及浓度测定,分别使用通用性引物1612JF/2591JR和角斑病菌特异性引物2F_2/2R_2对得到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该菌株FX为角斑病菌。2.对烟草角斑病菌FX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二代测序结果高质量reads的总数为152,166条,高质量reads碱基总数为1,892,123,741 bp。经叁代测序组装后,拼接的基因组序列的长度为4,756,717 bp,GC含量百分比为55.14%;预测编码基因4328个,序列长度为4,106,799 bp;重复序列长度占总基因序列长度的0.26%;非编码RNA分为t RNA和rRNA两大类别;该菌株的核基因组中共发现CRISPR 12个;基因岛预测共发现15个基因岛;该菌株中预测含有4个前噬菌体;毒力因子数据库分析共发现692个毒力基因;碳水化合物相关酶的类基因共有147个;预测得到的基因蛋白序列与转运蛋白共444条;病原体-宿主互作因子在此预测中有912个基因;抗生素抗性基因4个;含有信号肽蛋白预测显示,菌株的基因组序列中有416个蛋白;跨膜螺旋结构的蛋白显示出1040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含有信号肽的蛋白中除去含有跨膜螺旋的蛋白,剩余的分泌蛋白共有331个。利用预测得到的基因序列与3475个COG功能基因、3200个GO基因、2738条KEGG通路、3619条Swiss-Pro等基因信息进行注释,构建FX菌株的细菌完成图,基因组大小为4,106,799 bp。本研究将测得的Pseudomonas syringae pv.tabaci FX菌株与已经登陆在NCBI上的四川越西地区的烟草野火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abaci yuexi-1进行全基因组特性毒力因子的比较,Pseudomonas syringae pv.tabaci yuexi-1菌株序列号为JWJF00000000。差异因子共有423个,如hptA、ptxR、rtxD、rfaE、htpB、IcmF1、clp V、farB、mtr D等。3.通过室内平板扩散法,将枯草芽孢杆菌、木霉生防制剂、6%春雷霉素、3%中生菌素、1.8%嘧肽·多抗等7种生物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率进行测定:抑制效果依次为1.8%嘧肽·多抗>3%中生菌素>6%春雷霉素>HBL>枯草芽孢杆菌>10%井冈霉素>木霉生防菌剂;烟草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最佳的则是6%春雷霉素和1.8%嘧肽·多抗,防效分别达到61.47%和59.10%。(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徐兴阳,杨艳梅,李杰,李金明,李正伟[6](2017)在《昆明烟区根结线虫种类及生防制剂防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当前昆明烟区根结线虫危害突出的问题,通过在发病区取样鉴定危害烟草的根结线虫种类,并利用保温大棚在冬季开展了8种生防制剂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昆明烟区以南方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并存,占总根结线虫种类的97.5%,还存在少量北方根结线虫和未知种类线虫.2)生防制剂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对花生根结线虫的防效以金东旺最好,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效以阿维菌素最好,"1349"次之.3)线虫必克防效中等,针线结和木霉防效不理想,但这叁者均表现为能明显促进烟株生长发育."1331"和"1342"对防治线虫和改善烟株生长方面没有作用.研究基本明确了危害昆明烟草的根结线虫种类,并初步筛选出能有效控制根结线虫的生防制剂,同时提出分区域、高效率的生防组合措施.(本文来源于《昆明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李侨飞,张红印,杨其亚,林珍,程洋洋[7](2018)在《防治水果病害的生防酵母及生防制剂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果在生长和贮藏过程中极易受到病原菌侵染而腐烂,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田间病害防控及采后果实贮藏保鲜主要依靠化学制剂。化学制剂因其高效性及便利性在农业领域备受欢迎,但化学制剂的广泛使用对人体和环境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水果防腐需要寻求更安全、环保并高效的方法,其中生物防治是替代化学防治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主要探究了生防酵母对于水果采后病害的生防效果及存在问题,并对国内外生防制剂的研究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分析讨论,以期能为我国酵母生防制剂的商业化生产与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刘卫军[8](2016)在《生防制剂对香蕉枯萎病发生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香蕉枯萎病在我国各香蕉栽培区肆虐,已经极大的危害香蕉产业,而尚缺乏有效防治香蕉枯萎病措施等问题,为了通过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的营养环境、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而达到抑制香蕉枯萎病侵染香蕉,达到降低香蕉枯萎病发生的目的,以及研发以氨基酸和多聚类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生防制剂,本研究在接种香蕉枯萎病病原菌条件下,开展了生防制剂使用效果和防治香蕉枯萎病的机理研究。