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新[1]2003年在《小学儿童对说谎的理解及道德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通过编制亲子情境、师生情境、朋友情境下的善意性说谎、利己性说谎、玩笑性说谎故事,采用访谈法测试了8岁、10岁和12岁儿童对不同情境中不同类型的说谎和说真话的理解及道德评价。 结果发现:(1)小学儿童对于说谎/说真话判断的依据主要是事实因素。(2)小学儿童对不同类型的说谎的评定程度存在差异,对善意性说谎多评定为中谎或小谎,对利己性说谎多评定为中谎或大谎,对玩笑性说谎小学低年级儿童多评定为大谎,高年级儿童多评定为小谎;小学儿童对不同情境的玩笑性说谎的评定程度存在差异。(3)小学儿童对于善意性说谎的道德评价高于玩笑性说谎和利己性说谎,对玩笑性说谎的道德评价高于利己性说谎;对于直率真话的道德评价低于积极真话和事实真话,对于积极真话的道德评价低于事实真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对于说谎/说真话的道德评价越来越多的考虑到交往动机或情境的因素。(4)小学儿童对于善意性说谎的内部评价反应多为积极评价反应,对于利己性说谎多为消极评价反应,对于玩笑性说谎的内部评价反应出现了情境和年龄上的差别。小学儿童对于直率真话和积极真话的内部评价反应多为消极评价反应,对于事实真话多为积极评价反应。
贺舟颖[2]2010年在《不同动机类型下小学儿童说谎的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说谎,是指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有目的地隐瞒、伪造有关事实或情绪的信息,以诱导他人形成或维持一种沟通者本人认为是假的信念。它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叁种心理成分。说谎是儿童早期教育中一个最重要的道德问题。因此,本研究通过情境故事访谈和行为实验,试图揭示小学一、叁、五年级儿童对出于不同动机类型说谎的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以及不同奖励类型对于小学儿童说谎行为的影响,以期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研究一通过情境故事访谈法,考察96名小学7、9、11岁儿童对于不同动机类型说谎(物质奖励谎、精神奖励谎、善意性说谎)的认知判断、道德评价,以及对于说谎的情感体验,并探讨其归因状况。结果发现:(1)小学儿童在对说谎进行判断时,“事实”因素是主要依据,体现了说谎的原型理论;对说谎进行道德评价时,则更多考虑了说谎动机及情境因素,体现了说谎的民俗模型。对于善意性说谎的道德评价的发展拐点,出现在9-11岁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评价分数也显着提高;(2)小学儿童说谎进行道德判断的归因分为四类:诚实原则的取向、关注当下的取向、逃避惩罚(害怕被揭发)的取向、他人取向。不同年龄对说谎的归因取向上存在差异;(3)小学儿童对于说谎的情感体验共分为四类:积极情绪、消极情绪、中性情绪和矛盾情绪。对于善意性说谎,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验到积极情绪的被试人数增多。研究二通过行为实验法,以270名小学7、9、11岁儿童为被试,考察不同动机类型(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对小学儿童说谎行为的影响,探讨小学儿童说谎行为发生的规律,并对小学儿童说谎认知发展水平和说谎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在物质奖励条件下,7岁组儿童更容易发生说谎行为。但年龄对小学儿童说谎行为的影响并不显着;(2)7岁组和9岁组儿童的说谎行为都受到不同奖励类型的影响。当有物质奖励时,儿童说谎行为发生的最多;精神奖励时其次,无奖励时最少;(3)儿童的说谎认知与其说谎行为之间并无相关。虽然儿童对说谎持否定评价,并为此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但在行为实验中,儿童依旧为了“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而发生说谎行为。基于上述结果,为了促进儿童道德教育的开展,本研究提出了几个关于诚实教育的注意点,如对低年级儿童进行关于“善意性说谎”的教育、慎用“奖励”尤其是物质奖励等。
