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氮调控论文_薛良震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氮调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肥力,农田,春小麦,氮素,糜子,冬小麦,作用。

水氮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薛良震[1](2019)在《滴灌水氮调控对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同灌水、施肥处理的滴灌小麦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分配特性及产量形成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冬小麦地上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符合"S"曲线变化。在相同施氮量下,随着灌溉量的增加,小麦的干物质累积最大速率表现为中水灌溉>高水灌溉>低水灌溉;在相同灌溉量不同施氮量下,小麦的干物质累积量表现为N3>N2>N1>N0。综合看来,本试验条件下,中水高氮处理是提高冬小麦生育期干物质量的最佳方案。(本文来源于《农村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茹晓雅,李广,闫丽娟,陈国鹏,聂志刚[2](2019)在《基于APSIM模型模拟水氮调控对旱地春小麦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水氮调控对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的影响,研究自然降水条件下小麦产量达到最佳所需含氮量,将田间试验数据与农业生产系统模拟模型(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 Simulator,APSIM)结合,分别设定降水和施氮梯度为春小麦的产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对模型予以检验。APSIM模型对春小麦产量模拟精度较高,决定系数(R2)、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模型一致性指标(D)分别为0.95、27.36%和0.91。随降水量或施氮量的增加,整体产量表现出先增后减趋势;其次,在所有组合中降水增加到20%,施氮量为157.5 kg·hm~(–2)的处理较好,平均产量最高达到5 406.64 kg·hm~(–2);最后,根据产量变化曲面拟合方程得出产量最佳方案:当自然降水增加55%,施氮量增加到257.25 kg·ha~(–1),产量达到最佳,为5 988 kg·hm~(–2)。(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王美荣[3](2019)在《盐渍化农田水氮调控对土壤肥力及冻融期水盐养分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套灌区是我国重要粮油生产基地,土壤盐渍化问题制约该地区的发展。本论文针对盐渍化农田土壤贫瘠、水氮利用率低下以及次生盐渍化防治等问题,设置不同水氮调控模式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了水氮调控对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建立水氮-产量回归模拟方程对玉米产量效应综合分析。基于RAGA-PPC模型对翌年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分析了耕作期内水氮单一因素施用量对冻融期内农田水土环境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翌年土壤肥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灌水量与施氮量对玉米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极显着,两者交互作用对干物质量与籽粒产量影响极显着,对百粒重与穗粒数影响显着。灌水量相同时,施加氮肥在一定范围内会提高水分利用率。施氮水平相同时,水分利用率表现为:高水<中水<低水。在高氮处理下氮肥农学效率较低。氮肥农学效率在中水低氮达到最大值。施氮和灌水以及交互作用对玉米氮肥农学效率均有显着影响。(2)建立了水氮-产量二元二次回归模型,实际产量与模拟产量有较高的拟合度。水氮两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对产量具有正效应,随水氮量的增加产量符合报酬递减效应。正效应大小顺序为:施氮量>灌水量>交互效应。产量模拟最大值可达12696kg/hm2,对应灌水量为317 mm,施氮量为261kg/hm2。不同目标产量寻优得到最佳水氮组合值与实测产量做对比基本吻合,可以为当地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3)冻融期内土壤养分主要集中土壤表层,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在冻融期内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最大值出现在最大冻深期。