根据香蕉的生长和防病结果验证该生防制剂的效果,并筛选其最佳用量,通过微生物的稀释平板计数法、Biolog-ECO平板法检测香蕉生长土壤基质中微生物的变化特征和多样性,揭示生防制剂防控香蕉枯萎病的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生防制剂对香蕉生长有一定的促生作用,施用生防制剂处理香蕉幼苗的株高、茎粗、叶面积以及生物量都有一定的增加。在不接种香蕉枯萎病病原菌(C0处理)的情况下,施用0.05%的生防制剂(S2处理)能显着促进香蕉幼苗的生长,S2处理香蕉幼苗株高较无生防制剂处理(S0)的提高了17.74%、茎粗增加了9.10%、叶面积增大了3.16%、香蕉鲜重生物量增加了40.02%。而在接种病原菌浓度为103 cfu/mL(C1处理)和106cfu/mL(处理C2)时,生防制剂浓度高达0.5%(S3处理)时更有利于香蕉的生长。由此可见,生防制剂不仅能促进香蕉生长发育,而且在土壤接种香蕉枯萎病病原菌时,0-0.5%生防制剂浓度范围内其施用浓度越大越有利于香蕉健康生长。2、使用该生防制剂能够显着地降低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给香蕉接种病原菌的数量为103cfu/mL(C1)处理下,S3生防制剂用量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最佳,同一生长期内,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比不使用生防制剂S0处理的降低了75%,病情指数降低了15.24,防病效果达到83%。而在接种量106cfu/mL(C2)处理下,S3处理较S0处理的发病率降低了60%,病情指数降低了42.86,防病效果达到74%。结果表明,生防制剂能显着降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在土壤枯萎病病原菌数量高达106cfu/mL时,生防制剂抗病的最佳施用浓度为0.5%。3、结果表明,接种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后,明显影响香蕉生长土壤基质中细菌数量,而对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相对较小。接种量为C2处理下,香蕉生长土壤基质中细菌的数量比不接种C0处理的降低了56%,接种量为C1处理下,香蕉生长土壤基质中细菌的数量降低了45%。然而施用生防制剂后,香蕉生长土壤基质中的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有升高的趋势,真菌的数量有下降的趋势。生防制剂用量高的(S3)处理中细菌的数量较无(S0)处理的提高了4.60倍,放线菌的数量提高了1.74倍;而S3处理中真菌的数量较S0处理的降低了58%。经相关性分析可知,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成负相关,与真菌的数量成正相关。可见,在香蕉枯萎病严重的土壤上施用生防制剂可以明显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即增加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而降低真菌的数量。4、Biolog-ECO生态板的研究结果表明,生防制剂用量为0.05%(S2)和0.5%(S3)的土壤微生物平均吸光值AWCD值、丰富度值(Richness)、优势度(Simpson指数)、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均大于无生防制剂处理(S0)的相应值。相关性分析结果还表明,香蕉生长土壤基质中微生物的AWCD值、Richness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香蕉枯萎病的发生呈负相关,并且丰富度指数(Richness)、优势度指数(Simpson)与香蕉枯萎病的病情指数之间达显着负相关。结果表明,施用生防制剂能明显地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香蕉枯萎病病情指数。(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王婷婷[9](2016)在《辣椒疫病生防制剂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capsici)引起的土传病害,在我国各辣椒产区均有发生,可在全生育期为害辣椒茎杆、嫩叶和果实,造成辣椒大幅减产,甚至绝收,给辣椒生产带来了严重损失。本实验从琼海市塔洋辣椒疫病地分离辣椒疫霉菌,采用对峙实验对放线菌BM10和WZ60抗菌活性进行测定,通过单因子实验和正交实验对放线菌BM10和WZ60进行二次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并初步筛选出两菌株的载体,完成菌剂的基本研制。最后通过室内定性分析和大田实验,对两放线菌的防病效果进行研究,所得结果如下:(1)采用组织诱饵法,分离得到辣椒疫霉菌,并从形态特征及部分生理特征等方面进行鉴定。