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胃肠功能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我院近三年收治的97例腹部手术治疗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室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疼痛、住院时间、切口愈合分级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VAS评分及住院时间都更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切口甲级愈合率及护理满意度都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优质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康复,从而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腹部手术;胃肠功能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5-0219-01
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紊乱,为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早期恢复,本文将不同手术室护理模式应用于临床中,现将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97例腹部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2例,女35例,年龄在22~64岁之间,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将97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55例,男36例,女19例,平均年龄(44.6±2.5)岁,手术时间超过60min者37例,麻醉方式中全身麻醉22例,硬膜外麻醉33例,手术部位中胃部手术15例,肠部手术26例,胆道手术10例,其他部位4例,对照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平均年龄(43.8±2.9)岁,手术时间超过60min者30例,麻醉方式中全身麻醉16例,硬膜外麻醉26例,手术部位中胃部手术11例,肠部手术23例,胆道手术6例,其他部位2例,两组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室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分为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阶段,术前护理主要进行心理干预、健康宣教及注意事项指导等,良好的术后护理能提高患者接受治疗和术后康复锻炼的依从性。术中护理,术前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提前控制好手术室温湿度,为患者做好术中保温工作,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程序,积极配合医生尽快完成手术,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引起的应激性反应[1]。术后护理,术后早期密切监测各项生态体征指标,做好引流管、尿管、胃管等管道护理,术后早期可帮助患者按摩、热敷腹部,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教授患者正确的饮食、咀嚼方式,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床上运动和锻炼[2]。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时间、术后疼痛、住院时间、切口愈合分级及护理满意度。胃肠功能观察指标包括肠鸣音恢复时间、肠排气时间、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术后疼痛采用VAS量表进行评价,该量表总评分为10分,其中0分表示无疼痛,1~3分表示疼痛对日常工作和生活无影响,即指轻度疼痛,4~7分表示术后疼痛对日常工作和生活有轻微影响,即指中度疼痛,8~10分表示疼痛对日常生活和工作有严重影响,即指重度疼痛。切口愈合分为三级,甲级是指切口愈合良好,切口部位无红肿、硬结或积液等症状,切口部位皮肤颜色正常,乙级愈合是指切口部位有轻微红肿,但无积液或化脓症状,切口部位皮肤颜色较深,丙级愈合是指切口部位出现红肿、化脓等感染症状[3]。根据护患沟通、操作技能、安全管理、病房管理等,将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四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胃肠功能及康复指标比较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都更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本文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经手术室优质护理干预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也更低,说明观察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优于对照组,且手术室优质护理能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切口愈合,因此观察组术后轻度疼痛和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胃肠功能早期恢复,能保证患者尽早摄入足够的营养,从而促进身体早期康复,因此,手术室优质护理在腹部手术治疗患者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倩仪,李芸,曾兰芬,等.手术室护理干预预防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4):82-83.
[2]邱慧玉,陈小莉.两种护理方法对腹部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延安大学学报,2015,13(1):74-75.
[3]朱红燕.对比不同护理方法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3(24):4850-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