在秋浇后-冻结期土壤团聚体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融化期高氮处理团聚体降低,盐分会影响团聚结构。不同施氮量处理C/N随着冻融期的进行递增,增加了 0.9-2.02%。(4)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单一因素对春播前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得分为:N3<N0<N1<N2,W3<N2<Ni。中氮处理得分最高,推荐该地区玉米生育期内施氮肥量为225 kg/hm2。低水处理得分最高,但土壤含盐率不满足作物需求,故推荐盐渍化土壤玉米灌水制度为生育期灌水225mm和秋浇灌水150mm。(5)基于RAGA-PPC模型对不同水氮调控春播前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可知:土壤肥力较优的为中水中氮、中水低氮和高水低氮处理。结合玉米籽粒产量分析,籽粒产量最大的是高水高氮和中水中氮处理,两者差异不显着。综合水氮调控前期以及春播前土壤肥力的状况,推荐该地区水氮调控模式为W2N2(施氮量:225 kg/hm2、灌水量:225+150mm)。(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白宇龙[4](2019)在《覆膜沟灌下水氮调控对土壤水氮盐分布和向日葵生长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地势复杂,气候多样,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耕地面积稀少,农业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因此对于当前部分地区耕地的保护和开发显得尤为关键。盐碱地是我国目前存在的一种可开发的耕地,分布范围广,利用潜质巨大。在20世纪末,大部分地区通过对盐碱地灌溉淋洗和定量施肥的方式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但是传统粗放的农业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壤状况的恶化,加之长期不合理的灌溉和施肥,使得盐渍化土地的面积日益扩大。因此采用高效的节水灌溉方式,合理控制施肥量才能为盐碱地农业种植提供可持续的发展方向。本试验通过对大同盆地2017-2018年的农田采取合理的灌溉方式和水氮控制进行研究的。试验设置叁个因素:两种灌溉方式:水平畦灌(Q)和覆膜沟灌(G)。两种灌水量:高灌水量340 mm(W1)和低灌水量300 mm(W2)。四个施氮水平:施氮量分别为156 kg/hm~2(N1)、260 kg/hm~2(N2)、364 kg/hm~2(N3)和不施氮(N0)处理。其中畦灌采用W1灌水量,沟灌采用W1和W2两种灌水量,分析了畦灌及覆膜沟灌下不同水氮对盐渍化土壤的电导率、含水率及氮素变化规律的影响,对向日葵的株高,盘径,千粒重等生长性状的影响,及对作物产量,耗水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最终得出高效的灌溉方式和施肥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干旱盐碱地区提高水资源和氮素的利用效率,增加粮食产量,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防止生态环境恶化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试验取得了如下结论:(1)在不同水氮处理下,体积含水率有明显的分层现象:0-40 cm土层含水率变化幅度比较大,变化最高可达15.00%。40-100 cm土层含水率这一土层含水率始终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其基本分布于15.00%-20.00%之间。不同水氮处理下2017-2018年含水率表层变幅规律大致相同。在不同施氮量下,在2017年沟灌条件下含水率表现为在幼苗期,N0<N1<N2<N3。N0、N1、N2和N3分别为15.27%、15.82%、17.25%和19.23%。在开花期,N2>N1>N3>N0,N0、N1、N2和N3分别为13.83%、16.22%、16.42%和15.39%。沟灌含水率在幼苗期较畦灌低,开花期较畦灌高。而在2018年不同施氮量下,沟灌条件下含水率表现为开花期前N2>N1>N3>N0,N0、N1、N2和N3分别为15.56%、18.96%、18.93%和16.49%。开花期后含水率均在12.00%左右。(2)在不同水氮处理下,电导率变化幅度也比较大,从整体上来看0-10 cm电导率接近3000μS/cm。40-100 cm土层电导率,其基本在200-800μS/cm之间。40-100 cm土层作为作物潜在的水盐储备层。施加氮肥后,土壤电导率也略有提高,但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会影响土壤全盐量的变化。施肥量对0-40 cm土层的电导率影响大于对40-100 cm土层电导率的影响。灌水量则主要改变0-40 cm土层的电导率大小。在2017年沟灌条件下,0-40 cm土层电导率的大小为GW1N3>GW1N2>GW1N1>G W1N0。