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论文_肖燃

导读:本文包含了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态,景观,格局,阻力,模型,最小,时空。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肖燃[1](2019)在《山地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与规划管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万州市城市规划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借助ArcGIS平台利用多因子加权迭加分析识别分析万州规划区生态安全格局现状。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分析规划区潜在的生态廊道和战略点,优化万州城区景观生态网络体系,在规划编制和实施层面提出对其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组分的规划管控策略,以达到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的目标,为有效控制山地城市生态环境和改善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期刊2019-10-19)

王媛,周长威[2](2019)在《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是城市群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保障。为识别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采用ENVI 5. 3和Arc GIS 10. 2软件解译黔中城市群2017年土地利用类型,以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为依据识别黔中城市群生态源地,基于石漠化程度与土地利用类型构建黔中城市群阻力面,确定缓冲区,通过成本距离分析和路径分析生成廊道,识别生态节点,最终构建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黔中城市群低水平安全格局面积为30 354. 95 km2,占黔中城市群总面积的56. 42%;中水平安全格局面积为35 132. 14km2,占黔中城市群总面积的65. 30%;高水平安全格局面积为39 780. 76 km2,占黔中城市群总面积的73. 94%。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区域主要分布在黔中城市群西部及南部地区。黔中城市群需要加强保护的区域面积占比很大,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应加以重视,以免破坏黔中城市群生态环境。(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褚俊民,张璐,田恬[3](2019)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视角下的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二期绿廊景观设计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京津冀地区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重构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实现生态协同治理迫在眉睫。本文以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二期绿廊景观设计为例,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视角下,对以生态绿廊为核心的大型生态单元建设的景观设计方法进行探索。针对所处沿海地区的地域性景观环境,提出了修复湿地系统重构区域生态格局、运用台田技术应对盐碱问题、景观先行带动文化复兴和以园养园营造生产型景观四项设计策略。这种区域性的景观视角和地域性的景观营造技术,对京津冀及其他地区的生态协同治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景观设计》期刊2019年04期)

李芹[4](2019)在《基于MCR模型的赣南稀土矿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离子吸附型稀土在军工、科技和国民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赣南稀土矿区作为世界重要的离子型稀土矿生产基地,稀土开采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采矿方法存在局限性,还出现如土地荒漠化、农田毁坏和植被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稀土矿区的生态环境安全。而基于MCR模型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由于能对不同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价,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安全研究。本研究以QuickBird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基础,选择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区作为研究区,以岭北稀土矿区为例,将该稀土矿区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精细分类,并根据土地利用分类结果,结合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及MCR模型方法,通过对生态安全格局中的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组分进行判别与分析,构建了矿区2009、2013、2018年3个年份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为稀土矿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优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确保稀土矿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如下:(1)2009—2018年,植被、复垦植被、尾砂地和农田4种土地利用类型转入与转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最大,成为矿区土地利用面积转移主体。总的来说,虽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动态度各不相同,但随着环保部门对矿区环境的治理及复垦措施的实施,矿区植被和复垦植被面积在研究的九年间都在增加,稀土矿区的环境在不断改善。(2)在研究期间,植被始终是矿区最大的斑块。总体上,虽然矿区各类型景观类型的丰富和复杂程度呈下降趋势,但各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量不断加强,各景观类型的生态功能和景观空间连通性也不断增强。(3)稀土矿区的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侧,且生态源地斑块面积差异较小,但矿区中北部在2009年、2013年和2018年均无任何源地斑块,导致矿区东西区域间的连通性和稳定性较差,因此在以后对矿区进行规划时,新增生态源地应该优先选择矿区的中北部区域。矿区景观生态安全时空过程分析表明:在研究期间,稀土矿区的生态廊道、生态节点和辐射通道数量都在不断增加,表明稀土矿区景观生态安全状况在这9年间得到了不断改善,但相关部门仍需对稀土矿区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和优化。(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19-05-31)

