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观察百杏润肺止咳方对咳嗽变异性哮喘(CVA)肺阴亏虚型患者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证属肺阴亏虚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用孟鲁斯特片治疗,治疗组用百杏润肺止咳方汤药治疗,疗程均为8周,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中嗜酸粒细胞(EOS)计数及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肺功能指标FEV1、FVC、PEFR水平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 0%和92. 5%,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EOS计数、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组患者FEV1、FVC、PEFR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百杏润肺止咳方治疗肺阴亏虚型咳嗽变异性哮喘有显著疗效,其作用机理为降低炎性因子,改善肺功能以减轻CVA患者的炎性反应。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王红霞,郭烁,郭雨晴,王文鑫,牛晓艳,耿立梅,曹东义
关键词: 百杏润肺止咳方,咳嗽变异性哮喘,肺功能
来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10期
年度: 2019
分类: 医药卫生科技
专业: 中医学
单位: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青岛大学医学部,郑州市管城中医院,河北省中医院
基金: 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14277798D)-综合外治法对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分类号: R256.12
页码: 1377-1379
总页数: 3
文件大小: 106K
下载量: 152
相关论文文献
- [1].润肺止咳法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与实验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19)
- [2].用美食来对抗雾霾大魔王[J]. 小雪花(小学生成长指南) 2017(04)
- [3].厨房里的中药[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7(04)
- [4].秋季吃什么可以润肺止咳[J]. 税收征纳 2018(09)
- [5].健脾润肺止咳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J]. 湖南中医杂志 2013(05)
- [6].温润的汤水[J]. 健康与营养 2015(Z2)
- [7].祛风润肺止咳方治疗亚急性咳嗽临床研究[J]. 吉林中医药 2012(08)
- [8].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润肺止咳胶囊中黄芩苷的含量[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23)
- [9].润肺止咳胶囊治疗感冒后咳嗽34例[J]. 陕西中医 2008(08)
- [10].润肺止咳方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30例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 2010(06)
- [11].益气润肺止咳法结合西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缓解期56例疗效观察[J]. 海南医学 2012(07)
- [12].小儿润肺止咳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J].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11(01)
- [1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儿润肺止咳口服液中橙皮苷的含量[J].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10(05)
- [14].润肺止咳的小偏方[J]. 人人健康 2012(07)
- [15].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儿润肺止咳口服液中橙皮苷和黄芩苷的含量[J]. 药物分析杂志 2010(08)
- [16].红酒煮梨有润肺止咳的功效[J]. 税收征纳 2013(01)
- [17].润肺止咳胶囊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11)
- [18].冰糖萝卜润肺止咳[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0(01)
- [19].润肺止咳饮治疗顽固性久咳56例[J]. 内蒙古中医药 2014(32)
- [20].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儿润肺止咳口服液中黄芩苷含量[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10)
- [21].HPLC法测定润肺止咳片中黄芩苷的含量[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15)
- [22].HPLC测定润肺止咳颗粒黄芩苷的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 2010(34)
- [23].HPLC法测定润肺止咳片中黄芩苷的含量[J]. 北方药学 2011(09)
- [24].润肺止咳百合蜜[J]. 蜜蜂杂志 2011(08)
- [25].养生:冬季吃橘子皮才是止咳正道![J]. 今日科苑 2012(22)
- [26].滋阴润肺止咳杀虫中药辅助治疗涂片阳性肺结核临床观察[J]. 卫生职业教育 2015(05)
- [27].润肺止咳药膳[J]. 家庭科技 2018(10)
- [28].健康文摘[J]. 中老年保健 2020(09)
- [29].银耳茶润肺止咳[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6(01)
- [30].润肺止咳颗粒剂治疗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60例[J]. 陕西中医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