其中0-10 cm的电导率分别为1560,1854,2012,2293μS/cm。在40-100 cm土层施氮条件下电导率要明显大于N0条件。在该土层N1,N2和N3的电导率值均在500μS/cm左右,比N0的电导率大200μS/cm。在W2灌水量下电导率的分布规律与W1大体相同。在低氮量条件下覆膜沟灌的电导率值要低于畦灌条件。2018年0-40 cm土壤表层的电导率值均在4000μS/cm左右,远大于2017年土壤表层的电导率。在2018年40-100 cm土层的电导率在各个施氮处理下没有显着差异,大小均在500μS/cm左右。与2017年相比没有增加。(3)施肥和灌水对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和分布都有显着的影响。在一定养分条件下,随着施氮量增加,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也会显着增加(p<0.05);而灌水量对硝态氮的影响在不同的土层差异性比较大,对比得知灌水量越大,土壤0-40 c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明显减少,但灌水量对40-100cm的硝态氮含量影响的差异性不大。在N2处理下,土壤0-40 cm表层的硝态氮大小为GW2N2>QW1N2>GW1N2,可以发现在相同的灌溉方式下,灌水量越大,硝态氮含量就越小,其中GW2N2比GW1N2含量多2.00 mg/kg。在相同的水氮条件下,在40-60 cm土层沟灌的硝氮含量比畦灌少。W1和W2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在W1条件下,因为灌水量比较多,所以60-100 c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会整体增大。2017年不同的水氮处理对土壤铵态氮的影响在不同土层深度下效果不同,对土表的硝态氮影响程度远大于土壤深层。在农田土壤0-20 cm深度的铵态氮含量要比20-100 cm大。在N2条件下,土壤20-100 cm在不同灌水量和灌水方式下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其铵态氮含量基本上表现为GW1N2>GW2N2>QW1N2。可以得知,在适量的氮条件下,沟灌下土壤20-100 cm深度的铵态氮含量要比畦灌条件下大,而且随灌水量增加,其铵态氮含量也在增加。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铵态氮含量略微减少。畦灌状态下,铵态氮含量在20-100 cm沿土层深度稳定在4.00 mg/kg。2018年土壤中铵态氮在沿土层方向上的分布较2017年变化幅度在各个处理下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在W1条件下,在40-60 cm处出现最小值,原因是该土层为砂土,土壤持水率较低,对于铵态氮的保持程度在持续性降雨下显得较弱。在W2灌水量下,土壤0-20 cm深度铵态氮含量要比W1高20.01%。在畦灌条件下,20-100 cm铵态氮含量在4.00 mg/kg左右,而在覆膜沟灌20-100 cm的铵态氮含量比畦灌条件下高35.20%。(4)适当提高灌水量及施氮量,并改变灌水方式,可以促进向日葵生长。各个施氮量情况下垄沟种植均比畦灌植株高度高,说明覆膜沟灌有利于向日葵在幼苗期到现蕾期之间茎干的伸长生长,垄沟耕作方式下,不同施氮量植株高度大小排序为:N3>N2>N1>N0,其中GW1N2的株高最高,其值为156.0 cm左右。各个施氮量下沟灌盘径明显大于畦灌施氮量的多少与向日葵盘径并不是正比例关系。在相同的施氮条件下,灌水量增加时盘径会有所增加。各个施氮量处理下,覆膜沟灌均比畦灌千粒重要大。覆膜沟灌处理在提升向日葵籽粒产量方面效果显着(p<0.05),在施氮量较多条件下提升作用越明显,其中2017年在N2条件下,覆膜沟灌的产量比水平畦灌多329.2 kg/hm~2。施氮量对向日葵籽粒产量的影响比较显着,当施氮量在260.0 kg/hm~2左右时,向日葵的产量最大。施氮量的改变会使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出现显着差异(p<0.05),灌水量对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都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灌水方式都会使氮肥农学利用率出现显着差异(p<0.05),在各个施氮条件下,灌水方式对偏生产力影响均不显着(p>0.05)。覆膜沟灌种植与畦灌种植比较,可以使作物全生育期内的土壤的水氮盐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从而提高作物产量,故沟灌种植更科学合理。覆膜沟灌种植与畦灌种植,作物在一定范围内施加氮肥,千粒重与盘径都会明显提高,但过量施加氮肥,又会抑制作物对养分的吸收,使千粒重和盘径降低。在盐碱地内沟灌种植与畦灌种植相比,覆膜沟灌种植明显能提高作物株高。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使向日葵籽粒更加饱满,从而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陈鹏[5](2019)在《寒地黑土稻作不同水氮调控模式的肥料氮素利用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稻作生产不仅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肥料氮素。