吕广斌[5](2019)在《万州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及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扩张以及土地不合理利用的状况日益加剧,这导致区域水文气候、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过程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引发了气候异常、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动植物数量急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对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结构造成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日益加深,对区域社会经济健康平稳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优化景观生态安全的空间格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研究不仅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对于实现区域景观生态安全问题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稳定生态系统结构也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以叁峡库区典型生态脆弱城市——万州区为研究对象,在反映万州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源地识别以及景观生态阻力因子,运用MCR模型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并针对其生态安全格局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研究结果对于维持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长期稳定,丰富特殊地理环境内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技术方法,促进库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万州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格局研究发现:万州区土地利用变化较为显着,林地和耕地作为万州区的主要优势土地利用类型,其面积占比较大。2009-2016年万州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形成以中心城区向周边乡镇地区蔓延的空间扩张格局,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其他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均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变化;从动态度变化来看,在研究期内万州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变化明显,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存在明显转化,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其他用地以及交通运输用地的动态度变化最为明显,这也表明万州区持续推进土地开发改造,使得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从景观格局分析来看,万州区的整体景观呈现破碎化,景观斑块类型趋于规则化,景观斑块类型的优势度逐渐减小,景观异质性增强,景观类型向多样化与均匀化发展。(2)研究基于改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结合万州区的实际情况,修正了已有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并以此为基础对万州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测算与分析,同时,研究运用生态敏感性指数验证修正后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可靠性。研究发现:2009-2016年期间,万州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明显;从各生态系统类型来看,林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最高,水域价值量减少最多,其他用地与交通用地的价值变化率和变异系数最大;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上看,万州区的水文调节服务功能价值量最多,水资源供给功能的价值量最少。万州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时空变化表明,万州区各乡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在研究期间存在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中心城区及周围镇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较大,其余乡镇变化幅度较小;从空间分布来看,万州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体呈现中、南部高,西部和东北部低的格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低价值等级乡镇数量逐渐减少,其总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趋向良性发展。(3)研究从景观斑块自身要素、景观外界响应要素以及景观连通性叁方面确立生态源地,综合考虑景观自身与外界的阻力因素进行景观综合阻力面的构建,运用MCR模型确立最小累积阻力面,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景观生态安全分区。从景观生态分区结果来看,生态保护区面积79231.39hm~2,占区域总面积的22.92%,生态保护区作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区域,主要发挥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林地与水域是生态保护区的主要景观构成类型,主要集中在区域的西北部、东南部以及中部;生态缓冲区面积53037.48hm~2,占区域总面积的15.35%,生态缓冲区主要是辅助生态保护区发挥其最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林地与耕地作为生态缓冲区的重要组成类型,主要分布于生态保护区的外围;生态敏感区面积84980.23hm~2,占区域总面积的24.58%,生态敏感区作为生态缓冲区与生态可塑区的重要过渡区域,其主要是维持生态保护、农业生产与城镇建设活动的景观生态平衡性,林地、耕地、草地构成了生态敏感区的主要景观类型,主要分布于区域西北部、中部以及东部;生态可塑区面积128388.5hm~2,占区域总面积的37.15%,生态可塑区作为生态敏感区的外层区域,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耕地与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是其主要的构成类型。(4)万州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总体架构思路为: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高值区、重要生境、连片大型生态用地以及具有较好景观连通性的生态斑块等重要生态集聚区作为景观生态源地,结合河流、道路以及森林廊道设计“五横叁纵”的景观生态廊道,并以生态源地、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最终构成万州区景观生态网络空间,其景观生态安全总体格局的结构归纳为“五横、叁纵、多点、四区”。研究在万州区景观生态分区和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从加强生态源地的保护、落实和完善景观生态安全分区策略以及重视生态廊道与战略点的生态网络构建方面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5-22)