臧燕红[3]2010年在《中小学生对集体谎的理解、道德评价和选择》文中提出本研究在诚实和集体利益冲突情景下,通过自编的由8个道德两难故事组成的自陈问卷和开展讲故事的临床访谈法,考察了六个年龄组共301名儿童(7岁、9岁、11岁、13岁、15岁、17岁)对说谎和说真话的理解、道德评价、道德选择及其归因的发展特点。本研究把为不同类别集体(为国家/学校/班级)和为个人情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因素来考察,把维护集体和个人利益但违反诚实原则的说谎视为集体谎和个人谎,把损害集体和个人利益但遵守诚实原则的说真话视为集体真话和个人真话。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为说谎的民俗理论提供实证性支持。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绝大多数儿童都是以事实成分理解集体谎和集体真话,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集体观念对儿童说谎概念的影响增大,诚实观念的影响减小,把集体谎理解为说谎的儿童越来越少,理解为既不是说谎也不是说真话的儿童越来越多。(2)绝大多数的儿童对集体谎和集体真话的理解与集体范围没有显着相关,但是与学校谎和班级谎相比较,17岁儿童更加不倾向于把国家谎理解为说谎。(3)儿童给予集体谎消极的评价,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集体观念的影响增大,诚实观念的影响减小,儿童对集体谎的评价变得越来越积极,其中15岁和17岁的高年龄组儿童对集体谎的评价显着高于其他低年龄组的儿童。(4)儿童对集体谎的评价存在显着的集体范围差异。与学校谎和班级谎相比较,儿童对国家谎的道德评价更加积极。(5)儿童对集体真话的评价受到年龄和集体范围的交互影响。儿童给与集体真话积极的评价,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集体主义观念的影响加大,诚实观念的影响减小,儿童对集体真话的评价越来越消极,其中15岁和17岁的儿童对集体真话的评价分别显着低于其他低年龄组的儿童;与学校真话相比较,15岁儿童对国家真话的评价更加消极;与学校真话和班级真话相比较,17岁儿童对国家真话的评价更加消极。(6)儿童对选择说谎和说真话的道德选择及归因与年龄存在显着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集体主义观念的影响加深,诚实观念的影响相对减小,有越来越多的儿童选择为集体说谎,且17岁儿童从集体观念来解释的最高比例可达到56.9%,超过了诚实观念。(7)集体观念和诚实原则相互作用的规律影响儿童对集体谎和集体真话的道德选择及归因。当诚实原则和国家利益冲突时,国家观念成为13岁、15岁和17岁儿童的优势集体观念;当诚实原则和班级利益冲突时,班级观念成为7岁儿童的优势集体观念。(8)不同范围的集体观念的发展起点和成熟稳定点是不同的。7岁儿童开始拥有初步的班级观念。9岁儿童的班级观念发展成熟;学校观念和国家观念开始发展,且国家观念的发展强度超过学校和班级观念。11岁儿童达到稳定的班级观念,其影响超过国家和学校观念;但国家观念发展的强度开始优于班级观念,班级观念的发展强度优于学校观念。13岁儿童班级观念的发展强度开始下降;学校观念继续缓慢发展,其影响低于班级观念;国家观念的发展强度最大,其影响超过班级和学校观念。15岁儿童班级观念的发展强度进一步下降;学校观念继续缓慢发展,且影响超过班级观念;国家观念的发展强度最大,其影响仍然超过班级和学校观念;17岁儿童班级和学校观念强度下降,且学校观念的影响超过班级观念;国家观念的发展强度进一步加大,其影响最大。
徐芬, 张晓贤, 章潇怡, 徐敏[4]2001年在《在亲/反社会情境下儿童对说谎的理解及其道德评价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比较了幼儿及小学儿童在亲社会与反社会情境下对说谎 /说真话的理解及幼儿对其所作的道德评价上的年龄差异。结果表明 :自 4岁开始儿童能够明确地理解说谎 /说真话 ,并作出相应的道德判断。但 3岁幼儿无论是对说谎 /说真话概念的判断 ,还是道德评价 ,不能对行为与言语作明确的区别。习俗性特征对说谎概念判断的影响始于 9岁