因此,系统地分析不同水氮调控模式下肥料氮素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回收效率及损失情况,根据不同地区环境因素的不同,选择合理的农田灌溉模式和施肥水平,提高水稻对肥料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对于减少稻作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在黑龙江省水稻灌溉试验站内进行,在田间试验小区中开设了~(15)N示踪微区,利用~(15)N示踪技术分别标记施用的基、蘖、穗氮肥,将传统常规淹灌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稻作控制灌溉模式下成熟期水稻基肥、蘖肥、穗肥氮素的积累量及各时期肥料氮素在水稻地上部各器官的分布情况,对比研究了两种灌溉方式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各期肥料利用率,并定量分析了水稻收获后各期肥料氮素在稻田土壤中的残留形态和残留量,以及残留在稻田土壤中的肥料氮素在0~60 cm土层的分布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稻作控制灌溉模式较常规淹灌显着提高了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氮素总积累量及产量,起到了“节水、高产”的作用;不同施氮量下水稻氮素总积累量中肥料氮素的占比约为15.49%~22.23%,不同灌溉方式之间差异并不显着;不同施氮水平控制灌溉处理水稻的肥料氮素总利用率为31.82%~36.29%、基肥氮素利用率为10.91%~15.36%、蘖肥氮素利用率为34.84%~36.90%、穗肥氮素利用率为55.78%~63.85%,相关性分析表明:肥料氮素的总利用率与蘖肥和穗肥氮素利用率呈极显着正相关。(2)不同施氮水平下稻作控制灌溉模式基肥氮素在稻田土壤中的残留率为36.0%~39.9%;蘖肥氮素的残留率为54.9%~57.3%;穗肥氮素的残留率为29.4%~35.4%;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总残留率为35.4%~37.1%,相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模式下各期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均高于常规淹灌,且相同施氮水平不同灌溉模式下肥料氮素在相同深度土层中的残留量差异显着,不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模式水稻生长期内施用的基肥、蘖肥、穗肥氮素在稻田表层土壤(0~20 cm)中的残留量均高于常规淹灌模式;而在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残留量均低于常规淹灌。相关性分析表明: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总残留量除与各时期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外,与基肥和穗肥氮素在表层土壤的残留量呈显着正相关。(3)稻作控制灌溉模式下土壤无机氮和以无机氮形态残留的肥料氮素在土壤剖面的累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较少。不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模式表层土壤(0~20 cm)中无机氮和以无机氮形态残留的肥料氮素的累积量均高于常规淹灌,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无机氮和NO_3~--~(15)N总累积量均低于常规淹灌,不同灌溉模式间20~60 cm土层中NH_4~+-~(15)N的累积量差异不显着(P<0.05)。相同施氮量下常规淹灌模式20~40 cm土层的NO_3~--~(15)N累积量较控制灌溉模式增长了10~11倍;40~60 cm土层的NO_3~--~(15)N累积量较控制灌溉模式增长了近3倍。不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模式水稻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中77.77%~84.51%来自于土壤氮素,较常规淹灌提高了12.91%~23.12%,且相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模式土壤氮素有效性“A”值较常规淹灌模式分别提高了9.41%、5.65%和3.69%。