何珍珍,王宏卫,杨胜天,方斌,张兆勇[6](2019)在《渭干河-库车河绿洲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分异及格局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渭干河-库车河绿洲(以下简称渭-库绿洲)是我国西北干旱区典型的荒漠绿洲区,维护其生态安全,是实现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1997年、2006年及2016年3期Landsat TM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来源,构建渭-库绿洲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对近20年来研究区的景观生态安全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利用最小阻力模型,以水域、林草地为生态源地,将生态安全水平、海拔和坡度作为阻力因子生成最小累计阻力面,划分生态功能区,识别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从点、线、面综合视角进行景观格局优化。结果表明:(1)1997—2016年渭-库绿洲生态安全区域面积呈波动变化,相对安全区域面积在不断增加,临界安全、敏感和风险区域面积呈减小趋势,景观生态安全度在空间分布上由高到低呈内向外扩展的态势。(2)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的Moran′s I值分别为0.6479、0.7049、0.6587,景观生态安全值的空间集聚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主要以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类型为主,呈现出"同质聚集、异质分离"的特点。(3)景观格局优化中选取的生态源地占绿洲总面积的12.76%,构建的绿洲生态廊道基本贯穿整个研究区,关键廊道连接了绝大多数的绿洲生态源地,辅助廊道是连接没有与关键廊道连接的源地之间的通道,识别的生态节点主要分布在绿洲生态廊道的薄弱环节处,共计36个。将划分的生态缓冲区、生态连通区、生态过渡区、生态边缘区5个功能区和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及生态节点景观组分相结合,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维持及进一步改善该绿洲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陈昆仑,齐漫,王旭,黄耿志[7](2019)在《1995—2015年武汉城市湖泊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95、2005、2015年3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景观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武汉中心城区湖泊系统景观格局的演化特征,进而构建湖泊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以揭示武汉中心城区湖泊系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规律,并探讨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近20年来武汉中心城区湖泊系统总面积呈现不断下降趋势,1995—2005年以年均2.4%的速率缩减了28.95 km~2,2005—2015年以年均1.8%的速率缩减了17.47 km~2。(2)研究期湖泊系统的斑块密度、分维数呈现不断降低趋势,这表明武汉中心城区湖泊破碎化程度在不断降低,湖泊形状趋于简化;而连接度呈现不断增加趋势,湖泊分布集聚趋势不断加强,空间结构趋于紧凑集中。(3)武汉城市湖泊系统总体景观生态安全呈现不断恶化趋势,而次级湖泊水系景观生态安全呈现不同的演化特征。城市建成区的迅速扩展、湖泊由农业生产对象转化为可利用发展用地、房地产事业成为支柱产业是湖泊系统遭填占最主要的动力,直接危害了其景观生态安全,而市民环境意识提高引发湖泊保护倡议和实践,对湖泊景观生态安全产生着积极影响。对湖泊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的研究,可以为武汉制定行之有效的生态管理政策和环境治理措施提供重要支撑。(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黄鑫,曹学章,张明,邹娴[8](2019)在《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内蒙古胜利煤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胜利煤田是我国重要煤炭基地,大规模的煤炭资源开发,导致当地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对2016年胜利煤田高分一号影像进行解译判读并划分景观类型的基础上,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胜利煤田进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包括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的识别。通过景观斑块质量评价进行源地识别,选取质量最高的斑块作为生态源地;基于景观自身因子和邻近景观干扰因子,构建了阻力面,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根据水文分析模型在最小累积耗费距离表面上提取最大累积阻力"山脊线",与生态廊道结合,得到生态节点。构建的胜利煤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包括10片生态源地、24条生态廊道和29个生态节点。建议对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高区域生态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田雅楠,张梦晗,许荡飞,张圣微[9](2019)在《基于“源-汇”理论的生态型市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型市域是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而产生的一批以生态输出为己任,支撑区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型区域,该类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是协调域内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选取典型生态型市域张家口市,基于"源-汇"理论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划定不同保护重点的五大生态功能区,识别重点生态保护区、重点生态修复区和廊道系统,以此作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基础,逐步形成"点-线-面"叁位一体的立体保护体系,同时提出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优先次序,为张家口市生态安全格局分步骤建设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张家口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重点保护区缺失严重,缺失区域总面积达1555.77 km~2,占生态保护核心区面积的75.60%,重点生态修复区域比例较大,占全区面积的24.27%,生态廊道存在3个主要缺失区域,针对张家口市生态安全格局建设任务艰巨的现状,提出了分步骤建设的构建思路,即优先进行重点生态修复、重点生态保护缺失区域和生态廊道缺失区域建设,针对重点生态修复区域面积比例较大提出了分步修复的优先次序,即水域修复区>林草水修复区>林草修复区>林水修复区>水草修复区>林地修复区>草地修复区,并提出了优先建设冬奥会场及沿途生态廊道的思路,此外,为实现张家口区域生态系统的支撑作用,需在完成重点区域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生态保护范围。研究为欠发达生态型市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提供了范例。(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方然,孔雪松[10](2018)在《武汉市城镇扩张适宜性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用地扩张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之间存在空间上的关联性与冲突性,为探究城镇扩张适宜性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耦合关系,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在2001、2007和2014年3期ETM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结合武汉市高程、坡度、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与变更调查数据、道路交通网络数据等构建武汉市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库。从自然环境因素与区位条件因素两大方面构建城镇扩张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获取武汉市城镇扩张适宜性分布特征,采用最小阻力模型(MCR)构建武汉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从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演变特征两个维度研究城镇扩张系统与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8年07期)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是城市群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保障。为识别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采用ENVI 5. 3和Arc GIS 10. 2软件解译黔中城市群2017年土地利用类型,以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为依据识别黔中城市群生态源地,基于石漠化程度与土地利用类型构建黔中城市群阻力面,确定缓冲区,通过成本距离分析和路径分析生成廊道,识别生态节点,最终构建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黔中城市群低水平安全格局面积为30 354. 95 km2,占黔中城市群总面积的56. 42%;中水平安全格局面积为35 132. 14km2,占黔中城市群总面积的65. 30%;高水平安全格局面积为39 780. 76 km2,占黔中城市群总面积的73. 94%。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区域主要分布在黔中城市群西部及南部地区。黔中城市群需要加强保护的区域面积占比很大,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应加以重视,以免破坏黔中城市群生态环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1].肖燃.山地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与规划管控研究[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2019

[2].王媛,周长威.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

[3].褚俊民,张璐,田恬.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视角下的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二期绿廊景观设计实践[J].景观设计.2019

[4].李芹.基于MCR模型的赣南稀土矿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9

[5].吕广斌.万州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及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D].西南大学.2019

[6].何珍珍,王宏卫,杨胜天,方斌,张兆勇.渭干河-库车河绿洲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分异及格局优化[J].生态学报.2019

[7].陈昆仑,齐漫,王旭,黄耿志.1995—2015年武汉城市湖泊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化[J].生态学报.2019

[8].黄鑫,曹学章,张明,邹娴.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内蒙古胜利煤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

[9].田雅楠,张梦晗,许荡飞,张圣微.基于“源-汇”理论的生态型市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生态学报.2019

[10].方然,孔雪松.武汉市城镇扩张适宜性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

论文知识图

一13锡山区网络状景观生态安全格局1 崇明岛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武汉园博园与武汉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一9青云山风景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福贡县城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一2江南水乡古镇水域景观生态安全格

标签:;  ;  ;  ;  ;  ;  ;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论文_肖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