(2)通过对峙平板法对两株放线菌BM10和WZ60的拮抗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两菌株放线菌对辣椒疫霉菌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将辣椒疫霉菌分别接种于含有放线菌BM10和WZ60发酵液的平板上,辣椒疫霉菌均不能生长,表明两株放线菌代谢产生的抗生素对辣椒疫霉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3)通过单因子实验和正交实验对两株放线菌BM10和WZ60进行二次固态发酵,最终确定放线菌BM10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基质:水、黄豆粉、玉米粉、麸皮、沙土和大米质量比为150:7:10:10:30:100,发酵条件:温度28℃、发酵时间8天、接种量4%,100 mL培养瓶中最佳装瓶量为50 g;放线菌WZ60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基质:水、黄豆粉、玉米粉、麸皮、沙土和大米质量比为120:7:7:10:40:100,发酵条件:温度28℃、发酵时间8天、接种量4%,100 mL培养瓶中最佳装瓶量为50 g。(4)对放线菌BM10和WZ60的发酵产物的载体进行了筛选,确定最佳载体为有机肥与耕作土质量比为1:1的混合载体。制成菌剂BM10和WZ60六个月后活菌量分别为 22.4X 107cfu/g 和 14.6×107cfu/g.(5)采用离体叶片法,室内定性分析两放线菌BM10和WZ60对疫霉菌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两放线菌对辣椒疫霉菌有防治作用,且固态菌剂的防治效果优于发酵液防治效果。(6)通过大田对比防效试验,数据结果表明,两菌对辣椒疫霉病防治具有效果,固态菌剂的防治效果为61.5%,与甲霜灵的防治效果相当,略好于发酵液的防治效果,复合菌剂的防治效果比单一使用菌剂的效果好。(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6-05-01)
郑庆伟[10](2016)在《“多功能植物病害生防制剂的产业化中试与应用”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由福建省发改委资助、植保学院胡方平教授主持的"多功能植物病害生防制剂的产业化中试与应用"项目在博学楼504会议室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项目验收专家组由黄征教授级高级农艺师(福建省农业厅植保植检站副站长)、陈庆河研究员(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刘利华研究员(福建省农科院)、潘有祥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建瓯(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6年07期)
生防制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种木霉病原菌对不同香菇菌丝体生长阶段的致病性生防制剂的反应来研究木霉致病性及其防治方法。通过绿色木霉与不同香菇菌株的对峙培养结果显示,绿色木霉对不同香菇菌株的抑制效果不同,表现为对菌株‘9602’的抑制率最大;哈茨木霉则表现为不同的抑制效果,其中,对菌株‘L26’的抑制率最大。生防制剂对两种木霉的防治试验结果显示,培养48 h时的枯草芽孢杆菌杀菌剂在浓度为0.01 g/mL时对两种木霉的菌丝生长具较好的抑制效果,对绿色木霉的抑制率为76%;对哈茨木霉的抑制率为72%。多粘类芽孢杆菌对两种木霉的抑制作用也表现出差异,多粘类芽孢杆菌菌剂对哈茨木霉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绿色木霉明显,当浓度达到0.001 g/mL时对两种木霉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哈茨木霉的抑制率为75%,高于绿色木霉(抑制率为38%)。综上所述,尽管不同木霉菌株的致病性有差异,但总体表现为木霉对香菇菌丝具较强的致病性。两种生防药剂对不同木霉菌株具有不同的防治效果,为生防制剂在食用菌病害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防制剂论文参考文献
[1].苗雨,崔娟,高宇,史树森.3种生防制剂与毒死蜱混配对暗黑鳃金龟幼虫的防治效果[J].农药.2019
[2].李冠霖,徐洋,邢鹏杰,高婷婷,冀瑞卿.木霉对不同香菇菌丝体生长阶段的致病性及生防制剂对其的抑制效果[J].分子植物育种.2019
[3].陈井生,宫远福,李海燕,于吉东,林志伟.生防制剂禾力素不同处理方式对大豆胞囊线虫病及根腐病防效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8
[4].耿琦,余洋,刘绒梅,田圆圆,李玺洋.淡紫灰链霉菌S3-5田间防效初探及生防制剂助剂的筛选[J].中国测试.2018
[5].程璐.烟草角斑病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其生防制剂的应用[D].沈阳农业大学.2018
[6].徐兴阳,杨艳梅,李杰,李金明,李正伟.昆明烟区根结线虫种类及生防制剂防效评价[J].昆明学院学报.2017
[7].李侨飞,张红印,杨其亚,林珍,程洋洋.防治水果病害的生防酵母及生防制剂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8
[8].刘卫军.生防制剂对香蕉枯萎病发生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华南农业大学.2016
[9].王婷婷.辣椒疫病生防制剂的研制[D].海南大学.2016
[10].郑庆伟.“多功能植物病害生防制剂的产业化中试与应用”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J].农药市场信息.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