研究结果表明:稻作控制灌溉模式下除水稻对基肥氮素的利用率较低外,肥料氮素总利用率、蘖肥和穗肥氮素利用率均优于常规淹灌,使得肥料氮素得到了高效利用,降低了肥料氮素残留引起环境污染的风险;稻作控制灌溉模式可以提高肥料氮素在根区土壤(0~20 cm)中的残留量,减少了肥料氮素损失,同时残留的肥料氮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黑土区的土壤氮库,有利于黑土区稻田土壤的保护及肥力的提升;稻作控制灌溉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稻田土壤氮素有效性,增加表层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并减少肥料氮素的淋溶损失,起到了节水减排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吴汉卿,杜世宇,王丹阳,薛飞,张玉玲[6](2019)在《设施土壤有机氮组分及番茄产量对水氮调控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酸解铵态氮和酸解氨基酸氮是土壤有机氮的主要组分,可表征土壤的供氮能力,并在氮素矿化、固定、迁移以及为植物生长供氮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水、氮调控下设施土壤有机氮组分和番茄产量的相互关系,为评价设施土壤肥力变化和制定科学合理的水、氮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定位试验在沈阳农业大学的温室内进行了5年,供试作物为番茄,栽培垄上覆盖薄膜,打孔移栽番茄幼苗,膜下滴灌。定位试验叁个氮肥处理为施N 75、300、525 kg/hm~2,记为N_1、N_2和N_3;叁个灌水量为25、35和45kPa灌水下限(灌水始点土壤水吸力),记为W_1、W_2和W_3,共9个肥水处理组合。在试验第五年番茄生长期(2016年4-8月)调查了番茄产量及其构成,在休闲期(2016年9月)测定0—10、10—20和20—30 cm土层土壤有机氮组分、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结果]9个处理中,土壤全氮、有机碳和除酸解氨基糖氮外的有机氮组分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0—10、10-20和20—30 cm土层间含量差异显着(P<0.05)。叁个土层中酸解总氮占土壤全氮的66.0%、64.6%和55.2%,是土壤有机氮的主要存在形态。土壤酸解总氮中各组分含量及其所占比例的大小顺序为酸解氨基酸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未知态氮>酸解氨基糖氮。灌水下限和施氮量对番茄产量及单果重的影响均达极显着水平(P<0.01),水氮交互效应也达显着水平(P<0.05)。休闲期土壤酸解鞍态氮与番茄产量间显着负相关(P <0.05)。番茄产量W_1N_2 (25 kPa+N 300 kg/hm~2)、W_2N_1 (35 kPa+N 75kg/hm~2)和W_1N_1 (25 kPa+75 kg/hm~2)处理间差异不显着。[结论]灌水和施氮量及其交互效应对各土层土壤全氮、酸解总氮、酸解铵态氮和酸解氨基酸氮的影响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而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不显着(P> 0.05)。相同施氮量下,0—30 cm土层酸解铵态氮和0—20 cm土层酸解氨基酸氮含量均在土壤水吸力维持在35~6 kPa范围内达最高值,此土壤水分含量下的0—20 cm土层酸解氨基酸氮含量在施N 75 kg/hm~2时达到最大值。从节水减氮和番茄产量的角度考虑,控制土壤水吸力不低于35 kPa、每季随水施N 75 kg/hm~2为供试番茄生产条件下最佳的水、氮组合量。(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鹏[7](2019)在《糜子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及其水氮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糜子在旱区种植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挖掘糜子生产潜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固糜21号”为试验材料,在盆栽试验条件下,采用完全随机组合设计,水分设置40%-50%、60%-70%、80%-90%田间持水量,施氮量设置0、0.05、0.10g N/kg干土(折合纯氮0、75、150kg/hm~2),研究不同水氮处理对糜子拔节后籽粒产量、干物质积累、源库关系、碳氮代谢的影响,从而探究糜子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以及水氮对其的调控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不同水氮处理组合对糜子籽粒产量、单株生物量、出籽率、收获指数、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合理的水氮管理措施是实现糜子籽粒产量提高的必要保障。在水分胁迫(40%-50%的田间持水量)和低氮处理(0g N/kg土)组合条件下,糜子的单株生物量、出籽率、收获指数、水氮利用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此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量较低,分配到籽粒部的同化物较少,导致最终的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处于较低水平;在正常供水(60%-70%的田间持水量)和中量施氮(0.05g N/kg土)处理组合条件下,糜子的单株生物量、出籽率、收获指数较优,最终获得最高的糜子籽粒产量,并且在此环境条件下的水氮利用效率也较优。