杜春香[5]2016年在《从“不是我做的”到“勇于说实话”》文中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个体良好品德和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个体今后一生的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小学儿童的诚信品质正在逐渐降低,取而代之的是说谎行为。同时,儿童在说谎时内心体验着紧张、害怕、内疚等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说谎行为的发生和内心负面感受的体验将严重影响儿童未来良好品德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家庭和学校应及时关注说谎儿童,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本研究共有叁个部分,研究一旨在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探索儿童说谎行为的类型,开发有效的说谎行为评量工具——《小学儿童说谎行为父母评量表》,并发放量表以调查儿童说谎的现状;研究二通过情景实验法诱发儿童发生说谎行为,之后对其进行《说谎行为情绪体验表》的施测并访谈其说谎的心路历程;研究叁采用跨被试多基线实验设计的方法运用认知行为游戏治疗对说谎行为儿童进行干预。各部分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一结果发现:(1)儿童说谎行为的类型分为获得型、逃避型、虚荣型、自尊型、顽皮型和想象型。(2)《小学儿童说谎行为父母评量表》包括五个维度:获得型、逃避型、虚荣型、自尊型和顽皮型,信效度新指标符合测量学要求,可以作为有效的测量工具。(3)小学儿童说谎行为总体情况较好,在性别、年级、不同家庭氛围、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独生与否、生源地、不同教养者、主要教养方式及不同家庭月收入上存在显着差异;在年级和家庭氛围背景变量上存在交互作用;小学儿童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月收入人口背景变量对小学儿童说谎行为有显着的预测力。(2)研究二结果发现:(1)儿童说谎前的情绪以消极情绪为主,紧张情绪最强烈,其次是害怕,个别儿童伴随着轻微的有趣和兴奋的积极情绪体验;说谎时以消极情绪为主,紧张情绪最强烈,其次是害怕,所有情绪强烈程度均高于说谎前,没有体验到积极的情绪体验;说谎后以消极情绪为主,害怕最为强烈,其次是紧张和罪恶感,所有消极情绪的强烈程度均高于说谎前的消极情绪,除紧张和不安略低于说谎时外,其余所有消极情绪均高于说谎时。个别儿童伴随着轻微的兴奋和得意的积极情绪体验。(2)在发生偷看行为时,在感觉方面,儿童主要感觉到紧张的同时又有兴奋的情绪体验;在想法方面,当时的内心想法是很好奇盒子里的东西;在行为方面,先观察老师有无离开之后迅速打开盒子查看游戏;在说谎前,在感觉方面,儿童主要感受到紧张和担心,个别儿童同时伴随着有趣的感觉;在想法方面,他们不敢向老师坦白、害怕老师知道后责备、批评或不喜欢自己,也有个别儿童表示自己什么都没有想;在行为方面,他们表示没有特别的行为;说谎时,在感觉方面,儿童主要体验着紧张、害怕和担心;在想法方面,儿童心里害怕被老师发现自己在说谎或者在看自己或者老师知道后不喜欢自己甚至打骂自己。他们认为说谎会挨打,不说谎也会挨打但存有不被发现的侥幸心理,同时告诉自己要故作镇静以免被发现;在行为方面,儿童眼睛东张西望,手和脚会不由自主的抖动;说谎后,在感觉方面,儿童不高兴、内疚、担心,部分儿童感到后悔和内心不舒服;在想法方面,儿童会思考老师是否相信自己、是否发现自己的异常,并且部分儿童后悔自己说谎,同时感到自己将要挨打;在行为方面,儿童低头不敢与老师对视,也有部分儿童会偷偷观察老师。(3)研究叁结果发现认知行为游戏治疗对小学儿童的说谎行为具有立即和维持的效果。
张冄冄[6]2018年在《7-11岁小学儿童对为他人说谎的认知发展特点》文中提出说谎是个体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有意识地传递错误信息而使接受者形成错误信念的行为。除了常见的说谎类型例如黑谎、白谎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谎言:为他人说谎。为他人说谎是为了替他人掩饰而说谎,这种谎言由于说谎动机不同,其性质有时是亲社会性的,但大多数是介于反社会谎言和亲社会谎言之间的。以往研究多关注为他人说谎行为发生的年龄特征,目前还不清楚儿童如何理解这种类型的谎言。因此,本研究通过情境故事法,考察7-11岁小学儿童对不同动机(违规和能力不足)条件下,为不同他人(同学和好朋友)说谎/说真话的概念判断和道德评价的特点及其年龄特征。本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研究一使用情境故事法,考察184名7、9、11岁小学儿童对不同动机(违规、能力不足)条件下为同学说谎/说真话的概念理解与道德评价特点。