合理的水氮条件主要通过提高糜子干物质积累量并增加向籽粒部的分配比例来提高作物产量,达到对土壤中有限水氮资源的高效利用。(2)通过研究不同水氮处理组合对拔节后糜子源指标(功能叶净光合速率、总叶面积、穗茎中非结构性糖含量)、库指标(穗重、穗粒数、千粒重、穗长、穗粒中非结构性糖含量)、流指标(干物质转运量、移动率、转运率)的影响,结果发现,糜子源、库、流的协同提高是增产的重要途径。糜子的源库关系是相对的,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不同环境条件下糜子产量的限制因素不同。在水分胁迫(40%-50%的田间持水量)和低量施氮(0g N/kg土)处理组合条件下,糜子的源、库、流均受到影响,但源是主要限制因素,源供应能力的不足导致库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从而造成籽粒产量较低,提高此环境条件下源的输出能力增产的必要途径;在正常供水(60%-70%的田间持水量)和中量施氮(0.05g N/kg土)处理组合条件下,源的输出能力较强,库的容量也有所增强,但成熟期糜子的营养器官中仍存在一定量的非结构性糖,这说明库的容量不足以容纳所有的光合同化物或是同化物的转运效率(流)较低,此环境条件下库的不足和流的不畅可能是产量形成过程中的主要限制因子,提高此环境条件下库的容量和光合同化物的转运效率对于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意义。(3)通过研究不同水氮处理组合对拔节后糜子碳代谢、氮代谢、碳氮代谢协调程度(碳氮比)的影响以及碳氮比和糜子源容、库容的关系,结果发现,提高土壤含水量和施氮水平可促进糜子功能叶和茎鞘的碳氮代谢,增强糜子源的活性和光合效率并延缓源器官的衰老速度,产生更多的光合同化物,从而增大库容,提高糜子的籽粒产量。糜子叶片中较高的碳氮比不利于维持源的活性,但却可促进干物质的积累和产量的形成,茎鞘中过高的碳氮比不利于库容的增大,而正常供水(60%-70%的田间持水量)和中量施氮(0.05g N/kg土)处理组合可提高糜子灌浆期功能叶的碳氮比,增强糜子功能叶的碳氮谢,降低茎鞘中的碳氮比,减少茎鞘中碳水化物的储存,促进同化物质的转运,合理的水氮耦合可协调糜子的碳氮关系,增强糜子源的活性和库的容量。由此我们得出,糜子的碳氮关系协调程度对糜子产量形成具有调控作用,而碳氮关系主要通过调节糜子源的活性和同化物的转运效率,进而对库容的大小产生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刘巧,吉艳芝,郭艳杰,张丽娟,张杰[8](2019)在《水氮调控对葡萄园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增温潜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不同水氮调控下鲜食葡萄园土壤N_2O、CO_2和CH_4 3种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及其增温潜势,以期了解水氮调控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旨在筛选出更为合理的水氮调控管理模式,从而为减缓葡萄园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葡萄产业可持续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于2017年4—12月,选择在河北省葡萄主产区—昌黎,以鲜食葡萄‘红地球’为供试葡萄品种,通过田间小区设置传统水氮、移动水肥、优化水氮和优化水氮+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一种新型的硝化抑制剂) 4个处理,采用密闭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鲜食葡萄园土壤3种温室气体(N_2O、CO_2和CH_4)排放量进行监测,比较其综合增温潜势差异,并测定葡萄产量。【结果】N_2O排放通量施肥后呈现单峰趋势,在施肥灌水后的1—2 d出现峰值。氮肥能显着提高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传统水氮相比,减氮控水处理能降低73.03%—88.19%的N_2O平均排放通量,达到显着性差异(P<0.05)。等氮条件下配施DMPP能平均降低50.08%的N_2O排放通量;各处理CO_2排放通量变化趋势一致,在施肥后2—3 d达到排放高峰,在生长期内表现为季节变化规律。减氮控水处理能减少60.56%—62.13%的CO_2排放,达到减排效果;CH_4排放通量则无明显变化趋势,施肥后CH_4排放通量时正时负,其中传统水氮CH_4排放通量波动性较大,范围在-0.132—0.238μg·m~(-2)·h~(-1),减氮控水处理之间变化趋势平缓,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整个试验期间,各处理土壤N_2O排放总量从高到低依次是传统水氮、优化水氮、移动水肥和优化水氮+DMPP,分别为3.90、2.83、2.76和2.65 kg·hm~(-2),排放系数介于0.58%—0.67%。与传统水氮处理相比,减氮控水处理(移动水肥、优化水氮和优化水氮+DMPP)可使N_2O总排放累积量降低27.56%—32.09%;各处理土壤CO_2和CH_4的累积排放量,分别为传统水氮(3 816.05 kg·hm~(-2)、0.060 g·hm~(-2)),移动水肥(3 387.33 kg·hm~(-2)、-0.075 g·hm~(-2)),优化水氮(3 410.95 kg·hm~(-2)、-0.036 g·hm~(-2))和优化水氮+DMPP(3 412.06 kg·hm~(-2)、-0.030 g·hm~(-2))。减氮控水处理可分别使CO_2排放累积量降低10.59%—11.23%,CH_4总排放累积量降低150.23%—224.38%。结合葡萄产量,减氮控水处理葡萄产量较传统水氮处理增加8.81%—19.35%,其中以优化+DMPP处理增幅最大,且比优化水氮和移动水肥处理也高出9.69%和2.25%。【结论】与传统水氮相比,优化水氮+DMPP处理土壤N_2O、CO_2和CH_4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了32.09%、10.59%和150.23%,总GWP降低了12.82%,实现了葡萄园温室气体减排,同时可使葡萄产量增加19.35%,达到了经济与环境双赢,综合评价为本研究中最佳水氮调控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王美荣,史海滨,闫建文,李仙岳,窦旭[9](2019)在《水氮调控对休耕期土壤养分迁移及翌年土壤肥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河套灌区盐碱农田不同施氮量在冻融作用后对翌年春播前土壤肥力的影响效应,结合翌年土壤肥力状况确定当地适宜的施氮量。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共设置4个施氮水平(高氮N_3:325 kg/hm~2;中氮N_2:225 kg/hm~2;低氮N_1:125 kg/hm~2;不施氮N_0)研究冻融期内水盐时空分布、全氮、碱解氮以及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规律,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翌年春播前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秋浇后,土壤含水率显着高于秋浇前,表层土壤含水率增加,开始冻结时,水分向表层积聚,随着温度降低水分自表层向深层冻结,各处理灌溉水平相同,不同施氮处理之间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不显着,土壤墒情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秋收后耕层土壤含盐率随生育期内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越大土壤含盐率递增。秋浇后大量盐分被淋洗,融化后盐分受到融冻水的下渗和蒸发的共同作用,使得各处理表层含盐率为N_0(0.14%)<N_1(0.17%)<N_2(0.19%)<N_3(0.45%),高氮处理发生土壤次生盐碱化;(2)冻融期内土壤养分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0—20 cm),土壤中的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在冻融期内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最大值出现在最大冻深期,说明冻结作用有助于全氮、碱解氮以及有机质的累积;(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翌年春播前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在PC1和PC2上有机质、有机碳以及全磷有较高的因子负荷,对土壤肥力的贡献率较高。从综合得分情况来看(N_3<N_0<N_1<N_2),高氮处理的土壤肥力低下,中氮处理综合得分最高,土壤肥力情况最佳,根据综合分析推荐该地区玉米生育期内施氮肥量为225 kg/hm~2(基肥20%、拔节期40%和抽雄期40%)左右,有利于翌年春播前土壤培肥,使农业得以持续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徐昭,史海滨,李仙岳,周慧,付小军[10](2019)在《不同程度盐渍化农田下玉米产量对水氮调控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玉米产量对不同程度盐渍化农田水氮调控的响应规律,通过田间试验,在3种盐渍化农田(S1,0. 247 d S/m; S2,0. 839 d S/m; S3,1. 286 d S/m)上设置3个灌溉量(W1,150 mm; W2,225 mm; W3,300 mm(常规灌溉量))和3个施氮量(N1,172. 5 kg/hm~2; N2,258. 8 kg/hm~2; N3,345 kg/hm~2(常规施氮量)),结合模型模拟研究了不同盐渍土条件下玉米产量对水氮调控的响应。