结果显示:7-11岁小学儿童对为同学说谎的概念理解与道德评价均不存在显着的年龄间差异及动机间差异。通过对儿童道德评价理由的分析发现,总体上大多数儿童会根据事实取向对谎言做出消极评价,对真话做出积极评价,但是相比于7岁和9岁儿童,11岁儿童在做道德评价时有更多人考虑到社会交往因素以及后果因素。研究二使用情境故事法,考察205名7、9、11岁儿童对不同动机(违规、能力不足)条件下为好朋友说谎/说真话的概念理解与道德评价。结果显示:7-11岁小学儿童对为好朋友说谎/说真话的概念理解不存在显着的年龄间差异及动机间差异;但在道德评价方面,儿童对因为违规而为好朋友说真话的积极评价显着高于因能力不足而为好朋友说真话的评价。通过对儿童道德评价理由的分析发现,相比于7岁和9岁儿童,越来越多11岁儿童考虑到交往动机和说谎后果,对为好朋友违规说谎做出相对积极的评价。比较儿童为同学说谎(研究一)和为好朋友说谎(研究二)两种条件下的谎言认知特点,结果显示,虽然各年龄儿童对不同类型的谎言和真话的概念理解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在道德评价方面,相比于为同学违规说谎,11岁儿童在评价为好朋友违规说谎时有更多人基于社会交往取向做出相对积极的评价。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得到以下结论:大部分7-11岁小学儿童都将不同动机下为不同他人的说谎/说真话故事正确判断为谎言/真话,概念判断不受年龄、说谎动机和交往对象影响;小学儿童在对为他人说谎/说真话进行道德评价时,除了基于事实取向外,11岁儿童相比于低年龄儿童会更多考虑到社会交往取向和后果取向,根据交往对象、动机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评价。
徐芬, 荆春燕, 刘英, 包雪华[7]2002年在《交往情景下个体对说谎的理解及其道德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研究探讨了个体理解交往情景下说谎 /说真话概念及其道德评价上的年龄差异 ,以及事实成份、交往动机与交往情景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1) 3岁到 4岁是说谎概念理解的转折点 ;(2 )除 3岁儿童外 ,大部分被试依据事实成份来理解谎言 /真话 ;(3)从小学开始 ,随着年龄的增长 ,个体对“白谎”与直率真话的道德评价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到交往动机或情景因素。
王波[8]2006年在《基于说谎或说真话条件下的儿童集体观念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7岁、9岁、11岁、13岁、15岁、17岁的儿童在诚实守信和集体利益冲突情景条件下的集体观念的发展特点以及儿童在不同年龄和不同集体程度上诚实观念和集体观念的相互作用规律。 通过自编的由8个道德两难故事组成的自陈问卷对六个年龄段的共192名儿童被试开展讲故事的临床访谈法,收集儿童对国家大集体、学校中集体、班级小集体的集体违规情景和个人无集体的犯错情景的道德评价程度和道德评价归因的数据。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儿童对国家大集体、学校中集体、班级小集体、个人无集体这四种不同程度的集体谎和集体真话的道德评价和道德评价归因存在显着的年龄差异。对前叁种程度集体谎的道德评价以消极评价为主,随年龄增长越来越积极;对前叁种程度集体真话的道德评价以积极评价为主,随年龄增长越来越消极。对前叁种程度集体谎和集体真话的道德评价归因从以诚实原则为主到诚实原则与集体主义原则相互作用。对个人无集体谎的道德评价以消极评价为主;对个人无集体真话的道德评价以积极评价为主,诚实原则是个人无集体谎和个人无集体真话的主要道德判断依据。 (2)儿童对国家大集体、学校中集体、班级小集体、个人无集体这四种不同程度的集体谎和集体真话的道德评价和道德评价归因几乎不存在个体成长背景和家长文化程度差异。 (3)儿童对国家大集体、学校中集体、班级小集体这叁种不同程度的集体谎和集体真话的道德评价及道德评价归因受集体主义观念的影响。该影响会随着儿童年龄不同和对集体主义观念感受性不同而变化。随着集体程度的提高,年龄