结果表明:灌水显着影响S1、S2和S3玉米产量,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施氮显着影响S1、S2和S3玉米产量,S1和S2上的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而S3上的产量总体呈现逐渐减少趋势。随着土壤盐渍程度的加重,水氮交互效应对产量影响增大。水氮交互对S1玉米产量影响不显着(P> 0. 05),W2N2较W3N3、W3N2减产4. 41%、6. 56%(P> 0. 05),非盐渍土在水分较好和氮素适宜时才可得到较大产量,但适度节水控氮不会显着减产。水氮交互显着影响S2玉米产量(P <0. 05),W2N2产量显着高于其余水氮处理(P <0. 05),中度盐渍土需供应适宜水氮。水氮交互极显着影响S3玉米产量(P <0. 01),W2N1产量显着高于其余水氮处理(P <0. 05),重度盐渍土在适宜水分和较少供氮时才可得到较高产量。经模型寻优得到河套灌区玉米节水节氮高产的水氮用量为:非盐渍土,灌水量253. 74~286. 26 mm,施氮量267. 65~318. 85 kg/hm~2;中度盐渍土,灌水量233. 25~268. 17 mm,施氮量225. 22~272. 56 kg/hm~2;重度盐渍土,灌水量196. 94~243. 06 mm,施氮量179. 15~223. 35 kg/hm~2。(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水氮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明确水氮调控对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的影响,研究自然降水条件下小麦产量达到最佳所需含氮量,将田间试验数据与农业生产系统模拟模型(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 Simulator,APSIM)结合,分别设定降水和施氮梯度为春小麦的产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对模型予以检验。APSIM模型对春小麦产量模拟精度较高,决定系数(R2)、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模型一致性指标(D)分别为0.95、27.36%和0.91。随降水量或施氮量的增加,整体产量表现出先增后减趋势;其次,在所有组合中降水增加到20%,施氮量为157.5 kg·hm~(–2)的处理较好,平均产量最高达到5 406.64 kg·hm~(–2);最后,根据产量变化曲面拟合方程得出产量最佳方案:当自然降水增加55%,施氮量增加到257.25 kg·ha~(–1),产量达到最佳,为5 988 kg·h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氮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1].薛良震.滴灌水氮调控对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特性的影响[J].农村实用技术.2019

[2].茹晓雅,李广,闫丽娟,陈国鹏,聂志刚.基于APSIM模型模拟水氮调控对旱地春小麦产量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9

[3].王美荣.盐渍化农田水氮调控对土壤肥力及冻融期水盐养分影响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4].白宇龙.覆膜沟灌下水氮调控对土壤水氮盐分布和向日葵生长特性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9

[5].陈鹏.寒地黑土稻作不同水氮调控模式的肥料氮素利用试验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6].吴汉卿,杜世宇,王丹阳,薛飞,张玉玲.设施土壤有机氮组分及番茄产量对水氮调控的响应[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7].刘鹏.糜子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及其水氮调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8].刘巧,吉艳芝,郭艳杰,张丽娟,张杰.水氮调控对葡萄园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增温潜势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9].王美荣,史海滨,闫建文,李仙岳,窦旭.水氮调控对休耕期土壤养分迁移及翌年土壤肥力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10].徐昭,史海滨,李仙岳,周慧,付小军.不同程度盐渍化农田下玉米产量对水氮调控的响应[J].农业机械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根系水导与叶片水势之间的关系根系水导与蒸腾速率之间的关系技术路线不同水氮调控模式对水稻叶片SP...不同水氮调控模式下土壤氮素有...不同水氮调控模式对水稻各生育...

标签:;  ;  ;  ;  ;  ;  ;  

水氮调控论文_薛良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