傅根跃, 王玲凤[9]2005年在《为集体或为个人情境下小学儿童对说谎或说真话的理解和道德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研究探讨了291名7、9、11岁小学儿童在为集体或为个人情境下对说谎或说真话的理解和道德评价。结果表明,集体观念已经对11岁儿童对说谎概念的理解产生显着影响,11岁儿童在为集体情境下更少将主人公的话判断为说谎;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对个人真话的评价越来越消极,对集体谎的评价越来越积极;当诚实原则和集体观念发生冲突时,7岁儿童主要受到诚实原则的支配,9岁儿童集体观念与诚实原则几乎是并驾齐驱,11岁儿童主要受到集体观念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更多地从诚实和为集体两个方面陈述评价的理由。
林佳燕[10]2011年在《儿童的承诺行为与承诺观念的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采用改编后的“抵制诱惑”实验范式的“扑克牌猜数字”游戏任务,以及自编的由8个故事组成的承诺评价自陈问卷,以300名5-9岁儿童为被试,其中包括了幼儿园中班、大班儿童和小学一至叁年级儿童,探讨儿童对承诺的执行情况以及其与儿童对承诺评价的关系。研究共有两个实验:实验一通过“猜数字”游戏,主要考察儿童在对成人承诺后的违规行为的发生,即儿童能否有效履行承诺、承诺对后继行为中说谎和说谎能力的影响,以及随年龄增长的变化发展趋势;实验二通过临床访谈法,以包括了叁个自变量:故事人物是否承诺、是否违规、违规事件的严重程度的8个自编故事来考察儿童对承诺后是否违规的道德评价和道德评价归因,并探讨儿童对承诺的评价与其实际的履行承诺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抵制诱惑范式的“猜数字”游戏中,多数5-9岁儿童发生了违规行为。(2)6岁、7岁、8岁儿童能够有效履行对成人的承诺,承诺不违规使他们的违规行为显着减少,而5岁和9岁儿童不能履行对成人的承诺。(3)无论儿童是否做出不违规的承诺,对其违规后的说谎或诚实行为是没有影响的。(4)虽然对于那些不能履行承诺的儿童来说,承诺行为是无效的,但是承诺能使9岁儿童在违规后的说谎能力显着提高,而这一现象在9岁以下儿童中并未体现。(5)对5-9岁儿童来说,与不承诺的行为相比,承诺会使一个违规行为得到更消极的评价,而使一个不违规行为得到更积极的评价。(6)在对违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7岁以下儿童以事件后果为主要参照,而7岁以上儿童能同时考虑到人物是否做过承诺以及违规行为的严重程度两个因素。在对不违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5-9岁儿童都不再考虑违规行为的严重程度,而以承诺行为作为其评价的主要指标。(7)少部分的5岁儿童已具备了承诺观念,多数的6-7岁儿童具备了承诺观念,几乎所有的8岁以上儿童都有了承诺观念。(8)5-9岁儿童对能否履行承诺行为的道德评价与其实际行为间是没有关系的,即儿童对承诺行为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并不能影响到他们履行承诺的表现。(9)儿童对承诺评价的道德归因即承诺观念与其实际的履行承诺行为存在相关,具体表现为,儿童对“轻度”违规行为的承诺评价归因与实际行为有关系,但是,这一相关并未在“严重”违规行为的承诺评价归因与实际行为中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小学儿童对说谎的理解及道德评价研究[D]. 朱艳新. 河北大学. 2003
[2]. 不同动机类型下小学儿童说谎的发展研究[D]. 贺舟颖. 上海师范大学. 2010
[3]. 中小学生对集体谎的理解、道德评价和选择[D]. 臧燕红. 浙江师范大学. 2010
[4]. 在亲/反社会情境下儿童对说谎的理解及其道德评价的研究[J]. 徐芬, 张晓贤, 章潇怡, 徐敏. 应用心理学. 2001
[5]. 从“不是我做的”到“勇于说实话”[D]. 杜春香. 苏州大学. 2016
[6]. 7-11岁小学儿童对为他人说谎的认知发展特点[D]. 张冄冄. 浙江理工大学. 2018
[7]. 交往情景下个体对说谎的理解及其道德评价[J]. 徐芬, 荆春燕, 刘英, 包雪华. 心理学报. 2002
[8]. 基于说谎或说真话条件下的儿童集体观念发展研究[D]. 王波. 浙江师范大学. 2006
[9]. 为集体或为个人情境下小学儿童对说谎或说真话的理解和道德评价[J]. 傅根跃, 王玲凤. 心理科学. 2005
[10]. 儿童的承诺行为与承诺观念的发展研究[D]. 林佳燕. 浙江师范大学. 2011
标签:心理学论文; 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 道德论文; 动机理论论文; 年龄论文;